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明波, 何新叶, 杨晓红, 等.《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心血管疾病流行及介入诊疗状况) [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4, 32(10): 541-550.
|
[2]
|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 30(1): 2-51.
|
[3]
|
王子硕, 郑曙琴. 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类型与踝肱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 中医药通报, 2024, 23(1): 57-60.
|
[4]
|
曾文宝, 康静, 贺文超, 等.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1(2): 10-16+31.
|
[5]
|
张萍, 郭秀丽, 张鹏华.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5): 1132-1134.
|
[6]
|
郑莹, 王镁.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指标分析[J]. 智慧健康, 2020, 6(6): 154-155+157.
|
[7]
|
周美辰, 向明芝, 廖垚, 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9, 25(23): 4731-4735+4741.
|
[8]
|
苏振国, 王敬卿. 基于“浊脂”理论浅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治思路[J]. 内蒙古中医药, 2025, 44(1): 59-62.
|
[9]
|
张芷珊, 任清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病机认识及治疗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 2024, 40(10): 168-172.
|
[10]
|
陈文强, 王玉来. 基于“脉浊”理论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再认识[J]. 中医杂志, 2013, 54(17): 1450-1452.
|
[11]
|
张珊珊, 郑艺, 申应涛. 丁书文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用药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 2020, 39(10): 1092-1096.
|
[12]
|
钱秋海, 倪青, 黄延芹. 糖尿病高血压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 环球中医药, 2024, 17(1): 173-187.
|
[13]
|
王安璐, 罗静, 于美丽, 等. 基于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证方法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37(10): 1174-1180.
|
[14]
|
刘淑清, 葛华迅, 罗家祺, 等. 赵国定从痰瘀论治冠心病经验[J]. 中医文献杂志, 2021, 39(3): 61-63.
|
[15]
|
侯仙明, 司秋菊, 贾云芳, 等.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因病机浅论[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8, 33(6): 9-11+54.
|
[16]
|
曾垂义, 朱明军, 王振涛.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浅议[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5): 24-25.
|
[17]
|
宋剑南. 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痰及痰瘀相关[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3): 40-43.
|
[18]
|
张卫星. 高血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4): 521-522.
|
[19]
|
王琳, 马锦花, 陈慧娟, 等.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罕少疾病杂志, 2023, 30(5): 22-24.
|
[20]
|
张甲龙, 冯丽娟, 延欢欢. 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与血清miR-33a、炎性标志物和预后的关系[J]. 四川中医, 2024, 42(12): 6-9.
|
[21]
|
严萍, 陈宇宁, 戴增娟.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栓弹力图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7(1): 26-28.
|
[22]
|
冯君, 刘建和, 冉俊宁, 等. 从痰、瘀、虚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病机[J]. 陕西中医, 2020, 41(2): 217-219.
|
[23]
|
李英, 龚宝莹, 朱建华, 等. 国医大师朱良春从痰瘀论治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学术经验[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 27(23): 195-200.
|
[24]
|
刘斌, 张婕, 何少华, 等. 杨德钱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经验[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 36(1): 122-123.
|
[25]
|
陈杰东, 赵茜. 化痰祛瘀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11): 1383-1385.
|
[26]
|
顾景辉, 余瀛鳌, 丁玲, 等. 余瀛鳌教授治疗颈动脉斑块经验[J]. 智慧健康, 2020, 6(31): 174-175.
|
[27]
|
王志强, 张学平, 张伟, 等. 化痰通络汤治疗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J]. 光明中医, 2010, 25(1): 28-30.
|
[28]
|
崔晓珊, 张会雨, 陈原原, 等. 痰瘀同治方基于TGF-β信号通路维持血管稳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4, 49(23): 6429-6438.
|
[29]
|
曾祥法, 王武胜, 程璇, 等. 化痰活血通络方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脂多糖介导的炎症通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损伤[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4, 42(8): 41-45+268-271.
|
[30]
|
奚宁, 周海纯, 邰鑫. 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腧穴选择的多样本归因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25, 41(4): 66-71.
|
[31]
|
林洁. 针刺丰隆穴对卒中后患者血脂、动脉斑块改变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
|
[32]
|
李清. 针刺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作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3]
|
周振坤, 王威岩, 栾瑞芝. 电针对实验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MP-2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4): 599-600.
|
[34]
|
孙蕊, 艾炳蔚.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机制探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3): 126-128.
|
[35]
|
刘紫薇, 陈以国, 董宝强, 等. 针刺对ApoE-/-小鼠胆固醇代谢相关蛋白ABCG5、ABCG8、SREBP2及NPC1L1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6): 939-944.
|
[36]
|
孙瑞. 针刺调节兔体内相关代谢途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
|
[37]
|
尹静尧, 陈以国, 孙瑞, 等. 理中通脉法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miRNA223-3p/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25, 36(4): 781-787.
|
[38]
|
朱守莲, 李乐敬. 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及对IL-10水平的影响[J]. 山东中医杂志, 2015, 34(6): 438-440.
|
[39]
|
栾海燕, 佟晓哲, 张邵宁, 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肝脏胆固醇逆转运受体表达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4, 42(12): 180-184+319.
|
[40]
|
杨志虹, 肖金良, 杨孝芳, 等. 体外温热刺激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能量物质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1): 255-258.
|
[41]
|
徐森磊, 张宏如, 顾一煌. 艾灸温热刺激对血流量的增加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探讨[J]. 针刺研究, 2018, 43(11): 738-743.
|
[42]
|
张维波. 经络循行线热传递特性的初步观察[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6(1): 22-24.
|
[43]
|
卢圣锋, 尹海燕, 唐勇, 等. 瞬时感受器电位及其与艾灸温热效应机制研究结合的思考[J]. 针刺研究, 2012, 37(2): 151-154+160.
|
[44]
|
庞小峰. 生物能量在生命体中传递的新理论及实验证实[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2): 1-6+41.
|
[45]
|
杨华元, 胡追成. 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英文) [J]. 世界针灸杂志, 2010, 20(2): 27-31+37.
|
[46]
|
吕晓宁, 李鸣皋. 远红外线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组织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46): 9147-9150.
|
[47]
|
杨梅, 江丹, 易筠, 等. 艾叶燃烧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观察[J]. 中国针灸, 2009, 29(7): 547-549.
|
[48]
|
熊诗强, 马丽群, 王沛坚, 等. 激活TRPV1上调UCP2改善血管内皮线粒体功能即拮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 31(10): 1820.
|
[49]
|
杨雨竹, 王彩霞, 周水香, 等. 艾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14): 127-128+131.
|
[50]
|
马欣, 李旭豪, 薛玺情, 等. 艾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 西部中医药, 2020, 33(7): 147-151.
|
[51]
|
伍先明, 张宁, 樊思梨, 等. 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22, 47(7): 598-604.
|
[52]
|
常小荣, 张亮, 郁保生, 等. 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内皮细胞PPAR-γmRNA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6): 1197-1199.
|
[53]
|
宋家薇, 易丽贞, 吴雪芬, 等. 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腹主动脉脂质面积及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C]//中国针灸学会. 2024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 2024: 965-970.
|
[54]
|
易丽贞, 杨俊, 胡岗珠, 等. 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腹主动脉PI3K、AKT、TNF-α表达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4): 1938-1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