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机制创新
Innovation of Class Teacher’s Work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OI: 10.12677/ae.2024.1471125, PDF, HTML, XML, 下载: 9  浏览: 16 
作者: 牟伦渝: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关键词: 课后延时班主任优化机制After-School Delay Class Teacher Optimization Mechanism
摘要: 课后延时服务作为一项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政策,在教育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班主任作为学校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与课后延时服务密不可分。随着课后延时服务带来的优势与弊端,要深入挖掘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内涵与意义,剖析当前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完善班主任工作程序,提高班主任工作效能。因此,推进课后延时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班主任工作重点关注的领域。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olicy to coordinate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head teacher, as the organizer and leader of class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Wi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rought by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it is necessary to dig deeply into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and constantly update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class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 the working procedures of class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class teachers. Therefore, promoting after-school delay servi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promo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class teacher’s work.
文章引用:牟伦渝. 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机制创新[J]. 教育进展, 2024, 14(7): 59-6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25

1.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课后延时服务在学校中广泛普及,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的环节。在“双减”政策取得卓越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学生的下课时间与家长的上下班时间相冲突、交通拥堵负担的加剧、作业时长的不断累积等,逐渐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无法协调的矛盾。而课后延时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在学校放学后,针对学生的需求提供晚托等延时服务,帮助学生完成作业、丰富课余生活等,以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而在这三大主体当中,班主任扮演着协调各方,解决矛盾的关键角色。

2. 中小学课后延时的背景和意义

(一) 中小学课后延时的背景

在“双减”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规划设计的重要课题。2017年3月,教育部就该教育民生问题,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提出广大中小学要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的工作[1]。意见肯定了在课后服务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有益探索,鼓励各校开展家长自愿式的课后服务,并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核体系。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对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渠道和形式提出了新要求。意见明确提出各校应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并规定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教育部门和中央直属领导下发教育政策,从2023年9月1日开始,要求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面实行5 + 2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每周五天的课后服务,每天至少持续两小时。“5 + 2”教育模式在确保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之外,通过延时服务,在减轻家长负担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支持与照顾,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中小学课后延时的意义

课后延时服务旨在学生放学后,利用额外的时间,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充实和提高。首先,课后延时服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后延时服务不仅仅局限于作业的辅导,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课后压延时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补充的同时,利用情景模拟、亲身参与等相关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有利于满足在职父母的教育需求。课后延时服务又称“三点半”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家长没有办法安排孩子三点半放学之后的课后时间,由政府和学校出面,在校内提供作业辅导及素质提升课程[2]。因此,课后服务在很大程度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求,同时在协调家校关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有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反应之一,课后延时服务从本质上体现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作业压力。通过课后延时,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时间完成作业,并得到知识性的补充,让学生尽量学校事学校毕,进而减轻学生压力。

3. 当前中小学课后延时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课后延时服务不仅在政策上响应了需求,更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相应的矛盾也愈发凸显。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和建设重要的领头人,不仅要关注相关教育政策的落实,更要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当中利用好课后延时服务,体现自己的育人方略。

(一) 课后延时服务的认知偏差,影响班主任结构安排

教师作为学生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对学生课后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育人方案,因此对课后延时服务的认知也存在差别,进而影响整个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部分老师认为课后服务仅仅是为了在学生放学与家长下班的时间段内,对学生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将课后服务定义为看护问题。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课后服务刚好是缩小学生之间差距的重要渠道,致力于提高学生成绩。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过分关注,窄化了课后服务的功能。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同教师对课后延时服务的定位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主任对班级的教学管理。如何区分正常上课与课后延时服务的差别,如何将每位老师的教育理念协调统一,如何将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发挥最大效益,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单一,限制班主任教学安排

教师教学评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后延时服务相对于正常课堂,缺少系统专业的评价体系,而通过课后延时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了诸多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直接动力。因此,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就很容易局限于辅导学生功课。只有在相应的学习辅导任务完成之后,才会对其他课外活动进行适当的补充。对课后延时服务内容的简单认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将学生正常课后的时间压缩,引起家长群体的不满。对于课后延时服务,教师不能将其简单认为是正常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不能仅仅将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目标[3]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最基本的内容。班主任不仅要对教材和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还要针对班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课时计划时,并合理分配各科目的授课时数。课后延时服务所带来的内容单一问题,能够激发班主任对教学安排的深层次思考。

(三) 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安排欠妥,考验班主任整体规划

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家长下班和学生下课的时间差,并在“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普及,衍生了另外一种问题。校内时间太短变成校内时间太长。家长在课后延时服务的安排下虽能解决接孩子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回家之后的时间安排。很多学生在面对学校一天的学习任务之后,很难有精力在家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变相增加了学生的压力。除此之外,课后延时服务还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如何确保相应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服务正确的内容,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成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4]

4. 班主任工作机制创新的策略与实践

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的领头羊,不仅要对整个班级的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与开展,还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考量。时代的不断变化,对班主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课后延时服务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更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完善班主任工作程序,提高班主任工作效能,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向优向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更新班主任工作机制

1) 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引导行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双减”政策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不仅班主任要转变思想观念,更要引导各科教师对课后延时服务进行正确的认识。课后延时服务主在减轻学生负担,因此就要摆脱重成绩,轻育人的思想观念。义务教育阶段短视化、功利性的问题在初中班级管理上表现为重成绩轻育人。虽然“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中小学班主任大多不得不讲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暂时搁置。因此,班主任首先要自身转变育人理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更新管理知识,向优秀的班主任学习管理经验,通过集中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际调查等方式,提升管理水平[5]。在此基础上,引导各科教师对课后延时服务进行精准定位。课后延时服务是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性和情感性的提升。不能将课后延时服务单纯定义为其中的一部分,而是要统筹兼顾,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进步。

2) 创新管理方式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往往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课程活动与教学安排由班主任全权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想法。课后延时服务是为了学生在课后能够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又一味地附加任务予其完成,因此要重视和倾听学生的声音。班主任要在师生平等观念的基础上,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小学阶段,学生更多的是需要价值观的引领,因此多运用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得到发展。而初中阶段则要运用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作为补充,通过文化典籍、知识百科等方式做到寓教于乐,既补充学科知识,又获得兴趣发展。不仅如此,班主任还要吸收民主意见,通过班会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管理。

3) 实现家校合力

班级管理永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任务。班级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如何将集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仅需要班主任合理的规划,更需要家长的合作。针对课后延时服务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班主任要充分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并将其作为改进自身教学管理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班主任是大部分家长与学校之间取得联系的渠道。因此班主任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课程为基础,从问题中找到解决方法,进而提升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在具体操作中,班主任要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计划,明确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规划。在制定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互信关系[6]

(二) 完善班主任工作程序

1) 完善教学内容

课后延时服务所体现的内容单一的问题,需要班主任进行认真的思考。课后延时服务是在符合家长期望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又是吸引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必须全面多样。班主任在研究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时,要遵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充分挖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让三方协同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从学科辅导,兴趣小组,社会实践,自主学习,心理辅导五个角度出发,从不同层面设计不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内容的丰富不是死板地增添,而是在与形式结合的基础上共同发挥作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有趣性才能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班主任应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运用情景式教学、活动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获得长效进步。

2) 完善教学安排

一个完善的教学安排能确保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出现教学资源的浪费或分配不均的情况。同时,它也能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育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针对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规划问题,需要班主任在进行延时服务之前进行精确的教学安排。班主任要从教学任务与目标,辅导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学生参与情况及活动设置,教学资源准备四个方面出发,认真分配各个部分所花费的时间,并通过具体的上课情况进行调整优化,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反应,做到教学适度。把握好适度原则条件严苛,因此,班主任要与各科教师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每位老师的教学进度和安排。加强学科的横向联系,促使各科老师一起商议教学安排,在合作共赢的机制下制定教学任务,完成课后延时服务的目标。

3) 完善评价体系

课后延时服务的目标应该清晰明确,而当前课后延时服务重在解决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问题,评价标准模糊,进而影响了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因此完善课后延时服务评价体系,是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量化评价侧重于从数量的角度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质性评价则侧重于从阐述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量化和质化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细节与方式上进一步深化,量与质的合理搭配,即不会忽略课程基本知识的传授,也不会只注重内容,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构建两种评价互为支持、互相补充的机制,是完善课后延时服务评价体系的内在要求。除了对学生进行量化和质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深刻思考评价标准,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完善评价体系。课后服务的态度,服务效率,学生反馈性评价等都行纳入评价考核之内。班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人,要制定完整的服务计划和方案,确定服务时间、人员以及流程,最后通过定期的评估与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质量。

(三) 提高班主任工作效能

1) 活动情感激励

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尤其是“5 + 2”模式的实施,学生的在校时间增长明显。长时间的在校学习极易引起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对抗性。因此,要提高学生幸福感和舒适感,减轻学生压力,提高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班主任在一天的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之后,还要继续投入到课后延时工作,这非常考验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首先,学生的直接情绪会影响班主任的工作效能。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找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奋点,在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疲劳的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精神动力。只有学生以激励的态度,班主任管理才会更具热情,更具效益。其次,要充分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家长的态度间接决定了课后延时服务的正常进行。充分尊重家长意愿,通过家长会、网络班级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有关延时服务工作的精神。同时建立家长帮扶机制,积极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打造家校共育的和谐氛围。

2) 物质发展激励

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教师是落实任务的主体。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直接决定了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随着在校时间增长,教师相应的工作任务也在增加。如何避免职业怠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前学校和班主任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致力于教师的能力发展。每位教师都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学校要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创新教师教研机制,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让新教师得到经验的传授和知识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分层布置个性化作业,为课后延时服务的展开奠定基础。其次,要优化教师愿景激励,关爱教师的发展。教师只有在幸福关爱的职业氛围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协同合作,促进教师团队情感交流,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软实力,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举措。最后,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据此应该建立物质激励机制。物质激励要用好活动经费,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以老师所承担的任务进行收益分配。从正常课时数、学生安全服务监管、延时服务绩效三个方面进行物质奖励,最终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依据,班级教师捆绑发放绩效补贴。

3) 弹性上下班制

健全的管理制度不仅是学生获得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前提,也是保障教师权益的重要机制。如果将课后服务定义为教师的义务,将会导致教师产生消极态度。“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各地围绕教师“弹性下班制”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池州市青阳县实验小学增设了“零星假”“亲情假”“调休假”,所有积极参加课后服务的老师,可以轮流“上午9点来校,下午3点离校”;每周最多可以请2次“60分钟假”;每月可调休半天,解决了教师因在校时间延长而无法兼顾家庭的难题。“一校一案”制定具体的课后服务方案,重视教师工作的自由选择权,通过满足教师日常工作与生活需要,提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情绪态度与价值追求,从而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5. 结语

课后延时服务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育人方案,深刻贯彻了“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班主任是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要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后延时服务也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更新。面对新的问题和矛盾,班主任自身需要不断发展和进步。总之,要协调推进家校社共育任务,在促进学生发展中,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小宽. 关于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研究[J]. 现代农村科技, 2023(1): 95.
[2] 顾艳丽, 罗生全.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价值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18(9): 34-38.
[3] 谌丽媛, 匡晓梅. “双减”下小学班主任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智力, 2022(18): 155-158.
[4] 薛柳君. 服务“双减”做温暖的班主任[J]. 中小学班主任, 2023(19): 84-85+91.
[5] 陈建林. 班主任成长共同体: “双减”政策下班主任队伍建设再出发[J]. 中小学班主任, 2023(13): 14-16.
[6] 赵雨诺. “双减”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实践阻力与破解路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 39(8): 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