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Art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DOI: 10.12677/ae.2024.145737, PDF, HTML, XML, 下载: 39  浏览: 11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方艺洁, 樊亚峤: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重庆
关键词: 美育新课标核心素养初中美术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ore Literacy Junior High School Art Education
摘要: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的背景下,美术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初中是美术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初中美术教育承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要素的理解和运用,启后为感兴趣并有志于从事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以新课标为研究背景审视当前的初中美术教育,笔者发现美术核心素养贯彻落实不到位,初中美术教师的素养和关键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且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初中美术教学评价环节实施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学校可以定期培养美术教师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建议,以此促进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leas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art education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Junior high school is the key period of art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art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Junior high school art education further deepen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art elements, and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and interested in art-related majo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junior high school art education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find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art is not in place, the literacy and key abilit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ers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teaching mode lacks innovation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is ol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ju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evaluation is not ideal and other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at schools can regularly train art teachers to learn new knowledge and new skills, and actively explores ar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suitable for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art educ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talents.
文章引用:方艺洁, 樊亚峤.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5): 586-59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37

1.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有着直接影响 [1]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势必会对当前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产生影响,那么,面对这些新的变化,如何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运用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是当下值得探讨的一个热门议题。本文从当下初中美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出发,针对新课标带来的变化,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对策。

2.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在2022年4月,教育部最新出版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相较于旧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新课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了艺术课程的设置。美术学科课程标准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与音乐、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标准合并统称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其次,完善了培养目标。最显著的区别是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引入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艺术过程中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另外,研制了美术学业质量标准,这使得美术教师的教学评价有了重要的依据,学生也有了清晰明确需要达成的学业目标。最后,细化了实施要求。在课程实施板块新加了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综上所述,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强化了艺术教育的育人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的结构、研制了美术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加强了学段衔接。

3. 新课标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除了相较于旧版(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还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学段划分、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

3.1.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方面的主要内容

就课程理念而言,首先,新课标强调以美育人的观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新课标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强调以实践为导向的美术课程,使学生能将自己的美术创作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此提高艺术核心素养和创造能力。最后,新课标突出美术与各个学科的融合与联系。美术学科不仅要和传统的音乐、舞蹈、戏曲以及影视学科进行融合,也要紧跟数字化时代的步伐,注重美术学科与科技的融合,比如教会学生一些实用的数字媒体软件,带领学生了解AI作画,使学生感受到科技时代带来的便利和积极影响。

就设计思路而言,一方面,新课标遵循美术学科学习的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段设计,注重美术学科的幼小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以及初中与高中模块的承接。另一方面,新课标优化了评价机制,明确了评价依据,美术学科教学评价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体现出教、学、评的一致性。

3.2. 新课标在核心素养方面的主要内容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 [3] 。这四大维度的关系见下图1所示,艺术学习的基础是审美感知;艺术学习的必备能力是创意实践;艺术学习的集中体现是艺术表现,而文化理解引领审美感知、创意实践和艺术表现。

Figure 1. Four dimensions of core literacy

图1. 核心素养四大维度关系图

3.3. 新课标在学段划分方面的主要内容

新课标与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标准一样,整体上都划分了四个学段,但两版课标在某些学段所对应的具体年级不同。如表1所示,在第一学段,两版课标都对应1~2年级;在第二学段,2011年版课标对应3~4年级,新版课标对应3~5年级;在第三学段,2011年版课标对应5~6年级,新版课标对应6~7年级;在第四学段,2011年版课标对应7~9年级,新版课标对应8~9年级。由此可见,2011年版课标对不同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衔接缺少考虑,而新版课标注重小学教育阶段和初中教育阶段对美术学科知识的衔接与过渡。

Table 1. Both version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correspond to the section and grade level

表1. 两版课标对应的学段和年级

3.4.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的主要内容

新课标的美术学科课程内容依然是“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大艺术实践,但新课标重新整合了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学习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每类艺术实践包含四小类学习内容,总共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此外,新课标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学段包含五个学习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共设置20项学习任务。新课标的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框架将学习内容嵌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同时将美术语言贯穿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但又各有侧重。初中美术教育对应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也就是7~9年级。

Figure 2. Fine arts curriculum content framework

图2.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框架

3.5. 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还为教材编写者提供指导,为考试命题提供主要依据 [3] 。美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四个学段分别做了详尽具体的学业质量描述,初中美术教育主要对应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其中比较具有新意的要求有对学校、社区等公共空间的环境进行调研,并创作作品或写调研报告;对校园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或景物作为素材,创编一部微电影及能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的能力等。新课标的学业质量要求符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反映出了初中美术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3.6. 新课标在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方面的主要内容

新课标新加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内容。在教师培训方面,随着科技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更迭速度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进行相关培训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培训的内容不仅有教学内容方面,还涉及教学问题方面,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比如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以及工作坊等。在教学研究方面,相关人员需要通过调研的方式诊断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针对调研结果设计教研方案。此外,教学研究还可以分为主题教研和校本教研,每种教研侧重的问题不同,但都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的教研活动。新课标开始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重视对美术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有助于美术课程质量的提高。

4.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教育相结合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近些年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育逐渐深入实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除此之外,虽然此次美术课程新课标的颁布完善了课程内容,也明确了对中学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新增的学业质量标准弥补了美术评价方面的空白,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4.1. 美术核心素养贯彻落实不到位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明确了我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艺术学科的性质,凝练出了核心素养四大维度。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授课仅仅只涉及到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两个层面,忽视了对中学生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培养。部分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学只停留在教材表面,在设计教案时缺乏深入地思考,没有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并且美术课堂局限于教室,没有考虑校园环境和社区等公共空间,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部分美术教师没有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带领学生分析美术作品,没有让学生领会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独特作用。

4.2. 初中美术教师的素养和关键能力有待提升

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知识的传授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美术教师又是美术教育的引领人,因此,美术课程的质量受到美术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影响。美术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师具备的主要素质有美术素质、人文素质、跨学科素质、现代课程理念和教学评价理念与方法等几个方面。同时,中学美术教师应具备课程领导能力、教学创作能力和美术综合能力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4] 。但初中美术教师能力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因此,提高初中美术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美术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水平。根据美术新课标的最新要求,教学内容加入了能用传统工艺的方法制作或创作陶艺作品、编写脚本拍摄校园微电影以及运用计算机动画软件制作配有音乐的动画作品等。但以目前的中学美术师资队伍来看,绝大部分的初中学校缺乏全面化发展的美术教师,很多美术教师不会使用相关电子设备和软件,例如使用摄像机和计算机软件去制作动画。有些年龄偏大的美术教师很难去学习计算机、多媒体和摄像机等现代化设备或再去掌握关于美术教学的新技能,这就会导致一些学习任务和现代课程理念的美术课等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4.3. 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且教学方法陈旧

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那么就会阻碍美术教育发展的脚步。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以此让美术教育一直具备活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普遍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样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性,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完全依赖于美术教师的灌输,还使得课堂枯燥乏味。有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只注重绘画技巧的传授,却忽略了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5] 。这些美术教师认为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学生能够独立创作出美术作品就算完成了美术教学任务。这种教学观念毫无疑问是错误的,这类美术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此外,目前大多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场地局限在教室里,这样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世界的魅力和美育的意义,还会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的认知局限。

4.4. 初中美术教学评价理念与方式滞后

美术教学评价贯穿美术学习的全过程和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后进行评价,教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评价理念与方式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

就学生而言,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陈旧,美术教师主要关注技术和作品表现效果,未能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对学生个性化评价不足,学生在美术方面具有不同的兴趣和天赋,对于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教师的评价过于概括和笼统就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更有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对学生周期性评价有限,美术评价往往只在特定时段进行,而缺乏连续性的反馈,这使得学生无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限制了学生的进步潜力。

就教师方面而言,首先,教师有教学时间和任务的限制,教师通常需要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授课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美术教学评价往往只能在一堂课的最后5分钟左右进行。其次,现有的评价工具滞后和评价标准模糊,即使新课标新增了美术学业质量标准,但是仍然存在不够具体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到每个年级,而是根据学段做了大致的评价要求。如果不及时改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的现状,这可能对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5. 当前初中美术教育无法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原因

5.1. 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背离

近年来,美术教育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其中一些借鉴自国外的教育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法、STEAM教学法以及UBD教学法等。然而,尽管这些理念在学术界和教育政策中备受推崇,但在实际的美术课堂中却没有广泛应用。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重原因,其中包括一线美术教师的态度和教育研究者的实践。首先,部分美术教师对这些新教学方法持保守态度。有些教师可能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方式,或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倦怠期,或者认为自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态度导致了教育实践的停滞,难以推动美术教育的创新。其次,一些研究者在倡导新教育理念时未能真正深入考察和研究其实际应用。有时候,这些理念被生搬硬套到美术教育中,而没有考虑到课堂的实际情况和限制。因此,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美术课堂中的实施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不适用。这种现象造成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脱节,从而使得初中美术教育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5.2.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就硬件方面而言,首先体现在教室和设施的不均衡,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一些初中美术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如数字绘画板、陶艺工作室等,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室设施相对简陋落后,甚至都没有学生作品的展陈空间。其次体现在美术用具和材料不均衡,有些学校可以提供充足的美术用具和材料,使学生能够进行更广泛的创作和实践。然而,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经济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美术材料,导致学生的美术学习受限,阻碍学生的创意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就软件方面而言,首先体现在师资不均衡,在城市和富裕地区,有更多的机会吸引高素质和教学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相比之下,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往往难以招聘到有经验和专业素养的美术教师,学生可能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指导。其次体现在教师培训机会不均衡,在城市和发达地区,教师可以更容易获得美术教育的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使他们的教育水平更高。相比之下,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美术教师可能缺乏培训机会,从而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最后体现在竞赛和展示机会不均衡,学生通常通过参加美术竞赛和展览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和才华。然而,在落后的地区,学生可能无法获得参加这些活动的机会,限制了他们的艺术发展。

因此,美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不同地区或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学生在教育机会和质量上面临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平等问题。资源不足直接威胁到教育的质量,缺乏必要的美术教育资源的学校通常难以提供多元化的美术教育体验,限制了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潜力的学生可能因为资源匮乏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艺术潜力,从而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5.3. 考试评价理念不完善

考试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美术课程已经被纳入中考的一部分,但其分数占比仅约占中考总成绩的5%。由于升学考试只注重标准化的结果,而这些考试主要衡量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非核心素养,导致学校和教育者更关注美术技能的培养,因为技能可以更容易地在考试中得分,以帮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获得竞争优势。这种以成绩为导向的考试评价理念却会导致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重技能轻素养,使得学生难以充分发展艺术潜力,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此外,美术评价标准不够明确,通常较为模糊,评分具有主观性。不同评分者可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导致评分的不公平性和不一致性,学生难以预测和理解评分依据,降低了评价的透明度。同时也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当前的美术考试内容无法综合考量出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等。

6.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的改进措施

上述问题阻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不利于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6.1. 有效落实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几十年的课程标准变化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课程目标经历了“教学大纲”双基时代(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时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到“美术四大核心素养”时代的巨大变化 [6] 。这体现了我国的教育理念从学科转变到以人为本,从以学习知识为目标转化为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从教书变为育人,这些教育理念的升级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核心素养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美术与生活联系。美术教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对美术课堂的认识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所以美术课堂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例如,美术老师可以带学生去校园或者公园写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可以通过美术来抒发表达。此外,美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为班级、校园或者社区设计一些活动海报,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发现所学的知识能够服务社会。其次,美术与文化相结合。中学美术教学内容涉及到中国和外国美术史,因为想要深入地了解一幅名画作品,需要知道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上欣赏·评述类型的美术课时,教师需要先带领学生学习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所赋予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最后,美术与实践相关联。美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例如参加美术比赛、当美术馆讲解员或者去非遗文化馆学习非遗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6.2. 加强初中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美术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面对一系列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中学美术教师需要尽快适应和达到新课标的标准和要求。首先,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组建一支质量高、数量足、专业能力强且教学水平高的初中美术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师是美术课程的引路人,不仅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还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和兴趣培养,培育出优秀的美术人才。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招聘渠道和各种方面的考虑去招收知识储备丰富和专业素养过硬的美术教师人才,壮大美术教师的队伍。其次,学校应该开展一些美术教师的相关培训和进修活动。学校定期组织美术教师学习美术知识技能,可以让美术教师不断吸取新鲜的美术知识,了解最前沿的美术教育热点问题,学习新的教学技能等,成为一专多能型美术教师。最后,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美术专业领域,还要拓展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这有利于美术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上课时的心理活动。美术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美术老师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给学生做示范,现在只需要提前录制微课视频,上课播放视频即可。美术教师的综合能力越强,课堂内容就会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更加全面更有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建设一支素养高和能力强的美术教师队伍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三方一起努力,为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6.3. 创新教学模式并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和大单元教学等学习方式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焦点,这些学习方式都有多领域、综合性、情景化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学生自发地去学习知识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些学习方法创造真实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也提升了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成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深化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结。近些年来,美国的STEAM教育成为热门话题,STEAM课程契合时代脉搏,强调学以致用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STEAM教育的核心宗旨就是跨科统整。从学科独立的分科学习到各学科跨科统整,这种转变除了顺应时代的趋势之外,也凸显知识学习的单一化已无法适应知识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7] 。因此,统整学科的学习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因此,美术教师应该与其他学科的老师积极地进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可以在感兴趣的领域获取美术知识,与此同时,在美术和其他科目融合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再次巩固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各学科的学习和进步。

第二,美术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环境的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还可以发生在博物馆、美术馆和科技馆等地方。教育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也逐渐开始走向实践,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让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去企业参观等,提前体验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的职业目标,不再盲目的去学习,面对未来不在迷茫。近年来,一些学校和机构也开设了寒暑假研学旅行项目,研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自然的美妙和社会的多样性,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从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此外,研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无止境,学生在一个全新的世界去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有利于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大单元教学法能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更重要的是,大单元教学法有很强的迁移价值,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8]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教与学方式,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而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析项目成果 [9] 。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6.4. 改进初中美术教学评价环节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10] 。教学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首先,美术教学评价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做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教的、学生学的和师生评的要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依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从而达到利用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其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表现性评价。美术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例如除了日常课堂评价外,还可采用档案袋评价,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此外,将教室作为展评空间,选出优秀的展评员,以增加评价的互动性和积极性。再次,评价维度多元化。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最后,评价主体多样化。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四大评价主体联系起来,共同鼓励支持学生学习美术,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动力和信心。

7. 结语

从美术新课标的角度审视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美术教学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目前的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美术核心素养贯彻落实不到位,美术教师的素养和关键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以及美术教学评价环节实施效果不理想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初中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并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等解决措施,以此实现促进美育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系樊亚峤主持的2021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小学生美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2021NDYB12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于海波, 毕华林, 吕世虎, 等. 新课标新在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度解读[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10): 1-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023-10-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023-10-25.
[4] 陶旭泉. 论艺术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J].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9): 9-13.
[5] 陈学文. 美术教育应注重逆向思维培养[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21): 132-133.
[6] 杨爱霞.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性思考[J]. 教师, 2023(5): 84-86.
[7] 陈怡倩. 统整的力量: 直击STEAM核心的课程设计[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8] 王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探索[J]. 教育界, 2023(18): 53-55.
[9] 胡瑞. 核心素养视角下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的应用[J]. 艺术大观, 2023(16): 124-126.
[10] 王梓叶. 论形成性评价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实施[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2): 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