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创新型人才思政教育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ces.2024.125343, PDF, HTML, XML, 下载: 50  浏览: 12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吴云月:南宁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ew Era Innovative Tal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摘要: 立德树人是创新型人才思政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目标,也是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以思政课程教学引领为中心来提高创新型人才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就新时代推进创新型人才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完善教学实践、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力度、建立评价机制等策略,旨在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思政课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Abstract: Moral cultiva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for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t is also the co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Ta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guidance as the cent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for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such as improving teaching practic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eaching work, increasing teaching intensity and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for innovative talents.
文章引用:吴云月. 新时期创新型人才思政教育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682-68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343

1. 引言

结合新时代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做好学生的思维激发是目前课程教育的核心。在社会观念快速变革的今天,基于创新型人才思政课堂体系的优化以及所学内容的设计,更应该帮助学生加以领悟,并且对于思政课堂的组成方式、课程结构以及课堂规模特点进行评估设计,更好地辅助学生进行学习。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必须以创新型人才学生教学实际作为出发点,对学生的认识状况进行评估与优化,更好地在思政课程观念设计课程内容突破以及学习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保持思政课程教学的灵活性,综合性思政育人,实现创新型人才课程教学内容突破。

2. 文献回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型国家的构建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型人才内涵 [1] [2] 、培养模式 [3] [4] 和培养评价体系 [5] [6] 等方面。朱晓妹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事创新性活动,并能为社会和组织创造价值和贡献的人才 [1] 。梁拴荣将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概括为思维的创造性、人格的创新性和自由独立性、贡献的巨大性、劳动过程的创新性和劳动成果的创造性、创新能力的超常性、知识和经验的博专兼具性和创新人才的稀缺性等8个方面 [2] ,从中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还有人格和思想的培养。然而,目前的研究文献中,针对创新型人才思政教育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对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原则、现状、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创新型人才思政教育提供一点参考。

3. 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原则

3.1. 思政教育意识形态性

我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过程中基于培养怎样的人去进行分析,这也是实现后续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突破。基于目前思政课程教学理论创新模式来看,它强调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所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在思政课程教学形态变更过程中,更好地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去进行评估。明确思政课程教学理念内容以及发展性方案,也更好的同学生的思维状况学习模式去进行引导。从思政课程教学关系组成方案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做出理解。综合思政课程教学长期育人价值,对于其中的形态特点较好分析。创新型人才要构建独属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指导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并在课堂上做出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方式上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思维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的突破。

3.2. 创新型人才思政教育科学性

基于创新型人才学生的思维灵动性,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从学生的理解性思维内容去进行分析,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深入探索。实现目前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突破,面对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成状况现实需求作为基准。同时,指导创新型人才学生完成思维上的发展更好依据其中的关键性内容进行评估与优化。在创新型人才课程模式内容以及连接体系的构成过程中,都能够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各类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最终是实现学生理解。其中的关键知识内化行为,实现灵魂与精神价值的共同发展。

3.3. 思政教育内在契合

创新型人才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机构,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教育的方法与功能方面都有相似互补之处,二者在从内在来看都十分的契合。通过思政课堂这个平台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建工作的重点问题,而且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作为科学的理论,引导来感染和巩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下以“三全育人”为背景,对创新型人才学生党建引导初中团建并且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三者的引导和融合是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前提,作为创新型人才领导人校长应该承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机制,建设好开展学校党建的重要保障。其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确定初中校园育人的立身之本,将立德树人贯彻到党建和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之中,促进创新型人才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次,以提升工作质量为目标,发挥创新型人才党建的带动作用,实现学生团建与思政课教育的双向强化,在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之中推动初中团建工作的创新,全面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提升。

4. 创新型人才思政课程教学发展问题

4.1. 创新型人才思政教学观念较为滞后

结合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以及思政课堂内容的组成形式来看,目前思政教学观念较为滞后,这无法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去对其进行评估,在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课时安排等方面,难以结合学生的认识基础去进行教学,这造成思政课程模式的理解性问题 [7] 。也不利于学生本身思维的发展,在思政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过程中针对性不强。难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理念去对其进行调整,也影响到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围绕思政课程教学观念,学生思维发展以及学习内容领悟模式看,在构成过程中学生综合性思维灵活性不高,无法针对于目前的课程设计特点去进行优化。同样,对于思政课堂内容构成形式以及课程组织状况理解性不强,这最终导致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理解问题。忽略思政课程教学的长期特点,将其当作一种政治任务展开教学,最终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

4.2. 创新型人才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脱节

结合创新型人才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这即是围绕目前思政课程组织方式进行设计的核心。对于思政课堂体系的构成以及组织模式来看,更应该以此做出分析,更好地帮助思政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引导。这是基于目前时代思政课程教学结构改革的中心点,由学生的理解性思维进行融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推动专业发展素养提升以及思维实践,但是目前部分创新型人才,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时代主题发展方面却出现相互脱节的现象 [8] 。这样的教学内容明显是缺少针对性的,也影响到学生本身思维理念的突破。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突破,思政课程体系综合性不强,也很难推动学生职业人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影响到思政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也影响到后续思政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不利于其思维发展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的突破。

4.3. 教学效果远离思政课程目标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基于思政课程教育理念以及形式的认知。在教学研讨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且对于思政课程的发展价值与形式进行分析。在课堂与教材发展过程中,思政课程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对于目前新时代思政课程教育价值的呈现。以学生作为其课程思政引入的亮点,进一步融合其思政课程的教育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对于思政课堂形式以及教育目标的完善。在教学方法的建设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评价与突破,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综合思维能力,尽可能实现后续思政课程教育内容的发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变更,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有部分教师认为对于思政课程的认知以及其价值内容的融入缺乏一定的深入性。他们认为如果学生的专业学科成绩较好,那么就不需要进行思政课程教育,这实际上也忽略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不能够理解到思政课程教学的观念性以及深入性。

5. 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策略

5.1. 完善思政课教学实践

创新型人才思政课教学实践是以课堂理论为基础,然后在形式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以此促进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9] 。而要完善思政课教学实践,首先可以从课内来开展这一教学活动。虽然课内实践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组织的,但是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且需要学生去独立完成,所以这一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让授课教师更容易操作和实施。可见,课内教学是创新型人才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并设计相应的环节来配合教学实践,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与之相关的演讲比赛,那么学生在整理演讲资料的过程中必然要学会如何归纳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除了这一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其他的课内实践活动,如辩论、讨论等。

其次,就是从课外来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这一方式主要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然后指导来学生完成相应的内容。例如,教师在结束课堂内的教学后,可以结合教授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完成。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或校外的各类活动,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志愿者服务等等,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并加以改正,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小组讨论、说明和情感说服的方法使学生感受那些疫情中的逆行者带来的精神撼动,带动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价值,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艰苦奋斗。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政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引导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综合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思政教育 [10] 。

5.2. 重视思政课教学工作

做好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更新教育观念以及准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去进行引导与突破,明确目前创新型人才思政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创新化发展,实现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基层引导与价值引领。基于哲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心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辨是非,感受周围的事物,也能够基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内容评估特点进行分析,更好地以思政课程引领为基础。对于思政课程教学的方式、组织形式以及课程状况进行更好地评估,也将思政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优化。在情感上达成共鸣,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按照思政课程目前的课堂构成模式,更好的由学生的理解状况进行评估与优化,也让立德树人目标真正的突破 [11] 。

团建、党建和思政课件虽然有内在契合的统一性,但是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所以在教学教育落实的过程之中两者也可以相互借鉴。党建在教育理念上有引导作用,并且具有时代性、前瞻性,通过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将这些理念传导到课堂之上,增强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新认识。其次,思政课堂也可以以党建作为牵引,及时地将党建文件转化为最新的最优质的思政课堂教学资源。从党建活动之中吸取先进的活动经验和总结之中,推动思政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同步二者之间的教育观念和理想信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党性和个人活力。此外,在二者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之中,学校也可以要邀请思政专家进入到思政课堂之中,选拔党内优秀的教师担任思政课的兼职教师,在创新型人才之中选择榜样党员为初中学生进行党建教育的工作。让党建、思政教师形成互相学习、分享交流经验的良好局面,建立一批具有高度专业性和能力的思政课队伍。

5.3. 加大思政课教学力度

要保障沟通协调机制科学有效地运行,首先要发挥学校单位领导的引导作用,利用“大思政”的格局和思维来引导学生开展思政学习,将思政教育工作切实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相关的单位领导通过思政课程的要素整合和功能协调,牵头创立党政联合会议制度,以创新型人才学生的党建与思政课程为依托,建设思政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沟通平台,促进思政教育,增进专家教师以及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率。当然,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的情况下,还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创新型人才党建活动带动团建活动,建立联合机制,开展团员谈心活动、调查问卷以及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发表自己对于党建工作的意见,根据学生的真实体验来不断地优化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广受学生欢迎的工作。

思政课是德育教育的关键课程,应不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在学业上取得成绩,也要在生活中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开展课外综合素质活动,课下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行为中培养付出精神,提高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同时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态度决定一切,拥有一个良好的态度事半功倍,学生才会更有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成为为社会添砖加瓦的有用之才。

5.4. 创新融合激励机制

要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地进行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必须要对二者的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并且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党建教师的工作激情。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实施党建和思政教育的独特教育环境,让学生利用环境来激发学生对于党的认识 [12] 。例如,可以举办独特的校园文化日,邀请学生参与到党建活动,通过主题团日等活动,将优秀的党政资源融入到党建和思政教育活动之中,利用党建活动带动团建活动。同时,通过邀请新时代的先进人物进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榜样的作用,为创新型人才思政教育融入新的理论指导。并且以激励机制作为动力来提高思政教育课程的融合水平,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品质,勇攀高峰。其次,也可以专门设置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的专项资金,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通过创新来求得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加快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设。

5.5. 教学评价完善

以评价促教学,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从评价内容上,传统思政课,对学生的评价是针对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且与思政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从评价主体上,分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 [13] 。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成绩和理论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综合评价其心理和行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政教育尤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生之间展开相互评价的良好氛围。自我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好方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自信心,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夯实思政教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思政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与学。首先,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主要影响。因此加强思政教师素质和能力培训,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水平,并且要时常考察思政教师的思想行为是否进步,是否符合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要求,通过评价的回馈,及时进行调节、纠正。其次,情境的设置是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利于学生产生别具一格的态度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将思政元素引进课堂,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完善表彰奖励机制,选树优秀师生先进典型,在全校形成见贤思齐、追求进步的氛围。

6. 结语

增强创新型人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创新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结合时代的发展拓展教学内容,并从完善教学实践、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力度、建立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思政课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建设者,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C类) +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2023C691。

参考文献

[1] 朱晓妹, 林井萍, 张金玲.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 33(1): 153-157.
[2] 梁拴荣, 贾宏燕. 创新型人才概念内涵新探[J]. 生产力研究, 2011(10): 23-26.
[3] 陈敬芝.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建议[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8): 87-88.
[4] 杨路.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1): 68-71.
[5] 吴继君. 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高校科技, 2017(4): 69-70.
[6] 曾月征, 袁乐平. 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统计与决策, 2016, 32(18): 55-58.
[7] 巫斌, 廖曼宁. 融合与创新——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探析[J]. 广东教育: 职教, 2022(7): 72-74.
[8] 李明哲, 张平.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J]. 学周刊A版, 2021(5): 3-4.
[9] 宋明月, 黄胜.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 新一代: 理论版, 2021(3): 112-113.
[10] 仇梦钦.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策略[J]. 文教资料, 2023(1): 106-109.
[11] 谷丽.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策略[J]. 就业与保障, 2021(16): 164-165.
[12] 王士心, 刘梦月.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现状与改革路径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2(3): 16-18.
[13] 周中林.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J]. 经济师, 2022(2): 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