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中国护生职业认同感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during COVID-19
DOI: 10.12677/NS.2023.121002, PDF, HTML, XML, 下载: 301  浏览: 1,249 
作者: 徐 毓, 郑旭娟*:深圳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广东 深圳
关键词: 职业认同护理教育护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述 Professional Identity Nursing Education Nursing Students COVID-19 Review
摘要: 为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对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本文对疫情期间护生职业认同的变化、常用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提高措施进行了综述,为了解护生职业认同水平及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护生职业认同感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ursing student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hange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ursing students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ursing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ursing students during major public health events.
文章引用:徐毓, 郑旭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中国护生职业认同感研究进展[J]. 护理学, 2023, 12(1): 7-14. https://doi.org/10.12677/NS.2023.121002

1. 引言

自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爆发起,作为抗击疫情主力军的护理人员便前赴后继、迎难而上,凸显了护理的专业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肯定。然而,护理人才紧缺是当前护理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护生是临床护理队伍的重要储备资源,其职业认同对维持护理专业队伍稳定有重要影响。职业认同指的是对职业的主观认识和接纳程度 [1] [2] ,包括目标、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评价 [2] ,对职业发展规划影响重大 [3] 。疫情使护士获得了更多的正面舆论报道与公众认可,却也凸显了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4] [5] [6] 。因此,有必要了解疫情期间护生的职业认同现状与变化以及如何借此机会促进护生职业认同教育。国内对护生职业认同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疫情期间进行的调查较少且缺乏相关综述。本文对疫情前后护生职业认同变化、常用职业认同调查量表及疫情期间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2. 疫情前后护生职业认同变化

2.1. 护生职业认同现状

2.1.1. 护生职业认同总分

王慧敏 [7] 和Sun等 [8] 使用Brown的“职业认同感量表”进行调查发现疫情期间护生职业认同感较高,处于中等水平。苏永静等 [9] 用郝玉芳“护生职业认同问卷”对本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护生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较疫情前有所升高。另有调查表明实习护生职业认同较疫情前略有下降 [10] ,这可能与研究选用的“护士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刘玲)不针对护生有关。解霜雁等 [11] 运用自设职业认同变化和职业使命感问卷调查发现79.2%的护理学生更加认同自己的专业;19.1%没有变化;1.7%更加不认同。类似研究结果显示,疫情对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中86%为积极影响,4.1%为消极影响 [12] 。在阳绿清等 [13] 的调查中,52.5%的调查对象表示疫情让其对护理职业的选择更加坚定。造成小部分护生职业认同感下降的原因可能为关于被感染和牺牲的医护人员的报道使护生意识到护理工作的危险性,开始担心自身安危 [14] 。

2.1.2. 职业社会支持

职业社会支持是护生职业认同调查中结果差异最大的维度。在阳绿清 [10] 和杨雅纯等 [7] 的调查中,职业社会支持维度得分最低。苏永静等 [6] 的调查结果显示护生社会说服水平中等偏下。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职业社会支持是得分最高的维度 [7] [15] [16] ,该结果与SARS后社会人员和护士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知一致 [12] [17] [18] 。这可能与疫情使护理的价值得以凸显 [15] ,且媒体对医护形象进行大量正面宣传有关 [4] 。导致不同调查中职业社会支持得分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5点:首先,繁重的抗疫工作和短缺的人力资源使得护士的工作十分繁重 [7] 。其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隐匿传播与普遍易感的特点、早期职业防护与院感管理的缺乏、医护工作者牺牲的报道都使家长和护生意识到护理工作的危险性 [10] [19] 此外,社会支持维度得分较低的研究的调查对象均为已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因此,社会支持维度得分低可能与实习后受到现实冲击 [20] 及实习期间未得到带教老师充分的指导和关怀密切相关。最后,目前的护理模式不能充分发挥护士独立功能,护士的职业形象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护理人员的自尊心和自我实现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也是社会支持得分低的可能原因 [6] 。

2.2. 疫情前后护生职业认同水平变化

疫情前护生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 [21] [22] [23] ,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 [14] ,各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在实习后有降低趋势,可能与发现护理专业价值和社会地位较低有关 [15] 。苏永静等 [9] 在疫情不同时期对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均显示护生职业认同感较疫情前有所提升,这说明疫情为护生职业认同感带来的积极影响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Zhao等 [14] 对2999名护生进行调查,发现护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在疫情后显著升高。针对SARS和地震后护生职业认同水平的相关调查也表明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态度更加积极。90%以上的学生认为护理工作是神圣的,超过半数的学生为选择护理专业而自豪 [17] [24] [25] [26] 。这可能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社会人士及护理人员对护士社会地位的认识水平提高有关 [17] [18] [25] 。

3. 常用量表

目前研究中使用量表数量较多,种类繁杂且不乏自设问卷。以下将详细介绍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种量表。

3.1. 普适性量表

职业认同感量表(OIS)由Brown等 [27] 于1986年编制,包括职业认知(3个条目)、职业评价(3个条目)、职业影响(4个条目) 3个维度,共10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别计1~5分,其中条目2、3、6、7、10为反向计分,总分为10~50分,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感越强。国内Lu等 [28] 进行翻译汉化后在我国被广泛应用,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0。王慧敏等 [7] 使用该量表测量了专科,本科各年级和护生的职业认同水平,Sun等 [8] 的测量对象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

3.2. 专业针对性量表

3.2.1. 护生职业认同问卷(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for Nursing Students, PIQNS)

由郝玉芳等 [29] 于2011年编制。该量表运用专家咨询法、访谈法和文献法进行设计,包括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社会说服5个维度,共17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很不符”–“很符合”依次赋值1~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生职业认同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5。此量表专门针对护生群体研制且不限制学历层次,在中国护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测量,是目前护生职业认同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量表。Zhang等 [12] 运用此量表对全国18所医学院校的本硕博护生进行了测量;NIE等 [15] 运用此量表对本科和专科的实习生进行测量;徐敏等 [22] 将其用于本科实习护生的职业认知干预实验。

3.2.2. 护士职业认同量表

刘玲等 [30] 通过定性访谈法、专家咨询法和文献回顾法设计《护士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包括职业认知评价(9个条目)、职业社会支持(6个条目)、职业社交技巧(6个条目)、职业挫折应对(6个条目)及职业自我反思(3个条目)5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量表使用Likert 5级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满分30~150分,分数越高职业认同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938,折半信度为0.880。杨雅纯等 [10] 将此量表用于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感测量,宇丽等 [2] 将其用于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测量。

综上所述,护生职业认同度调查中最常用的是郝玉芳 [29] “护生职业认同问卷”,Brown [27] 的“职业认同感量表”和刘玲 [30] 的“护士职业认同调查问卷”也被广泛使用于研究中。此外,有研究使用了porter等 [31] 编写的“护士职业认同问卷”。胡忠华 [32] “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也出现在相关研究中。

4. 影响因素

4.1. 心理因素

新冠流行期间,心理压力普遍存在于医学生中 [33] 。有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大小与职业认同水平呈负相关 [14] [34] 。心理弹性是压力应对能力的衡量标准。心理弹性对帮助个体处理危机事件,实现创伤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35] 。创伤后成长对个人发展和职业强化具有积极意义 [7] 。心理弹性水平与职业认同度密切相关 [36] 。心理弹性越强则护生职业认同感越高 [18] 。因此,护理教育者应有意识地通过“情感分享”、心理暗示等干预手段提高护生心理弹性,从而促进职业认同 [16] [18] 。

4.2. 人口社会学因素

4.2.1. 是否为独生子女

刘莹等 [18]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职业认同感普遍低于非独生子女,与赵广芳等 [37] 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倍受呵护,家庭给予经济支持力度也较强,独生子女吃苦耐劳精神相对较弱,在面对辛劳琐碎,服务性较强的临床护理工作时难以产生较高的职业认同 [18] 。独生子女在新一代护生中占比较高。护理教育者应重视独生子女的专业思想教育,密切关注其思想变化。

4.2.2. 亲属中有无医务工作者

Zhao等 [14] 研究发现亲人中有护理人员的护生职业认同感更高,而在Zhang等 [12] 的研究中有医务人员亲属的护生职业认同感更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Zhao等 [14] 的研究对象有68.4%来自湖北,其中14.4%来自武汉。作为疫情始发地,湖北省的医务工作者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扬和政策支持。除了积极的榜样作用外 [11] ,这些护士也更容易对护理工作产生认同感 [7] ,并将这份认同感传递给护生。这提示护理教育者可以使用榜样的力量,积极收集与护生日常生活较为接近的优秀护理人员事迹,激发护生的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

4.2.3. 性别

王慧敏等 [7] 研究发现男性的职业认同低于女性(P < 0.01),与Zhi等 [34] 和Zhang等 [12] 的研究结果相同。阳绿清等 [13] 的调查显示男性跟女性在“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男性得分低于女性。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男性职业认同度高于女性 [14] [15] 。由于男性普遍更倾向于追求刺激、权利和成就,具有享乐主义和自我导向的特点,男护生更容易认为临床护理挑战性低,难以发挥个人价值 [7] 。此外,目前护理团队仍以女性为主,社会偏见也导致男护生职业认同度较低 [38] [39] 。由于身处信息发达的环境中且年龄较小,男护生更易受到性别刻板效应的影响 [40] ,产生职业压力 [41] [42] 。造成男护生职业认同感较高的原因可能是男护士由于体力充沛、思维活跃、心理承受能力强等优势,在一些特殊科室受到护理管理者的欢迎 [43] 。此外,在疫情抗击中男护士的公众认可度有所上升也是原因之一 [7] 。

4.2.4. 生源地

阳绿清等 [13] 研究发现农村护生职业认同感总分显著高于生源地为城市的护生,但城市护生的职业自我概念高于农村护生。有研究表明社会地位是影响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 [16] 。由于希望通过学习护理离开农村,提升社会地位,农村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总分较城市护生高。职业自我概念指个体基于特定职业领域对自身的感知和看法,可反映其自尊情感与行为取向 [44] 。城市护生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没有专业选择负担,因此能更清晰地认识护理的职业自我概念与社会职责 [13] 。

4.2.5. 学历

学历与护生的职业认可度呈负相关,学历越低护生职业认同越高 [7] [13] 。由于分层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高学历护生(本科及以上)的优势无法在临床体现,较高的职业期望无法得以实现 [7] 。因此,高学历护理人才往往更倾向于从事护理教育或其它健康相关的岗位,这进一步降低了其职业认同 [13] 。与此同时,由于受限于学历难以得到好工作,专科护生往往更珍惜临床护理工作机会,对护理有更高的职业认同 [13] 。因此,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学历层次护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专业思想教育 [7] [18] 。护理教育者应注重对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有意识地为高学历护生提供科研平台,鼓励其对疫情期间的临床护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7] 。

4.3. 专业选择

相对而言,基于兴趣选择护理专业、自愿学习护理、高考时将护理作为第一志愿的护生职业认同感更强。

王慧敏等 [7] 研究发现将护生依据职业认同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因个人志愿就读的护生、听从父母意见或考虑就业的护生、接受志愿调剂就读护理专业的护生。基于个人志愿选择护理专业的考生更可能综合考虑自己的个性、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这有助于对护理专业的认可 [14] 。此外,由于对护理专业更倾向于正面感知评价,这些护生更易在疫情中受到护理从业者光荣事迹的影响,感知职业和自我价值 [7] ,使得其职业认同感进一步提高。

选择专业时对护理感兴趣的护生更易在护理学习中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 [45] ,因此职业认同感更强。在Zhao等 [14] 的研究中,凭借兴趣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职业认同得分更高。专业选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报志愿时考生的价值判断。因此,在杨雅纯等 [10] 的调查中,将护理作为第一志愿的护生职业认同感较未选择护理作为第一志愿的护生强。Zhang等 [12] 的研究也表现出类似结论:学习护理的原因和是否将护理作为第一志愿对职业认同度有重要影响(P < 0.001)。

4.4. 实践经历

宇丽等 [2] 研究表明实习阶段护生职业认同得分高于非实习阶段护生(P < 0.05)。刘莹等 [18] 调查发现参与疫情相关志愿活动和医疗救治工作的护生职业认同度更高。参与临床实践与志愿活动使护生深刻体会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人的成就感,抗击疫情的荣誉感 [18] ,对护理的专业价值更有体会 [2] 。这提示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义诊或志愿活动等方式帮助护生认识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价值 [18] 。

杨雅纯等 [10] 研究发现实习期间带教老师是否主动帮助是职业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实习护生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带教老师主动为其提供帮助有助于护生尽快融入新环境,促进角色适应 [46] ,从而增加职业认同感。这提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可以鼓励带教老师给予实习护生更多人文关怀,以帮助其完成角色转变,从而提高职业认同感。

4.5. 学习状态

疫情期间多上网课,易降低护生学习效率,使其产生学习厌倦感,对职业认同有不利影响 [15] 。Nie等 [15] 的研究说明学业失败是造成护生转行的重要因素。Zhao等 [14] 的研究也表明护生的学习成绩是职业认同度的重要影响因素(P < 0.001)。在其研究所调查的2999名护生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护生职业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人。新冠肺炎期间,对新冠预防和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习积极性 [35] 以及对防控措施重要性和有效性的认知 [15] 是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学习成绩好的护生更能以积极、科学的态度看待新冠,从而产生更高的职业认同感 [14] 。学校和医院应重视新冠防控相关知识的教育,根据护生学习能力不同制定分层次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以降低职业风险,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

5. 小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使护理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也进一步暴露了护理人员短缺的严峻形势。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可借此机会增强护生职业认同感,降低职业流失率。总体而言,疫情期间护生的职业认同较之前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新冠时期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有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医务工作者亲属、学习状态、有无实践经历等。新冠疫情背景下护理教育者可通过组织志愿活动、收集优秀护理人员事迹等方式启发护生思考护理的社会责任与专业价值,激发护生对护理职业的积极情感,同时注意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护生定制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给予相应平台和资源为高学历护生提供发展空间。此外,心理弹性培养与防控知识普及也应受到重视。目前,新冠对护生职业认同影响相关的研究较少,在职业认同变化、职业社会支持、亲属中有无医务工作者和性别等方面结论多样,新冠相关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的阐述也不够全面。未来发展方向为进行更多调查,研究医务工作者亲属、新冠相关知识等对护生职业认同的作用与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Worthington, M., Salamonson, Y., Weaver, R. and Cleary, M. (2013)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acleod Clark Profes-sional Identity Scale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Nurse Education Today, 33, 187-191.
https://doi.org/10.1016/j.nedt.2012.01.012
[2] 宇丽, 栾贝贝, 沈琴, 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1(4): 49-50.
[3] 吴小勇, 吕妍. 国内职业认同研究述评与展望[J]. 经济师, 2020(1): 265-266.
[4] 林梦琳. 抗疫视域下《人民日报》的医护形象建构[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22.
[5] 池上新, 陈俊行, 吕师佳, 陈莉. 新冠肺炎疫情中公众对医护人员信任状况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21, 37(12): 1783-1787.
[6] 王莹. 新冠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对公众护士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21.
[7] 王慧敏, 孙建萍, 吴红霞, 等. 重大疫情期间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21, 21(1): 31-35.
[8] Sun, Y., Wang, D., Han, Z., et al. (2020) Disease Pre-vention Knowledge, Anxiet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in Nursing Students in Zhengzhou, China. Journal of Korean Academy of Nursing, 50, 533-540.
https://doi.org/10.4040/jkan.20125
[9] 苏永静, 谢小兰, 高小丽, 等. 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时期本科护理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1(12): 32-33.
[10] 杨雅纯, 朱亚丽, 朱庆云,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感调查[J]. 上海护理, 2022, 22(1): 42-45.
[11] 解霜雁, 许永梅, 张秀平, 柳秋实. COVID-19疫情下护理专业高年级学生职业认同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9): 15-17.
[12] Zhang, Z., Fu, W., Tian, C., et al. (2021)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hinese Nursing Stud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Outbreak: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tudy.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52, Article ID: 103040.
https://doi.org/10.1016/j.nepr.2021.103040
[13] 阳绿清. 后疫情时代首届毕业护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全科护理, 2021, 19(36): 5151-5154.
[14] Zhao, Y., Zhou, Q., Li, J., et al. (2021)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oping Styles i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fter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 Nursing Open, 8, 3527-3537.
https://doi.org/10.1002/nop2.902
[15] Nie, S., Sun, C., Wang, L. and Wang, X. (2021)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ursing Students and Their Intention to Leave the Nursing Profession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Pandemic.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9, e139.
https://doi.org/10.1097/jnr.0000000000000424
[16] 吴亚琪, 魏巍, 江啸, 刘晓辉.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及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11): 9-10.
[17] 孙玉梅, 郭记敏, 官锐园, 李湘萍. 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态度与SARS事件的关系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4): 278-280.
[18] 刘莹, 曹晶, 徐龙雨, 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20, 35(21): 75-78.
[19] 刘杨正, 袁姣, 程范军, 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思考[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 39(3): 257-260.
[20] Kramer, M. (1975) Real-ity Shock: Why Nurses Leave Nursing.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75, 891.
https://doi.org/10.1097/00000446-197505000-00041
[21] 刘媛航, 颜君, 尤黎明. 国内外护生职业认同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11, 26(12): 89-92.
[22] 徐敏, 陈勤, 刘晓虹, 王瑞琦. 护理本科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的认知干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9, 54(5): 709-714.
[23] 王裕珍, 张红健, 黄爱华, 等. 护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12): 1339-1341.
[24] 孙玉梅, 郭记敏, 李湘萍, 官锐园. SARS事件前后护理本科生专业态度的比较与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7, 13(10): 892-894.
[25] 赖莉, 赵小玉, 林琳, 范方仕. 地震经历对震区实习护生职业态度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09, 24(3): 66-67.
[26] 张丽华. 地震灾害后我院护生专业态度及情商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3): 121-122.
[27] Brown, R., Condor, S., Mathews, A., Wade, G. and Williams, J. (1986) Explaining 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 in 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9, 273-286.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25.1986.tb00230.x
[28] Lu, H., While, A.E. and Barriball, K.L. (2007) Job Satis-fact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Hospital Nurses in Mainland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4, 574-588.
https://doi.org/10.1016/j.ijnurstu.2006.07.007
[29] Hao, Y.-F., Niu, H.-J., Li, L.-P., Yue, S.-J. and Liu, X.-H. (2014) Measuremen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Chinese Nursing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1, 137-144.
https://doi.org/10.1016/j.ijnss.2014.05.002
[30] 刘玲, 郝玉芳, 刘晓虹. 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的研制[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3): 18-20.
[31] Porter, J. and Wilton, A. (2019)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Allied Health Staff.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48, 11-17.
[32] 胡忠华. 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大学, 2007.
[33] Li, H.Y., Cao, H., Leung, D.Y.P. and Mak, Y.W. (2020)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s of a COVID-19 Outbreak on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 Article No. 3933.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113933
[34] Zhi, X., Lu, L., Pu, Y., et al. (202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ursing Student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In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58, 426-432.
https://doi.org/10.56042/ijeb.v58i06.65497
[35] Connor, K.M. and Davidson, J.R.T. (2003)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Depression and Anxiety, 18, 76-82.
https://doi.org/10.1002/da.10113
[36] Smith, K.J., Emerson, D.J., Haight, T.D., Mauldin, S. and Wood, B.G. (2019) An Examin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10 (CD-RISC10) among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Stud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47, 48-62.
https://doi.org/10.1016/j.jaccedu.2019.01.002
[37] 赵广芳, 邢爱红, 张淑香, 等. 新冠肺炎疫情后期专科护生职业认同感与焦虑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 39(2): 128-130.
[38] 蓝晓燕, 刘紫一, 程雅琴, 等. 男护士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职业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J]. 中国护理管理, 2020, 20(4): 553-557.
[39] 林晓莉, 高占玲, 于晓霞, 宋洁. 社会性别视角下专科男护新生职业认同感的量性及质性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0, 38(18): 106-108.
[40] 姚敏磊, 殷美, 王雨彤. 刍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规律[J]. 教育现代化, 2020, 7(37): 133-137.
[41] Gao, Y., Cheng, S., Madani, C. and Zhang, G. (2019)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Male Students in a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 in China.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35, 124-129.
https://doi.org/10.1016/j.nepr.2019.02.006
[42] 孙梦欣, 顾子娟, 汪潇, 等. 男护生职业流失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 2017, 31(6): 716-717.
[43] 巩慧慧, 翟荣慧. “二胎”政策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不同科室护士长对男护士态度与需求的调查研究[J]. 全科护理, 2018, 16(8): 915-917.
[44] Cowin, L. (2001) Measuring Nurses’ Self-Concept.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3, 313-325.
https://doi.org/10.1177/01939450122045177
[45] Luciani, M., Rampoldi, G., Ardenghi, S., et al. (2020) Personal Values among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Nursing Ethics, 27, 1461-1471.
https://doi.org/10.1177/0969733020914350
[46] 向秋红, 吴贤琳. 专科护生实习初期角色模糊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全科护理, 2021, 19(35): 5016-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