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改造视角下的乡村协调发展设计实践——以常州市琵琶墩村为例
Design Practice of 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Renovation—Taking Pipadun Village in C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乡改和乡建大规模开展,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视角下的乡村改造应从多维度出发,改善乡村现状困境,重新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形式,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推进乡村各方面和谐发展机制,推进乡村振兴。本文试图通过全面剖析琵琶墩村景观发展的现状困境,依托国家战略目标与政策,从产业、生态、人文和文化服务方面,探索以景观设计为手段,赋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协调发展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为促进琵琶墩村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宜居、乡村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服务全面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large-scal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rur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start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rural areas, replan the rational division of functional zones in rural land use forms, promote the mechanism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of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landscape development in Pipadun Village, and based on national strategic goals and policies,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using landscape design as a means to empower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y, ecology, humanities, and cultural service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livability of rural ecology, inheritance of rural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services in Pipadun Village.
文章引用:曾欣悦. 景观改造视角下的乡村协调发展设计实践——以常州市琵琶墩村为例[J]. 设计, 2024, 9(3): 236-24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311

1. 引言

关于景观格局视角下乡村协调发展的设计研究,以国家战略为依据,注重乡村现存问题的剖析与解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确定理论视角、设计目标、价值取向和系统构架,再从产业、生态、人文、文化服务四个维度搭建起琵琶墩村协调发展的景观设计系统框架。耦合四个维度进行琵琶墩村乡改实践:一、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通过景观格局整体规划,耦合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划分产业用地,打好乡村全面发展的“地基”;二、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促进乡村生态宜居并推动乡村二三产业发展;三、乡村人文是在村落自然地理条件和村民自主的生产生活模式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独特性与延续性,运用景观设计方法保护与修复历史文化建筑和小品,营造储存村民共同记忆的公共场所是促进乡村人文延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四、乡村生态文化服务是乡村的整体景观及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休闲娱乐、美学观赏、教育等服务,与游客和村民的体验和感受直接相关,通过优化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能够改善游览者与住民的心理和情感健康。

2. 研究区域概况

琵琶墩村位于我国江苏省常州市的邹区镇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着分明的四季变换,降水量充沛,地势平坦,与杏塘村、殷村、泰村、安基村、于家村等比邻,根据村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乡村为重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道路通达性较强同时也保留者一些原有乡村路面肌理,城乡融合度较高,并且农耕资源丰富,以特色果树种植、水产养殖大闸蟹产业为主导,结合村内特色文化活动发展农家乐、休闲田园度假等。但各产业杂糅,生产生活用地没有清晰划分,自然景观美学观赏度有待优化。

3. 景观格局耦合乡村产业发展

3.1. 乡村产业和景观格局的关系

传统乡村产业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以土地为载体、乡村为空间主体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乡村当地地域景观及其综合生态系统 [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全国各地乡改和乡建在如火如荼的践行,进入了“高效生态农业”、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新发展阶段,理清乡村景观建设与乡村产业之间的关系,运用景观格局设计改造推动乡村产业优化调整是乡村振兴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

乡村产业结构是各层次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是基于乡村自然结构形成的并受的乡村经济与发展战略和人为活动影响的,乡村景观是乡村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凡是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 [2] 。乡村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乡村自然结构和景观类型,对乡村生态环境也会随之发展产生影响,如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化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其变化必然渗透到乡村整体风貌、基础设施、景观类型等方方面面,促进着特色乡村景观的产生。

3.2. 基于乡村产业发展的景观格局整体规划

产业结构不同,景观类型也不同,乡村产业也需要依托乡村景观进行发展,需要考虑村庄的区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要素等,我们可以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对乡村总体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规范各个产业、生活用地和娱乐用地,可以有效的的保护村庄历史文脉,防止割裂原有的乡土地脉,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琵琶墩村生态环境优良,以农业用地和水域面积占大比例,现以发展传统农业种植、大闸蟹养殖、果树培育、休闲田园旅游为主,因此在大力加速推进其二、三产业发挥的同时,要把保护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放在首位,尊重农民意愿,以优良清新的环境宜人的自然风光吸引更多的游憩者和消费者。营造以休闲田园综合体为主的旅居配套功能区,在传统乡村村路网络的基础上以中心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轴,形成以“欣赏乡野自然风光、品味乡野传统味道、感受乡野风土人情”为主题的游憩步行系统,用其将田园休闲体验区、大闸蟹捕捞体验区、特色精品水果基地、传统民俗参观区等功能区串联起来,将体验者的游览路线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交合,以景观规划的形式引导体验者的视线,通过本地特定的乡土产业产品彰显琵琶墩村的特色,推动琵琶墩村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全面发展。

4. 景观生态设计促进乡村生态修复

4.1. 乡村生态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乡村生态是基于当地原有自然环境形成的,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乡村生产方式转型发展,大片土地进行了流转,朝着农工商一体化方向转型,也造成了原有耕种用地和自然资源的流失,也使得乡村景观中的生态资源受到严重损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自然景观破碎化。所以在乡改和乡建的实践进程中,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和组合形式、对土地覆盖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保护乡村生态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质量退化,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生态景观规划视角下,对于乡村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要思考当前经济发展、农业利用、观赏价值和各种人类的短期需求,更需要注重生态保护视角下的土地的合理配置,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及其带给居民的长期效益,并且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生活条件 [3] 。

4.2. 将生态设计手法融入景观区域规划设计

基于琵琶墩村的原有土地利用与覆盖形式,首先根据上文中设计的整体游憩步行系统,集中规划大片自然区域,使得大片自然斑块的生态功能得以发挥并保持其完整性,同时在人工活动区和农耕地区串联生态绿道,修整道路绿化及观光景观带形成景观长廊,使小斑块和人为斑块渗透进人类活动区,这样有大型的保证各斑块间的连接性,为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并且提升景观异质性同时也扩展了视觉多样性。

同时对于琵琶墩村闲置撂荒耕地重新规划设计,可移动土方进行高程设计,错落有致的地形会增加景观视觉的丰富度,并且低洼处能更好地汇集雨水,经过枯枝石子的渗透补充地下水。在琵琶墩村支路和景观节点处多种植落叶,适当地减少过多的人工铺装,增加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少村庄水土流失。

5. 延续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乡村风貌

5.1. 乡村文化是彰显乡村独特美丽的关键

在乡村历史脉络的递进中,随着有形的物质形态、无形的政策权力与当地区位地理环境的互相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且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乡村文化 [4] 。乡村文化的保护、体现与传承是现代乡村的言中之意,也是推动现代乡村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助推器和维稳器。清晰认知乡村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进程,深刻了解乡村文化的现实境遇,可以有效发展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5] 。

乡村产生于传统农业社会,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源头,这也就决定了乡村的基本属性,它是与城市有本质区别的,是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的,在耕耘土地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从而形成村落聚集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演替以及生活在该区域的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所形成特殊的乡村文化,既带有独特的地理属性又是乡村经济、自然和人文的复合结果 [6] 。是探究乡村历史风貌和延续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料库。

5.2. 乡村文化发展现实境遇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传统乡村也朝着现代化乡村发展,部分村庄向城镇化转型,乡村开始体现出开放性和流动性,大量村民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的人口与资源流失,同时农田稀于管理,传统村庄住房空置,建造多年的历史文化建筑以及设施年久失修,这些饱含着集体记忆的场所的光泽在逐渐被削弱 [7] 。同时,随着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村民观察外部世界的视野被扩大,同时获取生存资料来源的认知也发生转变,传统乡村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村民生活中融入大量外部文化与思想。在这样的进程中,由于人地关系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传统乡村相对封闭的环境打开了缺口,打破了在传统聚居部落中形成的乡村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导致其活力的逐渐丧失的危机 [8] 。

5.3. 乡村文化要素分类

乡村文化景观的演进同样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进程,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包罗万象的乡村文化类型,所以对于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体现与传承,首先要探究当地独特的带有历史色彩的文化类型,这些文化并不是单纯从文本上进行体现,它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 [9] 。

5.3.1. 物质文化要素

物质文化要素是乡村文化记忆活的实体形态表现,其随着时代的变迁保留下来,包括乡村建筑、乡村小品和乡村肌理。

1) 乡村建筑:在乡村景观文化营造中,传统的村庄结构和建筑形式是乡村文化特色具体体现,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再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中心集散区或民俗体验馆。使其在整体乡村景观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使游客更好的领略当地的乡土人情,也能使村民有保存集体记忆、传递“乡情”的公共空间。

2) 乡村小品:乡村小品是以乡土文化为依托,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样式。它以其特有的生活内容和精神特质,展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图景,也体出了我们对于传统乡村生活形态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认同。

3) 乡村肌理:乡村肌理是农村特有的文化和环境特征,包括乡间小道、广场地面等,是乡村有形的清晰的历史脉络痕迹。

5.3.2. 非物质文化要素

乡村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非实体的并且随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逐渐形成的,包括着当地的独特习俗以及整体的乡村精神风貌。

5.4. 构建琵琶墩村特色文化景观

基于琵琶墩村的区位条件,地处内陆平原,没有形成独特的且能区分于附近村落的民俗文化,但其地靠淡水湖,大闸蟹养殖产业发达,可将其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运用现代视觉形象设计,根据当地的文化景观进行符号化提取并与大闸蟹形象进行融合,形成特色的以大闸蟹为突出特点的且更符合新时代审美的乡村形象,使游客对乡村文化接受度更高,增强游览兴趣,同时让村民感知其中蕴含的当地特色文化符号,增加村民对于乡村集体记忆的认同感。

6. 梳理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营造宜居景观

6.1. 乡村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受益,重视人民的体验感受增进人民福祉是乡村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乡村景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类提供了多种服务,既有物质服务也有非物质服务。人类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惠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美学效益等,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科技进步、社会观念及审美偏好的转变等——深刻影响了乡村,生态系统和人类行为。多元化和复杂化成为人类想从绿地中获取的价值的标签,越来越多人开始偏向关注非物质益处和精神福祉,包括自然游憩、审美体验、精神感知、灵感激发等,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段,营造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使游览者从不同于城市的独特的乡村生态系统中获得精神满足,使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更加宜居,是增强人民幸福感,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必要举措 [10] 。

6.2. 合理规划琵琶墩村生态系统服务体系

在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庭院、老宅、特有植物、特色文娱活动、乡间风光等这些可以带来丰富体验感的服务要素,通过对其提取保护与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意义,形成以乡村文化记忆作为主线的景观情境,从而塑造游览者对乡村景观生态系统的看法和欣赏角度,获得故事性的连续性的体验感知 [11] 。

首先对于琵琶墩村的物质要素如历史建筑、传统宗祠庙宇、古井等进行修缮、整治,形成以围绕传统乡居和文化景观为纽带的历史记忆游览区,并在其视线中轴线为位置上设置观演平台、乡村手工艺作品展示区,在周末或特定节日开展传统戏曲表演等,平时可以作为传统手工作品售卖区,提高文化景观格局的整体性,增强游览者从乡村生态系统中获取的文化创作灵感和对艺术感知的表现形式。其次琵琶墩村的大闸蟹养殖产业发达,水质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沿岸景观带风光秀美,在养殖基地区域完善基础设施,将基地与村庄主路联通,增加景观节点与游憩区,将欣赏乡村自然风光、体验垂钓捕捞、品味乡味餐厅结合,形成以“赏玩享”一体的以大闸蟹为主题的景观游线,使游览者从乡村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休憩放松、缓解压力的功能中获益。

7. 总结与展望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农村更新改造的大幕徐徐拉开。设计赋能乡建,不是单纯的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改造乡村景观,而是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段,调整现有土地利用覆盖形式,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耦合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农耕用地和自然资源,促进乡村自然生态恢复,实现村落景观可持续发展;保护与修缮传统村建,挖掘手工艺、乡间民俗的深度文化内涵、延续乡村特有文化脉络,造就“百花齐放”、“十村十景”的乡村文化繁盛景象;运用乡村独特的生态系统服务,结合地域特色,为村民与游憩者提供非物质效益精神福祉,促进乡村宜居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在改造景观格局的视角下,促进乡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多维度融合共生,使沉睡的乡村空间要素资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项缨, 张建国. 基于产业发展导向的浙北乡村景观规划探究[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3): 587-592.
[2] 贺勇, 孙佩文, 柴舟跃. 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 城市规划, 2012, 36(10): 58-62 92.
[3] 朱玉凯, 刘丹, 牛春舟. 生态宜居视角下的蚂螂河村落景观规划设计[J]. 北方园艺, 2019(15): 69-75.
[4] 孙彦斐, 唐晓岚, 刘思源.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现实境遇及路径——基于“人地关系”的环境教育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1): 117-126.
[5] 刘芷茜. 乡土文化保护视角下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铺头村为例[J]. 福建建材, 2022(3): 52-55 95.
[6] 汪瑞霞. 基于乡愁的乡建: 江南水乡焦溪古镇设计实践研究[J]. 装饰, 2022(4): 26-33.
[7] 孙彦斐, 唐晓岚, 刘思源. 乡村性设计语汇的景观表达[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8(2): 202-204.
[8] 张蕾花, 何嵩涛, 徐英红, 等. 注重乡村文化记忆保护与传承的景观设计研究——以贵阳花溪大塘湿地景观设计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21-28.
[9] 邓运员, 杨柳, 刘沛林. 景观基因视角的湖南省古村镇文化特质及其保护价值[J]. 经济地理, 2011, 31(9): 1552-1557.
[10] 李凯, 沈雯, 黄宗胜.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例[J]. 城市问题, 2019(3): 44-50.
[11] 范晓赟, 杨正勇, 唐克勇, 等. 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的差异性分析——以上海池塘养殖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11): 1546-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