君子文化的知与行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Gentleman Culture
DOI: 10.12677/acpp.2024.138247,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35 
作者: 张新雨, 孙君恒: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君子人格传统文化实现路径Gentleman Pers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Implementation Path
摘要: 君子之道是无数有志之士共同追求的理想人格。它以儒学为根本,起源于先秦典籍,经过后代的传承,已经成为贯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鲜活出现的文化。现如今,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演变,君子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兼收并蓄,为社会提供着优良的价值理念。了解和学习君子文化,弘扬和发展“君子”所传递的深刻内涵,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更有助于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加快中国梦的实现。
Abstract: The way of the gentleman is the ideal personality pursued by countless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It is based on Confucianism, originated from the pre-Qin classics, and has become a culture that run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ppears vividly in our daily life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future generations. Nowadays, with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he gentleman culture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being inclusive, providing excellent values for the society.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the gentleman culture, carrying forward and develop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conveyed by “junzi”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ir own moral culture,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anti-corruption work and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文章引用:张新雨, 孙君恒. 君子文化的知与行[J]. 哲学进展, 2024, 13(8): 1653-165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824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观念的高度体现,“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引领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对于建设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 “君子”含义的演变过程

“君子”一词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在已知最早成体系的殷墟出土文字甲骨文里,已分别有“君”和“子”的单字[2]。在先秦典籍中,“君子”的概念已被频繁使用,且多指“在位者”,即贵族统治阶级[3]。如“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尚书·无逸》)中的“君子”是指君王;“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尚书·召诰》)中“君子”则代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有关君子的描述虽然常指“在位者”,但并非只有“位”的意义,很多情况下也蕴有“德”的内涵[4]。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已经显示出君子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到了春秋末期,“君子”的具体内涵发生了质的改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君子”不能局限于为朝廷效力的贵族,更应该泛指所有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即从“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北大教授辜鸿铭把孔子的哲学思想归结为“君子之道”[5]。在这一时期,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已经变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为了让百姓深入了解他所表达的“君子”,孔子将“圣人”、“小人”与其进行对比,解释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希望自己能够以身作则成为一名“君子”;并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等,赋予了君子很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可以看出,在《论语》中孔子所要表达的“君子”,并不是像“圣人”那样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亦不像“小人”那样目光短浅、心胸狭窄,而应该是具备高尚人格、品行端正的人[6]。自此,君子文化便成为仁人志士所要追求的为人之道,受到世人追捧。

唐宋时期,佛教文化盛行,君子文化吸收佛教慈悲为怀的思想,更加丰富和充实。在佛经中,莲花被称作“佛教圣花”,即圣洁之花,代表着超凡脱俗、纯洁无污、不随波逐流的心境。如宋代周敦颐将代表佛教的“莲花”比作“君子”,赋予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7],与君子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受到世人的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的优秀品德。

进入近现代,为抵御外敌入侵,涌现出大量的“君子”。他们不仅是具有超高学识和修养的学者,更是具有爱国情怀、敢于为国家献身的英雄。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奋斗的“戊戌六君子”;中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发起新文化运动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尽管他们的立场不同,但都在为中国的崛起寻找出路,不畏生死,令人敬佩。也正是他们的牺牲精神和风骨气节,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新的君子人格。

如今,我们生活安逸,百姓安居乐业。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亦不容忽视。“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在当今社会的内涵更加多元化,起到很大的教化作用。“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这些人们常常提及的格言,已经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引导百姓成为正直、真诚的人。

3. “君子文化”的具体内涵

“君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什么是君子?众多学者立足不同角度,已有多种回答。其中一种观点受到广泛认同:儒学就是君子之学。正如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一文开篇指出:“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的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又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但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8]儒学是对仁、义、礼、智、信的概括和诠释,因此可以说君子就是具备仁爱之心、重义轻利、恪守礼义、智者不惑、言行一致等品德的人。

3.1. 仁爱之心

成为君子的第一步,就是贯彻“仁爱之心”。“仁”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也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在《论语》中,“仁”出现了107次,每次孔子对其解释都不同。孔子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对樊迟说:“仁就是爱人”;孔子对子张说:“拥有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德行就是仁”;孔子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仞”……虽然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但这些并不是随便定义,而是把“仁”看作是一种道德范畴。孔子擅长因材施教,弟子们提问的场景不同,就用不同的语句去表达“仁”的概念。孟子把中国文化中“仁”的源头概述为“恻隐之心”,他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实际就是指良心,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同情心,为他人着想的心。归纳来说,“仁”就是始终保持善心,从而达到互存、互助、互爱的境界。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要以推己及人的方法去践行仁爱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和启迪他人,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成为具备“仁爱之心”的君子。

3.2. 重义轻利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作为社会的楷模和引领者,应该以义为先。很多人狭隘地把“义”认为是“讲义气”,对朋友两肋插刀。实际上,仅对朋友的“义”追求的是小集体的利益,很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利,甚至会影响“大义”,并不是可取的。儒家所倡导的“义”即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而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

君子之道,正是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不乏有人为了“追名逐利”而舍弃“义”,还有一些人全盘否定“利”的价值。事实上,正是“利”的存在,社会才能进步,因此需要辩证看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义”、“利”冲突时学会取舍,不为眼前私利去损害别人和集体的利益,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真正做到重义轻利、以义制欲。

3.3. 恪守礼仪

“礼”最初是彰显皇权政治的行为准则,后逐渐演变为社会公众的内在精神追求。周公制礼之后,“礼”就具有了法的性质。老百姓常常把依礼而建的制度叫做“制礼作乐”,把不符合礼的制度称之为“礼崩乐坏”。对于现代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已然落幕,“礼”更多地是一种宽泛的表达,凸显着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如今贬低封建礼教,是因其体现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但历史遗留的传统礼教,除了守旧思想的封建礼教,很多如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等原则,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中华被称为“礼仪之邦”,正是因为懂礼、习礼、守礼、重礼。君子也因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遵守社会秩序,以礼待人,成为大众的典范。

3.4. 智者不惑

君子追求的“智”无关智力,更多是认知上的智慧,即运用知识和经验来分析问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君子追求智慧,意味着他们不断努力去增长知识、提升思考能力,进而理解世界、帮助他人和实现自我价值。

君子对于“智”的追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等。首先,君子懂是非、明善恶,对事物有清晰的认知;其次,君子遵循求实精神,敢于批判违背真理道德的事,不为现实的权利去歪曲事实;最后,君子会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打破条条框框,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以追求真理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为自身和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3.5. 诚实守信

“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对个人而言,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对社会而言,信是一种财富;对国家而言,信是治国之道。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诚信显得尤为重要。诚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人诚信,人不欺我;对事诚信,事无不成。君子是真正做到对自己内心真诚、对他人诚实守信的人,他们或许未能事事诚实,但问心无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讲信誉、守信用,不会为自身私利而欺瞒他人,始终遵守着“信”的要求。

“君子之道”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及处事方式,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贡献[9]。君子在处事中以符合道义为准则,不断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具体要求,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美好人格的生动体现。

4. 君子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0]在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君子文化所表达的自强不息、义以为上、敢于内省的个人修养以及以天下为己任、和而不同、民贵君轻的大局观念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4.1. 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往往会被忽视。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不良现象,急需有像“君子”这样的文化核心来指引。

“君子文化”以“仁”为根本,教导人们追求仁、义、礼、智、信,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公民。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推行反腐倡廉政策,意在减少贪官污吏,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君子文化的倡导有助于公务员坚守道德信念,而非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对于人民群众而言,追求君子人格可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人人都应将自己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用“君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成为高品质人才,进而提升我国的全民素质,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貌。

4.2. 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仍存在民族意识淡薄的现象。宣扬“君子文化”,大力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有助于培育国人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积累。我国政府的文化建设、重要民族节日、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宣传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对君子的追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来说,在学习“君子”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

4.3. 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

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说尤为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人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较为缺乏。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全文化体系,倡导新时代青年了解和学习君子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价值观相结合,建设文化强国。

5. 君子文化的海外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君子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教育、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发展,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5.1. 东亚文化

自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在日本、朝鲜等地广泛传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他们信奉孔子,在多处建有文庙,对《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和传播,大大推动了君子文化在海外的发展。

在日本文化中,“君子”思想体现在茶道、武士道等方面。茶道强调“和敬清寂”的精神,需要具备冷静、沉着、有礼的品质;武士道作为一种军事伦理观念,强调忠诚、勇敢、礼仪等品质。韩国的教育体系中对君子的培养尤为重视。在中小学和大学都设有儒家经典课程,通过学习《论语》、《孟子》等宣扬君子文化的经典著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品德和责任感的公民。

5.2. 西方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君子文化在西方社会也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者试图从西方的角度去解读和分析君子文化,将其与绅士风度、淑女形象等相呼应,并发掘现代西方社会中的贵族文化、慈善事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与中国君子文化的契合,大大促进了君子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

“君子”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借鉴意义。尽管具体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君子文化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君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6. 君子文化的实现路径

君子文化的开展需要将君子理念深入每个公民的脑海中,激活人们内心的良好价值理念。与此同时,如何盘活君子文化,实现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恒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推动我国现代化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6.1. 人人成君子

博学于文:学习是君子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孔子主张“学以致其道”,要求自己的弟子多才多艺,“六艺”和儒家经典书籍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培养了一大批有作为的贤人。荀子强调“学不可以已”,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德才兼备之人。读书明理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提升自我,还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注错习俗: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为个人提供积极向上的榜样和价值观,是塑造君子人格的重要保障。孟母三迁的故事高度展现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荀子在人性论上与孟子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但二者对于君子的养成路径的看法殊途同归。荀子提出“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荀子·儒效》),认为通过后天的外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引人向善。其实每个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道德品质的不同大多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而养成的习惯造成的,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

躬行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君子人格的养成亦是如此。孔子十分重视“躬行”的重要性。子贡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在《论语·里仁》篇中,更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告诫人们不能成为巧言令色之人,要将实际行动摆在言语之前,成为博学笃行的君子。

6.2. 盘活君子文化

深入研究君子文化:一方面,将历代先哲关于君子的论述分门别类,对古代君子文化的源流、事迹、文献进行历史考察,从中发现在今天仍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对君子文化在近现代中国的延续进行梳理,发现具有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君子”,作为当今社会的道德楷模。

拓展文化应用场景:举办君子文化研讨会、君子书院、君子文化节等,并将其融入到如企业文化、社会治理、教育培训等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君子文化从历史典籍中走出来,走向大众,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重要指导。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君子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

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复兴君子文化需紧跟时代步伐,贴近时代需求,拍摄以历史上的君子为原型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文学创作,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短视频、直播、VR等,展现古今中外的“君子”,以多样化形式传播君子文化,使之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君子文化历经世代传承积淀,又在不断推陈创新中赓续绵延。儒家塑造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极为深刻,已经成为人们辩是非、懂善恶的基本依据。如今,君子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现实需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选择。发展和弘扬君子文化,令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内容,对于提高人们道德修养、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玉清, 王少安.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N]. 光明日报, 2016-04-22(001).
[2] 刘钊. 甲骨文新编(增订本) [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
[3] 张舜清. 儒家君子文化中的平等意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8(1): 50-59.
[4] 钱念孙. 君子文化: 中华文脉的精神内核[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22.
[5] 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6.
[6] 孙君恒. 中国先秦七子君子观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2.
[7] 耿静波. 周敦颐与佛教关系研究[J]. 阴山学刊, 2012, 25(4): 87-90.
[8] 余英时.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9] 王莹. 儒家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8(5): 75-78.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