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途径和方法
Deeply Grasp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Reaso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4.125316,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7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连云: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本质“讲道理”途径方法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sence Reasoning Approach Method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讲道理”,并探讨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实现这一核心目标。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授课、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以及体验感受和情景表演等多种方式,高校思政课构建了一个全面、立体的“讲道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从而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新一代青年。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eply analyze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asoning with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how to achieve this core goal through effective ways and metho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 platform for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guide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values, outlook on life and world outlook. Through theoretical teaching, social practic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experience feeling and situational performance and other way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reasoning system. This system helps students to rece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relaxed and happy atmosphere, so as to train them to become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ith noble moral sentiments and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张连云. 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途径和方法[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502-50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316

1. 引言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舞台。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1]

在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进与创新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其本质在于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与人生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和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的“讲道理”本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高校思政课所承担的责任远不止于此,它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将他们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公民。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更对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 理论授课:奠定理论基础,明确道理内涵

理论授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基石,承载着“讲道理”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更是他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塑造价值观的桥梁。深入探究理论授课的本质和方法,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理论授课需要从内在逻辑把握高校思政课政治性和教育性的双重性质,从政治性出发讲党治国理政的道理,从教育性出发讲学生成长发展的道理 [2] 。理论授课主要是要讲清楚讲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几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清楚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党的科学理论真懂、真信、真用 [3] 。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教育,而且要回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之为指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4] 。

理论授课的核心在于“讲道理”。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将知识的内在逻辑、价值内涵以及实践意义讲清楚、讲透彻。理论授课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授课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这些原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通过系统讲授,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这些原理的基本内容、逻辑关系和运用方法。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些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使他们能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理论授课与道理内涵的深化,理论授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道理的阐释和深化。在理论授课中,教师需要深入剖析理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领会其中的道理。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时,教师可以将其与当前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进行关联,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这样的讲解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理论知识,更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些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理论授课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授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授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理论授课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理论授课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化道理内涵,更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理论授课的实施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3. 社会实践:深化道理理解,推动全面发展

思政课的道理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而且应该结合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把学生带出去,感受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陶养情操情怀、增强信仰信念 [5]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感悟道理的契机。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社会现象,学生得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从而深化对道理的理解,并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首先,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社会现实的机会。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可以走出课堂,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直观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社会实践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平台。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其运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参与社会调查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调研方法和分析技巧,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此外,社会实践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需要面对各种道德挑战和诱惑。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意义,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社会实践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现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能更能够深化学生对道理的理解,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施效果,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进步。

4. 调查研究:深究问题根源,领悟道理真谛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6] 。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调查研究不仅是探寻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更是引导学生深究问题、领悟道理真谛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道理,这一过程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调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在现实社会中,问题往往隐藏在复杂的现象之中,需要学生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来揭示。通过调查研究,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敏锐地发现问题,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和分析问题,进而形成对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其次,调查研究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调查研究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过参与调查研究,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参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者,调查研究有助于引导学生领悟道理真谛。在调查研究中,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能够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进而领悟到道理的真谛。这种对道理的领悟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这些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最后,调查研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学生也能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接受传统观点,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调查研究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帮助他们领悟道理真谛,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和实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持。

5. 体验感受:深化情感共鸣,强化道理内化

在高校思政课中,体验感受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营造情感共鸣的氛围,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对道理产生深刻的认同,进而实现道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对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体验感受能够深化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模拟场景、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身感受其中的情感冲突和道德抉择。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情境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进而对道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同和理解。例如,在模拟社会服务的活动中,学生扮演志愿者角色,通过为社区提供服务,体验助人的喜悦与满足,从而深刻感受到社会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其次,体验感受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道理的内化。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思考情境中的道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种内化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模拟法庭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深入体验法律的公正与权威,从而更加坚定地维护法治精神,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此外,体验感受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人文关怀精神。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还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困境。这种同理心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同时,体验感受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生百态,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使其更加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最后,体验感受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体验情境,高校思政课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体验感受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深化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道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人文关怀精神以及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体验感受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高校思政课中充分运用体验感受这一途径,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6. 情景表演:生动演绎故事,直观呈现道理

情景表演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演绎和直观呈现,将深奥的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在体验中明理。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情景表演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思政课的道理。在表演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角色扮演和情节演绎,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生动化。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课的内涵,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其次,情景表演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构思剧情、设计角色、编排动作等,这要求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表演内容。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情景表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表演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表演任务。这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确保表演的顺利进行。通过参与情景表演,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有效沟通,这些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情景表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情景表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

情景表演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具有诸多优点和价值。通过生动演绎和直观呈现,情景表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政课的道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高校思政课中积极推广和应用情景表演这一形式,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7. 结论

经过深入研究,本文深刻认识到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途径和方法不仅包含理论授课,还包含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以及体验感受和情景表演等多种方式。理论授课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则让他们亲身体验并深化对道理的理解;调查研究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揭示道理的本质,而体验感受和情景表演则使道理变得生动直观,易于接受。这些教学活动共同作用于学生,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引导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应继续深化对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途径和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未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与反思体验,让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同时,能够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高校思政课中得到成长和进步。

此外,探索高校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路径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育人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大的力量。

基金项目

1) 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B类教改项目《智慧教学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政课“三融合”的网络育人新格局》(项目编号:2022JGB442)的研究成果。2) 本文系2023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智慧教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融合 + 联动”的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LSZ080)的研究成果。3) 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学践研创”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GJZ175)的研究成果。4) 本文系南宁学院2022年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22XJJG51):基于“一聚焦两融入三课堂”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 新华网.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4/25/c_1128595417.htm, 2022-04-25.
[2] 张荣军, 张溪.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3): 36-39.
[3] 查建国, 陈炼. 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5-11(001).
[4] 赵冶, 余一凡. “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科学论断的内在依据和实践要求[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9): 131-136.
[5] 沈壮海.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思考与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6(3): 26-30.
[6]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