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标准农田,主要是采用工程、生物、经济、政策等措施,对农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造和提升,使之达到一定的标准化和优质化水平[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和福祉,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标准农田能够显著提升粮食作物的单产和总产,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缓解耕地资源紧张和粮食供需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2]。曹县位居山东西南部,是农业大县。曹县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处于山东省前列,叶菜类、茄果类等多种蔬菜经高效物流运输至全国各地市场,特色农产品中,芦笋种植面积占全国总产量六分之一,优良品种使其成为特色名片[3] [4]。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指标,曹县制定了相应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对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2.1. 建设高标准农田总体概况
曹县农业农村局自2019至2024年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的主要建设取得以下成效,在土壤改良方面,地力培肥、提升耕地质量37.9万亩;在灌溉和排水设施方面:新打机井8017眼,安装配套水泵及井房8017台套,新建及维修泵站27座,疏浚沟渠410.688公里,渠系建筑物1509座;在田间道路建设方面,新修机耕路及生产路400.652公里;在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栽植树苗14万株。在农田输配电方面,增加变压器782台,铺设高低压线路1846公里。曹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7.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7%,位居山东省前列。重点区域覆盖韩集镇、普连集镇等粮食主产区,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的标准化农田体系。
2.2. 土地整治概况
山东曹县作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县,聚焦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二大核心环节,通过“四化融合”模式(智慧化、生态化、产业化、社会化)打造了鲁西南样板工程,实现了耕地质量的整体跃升,完成23万亩耕地180项指标检测,建立“土壤健康档案”,识别酸化斑块2.1万亩(pH < 5.5)、盐碱化地块1.8万亩(EC值 > 4 dS/m)。针对不同问题土壤研发“生物菌剂 + 秸秆炭 + 矿物元素”组合改良剂,配套水溶肥智能施肥系统,肥料利用率从35%提升至65%。粮食单产从750 kg/亩增至1120 kg/亩。耕地流转均价从800元/亩升至1200元/亩,农户亩均增收350元,全县农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开发农田“数字孪生体”系统,集成气象、土壤、作物数据,实现耕地质量动态模拟与优化。进行区块链溯源,记录每块土地的耕作历史、改良措施及产出数据,打造“曹县优质耕地”区域品牌。曹县模式通过科技赋能、生态筑基、产业融合,实现了耕地质量跃升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2.3. 水利灌溉概况
山东曹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系统性水利工程与数字技术融合,实现灌溉高效化、排水智能化、抗旱排涝能力全面提升。建设总长320公里的U型渠系(水头损失 < 0.1 m/m),配套260公里生态沟渠(植草砖 + 生态混凝土护坡),形成“干支斗农”四级渠系网络,灌溉保证率提升至95%。通过地下暗管系统在易受冻胀区铺设PE波纹管280公里(埋深0.8 m~1.2m),配合智能阀门实现分区精准供水。新打机井8017眼,安装配套水泵及井房8017台套,新建及维修泵站27座,疏浚沟渠410.688公里,渠系建筑物1509座,单井出水量 ≥ 80 m3/h,服务半径500亩,覆盖旱作区85%耕地。采用滴灌系统,在蔬菜基地铺设PE滴灌带120万米(滴灌均匀度 ≥ 90%),配合水肥一体化设备,建立喷灌设施,移动式喷灌机30台(射程80 m),适用于小麦追肥期,作业效率150亩/小时,较传统漫灌节水40%。实施生态堤岸,河道、沟渠采用植被混凝土护坡(抗冲刷系数提升300%),河道行洪能力提高至5年一遇标准。曹县通过构建了具有鲁西南特色的智慧水利体系,使农田抗旱排涝能力跃居全国前列。其经验可为黄河下游流域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韧性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4. 田间道路概况
山东曹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以路网重构为核心,打造了四通八达、机耕无缝的现代化田间道路系统,实现农机通达率从68%提升至96%,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托现有道路延伸,建设32条纵向主干道(间距800 m~1200 m)和45条横向支路(间距400 m~600 m),形成覆盖23万亩耕地的网格化路网。在500-~1000亩高标准农田单元内,设置环形田间路(宽4 m)和辐射状支路(宽2.5 m),确保农机直达田块边缘,形成田块适配微循环。路面硬化采用C25水泥混凝土(厚度20 cm)主路 + 透水沥青(厚度5 cm)辅路,设计寿命10年以上。坡度控制纵向坡度 ≤ 3%,横向坡度 ≤ 2%,转弯半径 ≥ 15 m,满足大型农机通行。排水系统路侧设30 cm深排水沟(坡度1:50),配套植草沟渠,雨季排水能力提升40%。解决了农机通达“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平原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3.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问题
山东曹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3.1. 技术应用不均衡
智慧农业设备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中西部地区仍依赖传统耕作方式。资金分配偏重硬件建设,忽视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软性投入”。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有限,培训覆盖率不足,55岁以上农户中,72%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APP,智慧农业设备闲置率达28%,导致适老化改造缺失。农民参与度低,部分农民对高标准农田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传统种植习惯与现代技术存在冲突。智能农业设备(如物联网、无人机)普及率低,科技应用与人才短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指导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村级管护队伍专业化水平低,设备损坏后维修响应慢。部分农田因产权不清、边界争议,影响长期管护。
3.2. 资金链结构性矛盾
资金投入不足与分配不均,建设成本逐年上升,财政依赖度高,项目资金中中央财政占比65%,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大;金融产品适配不足,仅有12%的新型经营主体获得专项贷款,中小农户贷款获批率不足5%。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大,部分项目因资金短缺延缓进度。资金分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倾向,后期维护资金缺乏保障。部分偏远地区因财政配套能力不足,导致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维护资金短缺。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市场化运作模式尚未成熟。
3.3. 组织模式潜在风险
在全县180家合作社中,65%存在“空壳化”现象,真正开展实质性服务的仅42家;土地流转隐患,2023年因合同条款争议引发纠纷47起,涉及土地面积1.2万亩;职业农民流失,2020~2023年培育的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中,38%转投电商、物流等行业。
3.4.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区域灌溉设施老化,排灌系统不完善,难以应对极端气候(如旱涝灾害)。土地流转率较低,土地碎片化严重,机械化作业效率低,规模化经营受限,制约高标准农田潜力发挥。耕地质量差异大,部分区域土壤肥力不足、盐碱化或污染问题未完全解决,影响整体效益。基础设施管护薄弱,建成后的水利设施、道路等缺乏长效管护机制,存在“有人建、无人管”现象。
3.5. 生态保护不足
生态效益边际递减,建设中过度硬化沟渠、道路,可能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缓慢。种养结合模式推广不足,导致土壤改良成本攀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生物多样性波动,鸟类种类从189种增至215种后,2023年因农药减量出现12种益虫数量下降。
4. 对策建议
4.1. 拓宽资金渠道,优化投入机制
探索“政府主导 + 社会资本+金融保险”多元融资模式,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参与投资。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合作社通过“PPP模式”参与农田建设。探索“以奖代补”政策,调动村集体和农户积极性。设立专项管护基金,明确后期维护责任主体(如村集体或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管护机制,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提出的“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建设管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再列支管护费用后,依靠“谁受益、谁管护”原则,难以推动受益农户履行管护义务。因此确立建后管护的主体,做到有人员管护、有资金支持、有标准可依、有考核制度是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的重点。推行“田长制”,确立县、乡、村三级管护主体,明确镇、村、农户三级管护责任,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引入保险制度,对自然灾害导致的设施损毁提供赔付保障。落实管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实行财政补贴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筹一部分,受益农户投工投劳替代部分资金等三种资金筹措模式,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提高资金支持,引入市场化管护模式,通过购买服务委托专业机构维护设施。
4.2. 强化耕地质量提升
对低效田块实施针对性改良(如增施有机肥、生物修复盐碱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升土壤可持续生产力。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农田地力提升。虽然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程性设施配套为主,但土壤改良培肥工程也不容忽视。各地要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规范堆沤发酵等方式无害化处理畜禽粪肥,并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提升耕地地力。另外在完善田间设施的同时,通过改良耕作制度、培肥耕作层、施用土壤调理物料等方式加强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等已有项目和政策,形成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加大智能化灌排设备以及气象、墒情、苗情、水情、虫情、孢子等监测预警系统的示范推广力度,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宜打造高标准农田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以农田为基础的农业大数据,逐步形成“以图管地、以图防灾、以图管产、以图智农”的新局面,实现“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同时要加强对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应用的宣传培训,切实保证相关设施设备用好、管好、护好。
4.3. 加快土地流转,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促进集约化经营
建设数字农田平台,整合气象、墒情、病虫害数据,实现精准管理。三权分置数字化确权,不进行动产登记,发放电子不动产权证书。与蚂蚁链合作建立土地流转区块链平台,合同签订、备案、支付全流程上链,降低纠纷率。建设曹县农地云APP,集成土地信息、政策法规、金融产品等模块,实现供需双方在线匹配,合作社提供“耕种管收”全托管服务,提高农户土地托管率,节省成本。
4.4. 增强农民主体地位,加强宣传培训,通过示范田对比展示高标准农田效益
建立沉浸式宣传培训体系和立体化传播网络,破解认知壁垒,田间课堂+移动实验室,开展“科技大篷车”,移动实验室进村检测土壤,用实物对比展示改良前后土壤容重、有机质变化。精准化培训设计,开发“基础理论 + 实操技能 + 电商营销”6大模块课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设置“老年班”、“青年创客班”。遴选种植能手组成“讲师团”,采用“示范田现场教学+直播带货”双轨模式。建立农民参与分红机制,将农田建设与增收挂钩。差异化分红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提高土地流转租金,粮食收购价设置“成本价 + 市场价”双保险。超额分成将亩均增收部分的30%作为分红基金,惠及农户。碳汇奖励对采用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的农户,按减排量给予碳积分奖励。农民参与度低,部分农民对高标准农田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传统种植习惯与现代技术存在冲突,可视化效益驱动,核心示范区:建设500亩集成创新区,集中展示“智慧农机 + 水肥一体 + 生态保育”全产业链技术。对比试验区:在同一农户地块设置传统种植区与改良区,通过产量、成本、效益“三本账”对比。参与式管理机制,农民议事会参与项目规划、资金使用决策。质量监督小组遴选农民代表担任“田间监理”,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农耕文化节:举办“高标准农田丰收节”,展示传统农具与智能农机协同作业,培育“新农人”文化认同。乡贤示范工程:邀请退休教师、返乡企业家组成“智囊团”,用乡土语言解读政策技术,化解“外来技术水土不服”难题。
4.5. 注重生态友好型建设
推广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绿色基础设施,减少硬化工程对生态的干扰。农田防护林工程是守护耕地的绿色屏障。农田防护林可以抵御或减轻大风、风沙、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对作物造成的损失,起到“保产”的作用;还能够改善农田小气候和自然生长条件,增强作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提高作物产量,起到“增产”的作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布置林带、优化林带结构,统筹推进沟、渠、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抵御风灾能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减少面源污染。构建“沟渠林网”复合生态系统,增强农田抗灾能力。结合高标准农田打造观光农业、研学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 结论
曹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通过技术创新、机制优化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通过资金整合、技术创新和机制优化,实现“建好、管好、用好”的目标,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同时,需因地制宜,平衡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打造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