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异化根源与消解途径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Root of Educational Dissimilation and Its Resolution
DOI: 10.12677/ae.2024.1471224, PDF, HTML, XML, 下载: 2  浏览: 5 
作者: 夏 雪: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教育异化马克思异化理论消解途径Educational Alienation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Dissolve Way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更是育人之本。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异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结果的异化,教育也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反过来控制人、奴役人。因此,正视教育异化现象,对教育异化问题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尤为重要,而通过转变教育价值取向、丰富扩展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评价方式能对其进行有限消解,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The centennial plan, education is the first, education is the country’s plan, the party’s plan,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the phenomenon of educational alienation in our coun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lienation of educational purpos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educational result.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lost its original meaning, and in turn controls and enslaves people. Therefore, facing up to the phenomenon of educational alien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make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alien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o resolve it through chang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enriching and expanding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and changing the way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文章引用:夏雪. 教育异化根源与消解途径探讨[J]. 教育进展, 2024, 14(7): 714-71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24

1. 引言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走向社会的中间转换器,不断影响丰富着个体,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教育异化问题也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和思考。

2.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1832年,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公开发表,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的产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异化是指本来由人们所创造出的事物反过来与人相对立,甚至支配、奴役、压迫人的现象。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一个重要工具。根据马克思的描述,异化表现被分成了四种形态。

异化的第一种形态是劳动者与自己所生产创造出的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本来应该是归工人所有、由工人所支配。但是由于受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私有制的影响,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却掌握在了资本家手中并将劳动产品以高价卖出,而劳动者却支付不起高额的价格来获得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这时,劳动产品不仅不能由自己所支配,反而控制了劳动者自身,劳动者与自己所生产创造出的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在这一种条件下,工人所创造的财富越多,工人本身就越贫穷。

异化的第二种形态是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创造性活动,真正的劳动体现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和意志[1]。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的劳动以及劳动者自身都变成了资本家的“私有物”。工人所进行的劳动活动生产的产品并不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属于资本家,劳动也不再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而是工人用来谋取生计的强制性手段,劳动者使用劳动却不掌握劳动产品的所用权,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无法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反而受到折磨和损害。因此工人的劳动不再属于工人自己,工人的劳动与其自身发生了异化[2]

异化的第三种形态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所谓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的类特性。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资本家来压迫剥削劳动者进行劳动是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利益,劳动成为了强迫性的行为,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这个时候,人的类本质对于人来说便发生了异化,与人类自身相对立。

最后,异化的第四种形态是与人与人的异化。人同人的异化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活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所导致的结果。既然工人的劳动只是为了生存而具有强迫性质的劳动,那么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对抗的。在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对立的,而这种关系也恰恰是由劳动异化所导致的。

从上述关于异化的理论叙述中可以了解到,异化概念的核心内容是指一个事物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在不自由的状态下产生了违背自身本质的异己力量。而教育异化是异化的下位概念[3],主要指的是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与自身本质相违背的异己力量,教育失去了它本真的追求,使其与本质和人的本性发生对立。

3. 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

() 教育目的的异化

目的,是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以主体观念建立起来关于活动预期的结果[4]。谈及教育目的,通俗的讲,就是通过教育而要得到的结果,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更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教育的目的的重心在于“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似乎和教育目的“背道而驰”,教育目的也日益呈现出了“工具化”和“利益化”的特点,人在自身的发展中冠以“工具化”的名号。一方面,人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工具,成为某一领域的“劳动力”、“螺丝钉”。另一方面,人也逐渐被“利益”所捆绑束缚,人接受教育似乎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完成考试、拿到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追求金钱、权力。在此,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与最初的目的相背离,逐渐社会化、市场化、功利化,这便深刻的体现出了教育目的的异化。

() 教育内容的异化

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内容的依据,随着教育目的发生变化,教育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谈及教育目的,本应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但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教育目的逐渐社会化、市场化、功利化。相应的,教育内容以配合教育目的的变化也发生了异化,表现为内容逐渐片面化,教育结构逐渐失衡。

在科技至上、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下,应试教育的方式仍然受到追捧,学校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在课上是否认真学习,对知识是否掌握,考试分数高不高,升学情况好不好,从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重要程度,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是培养健全人的道德品格。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唯分数论”“唯学历论”似乎占据最高地位,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都无所谓”,从而致使了对品德教育的关注的缺失。本来教育应是传播文明、传授知识的过程,但却转变为对分数学历的崇拜,本来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却反过来奴役了人,让人感到痛苦。

() 教育结果的异化

随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发生变化,那么教育结果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教育结果如何,需要以一个固定的标准给予评价和衡量。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衡量判断教育的具体情况呢?分数便成为了最终的“拍案板”,教育情况如何,拿分数来说话。由此,考试就成为了衡量教育结果的重要指标。

但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接受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最终的考试,教师上课是为了学生能够考出满意的分数,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以考试为目的的过程,考试也由衡量标准异化为了教育的目的。凭借分数来去衡量教育的情况及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方法也会逐渐异化成为一种功利化的行为,考试本应是衡量教育结果的手段,但却变成了控制、奴役学生的工具[6]

4. 教育异化的根源及其后果

() 教育异化的根源

1) 社会生产发展是教育异化产生的前提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进行更替,而教育异化现象的出现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内容也较为原始、简单,但原始社会的教育立足于以人的培育为本,教育也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当中,教育内容主要为传授生存技能和生活本领,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人能够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发展。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向前推进,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到了阶级社会,教育异化的萌芽也随之显露。在这一阶段,教育的目的就不再仅仅关注于人的培育和发展,教育也开始变成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的手段与工具。教育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在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途中,对教育功能的发掘和利用使得教育异化逐渐加深,教育的本质逐渐脱离了原有的轨道,与社会生活相背离[7]

2) 落后的生产力是教育异化产生的物质根源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如今我国仍所处在“物的依赖关系”这一阶段,人们对物是具有依赖性的,而这种依赖性又表现在社会物质交换的普遍过程当中。因此教育者、受教育者必须要不断的进行劳动而获得财富。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个人的能力以及竞争力,教育者还要继续接受教育。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时候,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和需求就更加强烈,并为此而展开竞争。这时,教育便成为了人们为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重要手段。当人们为了追求物质、追寻名利而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受到生产力的影响,便不再是追求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人对物的依赖就转移到了对教育程度的依赖。这时,教育便发生了异化。

3) 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是教育异化产生的外在原因

教育体制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所存在的缺陷也是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阶段,教育体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不平衡、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学标准、以学历高低作为单位录用条件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教育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会影响教育的公平性,以成绩分数作为评价教学标准、以学历高低作为录用评价条件会导致“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现象的出现。此时,教育便背离了初衷,而受教育者也被成绩、文凭所控制束缚,无法真正的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便是教育体制的缺失所导致教育异化产生的原因。

其次,教育模式也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应试教育一般是指填鸭式教育,即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的迎接考试而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学校片面重视对学生智育的培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似乎“升学率”“考高分”才是最终目的,并且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死板。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培养下,学校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成为了“做题的机器”,这大大限制了人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与教育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初衷相背道而驰,引发了教育异化现象的产生。

() 教育异化的后果

随着教育异化的产生,教育异化所带来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引发大众的思考。

教育异化会引起人的“工具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们也逐步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了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当今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发力。因此,我国将主要力量凝聚到了高等教育之上,把注意力也聚焦在了人才培养之上。在此背景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科技创新注入动能成为了培育人才的首要目的,高等教育成为了一种适应性教育。教育为社会发展、适应市场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学生为追求好的职业而追逐文凭,学术性被实用性所取代。人才的培育逐渐染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教育无形之中被社会化、市场化、功利化,人也沦为了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

教育异化会造阻碍人的发展。纵观当前教育现状,不难发现教育被功利主义、权力异化等现象所侵蚀,应试的教育模式贯穿着教育的始终,学校成为了残酷的竞技场。在这个竞技场内,为创造完美的“竞技选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甘愿被淹没在题海战术、满堂灌、高分技巧课中,学校也像大工厂,教育者按特定的教材方案在限定的时间内生产塑造出合格的“产品”。在此过程,教育者的自主性和专业性被极大束缚,被教育者的完整性、丰富性消失,“人的意义”被逐渐分解[8]。此种情况下,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片面的、单向度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5. 消解教育异化的现实途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实现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教育异化现象也才能被消除。但基于目前我国所处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异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的给予根除,但我们仍可以根据教育异化的发展现状,通过转变教育价值取向、丰富扩展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评价方式对其进行有限的消解[9]

() 转变教育价值取向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是为人而服务,突出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塑造健全学生人格,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的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转变价值取向,逐渐推广新时代教育价值观念极为重要。对家长而言,应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于分数带来的价值。对于学校而言,应真正把教育重心落实在“人”之上,要把学生的全方位素质提高作为教学取向。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不能仅仅将学历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应发挥良性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应当重视个人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立大德方能成大才,基于此,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更加注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才兼备,真正落实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之上,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育异化所引起的人“工具化”、教育功利化的现象,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丰富扩展教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知识技能时代。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教育内容的天平倾斜到了科学技能知识的“智育”之上。然而,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智育”是远远不够的,但对“智育”的追捧正是导致教育异化的原因之一。

若想优化教育自身的发展,就要在注重“智育”的同时,改变传统教育内容,均衡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对人文德育课程进行重新建构,丰富扩展教育内容。比如,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可以将人文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交融,以素质教育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加强素质教育对教育者的熏陶,从以智育为中心转到智育与德育并重,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意识到,人之所以是人,本质上在于其有德行与智慧,教育不仅仅只关注所谓的“分数”、“学历”,教育不是盲目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自我发展、丰富自我价值。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喜好意愿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发现教育的多样性,合理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10]

() 转变教育评价方式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分数成为衡量教育结果最有力的指标。但恰恰是因为评价方式的单一,造成了学生家长对分数的盲目崇拜,从而加剧了教育异化的现象。因此,转变扩展教育评价标准势在必行。

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追求多元化,衡量教育结果不能仅仅依靠分数来定论,还应该综合学生的道德修养、生活实践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对教育结果进行多角度的考量和判定,对学生的情感认同、思维品质、价值塑造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关注。比如,可以通过其他非考试形式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平台,以此评价学生的才艺技能,使受教育者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其次,教育结果的衡量还要综合多方面的评价,积极听取不同主体的意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全面反映评估学生的教育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育的结果,更应正视教育的过程,要对学生的成绩做出深层次的分析解读,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8],不让“分数”束缚了学生发展的脚步。

6. 结语

教育异化是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也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然而,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去探索教育异化的扬弃路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异化进行有限消解。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教育异化问题理解的不断加深,教育也终将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 王瑜.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22.
[2] 赵梓婷, 朱平.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意义[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 2023(1): 55-62.
[3] 晏福宝. 异化与复归: 人的异化与教育救赎[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4] 石兰月. 对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在实施中异化的思考[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3(1): 171-173.
[5] 李清. 教育异化问题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2016.
[6] 王东. 中国现阶段教育异化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8.
[7] 张馨月.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教育异化问题研究[J]. 学理论, 2019(7): 36-38.
[8] 孙雪. 回归教育本质——人性视角下的教育异化与纠偏[D]: [硕士学位论文]. 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 2017.
[9] 李琼琼.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教育异化问题的解构与超越[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6): 64-67.
[10] 黄翠翠. 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 2022(6):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