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方院校新文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兴起为地方院校新文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实施框架,有效地促进学科融合与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现有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缺乏精准性与前瞻性、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创新性与融合性、毕业要求缺乏明确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结合当前OBE理念核心要素和新文科建设内涵,提出在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坚持目标驱动导向,紧密契合社会需求;优化课程模块设计,深化交叉融合实践;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科研实践协同,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注重能力塑造多元,有效助力全面发展。
Abstract: New liberal arts master’s degree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engine to promote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of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provides a clear dir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 master’s degree education in local institutions,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enhance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in-depth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precision and foresight i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lack of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lack of clarity and operability in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in the existing new liberal arts master's degree training system, and combines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current OBE concep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oal-driven orientation in the training system of new liberal arts master’s degree graduates, closely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optimize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modules, and deepen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In the new liberal arts master’s degre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t is proposed to adhere to the goal-driven orientation, closely meet the social demand, optimize the design of course modules, deepen the cross-fertilization practice, promote the change of teaching methods, highlight the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strengthen the syner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pay attention to the ability to shape the diversity, and effectively help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新文科领域。新文科,作为响应时代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教育创新模式,强调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2023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强调鼓励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知识整合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区域性及行业型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如何构建符合地方特色和社会需求的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学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基于OBE理念的迅速实施,强调从学生的最终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重新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高水平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适应未来职场和社会的挑战。OBE理念的引入不仅强调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匹配,还促使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确保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的不断提升。本研究以地方应用型大学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北部湾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培养体系改革,探索如何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旨在推动地方院校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 OBE理念和新文科建设概述
2.1. OBE理念
OBE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以明确教育目标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该理念由美国学者Spady W. D.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并迅速获得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成为推动欧美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1]。随后作为三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协议之一的《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国广泛采纳了OBE理念[2]。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与国际接轨,OBE理念在工程教育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近年来,国务院等部门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多项政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OBE理念被广泛采纳。“OBE”主要是通过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通过目标导向、需求导向、能力导向等多方面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教育教学模式[3],其强调教育过程应以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逆向设计教育活动,确保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成果与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目标紧密对接[4]。李志义(2015)分别围绕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OBE三大核心要素进行了详细阐述[5]。因此,OBE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
2.2. 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18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发展“新文科”的战略性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了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打赢全面振兴高等教育攻坚战,必须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出发,跨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特征。传统文科教育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难以应对现代社会复杂问题的挑战。新文科建设强调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新文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创新创业项目等平台,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需求导向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原则。新文科建设强调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通过调研地方产业结构和文化特色,高校能够明确新文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从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2.3. OBE理念与新文科建设的张力与融合
OBE理念的深层理论根基可追溯至行为主义和泰勒原理,其核心在于追求教育过程的科学性、预设性与可测量性,体现了强烈的工具理性。它通过“定义–实现–评估”产出的闭环,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强调效率、标准与问责。然而,这种范式若应用不当,极易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化为一条标准化“生产线”,忽视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偶然性价值[6]。相比之下,新文科建设的精神内核承袭了自由教育的传统,并深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它强调知识是在跨学科的交融与碰撞中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力、伦理判断力和创新精神等价值理性。这些人文素养往往是内隐的、情境化的,其成果具有涌现性和开放性,很难被完全预设和精确量化[7]。但二者在更高层次上共享着“育人”的根本目的,为融合提供了坚实平台。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是共同的哲学基石。OBE的“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最终能做什么”;新文科的“以学生为中心”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感和创造性。两者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其次,“能力导向”是共通的实践语言。无论是OBE强调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还是新文科追求的“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综合能力”,都超越了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对可应用、可迁移的高阶能力的重视。这为将抽象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可培养、可观察的核心能力指标提供了概念接口。
3.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阻碍因素
3.1. 培养目标缺乏精准性与前瞻性
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地方应用型大学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在设定研究生培养目标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精准性与前瞻性。一是部分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未能深刻理解新文科的核心理念,这些核心理念包括跨学科的整合、跨界合作的推进以及技术创新的要求,导致其培养目标仍然局限于传统文科的框架,无法有效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比如,部分院校的目标依旧侧重于文史哲学等传统学科的知识传授,忽视了新兴技术与学科交叉的培养。二是虽然有些院校意识到新文科的重要性,但在目标设定时却没有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未能预测未来的趋势与需求,导致这些目标往往过于理想化,甚至脱离了实际,无法与现实中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保持一致。
3.2. 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创新性与融合性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创新性与融合性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地方院校在构建新文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时,普遍存在创新性和融合性不足的现象。一是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依然过度依赖传统文科知识的传授,未能充分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以及跨学科的课程内容,这使得学生在学术能力上往往偏向单一,缺乏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创新思维也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二是尽管一些院校尝试推广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但师资、经费、制度等现实障碍亟待解决。师资方面,教师多为单一学科背景,需通过跨学科培训、组建教学团队及校企合作引入专家来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经费问题源于资源有限,可探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申请专项基金及共享区域资源降低成本。制度上,现有评价体系不适应跨学科特点,需建立多维度评价机制,调整学分制度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
3.3. 毕业要求缺乏明确性与可操作性
毕业要求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然而,在地方院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要求通常存在不明确、不具体的问题。一是一些院校仍沿用传统文科毕业标准,如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学位论文的质量等,未能充分体现新文科所重视的跨学科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这样做不仅未能有效培养符合新文科需求的人才,反而可能导致研究生在学术发展上的单一化与局限性。二是有些院校虽然在毕业要求中加入了新文科相关的内容,但这些要求往往过于宽泛和笼统,缺乏明确的操作细则和量化标准。这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指导,无法清晰了解自己是否达到了要求的标准,也使得教师在评估学生时缺乏足够的依据,导致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3.4. 学习效果评估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
学习效果评估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地方院校的新文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评估机制往往存在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的问题。一是部分院校依然过于依赖传统的量化评估标准,如考试成绩、学术论文等,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评估标准忽略了新文科所强调的跨学科能力、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发展无法得到充分评估。二是虽然一些院校开始尝试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同行评审、实践项目展示等,但这些新的评估方式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估流程,导致评估结果在客观性、公正性以及可比性方面存在较大偏差,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因此,如何制定更为科学、全面和量化的评估机制,已成为提升新文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4. 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院校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本研究聚焦北部湾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培养体系改革,通过对比表1中的改革前后内容,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院校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前,课程设置单一,侧重理论知识传授,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跨学科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后,课程设计融入跨学科模块,以项目制课程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同时,教学评价体系引入非量化指标,如案例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助力学生在国际商务领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深度融合。因此,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院校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应紧密对接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首先根据国家、社会和行业等各利益相关体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定具体的毕业要求,涵盖学术、创新、跨学科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课程体系应与毕业要求对接,通过跨学科课程和实践导向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应注重互动性、创新思维和问题导向,采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持续改进的机制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定期的反馈和评估,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创新成果和社会实践能力,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图1)。
Table 1.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gram curriculum framework at Beibu Gulf University
表1. 北部湾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 |
改革前 |
改革后 |
相关体的需求 |
胜任国际化经营与管理工作 |
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从事国际商务经营与管理工作 |
培养目标 |
国际化、高层次、应用型、
复合型专门人才 |
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国际化
商务人才 |
毕业要求 |
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中所有环节,
修满规定的学分 |
课程体系 |
以国际商务、国际商法等传统课程
为主 |
增加数字贸易学、商务大数据分析、平台经济与运营以及案例研究与方法等前沿课程 |
课堂教学 |
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向的
信息传递模式 |
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 |
考核评价 |
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 |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
项目作业等 |
Figure 1. Master’s degree program framework for new liberal ar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OBE approach
图1. 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院校新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5. 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院校新文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路径
5.1. 坚持目标驱动导向,紧密契合社会需求
新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设定应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以成果导向为指导,建立前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应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构建具有跨学科融合、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等特征的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人文学科基础,还能适应数字经济、文化科技融合、智能社会治理等新兴领域的挑战。其次,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和用人单位反馈,定期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体系、研究方向与现实需求相匹配。此外,应充分考虑学科交叉与国际化趋势,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使其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此,需加强政府、行业、学界的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智库、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使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做到“以终为始”,确保培养目标的精准性和实践价值,培养既能从事学术研究,又能推动行业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复合型人才。
5.2. 优化课程模块设计,深化交叉融合实践
新文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应打破传统文科的学科边界,实现“通专结合、理实并重、交叉融合”的培养目标。首先,应构建“通识 + 专精 + 跨界”三层次课程体系,即在夯实人文社科基础的同时,推动学生向多学科交叉领域发展。例如,在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引入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文化计算等技术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人文思维的同时具备数据分析与技术应用能力。其次,应推动跨学科课程群建设,例如开设“数字人文研究方法”“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社会计算与智能传播”等交叉课程,使学生具备多维度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视角。同时,应探索个性化选修与模块化培养,允许学生在核心课程基础上,根据自身研究兴趣选择跨学科课程,并提供跨院系选修机制,增加学科交融的广度。此外,课程改革应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双语教学与全球课程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这一体系,培养学生既能深耕专业,又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需求。
5.3. 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紧扣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首先,应推行问题导向学习、案例驱动学习与项目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真实案例和研究项目为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数字人文研究”课程中,可结合现实文化数据分析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并形成具体的研究成果。其次,应推动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课程、虚拟实验室、沉浸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8]等手段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环境下高效学习。此外,还应构建教学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学习成果评估、校外导师评价等方式,确保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同时,推广研究生导师制+跨学科指导机制,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跨界研究和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提升的有效转化。最后,推广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模块建设。师资方面,可借力校企合作、组建跨学科团队,强化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经费上,应探索区域高校资源共享、多元筹措资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度层面,需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改革学分制度,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5.4. 加强科研实践协同,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是新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指标,应构建“学术研究 + 社会实践 + 国际合作”的多维科研体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首先,应推动跨学科联合研究,设立“数字人文实验室”“智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平台,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通过整合人文学科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方法,提升跨学科创新能力。其次,应强化产学研融合,鼓励研究生参与企业、政府、智库等机构的实际研究项目,深化学术与产业的互动。此外,应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海外访学和跨国研究合作,增强其全球视野和学术竞争力。同时,推行研究成果转化机制,支持研究生在科研成果基础上申请专利、孵化创新项目,实现从理论研究到社会应用的高效转化。最终,形成“科研即实践,实践即科研”的培养模式,确保研究生具备原创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5.5. 注重能力塑造多元,有效助力全面发展
新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术能力,还应关注其综合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维培养模式。首先,应加强学术伦理与科研诚信教育,确保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遵循科学规范,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应推行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创新、文化创业和数字创意产业,培养其商业思维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应构建社会责任培养体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社区调研、政策咨询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升其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同时,推动国际化教育模式,与国外高校共建课程,提供海外研修、双学位项目等多元学习机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方面,应构建多维度人才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术成果,还应涵盖社会服务、跨学科合作、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最终,形成“专业精深、学术创新、社会担当、国际视野”四位一体的能力塑造体系,使研究生能够在学术、行业和社会多个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基金信息
本文系2024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OBE理念下海洋特色高校‘数智+’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创新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Y202434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