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中旁观者助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An Examination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Bystanders’ Propensity to Intervene in School Bullying and Strategies for Enhancement
DOI: 10.12677/ap.2024.145350, PDF, HTML, XML, 下载: 40  浏览: 73 
作者: 成金露: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关键词: 校园欺凌旁观者助人意愿School Bullying Bystander Willingness for Help
摘要: 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促使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助人意愿的提升,是有效阻断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旁观者的助人意愿受到个体自身、家庭以及学校的影响。培养个体助人意识;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升教师干预能力;完善校园管理规定,能有效提升旁观者助人意愿。
Abstract: Bystanders are a group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school bullying. Promoting the willingness of bystanders to help in school bully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effectively block the occurrence of school bullying. Bystanders’ willingness to help others is influenced by the individual, family and school. Cultivat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of helping others, improving parenting style,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to intervene, improving campus management regulation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willingness of bystander to help others.
文章引用:成金露 (2024).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助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5), 577-58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50

1. 校园欺凌的概念及其现状

校园欺凌是一种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的、违背他人意愿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或有反复发生的可能性。

校园欺凌包括被欺凌者、欺凌者和旁观者三大主体。被欺凌者是校园欺凌中的直接受害者,校园欺凌直接损害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严重情况下危害及生命。对欺凌者而言,校园欺凌常常伴随着攻击行为,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则会转变为犯罪行为。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复杂群体,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Midgett A,Doumas DM (2019)提出多次目睹校园欺凌可能对旁观者来说是不利的,面对欺凌事件的不作为往往会让他们变得自责、焦虑、恐惧和矛盾。失去责任感和同理心,内心变得极度不平衡。李缘,苏普玉(2022)的研究中提到,为了缓解心理不平衡,旁观者可能会加入欺凌行为中,加剧欺凌现象,也可能会选择自杀来消除心理冲突。

2. 旁观者的概念及其作用

旁观者是校园欺负行为中除欺负者、受欺负者外的目睹者和知情者。根据目前校园欺凌中常见的旁观者角色,学术界初步将旁观者分为保护者,强化者与局外人三种类型。

保护者,是站在被欺凌者一边的人,表达了对被欺凌者的保护与支持,直接或间接阻止学生欺凌向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强化者,他们表达了对欺凌者的支持,纵容了学生欺凌向更加恶劣方向发展,对制止学生欺凌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支持欺凌者,另一方面通过奚落、哄笑、讽刺等行为推动欺凌行为的发展局外人,是指离开、漠视欺负行为的人,他们既没有表达对被欺凌者的关心与帮助,也不反对更不支持欺凌者的行为。尽管如此,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欺凌者的行为,让被欺凌者在心理方面的创伤更加严重。

校园欺凌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人数远不及旁观者,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更有可能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在欺凌事件发生的过程之中,旁观者做出的行为反应包括干预制止,变相加入欺凌行为或不作为三种情况。旁观者不同的行为表现会直接影响欺凌事件的发展,严重损害被欺凌者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旁观者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Salmivalli C,Poskiparta E (2012)的研究指出,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群体向被欺凌者实施保护行为的比例仅为17%,只有少数旁观的学生群体会关心或保护被欺凌者。因而,研究旁观者行为,促进旁观者行为的积极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旁观者助人意愿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3.1. 旁观者助人意愿的概念

旁观者助人意愿是指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目睹者和知情者,是否愿意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帮助被欺凌者的主观反应倾向。旁观者的助人意愿与其助人行为密不可分,助人意愿是决定是否采取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助人行为的重要指标。

在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可以站在被欺凌者的一边,在欺凌事件中阻止欺凌者;也可以参与到欺凌行为中,让结果更加糟糕;什么事情都不做也会恶化欺凌事件,因为这相当于暗示了欺凌者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因而,旁观者助人意愿的提升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被欺凌者免受欺凌伤害,及时制止并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此外,在校园欺凌情境中,作为旁观者的学生群体至关重要,旁观者在该情境下助人意愿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群体间的人际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可以增加该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3.2. 相关理论依据

旁观者效应,指在事情很严重的时候个体不帮助受害者,可能有一些阻碍因素阻碍了个体进行干预。旁观者效应可以归因于责任分散:旁观者人数越多,每个个体感受到的责任越少。Lantane和Darley后续提出了旁观者干预模型,用于解释旁观者是如何对紧急事件进行干预的。旁观者干预模型包含了五个步骤:注意到有事情发生;阐释发生的事情是否为紧急事件;感觉自己有干预的责任;决定合适的干预手段;提供帮助。

美国心理学Eisenberg (1995)最先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他认为所有与攻击、伤害等否定性行为背离的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的范畴,如合作、捐助、帮助等。一般来说,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助人、合作、利他等行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损失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换取符合社会利益和推动事情进步发展的行为都属于大家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本质是一个人自愿做出有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人际关系,在需要时互相帮助,是有社交属性的。

4. 旁观者助人意愿的影响因素

4.1. 个体因素

共情是发展亲社会行为和积极关系的一项重要技能,包括感知另一个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对另一个人观点的理解,对另一个人状态的情感反应,以及最终对另一个人的行为反应。具有高度共情水平的旁观者更能够感受到被欺凌者所处的困境,因而更有可能在学校欺凌情境中为被欺凌者提供帮助。

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足够能力去完成某件事情而进行的自我评估。旁观者通常会根据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强弱决定自己是否要介入欺凌行为。刘慧宁(2021)的研究中提出若旁观者自觉个人能力突出,自身资源充足,则其会建立起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旁观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保护被欺凌者的可能性也越高。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通常高道德认知的旁观者其责任感往往都较高,因而他们更多是采取积极的干预行为来介入欺凌。

4.2. 家庭因素

张云霞,骆学锋(2023)的研究表明,相比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可能导致校园欺凌行为。权威型父母为孩子提供高水平的情感温暖和支持,又有一定的规则与要求,往往会培养出自尊、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较高的孩子。他们更能成为校园欺凌中的保护者,有效地降低了校园欺凌的风险。

4.3. 学校因素

(1) 教师态度。在校园欺凌中,若教师对欺凌态度是严厉打击的,那么旁观者会更愿意主动帮助被欺凌者,积极报告老师来寻求帮助。反之,若教师忽视班级内欺凌行为的发生,或用消极的态度处理,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旁观者会成为欺凌事件当中的局外人。

(2) 同伴关系。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关系,以及旁观者自身的人际关系也会对欺凌事件产生一定影响。若旁观者与被欺凌者关系良好,则会主动对欺凌行为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此外,如果旁观者自身同伴关系良好,则也会相应地带动周围旁观的同学共同对欺凌事件做出积极干预。反之,若旁观者与被欺凌者关系不良,则更多的是倾向于不作为,甚至是协助欺凌。

(3)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他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相互的吸引水平。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如果群体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那么旁观者更容易采取和群体一样的行为去应对,而并非是按自己真实的想法采取行动。

5. 旁观者助人意愿的提升策略

5.1. 培养学生助人意识,树立欺凌正确认知

旁观者的积极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发挥以及积极作用的大小,与旁观者自身的共情能力,自我效能感,以及道德认知等能力密切相关。对被欺凌者的同情、对欺凌者行为的否定或者厌恶,是影响旁观者进行主动干预的关键。由此,学校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共情能力,建立自我效能感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首先,可以通过群体干预与支持的方式进行,一是建立支持性团体。支持性团体可以模拟情景,让学生换位思考,给被欺凌者提供情感支持、互助解决问题和分享个人经验等,帮助学生增强助人意识。二是强化同伴互助,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减少彼此之间的孤立和排斥感。同时,可以提供社交技能的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其次,可以由任课教师在每一学年的特定时间段开设反欺凌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包括:提高学生对旁观者干预在校园欺凌中消减作用的认识;教育学生认知可能需要干预的欺凌情况的具体特征;告诉学生当他人处于困境时的样子,可通过教他们如何识别某些情绪(如羞耻、恐惧等)以及什么类型的场景可能引发这种情绪,增加对受害者的同情;教育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困扰,并从受害者的“情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将欺凌行为解释为需要干预的痛苦事件;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观看欺凌短片等方式,教授学生学习支持受害者的策略和干预方式,并告知他们在不同欺凌场景中选择适当的干预措施;提高他们干预的自我效能,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学生干预后的成就感、满足感,让学生提前感受干预校园欺凌的积极效果,促进学生实施旁观者干预。此外,学校还可以进行校风建设与班风建设、开设反学生欺凌核心课程、召开主题班会、张贴宣传标语等。同时更需要让学生明确欺凌行为可能会承担相应的行政与刑事法律责任。从正反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对校园欺凌的正确认知。

5.2. 提升父母教育素养,改善父母教养方式

马彩霞,杨田,张秀红,等(2024)的研究指出,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中,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因而,在校园欺凌教育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科普,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另一方面,父母需要承担起教育责任,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孩子心理动态,提升观察欺凌能力,将校园欺凌扼杀在摇篮里。同时父母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养方式,向权威型教养方式转变。为孩子提供高水平的情感支持,在一定的界限内鼓励孩子独立。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往往能培养出多方面的能力,包括乐观、自控、坚持性、合作等。这些优良品质可以使得孩子滋生出抵抗校园欺凌的力量。

5.3. 教师参与规则制定,强化欺凌防治培训

教师是班级的核心,是与学生关系最近距离的群体,班级教师或者班主任是旁观者举报、告知的最近群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旁观者是否举报学生欺凌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学校需要制订以教师为核心的干预计划,提升教师防治校园欺凌的能力和水平,发挥教师关键作用。此外,教师作为反校园欺凌工作的基层力量,能够有效的为治理校园欺凌积极献策。教师结合自身所在班级与岗位接触学生的情形,在与领导层商议后,对失范行为制定规范与纪律,这对于学校与相关部门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与校规校纪十分必要,也更加突显出教师专业自主权。

5.4. 完善校园治理制度,营造关怀文化环境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大多数旁观者对欺凌行为持反对态度,认为应该制止,但只有极少数的旁观者用实际行动去关怀和保护被欺凌者。旁观者要在校园欺凌中实施积极的干预行动,需要学校通过不同的措施积极引导。一是增加校园欺凌的教育内容。学校应将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中,向学生普及校园欺凌的特征、原因和危害,并教授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技巧。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活动,邀请心理专家、社会工作者对学生进行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二是加强师生关系建设。学校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这样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学生间存在校园欺凌,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加强校园监管。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欺凌监管机制,严禁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行为,并建立 相应的举报机制。学校要加强监控设施的安装和管理,加强值日巡视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缘, 苏普玉(2022). 校园欺凌事件旁观者不作为行为研究进展. 中国学校卫生, 43(10), 1591-1595.
[2] 刘慧宁(2021). 初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3] 马彩霞, 杨田, 张秀红, 等(2024).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45(4), 503-508.
[4] 张云霞, 骆学锋(2023). 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影响——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4), 10-16.
[5] Eisenberg, N., Carlo, G., Murphy, B., & Court, P.V. (1995)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6, 1 179-1197.
https://doi.org/10.2307/1131806
[6] Midgett, A., & Doumas, D. M. (2019). Witnessing Bullying at Schoo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eing a Bystander an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School Mental Health, 11, 454-463.
https://doi.org/10.1007/s12310-019-09312-6
[7] Salmivalli, C., & Poskiparta, E. (2012). Making Bullying Prevention a Priority in Finnish Schools: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No. 133, 41-53.
https://doi.org/10.1002/yd.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