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Cao County
DOI: 10.12677/hjas.2025.159145, PDF, HTML, XML,   
作者: 付洪荣:山东曹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质生产力现状问题对策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摘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为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从而为粮食及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推进政策,以期对其他地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Abstract: 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using new technologies, methods, and theories a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resolutely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scale, and intensive management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thereby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stable production and supply of grain and important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Propose corresponding promotion policies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Cao Count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other places.
文章引用:付洪荣. 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业科学, 2025, 15(9): 1158-1163.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5.159145

1. 引言

高标准农田,主要是采用工程、生物、经济、政策等措施,对农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造和提升,使之达到一定的标准化和优质化水平[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和福祉,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标准农田能够显著提升粮食作物的单产和总产,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缓解耕地资源紧张和粮食供需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2]。曹县位居山东西南部,是农业大县。曹县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处于山东省前列,叶菜类、茄果类等多种蔬菜经高效物流运输至全国各地市场,特色农产品中,芦笋种植面积占全国总产量六分之一,优良品种使其成为特色名片[3] [4]。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指标,曹县制定了相应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对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2.1. 建设高标准农田总体概况

曹县农业农村局自2019至2024年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的主要建设取得以下成效,在土壤改良方面,地力培肥、提升耕地质量37.9万亩;在灌溉和排水设施方面:新打机井8017眼,安装配套水泵及井房8017台套,新建及维修泵站27座,疏浚沟渠410.688公里,渠系建筑物1509座;在田间道路建设方面,新修机耕路及生产路400.652公里;在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栽植树苗14万株。在农田输配电方面,增加变压器782台,铺设高低压线路1846公里。曹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7.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7%,位居山东省前列。重点区域覆盖韩集镇、普连集镇等粮食主产区,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的标准化农田体系。

2.2. 土地整治概况

山东曹县作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县,聚焦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二大核心环节,通过“四化融合”模式(智慧化、生态化、产业化、社会化)打造了鲁西南样板工程,实现了耕地质量的整体跃升,完成23万亩耕地180项指标检测,建立“土壤健康档案”,识别酸化斑块2.1万亩(pH < 5.5)、盐碱化地块1.8万亩(EC值 > 4 dS/m)。针对不同问题土壤研发“生物菌剂 + 秸秆炭 + 矿物元素”组合改良剂,配套水溶肥智能施肥系统,肥料利用率从35%提升至65%。粮食单产从750 kg/亩增至1120 kg/亩。耕地流转均价从800元/亩升至1200元/亩,农户亩均增收350元,全县农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开发农田“数字孪生体”系统,集成气象、土壤、作物数据,实现耕地质量动态模拟与优化。进行区块链溯源,记录每块土地的耕作历史、改良措施及产出数据,打造“曹县优质耕地”区域品牌。曹县模式通过科技赋能、生态筑基、产业融合,实现了耕地质量跃升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2.3. 水利灌溉概况

山东曹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系统性水利工程与数字技术融合,实现灌溉高效化、排水智能化、抗旱排涝能力全面提升。建设总长320公里的U型渠系(水头损失 < 0.1 m/m),配套260公里生态沟渠(植草砖 + 生态混凝土护坡),形成“干支斗农”四级渠系网络,灌溉保证率提升至95%。通过地下暗管系统在易受冻胀区铺设PE波纹管280公里(埋深0.8 m~1.2m),配合智能阀门实现分区精准供水。新打机井8017眼,安装配套水泵及井房8017台套,新建及维修泵站27座,疏浚沟渠410.688公里,渠系建筑物1509座,单井出水量 ≥ 80 m3/h,服务半径500亩,覆盖旱作区85%耕地。采用滴灌系统,在蔬菜基地铺设PE滴灌带120万米(滴灌均匀度 ≥ 90%),配合水肥一体化设备,建立喷灌设施,移动式喷灌机30台(射程80 m),适用于小麦追肥期,作业效率150亩/小时,较传统漫灌节水40%。实施生态堤岸,河道、沟渠采用植被混凝土护坡(抗冲刷系数提升300%),河道行洪能力提高至5年一遇标准。曹县通过构建了具有鲁西南特色的智慧水利体系,使农田抗旱排涝能力跃居全国前列。其经验可为黄河下游流域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韧性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4. 田间道路概况

山东曹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以路网重构为核心,打造了四通八达、机耕无缝的现代化田间道路系统,实现农机通达率从68%提升至96%,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托现有道路延伸,建设32条纵向主干道(间距800 m~1200 m)和45条横向支路(间距400 m~600 m),形成覆盖23万亩耕地的网格化路网。在500-~1000亩高标准农田单元内,设置环形田间路(宽4 m)和辐射状支路(宽2.5 m),确保农机直达田块边缘,形成田块适配微循环。路面硬化采用C25水泥混凝土(厚度20 cm)主路 + 透水沥青(厚度5 cm)辅路,设计寿命10年以上。坡度控制纵向坡度 ≤ 3%,横向坡度 ≤ 2%,转弯半径 ≥ 15 m,满足大型农机通行。排水系统路侧设30 cm深排水沟(坡度1:50),配套植草沟渠,雨季排水能力提升40%。解决了农机通达“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平原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3.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问题

山东曹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3.1. 技术应用不均衡

智慧农业设备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中西部地区仍依赖传统耕作方式。资金分配偏重硬件建设,忽视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软性投入”。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有限,培训覆盖率不足,55岁以上农户中,72%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APP,智慧农业设备闲置率达28%,导致适老化改造缺失。农民参与度低,部分农民对高标准农田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传统种植习惯与现代技术存在冲突。智能农业设备(如物联网、无人机)普及率低,科技应用与人才短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指导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村级管护队伍专业化水平低,设备损坏后维修响应慢。部分农田因产权不清、边界争议,影响长期管护。

3.2. 资金链结构性矛盾

资金投入不足与分配不均,建设成本逐年上升,财政依赖度高,项目资金中中央财政占比65%,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大;金融产品适配不足,仅有12%的新型经营主体获得专项贷款,中小农户贷款获批率不足5%。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大,部分项目因资金短缺延缓进度。资金分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倾向,后期维护资金缺乏保障。部分偏远地区因财政配套能力不足,导致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维护资金短缺。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市场化运作模式尚未成熟。

3.3. 组织模式潜在风险

在全县180家合作社中,65%存在“空壳化”现象,真正开展实质性服务的仅42家;土地流转隐患,2023年因合同条款争议引发纠纷47起,涉及土地面积1.2万亩;职业农民流失,2020~2023年培育的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中,38%转投电商、物流等行业。

3.4.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区域灌溉设施老化,排灌系统不完善,难以应对极端气候(如旱涝灾害)。土地流转率较低,土地碎片化严重,机械化作业效率低,规模化经营受限,制约高标准农田潜力发挥。耕地质量差异大,部分区域土壤肥力不足、盐碱化或污染问题未完全解决,影响整体效益。基础设施管护薄弱,建成后的水利设施、道路等缺乏长效管护机制,存在“有人建、无人管”现象。

3.5. 生态保护不足

生态效益边际递减,建设中过度硬化沟渠、道路,可能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缓慢。种养结合模式推广不足,导致土壤改良成本攀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生物多样性波动,鸟类种类从189种增至215种后,2023年因农药减量出现12种益虫数量下降。

4. 对策建议

4.1. 拓宽资金渠道,优化投入机制

探索“政府主导 + 社会资本+金融保险”多元融资模式,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参与投资。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合作社通过“PPP模式”参与农田建设。探索“以奖代补”政策,调动村集体和农户积极性。设立专项管护基金,明确后期维护责任主体(如村集体或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管护机制,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提出的“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建设管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再列支管护费用后,依靠“谁受益、谁管护”原则,难以推动受益农户履行管护义务。因此确立建后管护的主体,做到有人员管护、有资金支持、有标准可依、有考核制度是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的重点。推行“田长制”,确立县、乡、村三级管护主体,明确镇、村、农户三级管护责任,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引入保险制度,对自然灾害导致的设施损毁提供赔付保障。落实管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实行财政补贴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筹一部分,受益农户投工投劳替代部分资金等三种资金筹措模式,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提高资金支持,引入市场化管护模式,通过购买服务委托专业机构维护设施。

4.2. 强化耕地质量提升

对低效田块实施针对性改良(如增施有机肥、生物修复盐碱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升土壤可持续生产力。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农田地力提升。虽然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程性设施配套为主,但土壤改良培肥工程也不容忽视。各地要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规范堆沤发酵等方式无害化处理畜禽粪肥,并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提升耕地地力。另外在完善田间设施的同时,通过改良耕作制度、培肥耕作层、施用土壤调理物料等方式加强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等已有项目和政策,形成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加大智能化灌排设备以及气象、墒情、苗情、水情、虫情、孢子等监测预警系统的示范推广力度,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宜打造高标准农田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以农田为基础的农业大数据,逐步形成“以图管地、以图防灾、以图管产、以图智农”的新局面,实现“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同时要加强对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应用的宣传培训,切实保证相关设施设备用好、管好、护好。

4.3. 加快土地流转,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促进集约化经营

建设数字农田平台,整合气象、墒情、病虫害数据,实现精准管理。三权分置数字化确权,不进行动产登记,发放电子不动产权证书。与蚂蚁链合作建立土地流转区块链平台,合同签订、备案、支付全流程上链,降低纠纷率。建设曹县农地云APP,集成土地信息、政策法规、金融产品等模块,实现供需双方在线匹配,合作社提供“耕种管收”全托管服务,提高农户土地托管率,节省成本。

4.4. 增强农民主体地位,加强宣传培训,通过示范田对比展示高标准农田效益

建立沉浸式宣传培训体系和立体化传播网络,破解认知壁垒,田间课堂+移动实验室,开展“科技大篷车”,移动实验室进村检测土壤,用实物对比展示改良前后土壤容重、有机质变化。精准化培训设计,开发“基础理论 + 实操技能 + 电商营销”6大模块课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设置“老年班”、“青年创客班”。遴选种植能手组成“讲师团”,采用“示范田现场教学+直播带货”双轨模式。建立农民参与分红机制,将农田建设与增收挂钩。差异化分红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提高土地流转租金,粮食收购价设置“成本价 + 市场价”双保险。超额分成将亩均增收部分的30%作为分红基金,惠及农户。碳汇奖励对采用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的农户,按减排量给予碳积分奖励。农民参与度低,部分农民对高标准农田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传统种植习惯与现代技术存在冲突,可视化效益驱动,核心示范区:建设500亩集成创新区,集中展示“智慧农机 + 水肥一体 + 生态保育”全产业链技术。对比试验区:在同一农户地块设置传统种植区与改良区,通过产量、成本、效益“三本账”对比。参与式管理机制,农民议事会参与项目规划、资金使用决策。质量监督小组遴选农民代表担任“田间监理”,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农耕文化节:举办“高标准农田丰收节”,展示传统农具与智能农机协同作业,培育“新农人”文化认同。乡贤示范工程:邀请退休教师、返乡企业家组成“智囊团”,用乡土语言解读政策技术,化解“外来技术水土不服”难题。

4.5. 注重生态友好型建设

推广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绿色基础设施,减少硬化工程对生态的干扰。农田防护林工程是守护耕地的绿色屏障。农田防护林可以抵御或减轻大风、风沙、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对作物造成的损失,起到“保产”的作用;还能够改善农田小气候和自然生长条件,增强作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提高作物产量,起到“增产”的作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布置林带、优化林带结构,统筹推进沟、渠、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抵御风灾能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减少面源污染。构建“沟渠林网”复合生态系统,增强农田抗灾能力。结合高标准农田打造观光农业、研学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 结论

曹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通过技术创新、机制优化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通过资金整合、技术创新和机制优化,实现“建好、管好、用好”的目标,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同时,需因地制宜,平衡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打造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样板。

参考文献

[1] 薛剑. 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4.
[2] 张玉娇. 张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25(14): 139-142.
[3] 胡建菊. 曹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南方农业, 2025, 19(10): 138-140.
[4] 刘美菊. 乡村振兴战略下曹县农业经济转型的路径与成效[J]. 农业工程技术, 2025, 45(2):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