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价值溯源、本质属性与实现路径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Value Tracing, Essential Attribute and Realization Path
DOI: 10.12677/CES.2021.96305, PDF, HTML, XML, 下载: 433  浏览: 681 
作者: 李练军: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 九江;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潘求丰, 陈畑子, 吴智睿: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 九江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价值溯源本质属性实现路径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Value Tracing Essential Attribute Realization Path
摘要: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全国高校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新文科建设有其必然性,文科发展的内在困境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都呼唤新文科建设。新文科不但具有跨学科性、现实性、技术性及政策性内涵,而且在教育理念、重点任务、具体方式和把握维度上体现了其创新性。要建设好新文科,不但要把握历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哲学的高度、世界的广度、学科的跨度等五大原则,更要从新目标、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评价等五大路径来开展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n an all-round wa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hand i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has its inevitability, and the intrinsic predica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and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all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The new liberal arts not only has interdisciplinary, realistic, technical and policy connotation, but also embodies its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idea, key task, concrete way and grasp dimension. To construct the new liberal arts well, we should not only grasp the five principles of the depth of history, the thickness of culture, the height of philosophy, the breadth of the world and the span of disciplines, but also carry ou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e five paths of the new goal, the new specialty, the new model,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new evaluation.
文章引用:李练军, 潘求丰, 陈畑子, 吴智睿. 新文科建设:价值溯源、本质属性与实现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6): 1825-183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6305

1. 引言

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达成了新文科建设共识,即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也标志着我国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2021年6月10日,江西新文科建设启动大会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发布了《江西省普通高校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实践新文科建设,走在了全国第一方阵。新文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各学科融合发展。推进新文科建设,促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厘清“为什么要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新在哪里”以及“如何推进新文科建设”三个根本问题至关重要。

2. 价值溯源: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为什么要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有其必然性,作者认为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文科发展的内在困境,二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这二者都呼唤新文科建设。

2.1. 文科发展的内在困境

中国文科发展虽然迎来了春天,但也从侧面折射出近年来文科建设遇到了一些发展困境。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赫伯特·斯宾塞对这一困境早有预见 [1],认为知识生产强调应用性与文科无用观念日益盛行,两者共存作用,导致出现了价值消散、精神空场的“空心”文科形态。文科内在困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西方学术语境依赖。我国在短暂几十年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建立起庞大且相对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但巨大的成就背后所依托的是西方学术研究的话语语境,多以西方作为实践的蓝本,这种用基于西方传统文化的学术体系来指导和评价中国的实践,必然存在冲突之处,需要打破对西方学术语境的依赖,彰显我国文科自身的价值 [2]。

2) 学科专业壁垒存在。目前我国已形成明确的学科建设目标和清晰的学科专业划分,但专业分化的日益加剧造成学科分类问题日渐突出,限制了文科专业内部的自我突破。现行学科分类体系更多体现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社会实践、知识创造和知识分类的要求,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知识创新的现实要求及未来趋势。

3) 基层学术组织同化。我国高校院系、研究所、教研室或课程组等文科类基层学术组织基本上是由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学者或由讲授同一门课程或同类课程的学者组成,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上难以产生“化学反应”。而文科学者之间、文科学者与理工农医学者之间因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方法运用等方面的差异,无法充分合作 [3]。

4) 教育资源不均衡。自然科学迅速地整合了改革开放浪潮所带来的各种资源,并创造出巨大的成就回馈社会,这必然带来大学教育资源对自然科学的倾斜,文科相应地开始缺少资源的支撑。文科发展过程中资源不足,必然使文科学生基数降低,从而减少文科教师数量,难以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文科发展逐渐陷入尴尬的境地。

5) 评价体系融合激励不足。在学科评价、学术评价、学生评价、学者评价等方面,依然坚守传统学科、传统专业的价值追求,对高等学校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以及新文科转型发展激励不足。如学科评价横向交叉创新关注不够,学术评价忽视长期积累而拔苗助长,学生评价过于强调论文选题、就业专业对口,学者评价重视数量而对创新要求不足等 [3]。

2.2. 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科技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 [4]。

1) 适应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当今世界,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给我们带来物理空间、网络空间、生物空间和人文空间的深入融合。文科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生态、伦理等风险,不断推进传统文科内容、课程、专业的更新换代,促进新技术革命和文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5]。

2) 塑造时代精神的需要。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当代中国拥有的是一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用这三种精神致力于塑造中国经济腾飞、社会繁荣和文明进化,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旨所在。为此,哲学要深掘爱智志道精神,文学要弘扬文道合一精神,教育学要筑牢立德树人精神,历史学要倡导家国一体情怀,经济学要高扬富民强国精神。

3) 涵养中国价值的需要。中国价值是在中国人心灵深处奔腾不息、源远流长、持续更新的价值信念,是一切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表达的思想原点与精神起点,持续滋养、充实、完善、升级这种价值信念是新文科建设的历史使命。要通过新文科建设提升中国学生、中国人对中国价值的认同感、理解力和坚守意识,助力中国思想、中国声音、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4) 迎接世界挑战的需要。能否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价值,能否提出被世界公民高度认可的中国主张,是新文科建设的历史性重任;能否继续保持中国方案的比较优势与坚挺势头,是当代中国新文科建设事业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升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加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力与影响力,迎战世界文化软实力角逐,是新文科建设的国家战略所在,也是当代中国文科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由之路 [6]。

3. 本质属性: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80年代,旧文科开始步入暮年,无视人类命运、文化根基、生命意义,成为人文学者反叛的对象,后现代主义先驱者利奥塔宣布:“文科已死!” [7]。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最早提出新文科的概念,宣誓“为新文科设计模型”,试图改革旧文科,建立新文科,使文科正式进入转型变轨时期。

3.1.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新文科是在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快速发展视阈下,对传统文科在核心理念和发展模式上进行质的总结和概括 [8]。要理解新文科的内涵,就要从“新文科”表现形式入手,分析其跨学科性、现实性、技术性及政策性。

1) 新文科的跨学科性。文科建设应当淡化“分科治学”,致力于“学科交叉与融合”。新文科是“大文科”,打破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等传统文科学科之间的“人为”壁垒而实现文科之间内在交融;新文科是“跨学科”,突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之间的界限来研究人的行为及社会运行规律;新文科是“超学科”,不能局限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必须向包括政策制定者、相关利益方开放,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中重大问题 [3]。

2) 新文科的现实性。传统文科建设“为学术而学术”的时代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新文科”应紧跟时代,突出问题导向,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致力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一种全新的、紧密的联系。

3) 新文科的技术性。“新文科”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成果贯穿新文科建设全过程。如传统文献已由纸质型变成了数字型,工具书式的文献检索已被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黑板板书等样式演变成了各种教学软件、网络教学等。

4) 新文科的政策性。相对于国外“自下而上型”的“新文科”建设,我国“新文科”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型”的国家主张;除强调其跨学科性、现实性与技术性外,还强调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并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

3.2. 新文科建设的新特征

“新文科”之“新”是“创新”之新,而不是人们日常语境“新旧”之新、“新老”之新。新文科之“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0],即“新”在理念,“新”在重点,“新”在方式,“新”在维度。

1) 教育理念新。新文科重在实现培养“某种人”与培养“人”的统一。新文科和既有文科相比,更注重人的全面培养和全面发展,也更注重素质教育,及其现代性的教育。

2) 重点任务新。新文科重在建设新专业和新方向,探索新模式,建设新课程,构建新理论,要实现观念更新,改善制度供给,改革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3) 具体方式新。新文科重在“融合与发展”,实现从“分科治学”转变到“科际融合”;从“重学科轻问题”,转向“重问题轻学科”;从“重既有世界和知识”,转向“关心变化的中国和世界”。

4) 把握角度新。可以从四个新维度来把握新文科建设,即在使命引领中坚定方向的“目标之维”,在文明传承中自主创新的“原则之维”,在学科交叉中激活思想的“方法之维”,在良好的生态中持续发展的“保障之维” [11]。

4. 实现路径:新文科建设的原则与举措

新文科是从历史、哲学、文化、科学、政治、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等多维度来综合考虑和建设的文科,是实现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新旧打通、学科打通、知行打通的“五通”文科。建设好新文科,要把握五大原则和五大举措。

4.1. 新文科建设的原则

新文科建设应围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构建展现中国实践、凝练中国经验、体现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的文科学派,形成交叉、融合、守正、创新的文科形态。为此,要坚持五个原则 [12]:

1) 历史的深度。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都是与一个国家的制度、历史、文化的变迁分不开的。新文科建设应该在人类文明的历史纵深中进行,充分拓展历史的深度,把文科建设放置到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维度中来思考和实践。同时面向未来,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纵深中深入推进。

2) 文化的厚度。文化是文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文科的生命之源。文科的建设要建立在文化发展的厚实基础之上,充分体现高尚的价值追求与人文精神。同时突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世界上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共识。

3) 哲学的高度。新文科建设充满了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须充分考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这就要从哲学的高度来定位和建设新文科,融入哲学的思维与方法。只有站在哲学的角度,以哲学的思维来思考和探索新文科建设,才能更好地看待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 世界的广度。中国不但要参与国际化,还要引领国际化,包括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文科建设要把中国强起来、中国融入世界、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种大势在学科建设中体现出来,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大力培养国家急需的全球治理人才。

5) 学科的跨度。多学科交叉有利于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跨学科交叉有利于科学创新,还可以节约知识积累与运用的交易费用。文科与文科之间,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要打通、交叉、融合,学习和运用其他学科的思维与方法,在交叉融合中不断丰富、完善、创新文科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4.2. 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举措

“新文科”建设要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以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为指归,重点举措则在于新目标、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落实新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做好新文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文科建设要强化价值引领,推进立德树人落地落实。高校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通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之中,使思政教育与文科教育同向同行,共促共生。

2) 优化新专业。不但要以新的思路和跨界模式,探索建设适应引领时代发展的新专业,实现人文科学内部融合、人文与社科融合、文理融合、文工融合、文医融合,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而且要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调整,推动现有专业的转型升级 [13]。

3) 建设新课程。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拓展完善文科教育课程内容,剔除与时代发展不符的教育内容,继承发展与时代契合的教育内容,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引入课堂、写入教材,注入时代元素,丰富课程内容。要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开设更多跨学科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创立跨学科课程体系 [5]。

4) 探索新模式。紧扣软实力、新技术、新产业的专业优化与改造升级,围绕交叉融通、实践训练、研教互哺的课程改革与教材迭代,聚焦改革开放新战略和应用型实务文科人才培养,推行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三协同”的新型育人机制培养模式 [8]。

5) 构建新评价。以大数据为基础推进新文科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从单一性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坚持德智体美劳多元评价学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多维评价教师;从等级评价改为绩效评价,坚持以绩效为导向,以解决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要权重;从工具性评价向具有人文精神评价转变,从人的存在、发展和价值出发,从对人的成长性评价入手进行评价 [14]。

致谢

本文系根据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2021年第17届教学质量活动月讲话稿整理修改而成。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教学质量活动月已有17年历史,每年都会紧跟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重点确定不同主题,开展系列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对提高师德师风和教学水平具有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赫•斯宾塞. 教育论著选[M]. 胡毅,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93.
[2] 吴丽娟.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面临的挑战[J]. 教书育人, 2021(3): 4-7.
[3] 马骁, 李雪, 孙晓东. 新文科建设: 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1): 21-25.
[4] 樊丽明. “新文科”: 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5): 4-8.
[5] 刘智, 张超然.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解析与实践探索[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5(5): 84-91.
[6] 龙宝新. 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 135-143.
[7]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谈瀛洲,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103.
[8] 李海良. 新文科发展之路: 传承、融通与嬗变[J]. 北京高等教育, 2021(5): 37-41.
[9] 田晓明, 黄启兵. 论我国“新文科”建设之中国特色[J]. 兰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9(3): 91-98.
[10] 李孝德, 李恒昌. 新文科建设的中国式方案和探索性实践[EB/OL]. 东方网. https://www.gmw.cn/xueshu/2021-08/20/content_35096372.htm, 2021-08-20.
[11] 龚旗煌. 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 15-17.
[12] 杨灿明. 新文科建设的“七个维度”[J].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1, 1(1): 17-27.
[13] 崔延强, 段禹. 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1): 36-43.
[14] 夏文斌.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内涵与路径[J]. 北京高等教育, 2021(5):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