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的成因及对策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in Classroom
摘要: 教师和学生是参与课堂活动的两大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互动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新课程改革以来,师生关系与互动状况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师生冲突正逐渐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之外,成为教育界和其他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分析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使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师生关系和互动,并提出对策有效控制和减少师生冲突,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Abstract: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rectly affects and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 and studied. At present, the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is gradually extending from the classroom to the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education circle and other social circl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s, make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 society trea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with a correct attitude,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reduce teacher-student conflicts,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文章引用:夏心雨. 师生冲突的成因及对策[J]. 教育进展, 2024, 14(6): 59-6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894

1. 引言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就师生关系提出要求,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关系及互动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既存在着和谐与一致,也可能存在着冲突与对抗。受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更加注重人格独立、自由意志与尊严,学生由消极地被动接受转向积极地主动行动,师生冲突成为普遍现象。和谐一致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构建,从而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此来看,准确找到引起师生冲突的原因并“对症下药”至关重要。

2. 师生冲突的内涵

课堂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互动贯穿于课堂内外。教育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主要源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论”。它更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要对学校中的人际互动、个体行为进行研究 [1] 。互动指个体间、个体与群体、群体间借助文字、言语、符号等形式交互活动和交互影响。师生冲突是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 [2] 。师生冲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具体包括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教师群体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等情况。师生冲突主要发生在课堂之中,但也具有延伸至课堂之外的可能性。

师生冲突可以分为积极的师生冲突和消极的师生冲突。积极的师生冲突能够促进师生在沟通方式、教学模式、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磨合,以互相理解,达到教学相长,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的重建。消极的师生冲突具有破坏性,可能对师生造成极大的伤害,如影响师生心理健康、阻断教学进程、降低教学成效、破坏师生关系,引致教师职业倦怠,学生逃学或辍学,甚至威胁到师生宝贵的生命 [3] 。

3. 师生冲突的成因

(一) 教师因素

1) 专制型的课堂控制方式

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的主要特点就是“控制与服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采取的许多行为模式,无论是强制的还是民主的,都是为了加强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控制和管理。从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习惯使用专制型的课堂控制方式。其具体表现为,教师往往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硬性要求,命令学生无条件执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专制型的课堂控制方式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学生表面顺从,但内心却激烈的反对,为师生冲突埋下隐患。例如,学生与同学讲话影响上课,老师多次用眼神提醒他,学生不以为然,与老师发生争执的真实案例。老师用手机顶了学生的头部,以示警告,无果。为维护课堂纪律,老师要求该学生站起来反省,但他反复质问老师“你以为你当个老师很牛逼吗?”并扬言要捅死老师。双方推搡时,老师撞到其他课桌。案例中,老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采用的就是专制型的课堂控制方式。当学生扰乱纪律时,老师惯常采用直接提醒或惩罚的方式,忽视学生的情绪和自尊,引起了学生的反感与反对,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睦和冲突。

2) 教师的素质问题

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4] 。教师作为师生互动的主体,其所展现出的态度、价值取向、行为表现、道德品质等等,影响学生的态度及反应,对师生互动的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建立平等、友爱、和谐、互助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教师个人的不良习惯、个性等,没有与学生沟通的良好技巧与素养,都会导致师生互动向消极的方向发展。例如,老师掌掴学生,学生立即还手打老师的真实案例。老师在教室最后一排与一名男学生发生拉扯,随后该老师抬手扇了男生一个耳光,学生被打后,紧接着还手打了老师一个耳光,此后该老师又欲动手,被男学生抓住头发后殴打了数下。在案例中,教师将教师职业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丢弃,对学生违纪问题的处理直接诉诸身体或心理伤害,与法律对教师的职业要求相背离,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杜绝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通常而言,学生违纪教师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符合教育常理,但教师非理性处理方式激起学生逆反心理,易引发师生互动冲突。

3) 教师给学生“贴标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不但会对所教知识进行分配,还会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区分,有区别地进行教学和对待。有研究表明,从互动对象的职务上看,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多于他们与非学生干部的交往;从互动对象的地位上看,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机会要比地位低的学生多得多,从互动对象的成绩上看,教师显然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 [5] 。同时,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对象的选择上,还表现在互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上。比如,对于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教师往往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在与成绩层次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充分考虑学生个性而采取民主肯定的方式,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而对于成绩层次低的学生,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方式,在与成绩层次低的学生的互动中,教师更倾向于少给这部分同学充分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成绩层次低的学生长期被贴着“差生”、“学渣”标签,由于长时间受到老师的忽视,在同学中也抬不起头,自卑感和挫折感日渐积累,这些学生更容易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反对老师,这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与发展。

(二) 学生因素

1)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可能存在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一般指导致课堂秩序混乱的行为,如违反纪律、对抗教师、讲废话、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学生等。问题行为具有复杂性,如何判定问题行为,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课堂纪律的制定内容以及合理性等。对待问题行为应当从其程度、持续时间、频度、背景、普遍性、正常性和对他人的影响等进行评估。

2) 学生对自身尊严与需要的维护

随着学生对人格独立、自由意志和尊严的意识的增强,他们往往会对教师行为提出质疑,当与教师观点不一致时会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观点,容易引起师生冲突。学生在班级中有不同类型的需求,教学行为中教师的表扬、考试活动中的分数需求、同学群体中的友情需求等等,而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对于学生反应的反馈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而教师的反馈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生互动是否和谐 [6] 。

(三) 环境因素

1) 学校环境

在当今社会,行业竞争激烈,学校也不例外。提高升学率是众多学校的首要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很多学校都对教师设置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如实行末位淘汰制,即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每个教学岗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标准,对教师在某段时期内的教学成绩作为考核,再根据考核结果将一定比例的排名末尾或靠后的教师进行撤职。在这样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无法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只是专心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也只会闷头学习,缺乏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2) 教室环境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主要在教室中进行。一方面,座位的安排影响师生互动。一般而言,座位靠前的学生容易与老师产生沟通交流,座位靠后的学生容易被老师忽视,正是由于被忽视的心理,学生极易产生问题行为,从而引发师生冲突。另一方面,班级氛围影响互动的质量与结果。活泼轻松的班级氛围,师生互动会增多,冲突会减少;反之,严肃紧张的班级氛围,师生互动会减少,冲突会增加。

4. 师生冲突的解决对策

(一) 学校层面

1)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制定合理的教师与学生行为规范,完善师生冲突管理制度,关注对课堂中发生的师生冲突隐患的化解。据有关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为教师行为教育依据,而较少地区根据文件内容结合当地实际教学情境对教师行为规范进行细化,更没有针对师生冲突管理原则程序、惩治方式以及承担冲突后果成本的约定 [7] 。一方面,学校需要制定师生行为规范准则,对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以及课堂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做到“自律”和“他律”。另一方面,学校要能够根据师生冲突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对策,如果冲突已经发生,学校应马上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事件进行处理,如果事件性质恶劣,已经超出了学校能够单独处理的范畴,则应马上报告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且,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和惩治制度,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师生冲突的重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预防和控制师生冲突的发生。

2) 学校应构建师生互动平台,促进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传统的师生关系属于一种权威关系,在信息传递中以单项传播为主,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加工者,教师很少主动加工来自学生的传播信息,所以往往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冰冷僵化,脱离学生实际,文化传递消极低效 [8]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感。对教师来说,为了有效控制和管理课堂,教师会自觉地强化身份意识,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学生来说,他们会感到教师带有一种权威,使得学生不敢或难以与教师亲近。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搭建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如举办师生茶话会、运动会等,鼓励教师“非正式参与”,消除教师权威的神秘色彩,呈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教师形象,为学生近距离了解教师提供机会 [9] ,让教师走近学生,致力于师生关系更平等、更和谐、更亲密。

(二) 教师层面

1) 教师要避免滥用权力,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师生冲突的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处理冲突的方式直接影响冲突的发展与结果。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维护课堂秩序,每个教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行使着权力。在行使权力时,教师必定是命令式,即发出许多指示 [10]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审视和反思自身权力与师生关系的动态变化,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主体地位,避免强行纠正学生,不可采取诸如体罚、蔑视和侮辱等行为方式。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情绪,给予学生充分的回应与关怀,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意识地引导、约束和调整,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师生关系的异化。同时,教师不能只看学生行为的结果,要关注其行为产生的动机,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2) 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冲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个别差异,难免会出现冲突。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积极预防冲突。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后,可以通过削弱原则、排除刺激、适度惩罚等方法进行处理。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注意控制情绪,巧妙运用言语技巧和学生交流,比如商榷性语言、选择性语言、幽默性语言。当发生无法控制的冲突情况时,应当立即寻求学校的帮助,严防使用情绪化手段,使得冲突升级,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三) 家庭层面

1) 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其营造健康的心理发展环境。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亲密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情绪稳定性,即家庭环境越亲密,青少年情绪稳定性水平也就越高 [11] 。家长应当主动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充分关心儿童,了解儿童在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儿童帮助与引导。家长要积极建立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与儿童培养亲密关系,要使得儿童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

2) 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与学校发挥合力共同培育儿童。家长是影响师生关系重要的第三方,家长对于师生关系的态度与取向影响儿童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一方面,当学校向家长寻求帮助时,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友好沟通,与学校携手正向引导和教育儿童。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当主动地与学校和教师联系,询问儿童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支持并参与学校开展的家长会、家访等活动,让家校合作发挥最大合力。

师生互动是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教师和学生在个性特点、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师生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师生冲突并不是无法避免或减少的,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共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董娇妍. 师生互动的社会学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2): 146.
[2] 陈振中.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J]. 教育评论, 2000(2): 40-42.
[3] 黄明亮, 赵敏. 社会冲突视角下师生冲突的升级机理与破解策略[J]. 教育评论, 2022(1): 52-57.
[4] 林崇德, 申继亮, 辛涛.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 中国教育学刊, 1996(6): 16-22.
[5] 程晓樵, 吴康宁, 吴永军, 等. 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 教育评论, 1995(2): 11-13.
[6] 孔祥祯. 现代社会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出路[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7(11): 166-168.
[7] 刘慧琴, 任胜洪. 师生冲突现象的责任伦理解释与建构[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7): 69-74.
[8] 阮露婷. 师生冲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7(2): 105-108.
[9] 陈元龙. 中小学师生冲突形成机制与管理策略——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视角[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0(2): 150-157.
[10] 吉兆麟. 从社会学视角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领导作用[J]. 教育探索, 2008(7): 105-106.
[11] 罗云, 吴安仪, 张慧. 家庭环境亲密度与青少年情绪稳定性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7): 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