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式构建
Construction of a Practice Model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ve.2024.133112, PDF, HTML, XML, 下载: 46  浏览: 9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丽君, 杨囡囡, 杨传民: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式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Model
摘要: 劳动教育方兴未艾。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大学生迈向社会劳动的过程中起着价值引领和观念重塑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育人使命和教育本质正在凸显和完善。劳动教育在课程育人责任上的认知不足、课程体系的不健全等问题困扰着劳动教育的发展和效果的发挥。基于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社会用工需求的转变,高职院校要从全局把握,突出重点。必须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通过过程矩阵的构建促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以五育并举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多元能力提升,促进教育力量的协同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应当是单一主体的互动,而应当积极链接多元主体,实现同向发力。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on the ri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values and reshaping concept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moving towards social labor. The mission and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re being highlighted and improved.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labor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the inadequate curriculum system are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ra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changing demand for employment in society,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grasp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highlight key point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as the value guide, and promote a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cess matrix. Adhere to the core of balancing the f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emphasize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diverse abilitie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forc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the interaction of a single subject, but should actively connect multiple subjects and achieve common efforts.
文章引用:朱丽君, 杨囡囡, 杨传民.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式构建[J]. 职业教育, 2024, 13(3): 690-69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3112

1. 引言

劳动是烙印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精神价值导向中的重要符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劳动教育经历了以体力劳动为核心的重建探索期、以技术教育为旨趣的转型调适期,目前正迈向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全面提质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育人宗旨。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为我国劳动教育的科学实施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向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全面提质期(周明星等,2022)。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劳动教育的价值正被赋予新的内涵,深层次的劳动育人体系和可供参考的实践模式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探索重点。

2. 相关文献回顾

劳动教育的发展动力因素有其清晰的时代和历史脉络。

传统的劳动教育的动力源于劳动教育者的价值引领,而内生动力则仍然源于劳动过程、内容和结果的链式驱动 [1] (董杰和连晓庆,2021)。马其南和陈吉庆(2022)认为当前要把坚守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深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理念、机制创新结合起来,要创新以“现代人格发展”为特征的劳动教育理,创新以“体系化”为特征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以“塑造劳动信仰”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机制 [2] 。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劳动价值引领的自觉意识尚有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现功利主义倾向,育人的大学则仅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渠道的创新、教材的更新、形式的创意和空间的拓宽,而忽视劳动精神培育,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模糊 [3] (徐喜春,2022)。这就造成了劳动教育陷入“内涵陷于劣势”“内容流于形式”,以及“内功沦为把式”的滥觞。

新时代的要求就是在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上,不断深化劳动教育的历史价值和底蕴,劳动教育不仅需要推力,更需要拉力。其中,课程形态的改革、实践内容的扩展、专业课程与劳动价值的融合是当前主要的研究视域。时伟(2022)提出要根据通识–专业–素养的逻辑路线,搭建劳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融合课程与素养拓展课程架构 [4] 。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培养的难点,打通课程校地协同推进的堵点,消解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痛点,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有序实施。柳友荣和张嘉懿(2022)建议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维度,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拓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劳动本质的教育、劳动学科知识以及融合专业知识的劳动教育三个方面 [5] 。在新渠道要素角度,课程资源的多渠道开发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教育对于劳动教育的构建路径是一种良性互动 [6] (鲁扬和姜雪纯,2022)。当前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能力、追求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对于劳动者的培养要求不仅在技能层面,还强调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把好劳动教育关,将实现中国式的教育赋予时代特色,进而从根本上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建设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者。

当前,对于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学者们普遍集中于过程式、现象性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普遍将关注焦点放在教育体系的系统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等方面,缺乏内部逻辑和系统性设计、忽视内在育人性、考核评价不科学等问题 [7] (易今科和陈斌蓉,2022)。对于内涵、作用、路径、现状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职业院校的研究方面著述颇多,但劳动教育实践的高质量发展仍受认知滞后导致教育脱节、目标模糊导致教育失衡、体系缺失导致教育抑值的现实挑战 [8] (程文宣和黄海鹏,2022)。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劳动教育被弱化和边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认知困境、圈体困境和制度困境 [9] (Zhong Qiuyang & Xia Yixian, 2022),因而当前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应面临劳动教育理念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劳动教育资源整合配置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相脱节、劳动教育内容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劳动技能发展相脱节、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与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相脱节、高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内容狭隘,且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性、劳动教育效果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预期相脱节等诸多难题 [10] [11] (薛诚和华章琳,2022;于丽丽等,2022)。

3.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实践现状

3.1. 课程开发与劳动教育实际衔接程度较低

劳动教育的本质应当回归劳动育人、润心、培优的主要作用,劳动教育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重点内容应在构建坚实而系统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的服务性的劳动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磨练出适应社会的意志,进而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但目前对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大众认知较为浅显,在思维上仍未突破固有的传统观念,片面地将劳动教育与技术培训等同,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就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这导致在劳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往往着眼于未来职业能力提升和就业择业能力的锻炼,忽略了精神引导、价值塑造、职业道德的教育等关键内容。事实上,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实践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桥梁,应当以提高职业劳动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爱岗敬业、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的意识。由此可见,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深化应当从视角上予以更新,着力塑造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体系。

3.2.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同化、针对性弱化

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阶段,由于自身资源受限、缺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致使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上处于面临无课可鉴、无人可用、不知如何取舍的尴尬境遇。虽然线上课程资源可以作为补充,但在内容上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课程的设计缺乏现实参照和对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与引导作用反思较少,缺乏系统构建的思考型,因而出现大学劳动教育的内容较为空泛,加之线下资源和专业师资力量较少,导致在实践内容方面目前主要集中于校务、家务、公益劳动等,在内容的搭建上导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趋于同质化。这也致使在后续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的针对性教育较少,千篇一律都围绕上述活动展开,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劳动教育精神的贯彻落实。从线上资源的供给看,劳动教育的课程平台建设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配套课程内容常常局限于中小学劳动意识和技能掌握内容为主,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适用性较弱。从线下资源的挖掘和探索程度看,对于劳动教育内容的延伸停留在传统教学。

3.3. 教育实践内容传统形式的单一

要解答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育人活动的前提,就是要先行解决劳动教育到底为何而育的问题,这关系着劳动教育到底走向何方。现有的劳动教育活动内容中,内涵丰富程度待挖掘、形式多样性有待探索。凡是能够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或劳动思维塑造的内容,都应该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来。但实际上,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于,学校和教育者都仍未厘清劳动的实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关系。将劳动教育的过程简化为生产实训和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将教育的引导片面地理解为社会实践、校园清洁、公益劳动,着眼于实践报告、课后感想的考核体系建设,劳动的内容基本都围绕学生在校内打扫卫生、线下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任课教师基本由辅导员兼任,授课内容也凭借教师本身的经验,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科学性显得不足。课程安排与文化课无疑,老师机械地上课、学生机械地学习,学习的动力、兴趣不足。以上种种,造成劳动教育的概念混淆、立场不清、从内容到形式的匮乏。

4.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4.1. 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需求

作为我国首创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为我国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正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所在。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培养对象而言,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衡量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对于劳动价值的判断具有双面性。即面对不劳而获的思想能够分辨是非,但在关系自身的劳动价值判断上又渴望以最少的劳动换取最大的收益,希望实现种豆得瓜。大学生要成长成才走向社会,必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提供社会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将其视为获取自我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由此,劳动教育有必要向更加宽阔的领域前进。

4.2. 社会用工需求的改变催生劳动教育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技术的改进、社会的进步始终催促着、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用工的需求转变。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背景,带有社会用工需求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倾斜的具象体现。教育的发展需要从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角度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发展始终遵循社会的客观需要。劳动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纵深过程中,社会用工的需求改变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换言之,社会生产的过程需要学校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是由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走向和就业前景决定的。劳动教育作为衔接社会劳动和学校教育的节点,在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对待社会劳动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上肩负重要育人使命。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

4.3. 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新要求产生新变化

新时代的背景要求大学生勇担时代之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青年的嘱托中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就在于与时代的使命召唤相呼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作为对青年的教育起到思政教育作用和社会价值的启发作用的劳动教育,要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是时代召唤,也是大势所趋。作为大学生五育教育的最大短板,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5.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式的构建

新时代高职院要从全局把握,突出重点。必须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通过过程矩阵的构建促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以五育并举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多元能力提升,促进教育力量的协同推进。课程的构建是切实落实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的重任,对其的考核标准也应强调切实与契合。最后,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应当是单一主体的互动,而应当积极链接多元主体,实现同向发力。

5.1. 强化思政引领,构建课程矩阵

当前在劳动教育进行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多将劳动教育进行单独的课程管理,也有学校将其纳入到思政课程管理范畴。但不以其是否被以思政课程来对待,需要明确的是劳动教育的思政和实践属性决定其不能割裂地存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这就需要在课程思政中嵌入式地进行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将劳动育人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到高职院校育人的全过程之中,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精神内涵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具体做法可以参照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从学校端、教师端开始着手,建立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引领,以劳动育人为思想基础,以课程体系的搭建构造育人矩阵,使得了教师的教育教育既能在课堂上“有的讲”、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有的学”。

5.2. 重视五育并举,教育协同发力

有针对性地挖掘劳动教育课程的丰富内涵,扩展劳动育人的视角和深度。建设劳动教育的内涵体系,首要在于领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深刻内涵。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学生受到教育,将获得的知识、感受、技能等运用到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去,并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劳动精神、珍惜劳动机会、珍视劳动成果。第一,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借助学生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等,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培育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第二,充分利用赛事机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互联网“+”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第三,高等职业院校在培育学生的责任中,承担着技能兴国、制造强国的时代责任。其中,学生的技能提升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关键节点。要通过技能教育的过程搭载美育、德育、体育的工具,就要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尤其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赛事、活动、金工实习、企业实践等过程的资源展现和能力挖掘,是五育并举达到最大融合的临界点。高职院校要牢牢扭住这个关键节点,深入贯彻五育并举总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的过程走深、走实。

5.3. 健全考核制度,科学筹划课程

对劳动能力是否习得、价值是否得以塑造,不应当仅仅以是否掌握某项劳动技能为标准。考虑到教育的滞后性在劳动教育上依然适用,从对劳动教育的考核角度出发,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当遵循教育的本质和客观规律。高职院校应当在遵循基本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质在于其更加明显和有强倾向性的职业定向性。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与其未来就业存在密切的正向相关性。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考核制度上,应当更加倾向于对课程的应用性。劳动教育能够提供给学习者的,不应当只是浅显的课本知识,还应当增加实际操作指标和就业面试等技能在内的综合指标,这同样也是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要求。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在就读期间普遍展现出的对于学习书本知识的弱化和对于实践活动的热情可以见得,有必要将就业等实践知识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角度而言,未来劳动者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契约精神和完善的人格意志应当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企业管理、经济法、合同法、劳动保障法、职业道德与法规学生就业择业、劳动权益保障等相关的课程,为学生就业择业提供坚实保障和法律基础。

5.4. 鼓励多元参与,主体同向发力

结合高职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强烈渴望和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必要通过多元参与的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访企业、进社区、看农村、下基层、入一线。劳动教育的诸多实践表明,劳动教育尤其在职业院校是全员的大事,不只是劳动教育授课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劳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应当从细处做、从全局考虑、从参与主体中获得支持。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启发应当由家庭中着手。家庭是一个人最早的教育场所,也是劳动教育最早开展的场所。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家庭影响。在家庭教育端应当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倡导主动自觉劳动,扩展就业和劳动视野,重新构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应充分释放社会力量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订单班、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校地联合等合作机制要切实将劳动的最初环境—就业观念嵌入到劳动教育的设计之中,劳动教育课堂不应当只是说教式的样板,而应当将企业、单位等的劳动价值、社会的良性引导对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课堂。

6. 结论

本文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动力的要素,梳理劳动教育发展的重点。结合文献研究,充分挖掘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实践现状,发现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劳动教育的实际衔接程度较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同质化严重、针对性弱化,教育实践内容传统形式单一。结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充分考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需求和社会用工需求的改变,厘清劳动教育高质量的理论逻辑,进而创建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模式,以期从强化思政引领角度构建课程矩阵,从五育并举角度实现教育的协同发力,从健全考核制度角度科学筹划课程,从多元参与角度实现主体同向发力。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党建与思政专项课题(szy2023-0-05)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专项课题(kyzdzx-2023-14)资助。

参考文献

[1] 董杰, 连晓庆.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诉求与实施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21(16): 100-104.
[2] 马其南, 陈吉庆. 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守正创新[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7): 27-34.
[3] 徐喜春. 从应然之性到实然之举: 劳动教育与大学新生教育融合探析[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3(1): 9-12 24.
[4] 时伟.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特征、架构与实施[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6): 85-90.
[5] 柳友荣, 张嘉懿. 本科劳动教育教材: 内容组织、问题审思与未来进路[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24(4): 61-67.
[6] 鲁扬, 姜雪纯.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初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5): 50-53.
[7] 易今科, 陈斌蓉.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2(1): 86-89.
[8] 程文宣, 黄海鹏.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2): 57-59.
[9] Zhong, Q.Y. and Xia, Y.X. (2021) Th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Coping Strategy of College Labour Education. Advance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3, 11-16.
[10] 薛诚, 华章琳.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难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22(9): 103-108.
[11] 于丽丽, 李晨暘, 马晓军, 孙彬青, 宋海燕, 黄利强.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及实施路径[J]. 包装工程, 2021, 42(S1): 2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