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探究
Explo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ve Theory
DOI: 10.12677/ap.2024.145317, PDF, HTML, XML, 下载: 22  浏览: 50 
作者: 王抗抗: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具身认知大学生劳动教育Embodied Cognition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摘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对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应持续努力并为其提供坚实的支撑,以便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它提出的“身心合一”、“身心互动”以及“身体的环境”等相关概念已成为各领域学者们探索的新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式。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我们需具备全新的视角和策略,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从具身认知理论中汲取营养,将其融入我们的劳动教育理念,同时借用其中的积极成果来寻找适合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道路,稳步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从而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Abstract: As a key par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dominated b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successors and builde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we should continue to work hard and provide solid support to help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has made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its proposed concepts such as “mind body unity”, “mind body interaction”, and “body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models explored by scholars in various fields. 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he promotion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e need to have a new perspective and strategy, which will inevitably involve drawing nourishment from embodied cognitive theory, integrating it into our labor education concept, and borrowing positive achievements to find a suitable path for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teadily promoting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lea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abor concepts.
文章引用:王抗抗 (2024).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探究. 心理学进展, 14(5), 312-31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17

1. 具身认知理论概述

1.1. 具身认知理论来源

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是一种认知科学范式,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与传统的离身认知观念形成对立。该理论的出现源于对离身认知观念的质疑,这一观念在认知科学的第一代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的西方学术中,身体常被视为与心智相对立的概念,往往被边缘化。

柏拉图的“回忆说”将理念世界置于感性世界之上,强调学习是为了突破身体的限制而回忆天国知识的神圣活动。笛卡尔进一步将身体和心灵彻底分割,将其视为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然而,19世纪末,尼采呼吁以身体为准绳,强调身体的主体性。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胡塞尔将身体视为感知的集合,海德格尔认为身体是“在世”的具体方式,梅洛·庞蒂则认识到身体在认知和感知中的不可或缺性。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体知”思想也有所体现,从孔子的“仁礼合一”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强调了身体在认知和实践中的重要性。“体知”的理念在中国独有,它对身体与心理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具身认知模式的研究,这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该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为实际应用带来了深远的意义。

1.2. 具身认知理论内涵

为了摆脱认知心理学过度追求实验技术、脱离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视野的困境,认知心理学开始反思和转向,由之前的“无身化”与“离身化”转而走向以心身合一、身体在场的方向(叶浩生,2017)。具身认知的核心是将心智与身体结合起来,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具身认知理论指出,认知首先是身体的认知,即个体的认知活动始终与身体密切相关。

首先,高阶的思考和推理能力需要依靠身体的在场并且是通过身体与周围世界的交互中得以实现的。此外,人体的物理特性及感官动作体验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进程。个体会构建并运用“身体模型”参与认知行为,把对自身的认识投影至现实世界,从而去理解和解读外部的环境。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我们应重视心理学的实体性质,即人的心灵架构及其运作方式均紧密关联于身体。知识源于感觉行动,而且人类的身体形态为我们分类提供必要的感觉条件。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身心、脑部、场景和外界因素都有其关键的作用。

所以,具身认知理论主张个体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性的,并且与环境持续交互。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适应过程中,个体形成了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和认识。认知的发生和发展都受到个体身体构造、感知觉器官和运动系统的影响。

2. 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述

2.1.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始终体现社会主义办学的基本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与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时间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刘向兵,2019)。

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宣扬“劳动”这句标语。部分劳育活动过于看中表象,却忽视其本质内涵,导致大学生厌恶劳动、拒斥劳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基于人的主体角度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劳育工作,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智成长轨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并重点培育他们的理性思维和价值观念。

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会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实地劳动,流露汗水。这需要教育实践的开展不受束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走出校园融入真实社会环境。另外,劳动教育应该紧密地融合理论与实践,不能仅仅在学校或者一些公益活动场所进行。相反,它应该与真实的社会紧密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锻炼学生的内心意志,避免重体而轻脑只关注劳动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劳动中人的精神的追求。

2.2.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优化创新劳动教育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21)已经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在确保符合《意见》和《纲要》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传授劳动理论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劳动价值观念,以便推动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并承担接班人的角色。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应符合《意见》和《纲要》的要求,同时充分重视大学生个体发展和认知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3.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随着国家有关劳动教育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各高校积极响应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劳动教育。2019年,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开启劳动教育的新形式“劳动耕读”,截至2023年3月新雅书院已开设了《社会调查》《劳动耕读实践》等特色劳育课程,在江西、湖北、陕西、北京建成5个有代表性的耕读基地,组织400余名学生参加耕读劳动,编撰形成2册《新雅耕读笔记》。202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为课程编制专门教材《劳动开创未来》。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劳动教育专业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成为我国首批设置劳动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

但是,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化、敷衍化,劳动教育目标严重偏离等诸多问题(檀传宝,2018)。

2.4.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

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亟需一批劳动知识完备、劳动技能高超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而大学生正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关键时期,只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功能才能将大学生培养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通过劳动精神教育,将勤劳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结合,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3. 确立具身认知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

具身认知理论在认知理论领域开辟出新的理论研究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为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理论视角,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丰富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促进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发展、强化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确立的大学生主体性地位。

3.1. 丰富劳动教育理论资源

具身认知理论与劳动教育的核心思想高度相符,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该理论强调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主张身体不仅决定了认知的方式和过程,还影响着认知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大学生的身体是活动开展的基本载体,通过动手实践、流汗出力,学生不仅获得技能,还从身体经验中领悟认知,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身体参与的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本质要求,身体的在场使得具身认知与劳动教育融合贯通。

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身体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身体对思维过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其经历则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体力劳动成为了基础,使得身心体验能够相互交融并贯穿于其中。以这种方法来实施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通过批判性的实证研究去洞察劳动的核心价值,进一步探索劳动中的人类角色及其社会关系,进而推动他们的理论认识水平得到提升。

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资源得到了具身认知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丰富。我们应该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我们需要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重视学生在劳动中所获得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启示,引导他们通过劳动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认知发展的有机结合。

3.2. 促进劳动教育实践发展

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实践层面,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结合具身认知理论,深度探索劳动教育的理论架构及实际操作方式。首要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被视为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进步的关键驱力。而具身认知同样坚持这一看法,特别强调身体对认识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们展开劳动教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身认知明确指出身体的重要性,尤其重视感觉器官的功能及其所产生的体验如何影响认识过程,这正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此外,辨证唯物主义教导我们,认识源于实践,并在经历多轮次循环后不断升华。具身认知亦持有此一见解,即人们通过接触现实世界,产生认识,然后利用这些认识引导他们的行为,以此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指引。

另外,具身认知明确地提出了系统产生论的方法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整体性的、繁复的、互动的动态形成进程。实施劳动教育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还需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强调心理、体力与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这种视角提示我们要注重环境的重要性,构建具有身心特征的环境,以充实劳动教育的内容。

最终,以具身认知理论中的隐喻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点来实施劳动教育。经过一系列关于触觉、空间和温度的隐喻实验证实,人类对于抽象思维的构建是紧密联系于身体的实际体验的。因此,在执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些隐喻观念可以有助于学生产生具有深度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知识,从而更深入地领悟到劳动教育的本质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把马克思时间观和具身认知理念融合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中去,深刻地了解实践对于知识获取和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象征性的方法来加深对劳动的理解,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有力的推动作用。

3.3. 强化劳动教育价值引领

具身认知理论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参与强化了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引领。深入探讨劳动教育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实施劳动教育,我们能够引导个体追求美丽青春的理想,推动人类的全方位进步和追求幸福的生存方式。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对于劳动教育常常有偏颇的理解,它被看作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部分或者仅仅专注于手工操作技巧的学习,却忽略了劳动精神和情感的培育。但是,具身认知理论指出人必须在现实环境里体验、探索,并将自我内部的需求融入实践中,这种观点正好符合了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促进个体身心幸福和社交幸福上,这是其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

其次,强化劳动教育有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甚至整个社会的劳动技能水平,并确保社会劳动风气得以延续。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我们必须重视劳动环境对于个人劳动体验以及劳动技能提升来说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尊重和热爱的劳动观念应该被成为优秀的社会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劳动态度及行动,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保证了中国民族世代相传的劳动精神能够在新时代建设中继续传承。

最后,劳动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的核心动力,也是推动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正处于接续奋斗、不断奋进的时代,唯有持续地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够助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从国家长治久安、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实施劳动教育,传承并培养对工作的热爱,以期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提供不竭动力。

因此,以具身认知理论深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

3.4. 确立劳动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地位

在劳动实践中确立大学生主体性地位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并且成为一种改造客观环境的力量源泉;与此同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可能反向地影响到这些实践活动本身。在生产活动中,人可以通过感官来了解外部世界,从而推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这有助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力。此外,具身认知理论还特别强调身体的角色在认知及行为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人体的感觉器官为人类的认识和行为奠定了基础。大学生在以身体为主体的劳作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会利用他们的感觉器官去感受和沟通,以此构建起相互间的联系,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使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劳动教育的社群性质,进而提升了个人的自主意识。

以具身认知为基础并结合劳动教育的实施目标在于借助持续不断的感官体验经历及身体的反应来激活个人的主动意识,从而驱动创造的进程。所以,全面整合身心活动的劳动教学方式应该是具身的,这意味着它不仅需要在脑力层面进行传授,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机械性的劳动上,同时还需保持认知和情感的完整性和体系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做的劳动教育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感情感知,强化他们的同理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进而加深他们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这样的策略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实现他们的主导地位,助力心灵的自由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采取具身认知的方法,注重身体感知和情感体验,以激发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推动其在劳动实践中找到自我,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4. 小结

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角度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提出确立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丰富了劳动教育理论资源、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发展、强化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实现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20).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科学论坛, (24), 3-11.
[2] 刘向兵(2019).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檀传宝(2018). 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人民教育, (20), 10-31.
[4] 叶浩生(2017).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 商务印书馆.
[5]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01-27).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人民日报, 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