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学动机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International Teaching Motivation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DOI: 10.12677/CES.2023.1110483, PDF, HTML, XML, 下载: 96  浏览: 178 
作者: 孙金莉: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教学动机教师动机CiteSpace可视化分析Teaching Motivation Teacher Motivati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摘要: 教学动机是近十年来国际教师领域热议的话题之一,研究个体教学动机,其一可以看出其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成为教师,其二可以看出个体选择成为教师出于哪些因素。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2年Web of Science上关于教学动机研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现状、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际教学动机的近十年的研究热点包括“自我效能感”、“教学动机量表”等主题。同时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感知”这两个关键词不仅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且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而对于未来的研究应结合社会时代背景,丰富研究群体,重视加深教学动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Abstract: Teaching motiv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hotly discussed topic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teachers in the past ten years. By studying individual teaching motivation, one can see to what extent they are willing to become teachers, and second, we can see the factors for which individuals choose to become teachers. By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research frontiers of relevant research on teaching motivation research on the Web of Science from 2012 to 2022 was conduc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hot spots in international teaching motivat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clude topics such as “self-efficacy” and “teaching motivation scal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wo keywords “self-efficacy” and “perception” are not only research hotspots in this field,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mediating role i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combine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era, enrich the research group, and pay attention to deepen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eaching motivation research.
文章引用:孙金莉. 国际教学动机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0): 3287-329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0483

1. 引言

教学动机是动机理论的分支之一。Pintrich等人将动机定义为对象促进、并维持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1] 。教学动机是指个体在是否选择教师行业等与教师工作有关的动机 [2] 。教学动机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由于研究内容、对象的复杂性,学者从各领域与视角对动机进行研究,形成不同类别的动机,而关于教学动机的研究是动机研究中一个分支。

鉴于教学动机的重要性,本文试图将教学动机相关主题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国外对于教学动机的概念界定、框架结构、分层分类进行了讨论,而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讨论相对较少,与国际相关研究缺乏一定共同话语。因此,本文尝试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近十年的国际学者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试图分析国际教学动机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以及主要研究内容,总结教学动机研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构建我国教学动机研究理论以及事件提供参考,厘清我国不同群体为何“愿意来”、“如何来”以及“怎么留住”等问题,继而对于引导职前教师进行自我职业认知以及建设稳定高质量教师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问题:(1) 国际教学动机相关文献在时间分布、机构等维度有何特征?(2) 该领域的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是什么?(3) 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什么?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将使用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软件绘制相关科学知识图谱。采用CiteSpace中的Keywords、Institutions、Authors等功能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使用Excel对发文趋势等部分数据进行统计。

2.3. 研究数据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中核心集的SSCI为数据来源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词为“Teacher Motivation”、“Teaching Motivation”、“Motivation to Teach”和“Motivation of Teachers”,文献类别和语言分别为“Article”和“English”,相关文献时间跨度定为2012~2022年,最后一次检索时间为2022年6月8日。共检索出相关索引文献共计399篇,经过数据清洗处理,共获文献308篇。将文献检索信息以“download.text”格式命名后,设定为“全记录且包含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输出,保存至文件夹data,采用CiteSpace (5.8.R1版)对导入文献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动机研究总体趋势

图1显示,教学动机的年发文量从2012~2021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2012~2019年相关发文量基本逐年递增,但上升较为缓慢,为个位数增长。在2019~2021年,该主体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进入攀升期,到2021年达到61篇。这说明,国际学者对教学动机领域进行了数十年的探索对持续对教学动机这一核心概念保持研究兴趣。文献分析表明,教学动机是一种影响个体对职业选择的心理因素,对于未来教育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经合组织成员国近年来同时面对相关问题,如地区教师不足,师源流失等 [3] 。因此教学动机对于如何吸引高质量教师,减少教师流失;发展教师教育以及提高教育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Figure 1.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eaching motivation” publications from 2012 to 2022

图1. 2012~2022国际“教学动机”历年发文量

3.2. 教学动机高产机构数量分析

表1列出了发文量前8所机构。对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发现中国、韩国、美国、挪威和德国的高校是教学动机重要的研究力量。其中中国香港地区的机构对教学动机这一主题的研究最为广泛,共计19篇,占总发文量的6.17%。查阅相关中国香港教育机构高被引文献可知,中国香港地区对教学动机这一主题的主要研究对象聚焦于职前教师 [4] [5] [6]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关于教学动机的研究都是基于教师短缺或流失的背景下进行的,如美国 [7] 、挪威 [8] 。而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些教学动机研究则是基于教师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查阅相关资料可得,2014年,中国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指出由于政府财政紧缩,预计会造成将近800个合同制教师和教师助理失去工作,中国香港的师范生难找到工作等现象继而发生,且这样的局面会再持续几年。据此,可以推测这可能是2014年到2021年,中国香港地区教学动机研究不间断的原因之一。

Table 1. List of the top 8 most productive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teaching motivation publications from 2012 to 2022

表1. 2012~2022年国际教学动机发文量前8所高产机构一览表

3.3. 国际教学动机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可以映射文章的中心研究对象,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剖析,可对文章主题进行大致了解。而一篇论文列出的几个关键词之间也会存在着某种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则可以用共现的频次来表示。一般认为节点越大,出现频次越高,说明在国际教学动机中的热度越高。对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该领域过去的关注点、现在的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共现在CiteSpace中选择“Keyword”选项,设置时间跨区为2012~2022,时间分区为1年,k值 = 18,运行后产生节点204个,连线1336个,网络密度为0.0645。将与搜索式相同字眼隐藏,得到图2由CiteSpace自动生成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可视化共现知识图谱。就关键词总体分布而沿,表2所呈现的是除去了关键词出搜索式:“Teacher Motivation”、“Teaching Motivation”两个搜索词,余下的关键词筛选出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并按照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列。频次前五的关键分别是“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Belief (信念)”、“Self Efficacy (自我效能感)”、“Motivation (动机)”、“Student (学生)”、“Perception (感知)”。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有“Self Efficacy”、“Perception”、“School”、“Achievement”。对比发现,“Self Efficacy”(自我效能感)和“Perception”(感知)这两个关键词不仅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且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与感知二词均属于心理学范畴,与教学动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梳理文献可得,一些研究发现职业探索和决策自我效能感以及情感支持、专业经验和教师动机共同作用决定教师职业决心和教师未来自我效能感,从而决定了个体的选择从事教师行业的动机,并采用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基础的职业自我管理(CSM)模型作为研究个体教学动机的工具,而这个模型的主要关键因素则是职业探索和决策自我效能感,这便涉及到个人采取必要措施找到一份符合个人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的工作的感知能力。此外,还有研究从教师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和教学目标导向(精通和表现)三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动机。综上所述,关于教学动机的相关研究不再局限于单纯聚焦于个体的教学动机现状分析,而是探究教学动机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通过剖析教学动机与其他概念,如职业认同、职业倦怠、社会情感能力等的关联性,更加全面地体现了研究个体教学动机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Figure 2. International “teaching motivation”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图2. 国际“教学动机”关键词共现图谱

Table 2. International “teaching motivation” keyword co-occurrence frequency statistics (top 34)

表2. 国际“教学动机”关键词共现频次统计(前34)

3.4. “教学动机”国际研究前沿分析

突现表示一个变量的数值在短期内有很大的变化。CiteSpace将这种突变信息视为一种反映了某一文献、主题、关键在某段时间引用率突然上升或下降,这种突发性能代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对教学动机为主题外文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时间起始点节点为2012年,共找到24个突现词,如图3所示,按时间序列排序,其中“Reform”、“Orientation”、“Autonomy”、“School”、“Achievement”这些词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研究热点。“self efficacy”(自我效能感)为高频词且中介中心性大于0.1,但不是爆发点,表明此关键词受国际学者广泛关注,且是稳步发展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领域知识网络起着显著中介作用。图中如“Belief”(信念)、“Student”(学生)等关键词均为非高频爆发点,因此都有可能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

Figure 3. Emerging words in international “teaching motivation” research

图3. 国际“教学动机”研究突现词

个人行为动机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其一为个体的信念,即对行为的主观想法,其二为规范性信念,即做出此类行为受他人的影响程度,其三为控制信念,即个人认为自己能控制该行为的程度 [9] 。教学动机作为行为动机之一,与个体信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键词“student”(学生)应有两类含义,一是将学生定位成教学动机的研究对象(如师范专业学生),二是将学生相关因素作为影响个体教学动机的(如学生的特性),梳理文献可知,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比较广泛,尤其是高年级师范生的教学动机备受关注,也有研究将学生作为个体教学动机因素之一,如被多个研究采用的FIT-choice理论框架中社会价值因素就涉及到学生群体对个体教学动机的影响,如“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国际的关于教学动机的研究范围整体有所发展,从阶段初期单一的研究教学动机到目前教学动机的关联性因素研究。如学者Skaalvik等人认为教学动机在某些方面上能映射出个体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的情况 [10]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推测个体对其从事的工作的意愿或倦怠 [11] 。

3.5. 教学动机聚类分析

在教学动机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按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聚类分析图,如图4所示,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它可以作为我们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一个依据。Q值一般情况下在[0, 1)之间,当Q > 0.3就表明着分割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大于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 [12] 。本研究聚类图谱的Q值 = 0.6258,S值 = 0.8093,表明聚类结构属于显著且极度可信。该图谱中共呈现Basic Need (基本需求)、Descriptive Survey Model (描述性调查模型)、Teaching Styles (教学风格)、Instructional Practice (教学实践)、Need Satisfaction (需求满足)、Physician (医生)、Teacher Motivation (教师动机)、FIT-Choice Scale (教学动机量表)、Accountability (责任性)以及Secondary Education (中等教育)10个聚类。本研究结合每个聚类的表示词和包含的文献内容,对其他聚类进一步分析发现,从教顶级的热点主题可以归结以下方面:一是对教学动机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基本需求(聚类#0)、教学风格(聚类#3)、教学实践(聚类#4)、需求满足(聚类#5)、责任性(聚类#9);二是关于教学动机研究方法的探究,包括描述性调查模型(聚类#2)、教学动机量表(聚类#7);三是对教学动机主体进行研究,包括教师动机(聚类#6);四是关于教学动机实践应用相关研究,包括医生(聚类#6)和中等教育(聚类#10)。

查阅文献可知,国外学者在教学动机研究初始阶段,大多将影响教学动机的因素划分为利他动机、内部、外部动机 [13] [14] [15] ,且这三大动机的研究内容在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的不同,其内涵特征有会不同。通过比较分析内部动机在各个研究中的定义求得共性,发现内部动机主要指个体对教学工作的喜爱程度、以及从事教师职业带来一定满足感等 [16] 。外部动机则指教育之外的事物,但与教育工作又有一定联系,如寒暑假期、工资收入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利他动机则是想要帮助他人的意愿,就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则是个人想要帮助学生获得学业进步与个人成长 [17] ,该动机包括服务他人、帮助支持学生、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等。国外较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利他动机是影响个体从教最重要的动机 [18] [19] 。这国际上对于“基本需求”这一最受关注的主题进行不断探索也正反映了这一趋势。

本研究选取突显数值较高且延续至今的关键词展开论述,即FIT-Choice Scale (教学动机量表)。教学动机量表属于研究教学动机一种工具。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个体从事教师行业的动机也相对较复杂,因此有必要建构针对教学动机的分类模型。在2007年,学者Watt和Richardson (2007)基于期望–价值理论,开展关于影响教师职业选择选择因素的相关研究 [20] 。两位学者研制的FIT-Choice量表在土耳其、德国、荷兰、中国、苏格兰等多个国家、地区下得以广泛运用,具有一定跨文化普适性。由于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各有不同,这些研究的结论也有所区别。Kilinc等人在研究土耳其职前教师的教学动机时,发现内在职业价值和社会效用价值是最影响教师职选择的两大因素 [20] ,Bergmark (2018)等人对259名参加教育实习的瑞典职前教师的教学动机进行研究,发现实习前后,最影响个体从教的因素的有所不同,实习前,最主要的动机是教学能力的自我感知。实习结束后,社会影响和教学能力变成更重要的教学动机 [21] 。Drahmann等人(2019)根据其研究问题选取FIT-Choice影响因素的前五个维度,对703个德国的职前教师的教学动机进行研究,发现社会效用价值对个体从事教师职业影响最大 [22] 。

从聚类分析时间线试图来看,关于基本需求、描述性调查模型、教学风格等聚类的文献发生的共被引现象整体比较集中,而且集中了一些影响力较大、具有关键意义的节点,他们构成了教学动机研究的主要阵地。

Figure 4. Keyword-based clustering view

图4. 基于关键词的聚类视图

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展望

教学动机作为研究个体从事教师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个体未来在教师行业的发展有预示作用,对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进而建设现代化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近10年以来国际教学动机的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可得出,在教学动机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迅速,其贡献和启示归为以下两点:

第一,未来研究将会继续重视教学动机概念的建构与发展。近年来,学界对于教学动机的研究积累大量理论方面和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但从总体来看对教学动机的本体理论与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完善。一些研究借用动机理论的分类将教学动机分为以上三类,即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利他动机,虽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针对性。各类的职业应该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职业也不例外。因此有必要建构针对教师这一群体,构建教师教学动机的框架模型。国外学者大多对职前教师的教学动机进行研究,因此对于教学动机的定义都多以入职前的教师为研究主体。而鲜有针对其他非教师群体的教学动机的定义,因此对于教学动机的定义还可以从普适性的角度进行研究。

第二,重视教学动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加强教学动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概念联系。教学动机作为动机的分支之一,属于心理学范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只停留在心理学领域的讨论是远远不够的。本研究发现,国际上关于教学动机的相关性研究逐渐由分析某一特定群体的教学动机现在,转而研究与教学动机有关联性因素的研究,如教学信念、教师职业认知等。拓展了教学动机的研究广度,因此,综合性、关联性的研究将是未来学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从研究方法来看,根据关键词聚类图谱可知,目前的对于教学动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量化研究和混合式研究为主,其中量化研究居多,且多以FIT-Choice量表为研究工具对个体教学动机各个维度进行测量,FIT-Choice量表虽然已被多个学者运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然而该量表可能无法展示出教学动机的多样性,关于动机的研究复杂多变,有些超出该量表范围之外的动机可能无法解释 [23] 。因此未来的研究不应依赖于现存的量表,更应结合到这个群体所处的相应背景,即将某个群体的教学动机与其所处的环境时代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符合时代和研究对象特点的量表。后疫情时代下,教师职业作为特殊职业,必然受到疫情波及。但关于疫情下,对个体的教学动机的研究鲜见。

此外,国际上有关教学动机的探索虽角度不一,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分析群体某一时期的教学动机,而并没有对研究对象的教学动机在经历某种时期前后的教学动机变化进行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究基于疫情下,不同群体的教学动机,试图发现与疫情前对比,群体教学动机的历时变化。

附录

文章中如出现附录(Appendix)或附件等形式的内容,统一放在参考文献之后,它们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附录内容较少,与参考文献排在同一页;如出现内容较多,则另起一页。附录的字体为12磅,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附录内容格式要求与正文一致。

参考文献

[1] Pintrich, P. and Schunk, D.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 Application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112-145.
[2] Alexander, P.A. (2008) Charting the Course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e Energizing and Sustaining Role of Motivational Forces. Learning & Instruction, 18, 483-491.
https://doi.org/10.1016/j.learninstruc.2008.06.006
[3] Lai, K.C., Chan, K.W., Ko, K.W. and So, K.S. (2005) Teaching as a Career: A Perspective from Hong Kong Senior Secondary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31, 153-168.
https://doi.org/10.1080/02607470500168974
[4] Borman, G.D. and Dowling, N.M. (2008) Teacher Attrition and Retention: A Meta-Analytic and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 367-409.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8321455
[5] Lam, B.H. (2012) Why Do They Want to Become Teachers? A Study on Prospective Teachers’ Motivation to Teach in Hong Kong.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21, 307-314.
[6] Wong, A., Tang, S. and Cheng, M. (2014) Teaching Motivations in Hong Kong: Who Will Choose Teaching as a Fallback Career in a Stringent Job Market?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1, 81-91.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4.03.009
[7] Tang, S.Y.F., et al. (2016) Configuring the Three-Way Relationship among Student Teachers’ Competence to Work in Schools,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Motivation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60, 344-354.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6.09.001
[8] Thomson, M.M., Turner, J.E. and Nietfeld, J.L. (2012) 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Career Decision: Motivations and Beliefs about Teaching of Prospective Teacher Candidat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8, 324-335.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1.10.007
[9] Lent, R.W. and Brown, S.D. (2013)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Self Management: Toward a Unifying View of Adaptive Career Behavior across the Life Spa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0, 557-568.
https://doi.org/10.1037/a0033446
[10] Skaalvik, E.M. and Skaalvik, S. (2011) 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to Leave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Relations with School Context, Feeling of Belonging,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 1029-1038.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1.04.001
[11] Roness, D. (2011). Still Motivated? The Motivation for Teaching during the Second Year in the Profess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 628-638.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0.10.016
[12] 尚伟伟, 姜蓓佳, 张顾文, 余天佐. 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J]. 高教探索, 2021(5): 111-117.
[13] 王晓阳. 幼儿教师教学动机调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19): 49-52.
[14] Jungert, T., Alm, F. and Thornberg, R. (2014) Motives for Becoming a Teacher and Their Relations to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Dropout among Student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edagogy, 40, 173-185.
https://doi.org/10.1080/02607476.2013.869971
[15] Ye, W., Wang, Z., Zhang, X., et al. (2021) Comparing Motivations of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 in China: Impact of Culture and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edagogy, 47, 576-589
https://doi.org/10.1080/02607476.2021.1898911
[16]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胡志刚, 王贤文.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17] Akar, E.O. (2012) Motivations of Turkish Pre-Service Teachers to Choose Teaching as a Career.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7, 67-84.
https://doi.org/10.14221/ajte.2012v37n10.7
[18] Flores, M.A. and Niklasson, L. (2014) Why Do Student Teachers Enrol for a Teaching Degree? A Study of Teacher Recruitment in Portugal and Swede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40, 328-343.
https://doi.org/10.1080/02607476.2014.929883
[19] Friedman, I.A. (2016) Being a Teacher: Altruistic and Narcissistic Expectation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Teachers and Teaching, 22, 625-648.
https://doi.org/10.1080/13540602.2016.1158469
[20] Kilinç, A., Watt, H.M.G. and Richardson, P.W. (2012)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 in Turkey.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 199-226.
https://doi.org/10.1080/1359866X.2012.700048
[21] Bergmark, U., Lundstrm, S., Manderstedt, L., et al. (2018) Why Become a Teacher?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Motives for Career Choice.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 266-281.
https://doi.org/10.1080/02619768.2018.1448784
[22] Drahmann, M., Merk, S., Cramer, C., et al. (2019) Pre-Service Teachers in Germany’s Pluralistic Scholarship System and Their Motivations for Becoming Teachers.
https://doi.org/10.31219/osf.io/py9tr
[23] Chong, S. and Low, E.L. (2009) Why I Want to Teach and How I Feel about Teaching—Formation of Teacher Identity from Pre-Service to the Beginning Teacher Phas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8, 59-72.
https://doi.org/10.1007/s10671-008-905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