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彩印花布图案的历史和文化研究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udy of Linyi Color-Printed Fabrics Patterns
摘要: 临沂彩印花布是山东省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临沂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色彩鲜艳、图案细致精美,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深入探讨了临沂彩印花布历史和文化,强调了临沂彩印花布在临沂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分析了彩印花布的图案来源、种类、寓意、色彩运用,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文章还探讨了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中对传统工艺的创新实践。最后,文章展望了临沂彩印花布的现状与未来,指出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潜力,呼吁更多的人加强保护和宣传,以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Linyi color-printed fabrics are traditional folk handicrafts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ey boast a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serving as not only an integral part of Linyi’s local culture but also as a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se fabrics exhibit vibrant colors and intricate patterns, showcasing their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garnering favor among contemporaries.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Linyi color-printed fabrics, emphasizing their vital role in Linyi’s social life and their status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urthermore, we analyze the origins, types, symbolism, and color application of color-printed fabrics, revealing their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rtistic value. The article also 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raftsmanship, examining how traditional artisans adapt their practices in modern society. Finally, we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Linyi color-printed fabrics, highlighting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and advocating for increased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to fost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文章引用:谢青君, 金刘飞. 临沂彩印花布图案的历史和文化研究[J]. 设计, 2024, 9(3): 136-14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297

1. 彩印花布的历史与变迁

1.1.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临沂彩印花布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繁荣状态。在秦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水平迅速发展,为手工艺品的产生和兴盛创造了条件。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水平进一步的发展,印染技术得到提升,以及市场对各种手工艺制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彩印花布达到了繁荣的状态。彩印花布不仅图案精美、色彩丰富还拥有不错的实用性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使用。在唐宋时期的彩印花布不仅在平常的生活中被人们使用,还用于一些隆重热闹的场景如:男方娶亲,女方出嫁等。明清以及民国,染织行业得到发展,各地建有染坊用于布料的印染。

1.2. 历史地位及影响

临沂彩印花布作为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色彩浓艳,图案丰富形成一种独有的艺术风格,不管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还是举行重大庆典节日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承载了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俗生活的体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政府和百姓已经意识到临沂彩印花布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保护与传承。临沂彩印花布传统的植物印染技术加上浓郁的乡土风情是对临沂地区乡村生活习俗的体现,展现了临沂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彩印花布以丰富的视觉语言和独到的审美视角,体现临沂地区的民俗文化特征 [1] 。尽管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彩印花布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很难再发现他的身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仍然是用来连接历史和现代的桥梁,对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临沂彩印花布的文化与内涵

2.1. 图案的来源及寓意

临沂彩印花布的图案来源丰富、风格多样、寓意深刻。它们通常源自于自然界,以及日常生活和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神话传说等。植物图案有:石榴、牡丹、莲花、梅花等。这些植物通常象征着吉祥如意和繁荣昌盛,但也有各自单独的寓意。石榴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多子多福。牡丹常常寓意荣华富贵,富贵满堂。莲花代表着纯洁、坚韧、忠诚,古人常用莲花比喻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梅花代表着美丽与坚韧。动物图案有:蝴蝶、龙、凤、喜鹊、鸳鸯、鱼、狮子、麒麟等,蝴蝶寓意浪漫美好,欢快美好。龙象征着权力、尊严,是古代皇家专属图案。凤代表着美好的爱情,幸福的生活常用来当作喜服婚服图案。喜鹊寓意喜事到来、吉祥如意。鸳鸯象征着永恒的爱情、白头到老。鱼在众多图案中应用较为广泛代表着生活富裕、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狮子象征着智慧和力量。吉祥图案神话传说有:多子多福、四方同喜、连年有余、二十四孝图、三羊开泰、富贵满堂、五子登科等,它们反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追求,其中多子多福寓意着家中儿孙满堂,生活快乐美满幸福,四方同喜通常用于表达周围四面八方都充满愉悦的气氛。连年有余代表每年粮食充足且有剩余,常寓意来年食物和财富充足。二十四孝图描绘了二十四个古代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用来教育子孙,展现中华传统美德。三羊开泰来自原先的“三阳开泰”,象征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事业蒸蒸日上。富贵满堂象征着家中财富满堂,生活富裕。五子登科原先指的是一个人家中的五个儿子都相继考中进士,现在用来寓意家中人员学业、事业有成。这些图案充分反应了临沂地区的文化习俗,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临沂民间彩印花布很像临沂民间木版年画,色彩对比强烈,但效果比印在纸上的年画更加沉着厚重,具有欢乐喜庆的气氛,表现出临沂人民淳朴、爽朗的性格 [2] 。最早在远古时代,岩画、陶器上就出现了图案,也就是吉祥图案的萌芽,他们在岩画、陶器上雕刻装饰性的图案、线条、符号,来表达他们思想、需求以及信息传递、文化交流,也是一种通过艺术的方式方法来展现对自然的崇敬与爱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吉祥的图案开始应用到各种领域,建筑壁画、纺织织物、陶瓷、漆器等。这些图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得到了更新,种类得到了丰富。正是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以及对这些图案不断挖掘创造,并且给予它们美好的寓意,这些图案才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在临沂彩印花布上,成为临沂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沂彩印花布的艺术特征既遵循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规律,又凸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色彩搭配既富有齐鲁文化底蕴,又重视色彩的视觉传达 [3] 。临沂彩印花布又以其图案色彩的多样性和独特的配色而深受百姓的喜爱。象征喜庆欢乐和热情的大红色,表达庆典节日的欢乐气氛。植物的青绿色,代表着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粉嫩的桃红又给人一种可爱温柔的感觉,表现一种浪漫的情调。紫色通常富有神秘感带有贵族气息,应用到彩印花布上展现高雅的贵族气息。黄色代表着财富和荣耀,属于古代皇家专用颜色。临沂彩印花布的工匠们会根据不同的图案和颜色,以及它们所特有的寓意,进行细心的选择和巧妙的搭配形成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例如:《鱼戏莲》(图1)和《多子多福》(图2)这两幅作品就是经过彩印花布工匠的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其中《鱼戏莲》是清朝流传到现在的经典图案,采用鲜明的对比色彩,鲜艳的大红色和翠绿色,使莲花和鱼形成强烈的对比来突出形象,鱼的形态活泼可爱,莲花姿态优美,两者相互映衬,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这种色彩搭配经过工匠的细心调配的,不仅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也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多子多福》是从宋朝开始就有的图案,石榴多子就寓意着后代多子多福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颜色上运用了粉嫩的桃红、大红和翠绿,这些颜色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家庭和谐温暖的氛围,也象征着幸福美满安康。这些形象通过运用象形、谐音、文字等手法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即抽象意念的具象化和具象事物的抽象化,概括起来就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反映出劳动人民崇尚文明、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4] 。

2.2. 蕴藏的文化和艺术

临沂彩印花布,这项山东传统的手工艺技艺,不仅色彩丰富而且还反应了临沂的地区的文化习俗,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艺术魅力,富有艺术和文化内涵。临沂彩印花布图案种类繁多,寓意深刻,

Figure 1. “Fish Playing with Lotus”

图1.《鱼戏莲》

Figure 2. “Many Sons and Many Blessings”

图2. 《多子多福》

色彩多样艳丽,经过彩印花布工匠的设计,用其独特技艺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下,通俗易懂且影响深远,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彩印花布采用点线相互组合的方式,这种风格和技艺体现了临沂彩印花布艺术文化,将前人继承再创新形成独特艺术表达方式,鲜明色彩和精细的图案带有强烈的视觉体验,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融入其中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气息,使本身就充满艺术气息的图案又增添了传统文化韵味。临沂彩印花布构图饱满严谨,在处理疏密、虚实、线面关系上力求稳重敦厚中建灵秀,饱满大气的纹样和灵动斑斓的斑点相得益彰,彰显出浓郁的山东民间艺术特色 [5] 。它是临沂地区民俗文化体现,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智力成果的体现,是对中华文化的体现,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2.3. 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临沂彩印花布的制作工艺非常的精细,主要制作流程分为:打版与制版:将设计好的的图案制作成木板,这就是图案的模板。绘画与刻板:在木板上绘制设计好的图案,然后进行雕刻,为后期的印染做准备。熬油与油版:准备印染所需的油性染料,油性染料能够是色彩鲜艳亮丽保存的时间更久。挑选胚布:选择合适的布料作为印染的基础布料当作印染的基底。脱脂脱浆:对布料进行油脂、浆料的去除。调色:根据图案的配色选择合适的配色。一色一版:顾名思义就是每一种颜色对应一种版式。最后一步进行染色。这种工艺复杂且精细,需要长时间的认真学习,这种古老的技艺全凭老师傅口头传教,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其中技艺,想要熟练的掌握这种技艺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所以掌握这种技艺的人少之又少。张明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临沂彩印花布目前存在的唯一传承人,为了使传统临沂彩印花布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他尝试采用新的形式和新的材料。张明建将彩印花布制作成横幅状,使其方正外形发生了改变,其中《中国梦》(见图3)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巨幅作品上印制着各种动植物图案以及各种寓意的吉祥图案,上面印有“三阳开泰”,下面印有“鹤鹿同春”,中国梦三个大字背景以三条龙作为映衬代表龙的传人,寓意深刻。整幅作品构图巧妙,颜色亮丽丰富,各种动植物图案栩栩如生,与“中国梦”作品主题相呼应,展现了国泰民安幸福安康的场景。

Figure 3. “The Chinese Dream”

图3.《中国梦》

3. 临沂彩印花布的现状和展望

临沂彩印花布曾经在临沂的大街小巷中兴盛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镇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先的临沂彩印花布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逐渐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地位。现代机器染织的纺织品以及西方潮流织物双重压力下,使得彩印花布逐渐退出了曾经属于它的那个时代,渐渐地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临沂彩印花布的文化是其独有且不可替代的,为使临沂彩印花布这一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应该将现代设计融入到传统图案中,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型图案。通过网络平台加大对临沂彩印花布宣传扩大影响力。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将讲座以及工坊向新一代的年轻人讲述和展示彩印花布的技艺方法,增加对彩印花布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可以增加产品的种类,将现代材料与传统技法结合,例如:增加床单、沙发垫、装饰窗帘,茶几桌面来适应现代家具的发展,拓宽现代家具的装饰市场。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临沂彩印花布仍有机会重新恢复在大众的视野中,继续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注 释

图1~3来源: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梁冰. 沂蒙彩印花布工艺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J]. 文化遗产, 2019(5): 151-158.
[2] 杨晓玲. 沂蒙民间彩印花布研究[J]. 民族艺术, 2011(2): 128-130.
https://doi.org/10.16564/j.cnki.1003-2568.2011.02.001
[3] 吕雨阶, 王宏付. 山东彩印花布图案解析及设计应用[J]. 丝绸, 2017, 54(3): 51-58.
[4] 王斌,崔笑梅.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之图案解析[J]. 美与时代(上), 2014(2): 47-49.
https://doi.org/10.16129/j.cnki.mysds.2014.02.026
[5] 穆慧玲.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艺术特征[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3, 2(7): 152-154.
https://doi.org/10.16824/j.cnki.issn10082832.2013.07.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