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和大学课程思政衔接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
Thinking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hesion Educa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DOI: 10.12677/ASS.2024.131034, PDF, HTML, XML, 下载: 57  浏览: 8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姝:淮南市龙泉中学,安徽 淮南;万祥龙*, 赵 岩: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关键词: 课程思政衔接教育中学大学知识应用实践载体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ridging Education Secondary School and University Knowledge Application Practical Carrier
摘要: 在中学到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一直贯穿其中。文章就目前中学和大学课程思政衔接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衔接的对策进行了讨论。从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实践载体等角度出发,探讨改善中学和大学课程思政衔接教育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思考。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from middle school to univers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ve been running through it.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values,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expansion of practice carrier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ourses, and makes corresponding reflections.
文章引用:王姝, 万祥龙, 赵岩. 中学和大学课程思政衔接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 250-25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34

1. 引言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阶段,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和精神理念等内容与学生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种教育方式通过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和公民意识等重要概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和觉悟。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有意识的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同时,课程思政也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和实践等方式,自主探索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课程思政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性。总之,课程思政通过将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2. 中学和大学课程思政的背景

2.1. 中学课程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强调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课程思政元素是关键。在中学和大学阶段,课程思政的内容和位置略有不同,但总体目标是相同的,因此如何衔接中学和大学的课程思政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1] 。

中学阶段的课程思政主要内容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等方面。但是由于中学阶段存在着客观的教学和升学压力,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往往做的不够到位。陆婵就中学内容的“溶解度”的知识点与大学衔接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对教学内容有意识的衔接设计,让学生掌握化学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2] ,启发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思考,利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张伶莉等人也就课程思政对中学与大学物理教育衔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有意识的设计衔接,探讨如何提高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3] 。

2.2. 大学课程思政内容

大学阶段的课程思政更多的从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出发,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思想的培养等方面。由于中学与大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在内容上缺乏递进逻辑性。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受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大学阶段则需要重新学习相似的内容,这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学阶段的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基础技能的培养,而大学阶段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3.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中学和大学都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但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无关,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价值观的培养意识不足,这容易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新时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脱节。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中,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4] 。

2.4. 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衔接的必要性

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的衔接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课程思政内容的连续性和递进性,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接受信息的混乱。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实践载体的作用,促进科学思想与实践的协同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5] 。总的来说,通过完善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机制,利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3. 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衔接脱节的表现与原因

3.1. 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衔接脱节的表现

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衔接存在脱节现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思政内容重复。由于中学与大学的思政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例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等主题的讲解。导致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相似的信息,这可能导致学生感到厌烦,浪费了教育资源。

2) 重成绩轻思政思想。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尤其是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更注重知识传授和升学的需求,通常忽视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和创新思想的形成。如果学生缺乏创新思想的培养,就难以独立思考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就无法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重知识轻能力。由于注重课程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主体需求的科学思想的培养,学生在跨越学习阶段后会觉得很迷茫。尤其是表现在理工科的学生身上,科学思想的培养缺失导致其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能快速的理解科学的发展规律与和研究方法,创新性的思维难以形成。

3.2. 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衔接脱节背后的原因

对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张博分析了其表现出来的问题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其主要思想对所有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6] 。总的来说,其背后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角度。

1) 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对于中学来说,升学需求具有很大的制约。老师们以知识传授为主,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现关注较少。而对于大学来说,大量课程均需要增加的课程思政教学,也对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大学的课程思政内容不少,但实际与中学在本质上差距不大,思政内容上的连续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

2) 教学目标与方法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阶段已经广泛的开展了,到了大学之后,课程思政内容没有随学生的成长发生变化,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心理需求考虑较少,导致学生对思政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教学效果不好。

3) 重灌输轻应用。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无关,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实际动手能力与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待加强。

一些中学和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时存在困难,导致教学中缺乏实践载体的支持。一般的课程缺乏实践载体,即使是一些有实验的课程,也往往是在讲授和考试的知识点为主,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4. 加强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衔接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与其背后的原因分析,从根源上思考对策,促进中学与大学的课程思政的衔接问题。

4.1. 构建连续的课程体系

为了确保课程思政内容的连贯性,中学和大学应该构建一个连续的课程体系。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重点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创新思维;在大学阶段,可以加强课程思政与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保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递进性,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接受信息的混乱。根据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阶段,应该制定明确的课程规划,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避免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之间的断层和脱节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优化和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难度,构建起中学到大学一体化、有机衔接的课程思政教学课程体系。

4.2. 强化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和认知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在中学阶段,可以侧重知识传授和基础技能的培养,训练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意识;在大学阶段,则可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强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在线教育、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以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和引导性。同时,中学和大学之间可以加强沟通和合作,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组织中学和大学的思政教师进行交流和培训,以便了解彼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好地进行衔接。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跨学段的思政教育活动,如主题演讲、实践活动等,以增强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建立健全学段间和学科间衔接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有序性和连贯性。积极思考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充分发挥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

4.3. 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做到完美衔接的领域。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既要明确要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也应该制定明确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计划。保持中学和大学的价值观教育的一致性,可以以确保学生能够持续地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以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之外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尤其是有实验课程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提供实践载体。通过相关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加强实验指导,不仅要帮助他们掌握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还要鼓励他们自主探究,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共建共享,共同发掘思政元素,开展深化教学合作、加强经验交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共同上好课程思政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中学多开展项目式教学,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效果显著。为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机会,如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学术竞赛等。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在实践中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共建共享,通过参观展览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是要依据中学与大学的教育目标,通过相应课程的优化设置探索衔接的方式方法,注重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师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建立完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以更好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切实做好教育衔接。

5. 结语

中学大学课程思政衔接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衔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构建连续的课程体系、强化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注重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入手。主动加强中学与大学的沟通与资源共享,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和发掘课程思政实践载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举措和有效实践来推动中学与大学课程思政衔接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21jyxm0367),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21xjjy32),安徽理工大学核心(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023HX00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爱林. 用新理念新思想引领衔接中学大学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1): 26-27.
[2] 陆婵. 关于“溶解度”的中学与大学衔接教学的尝试[J]. 化学教学, 2023(7): 93-97.
[3] 张伶莉, 王晓鸥, 裴延波, 等. 课程思政对大学与中学物理教育衔接的促进研究[J]. 物理通报, 2023, 42(4): 69-72.
[4] 王新凤, 钟秉.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政策协同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 44(1): 38-45.
[5] 刘炜彤, 孔思敏, 王磊. 促进科学观念与科学实践协同发展的学生必做实验的教材编写[J]. 化学教育, 2023, 44(11): 9-16.
[6] 张博. 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