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DOI: 10.12677/ecl.2024.133614, PDF, HTML, XML, 下载: 6  浏览: 10 
作者: 顾 瑞: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现实困境对策分析Private Enterprise Foreign Trade Realistic Dilemma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摘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非公有制经济敞开大门,民营企业作为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支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一大主体,占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稳定因素增加,主体资源供应链话语权失衡,全球化经济发展急剧收缩,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应对国内外形式变化,国际市场版图的波动与外部政策收紧等冲击使得我国民营企业的现实困境尽数显现,诸如运营模式陈旧粗放,产品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困境,尝试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助力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pened the door to the non-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 As an important pillar for stimulating market vitality and enhancing economic efficiency,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become the largest subjec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occupying half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unstable factors globally, the imbalance of discourse power in the main resource supply chain, and the sharp contraction of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i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with domestic circulation as the mainstay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s reinforcing each other to cope with changes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Fluctu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landscape and the tightening of external policies have exposed the re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such as outdated and extensive operation modes, and the urgent need for structural reforms in product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in foreign trade, aims at the main difficulties they face, and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foreign trade.
文章引用:顾瑞.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3): 4987-4993.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3614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民营企业

在不同的国家、经济地区、民营企业的划分标准都不尽相同,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且学术界对于民营企业的概念意见不一。若立足于经济学概念,民营企业是作为民间私人投资、经营、享受投资收益并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若立足于所有制形式,民营企业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其中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基于此,本文将所讨论的民营企业界定为广义概念上的,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没有国家注资与国有控股的非公有制企业,这些民企大多是自行组建筹资,自给自足,自负盈亏的经营形式,且一般来说规模较小,处于长期发展中,在对外贸易经济中属于高活跃的成长型企业,其组建形式客观来说分为三种,一是个体户起家,在不断积累中发展的家族式企业;二是由例如朋友同事等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通过买断转型的一些集体企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且企业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具有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等特点。

1.2.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外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规模空前扩大,运进商品和劳务的国家或地区作为买方或进口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或地区便是卖方、出口方。对外贸易对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而言,性质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分为四种形式: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

对外贸易首先把商品生产程度较高的国家互相联系起来,其次通过进出口将生产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交换领域中。随着国际支付与结算手段日渐丰富,国际信用保障逐步稳定,国际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互通有无,调剂余缺。通过对外贸易,世界各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持续进行本国企业技术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党的二十大会议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目标,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态度,并行实行多种贸易政策,包括进口替代政策、出口导向政策、市场多元化政策、贸易救济措施等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

2.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型民营企业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飞速发展。1966年国家提出了“坚持多种经济活动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共同发展”的方针,民营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数量达到十万多家。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全面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民营企业伴随着我国的乡镇个体经济飞速发展迅速崛起,同时间的外贸展会,订货会与日俱增,成为连接我国民企与国际贸易的桥梁。2001年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后,传统商贸和直接投资的经济手段逐渐下沉,国际分工渗透到各行各业。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在400亿美元上下波动。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其经济价值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比已超过60%,打破了以前由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的局面。目前,国家市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鼓励扩大出口,减少逆差,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发展。除了目前作为国有经济和法人控股的个体经济,非公有制个体经济已至少占到了我国工业总产值的65%,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和对外投资的大军。

民营经济是国家外贸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我国民营企业逐渐从个体户发展为以亲情纽带主导的家族企业。在最初阶段,东南沿海地域的小微企业背靠改革开放建立的经济特区因而发展较早,规模大,数量多,而中西部地区走相对落后,发展进程缓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一带一路”的北线在西安开通后,我国中西部的民营企业才打开了面向北欧的经济合作关系的大门。由于其资源与规模有限,传统的自主经营、自给自足的体制已经满足不了国际化的需求,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对外贸易融资,产品方向,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才队伍及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总而言之,民营企业历经早期个体户的转变,一步步提升到合伙、集体等,再一步提升到宪法上认可的私人企业,再一步提升到公司制企业,然后逐步走上了资本经营的国际化道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中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不足三年,生命周期愈来愈短,难以进入高速成长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2. 近年进出口现状

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外资和国内成熟产业链加工,开拓成品国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与国际市场规则不断适应,总体来说稳中有增。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18年,我国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同比增长了25.3%,增速与去年相比有所提高,这其中,中小型民营企业占8.7%,增长幅度为2.7%。比去年的同期增加了4.2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底,民营企业的税收累计总额已达96,465.52亿元,比上年增加17.6%,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56.80%,我国民营企业人数超过7200万,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数超过3000万,注册资金达成200多万亿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为8.49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了11.2%,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2.2%。据海关总署三年数据统计,2020年至今,我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5200万户,企业数量占比达到86.2%,其贸易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53.5%,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3.2个百分点,目前来说,民营企业连续5年稳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一般贸易延续增势,自主品牌份额逐渐提升,占比达到66.4%,消费品进出口占比68.1%,并在肉类、食用水产品、蔬菜、水果等进口中均占据主导地位,瞩目的是,“四新经济”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光伏和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态势强劲。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9.2%,对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2.3%、2% [1],并出现大量出口订单回流的势头,由于其不可持续性,因而部分民营企业出现因产能规模扩大导致投资过剩的情况。

3. 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规模有限,持续发展受限制

就内部环境而言,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国际接轨迟滞,没有完整的内贸转外贸经验,且由于海内外存在信息差,国内外产品需求大相径庭,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为小微企业,大多以技术含量不高的二次加工为主,或是通过经营跨境平台,如阿里巴巴、ebay等[2],因此与国内工厂建立订单联系的外贸中间商较多,大多民营企业的目标仍以短期效益为主;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前身多数是小型工厂、家族式企业,成立后往往规模有限,且由亲缘关系决定高层管理的任职,这种具有一定差序格局色彩的任职形式导致很多民营企业贸易形式守旧,高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对产品的淘汰也不够及时[3],在产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情况下,原始产权主体不够明晰,企业的决策几乎是一锤定音。企业自身便处于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对外贸易的管控政策着力点在于辅助,除了对进出口关税进行把关外,不再参与民营企业的经营生产,给予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企更多发挥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企业所有制性质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不平等的现象,民营企业行业发展得不到强力规范[4],行业内部标准参差不齐,就目前而言,在各地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少有匹配民营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抓住对外贸易本质的条款,即使有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缺乏完整指导依旧使得民营企业难以稳扎稳打的找到正确发展方向。

3.2. 融资困难,企业存续能力弱

从事国际贸易需要企业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包括外语人才,民企的财务负担较重,从企业本身来说,一些民营企业没有依据本身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来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的目标,抗风险能力较弱,民营企业大多成立时间比较短,通常是小型股份公司,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5],合伙人所能带来的投资有限。据抽样调查,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而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最低要求是成立三年以上且最近两年保持盈利,资本积累微薄,面对风险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鉴于此,民营企业告贷困难重重,往往取决于民营企业合伙人的社会影响力。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江苏省Z公司是一家研发及销售物流仓储智能分拣系统、智能货到人拣货系统的小型民营企业,这家公司在19年由内贸转战外贸,但由于相关资金链难以回笼,在对外融资时陷入瓶颈,厂现有生产能力仅为1200吨,19年就接单1500吨[6],还有500吨的订单正在排队签单。这个问题症结就在于流动资金难以收回,同时缺乏足够资金储备。当企业的品牌效应还未形成时,银行、证券公司所能提供的资金流有限,在资金和债务的压力下,一些小规模民企不惜向民间高利借贷,签订对赌协议,借款风险远远高于投资报酬率,加上借款期限短,筹资风险加大,让本就难以募集资金的局面雪上加霜,难以与具有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和雄厚资金保障能力的国际大企业竞争,给民营企业的外贸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

3.3. 缺乏创新,产品技术缺乏竞争力

民营企业产品同质化竞争相当激烈,我国民营企业超过一半的都是中小型民企,面临的最大挑战往往是缺少长期战略性布局,大多墨守成规,只涉及较低端的服装,餐饮等第一产业的零售,以及建筑工业的成品采买加工等传统制造业的领域。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一是体制,大多数民企已经在确定的业务系统下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在业务情况非常成熟的条件下,企业内部已固化的技术和人力资源阻碍着产品改革的发展,这使得企业更难进入到垄断性行业竞争,尤其是在近两年的全球经济形式收紧的情况下。二是重复建设,简单的成品加工使得国内企业内部竞争严重,企业无法集中注意力由技术含量低的第一产业去向重型工业过渡,且第二产业技术难以有效进行大规模创新改造,这使得企业边际效益低下[7],除此之外,由于政府依权管理民营企业的模式趋同一致,因此在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财政和优惠政策上存在差异,导致许多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的限制下受到影响,在许多经济关系中被限制,进退维谷。这也是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不能避免因产品级别较低,盲目扩张以及产品在投资立项上的设计缺乏特色,同时消费群体也不稳固的原因。

3.4. 人才流失,缺乏有效组织管理

我国的民营企业很多是白手起家的个体经营户,熟人之间的合伙等等,生存环境险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缺乏民主,甚至有不少家庭式的小作坊。部分民企在踏入国际贸易之前大多专注于内贸,缺乏对产品的技术创新的意识,对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接受程度较低。一方面,中低层民企占据我国民营企业的半壁江山,而这其中大多为个体私营家族式企业,亲缘关系为主导的公司权利结构往往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落后,员工薪酬模式单一且处于市场中下游水平[8],在员工需求量巨大的同时缺少实用型外贸人才的情况下,一般采用保守和被动的应付方式。因此绝大数高级人才在民企只是做短暂的停留,因而科研产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来源多为合伙人线下募集而来,使得企业容易出现缺乏预算管理的问题,且很大一部分民企没有建立绩效考核体系[9],长期以往,内部组织关系极容易不稳定,一旦合伙人管理层次产生混乱,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不能良性循环,始终停留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3.5. 缺少品牌理念,国际竞争力不强

近两年全球化经济遭遇逆流,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10],单边主义上升,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融资都大幅度萎缩,全球供应链发生转变,但这也同时加速了经济贸易数字化,现在跨境电商的线上贸易平台愈来愈多,诸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一部分民营企业依势而行,快速换挡,放弃工贸一体转型去做中间贸易商,进入到结构转型阶段。从经营内容看,民营企业对大宗商品制造加工依赖性极强,尚未完成转型的民营企业仍然以这类产品作为企业的主营产品,缺乏自身品牌文化,科技含量低,可替代性强,这会加重劳动生产力需求,导致企业长期专注于下沉市场,专注于薄利多销,打价格战,恶性循环,囿于成本上升和国内恶性竞争的问题,久而久之,企业在国际市场长期处于低端地位,不是长远发展之道。

4. 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4.1. 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该加快配套政策出台,建立民营企业股权至上治理观与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相结合的全新混合治理模式,企业的价值观也多半在最高权力者更替的过程中被严重稀释,因此改变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模式,建立混合治理体系显得极为重要。相关部门应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制定相应法律措施,来创造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发挥政府宏观导向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号召民间商会发挥市场经济中介作用,使之成为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帮手。三是政府职能的干预,加大服务力度,使行政管理人员成为一个公共服务的提供商。同时,要加快财政金融制度改革,把金融资源和市场运营结合起来,解决民营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制定民营企业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4.2.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做国际贸易首先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整个商业模式发生变化,由内贸转向外贸,与此同时,企业的产品也需要更新换代,与国际接轨,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出口大多是经历二次加工的低值易耗品[2],或是作为中间商赚取的差价,没有独立的专利技术与品牌支撑,根基薄弱。而未来的社会更偏向于科技创新驱动产品进步,此刻的民营企业要更开放,形成抱团互补,而不仅仅在产品上只做出场景的微调而放弃其余的品牌价值、科技设计等高附加价润。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1]。近年来,以大数据、AI、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技术迅速崛起,与各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改变并与我国传统产业生态形成良好互动,民营企业站在这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上,首先要在生产端应加快生产供应链的智能化改造,进行各项设备的数字化应用与升级。建立企业数字化生产标准,提升企业员工数字化生产意识,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智能化对接。其次,销售端对接大型国内外电商平台,改变传统运营思路,利用国际社交平台如tiktok、直播平台等实行线上线下贸易谈判与出口产品分销,这种运营形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销售成本,同时能够借助平台大数据了解境外消费者偏好,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企业供给侧改革升级,开辟新的国际客户市场[12]

4.3.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民营企业从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升级换代的趋势是必然的,贸易结构的升级最终构成仍然是企业产品的升级转型。首先,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的投资收益倾向于短期效益,大多数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些极大的限制了我国民企向高端制造业的过渡,一方面,民企传统品牌可以通过借助新跨境电商等新技术平台的线上线下融合来向智慧品牌的蜕变,同时升级整个产品的供应链。另一方面是要在短时间内打破垄断,在对口贸易中找到适合的货品替代来延长生产,不要局限于单一的客户沟通渠道,而是多元化的增加利润来源,在升级产品的同时,大力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只有在创新中打开自主知识产权出口的大门,才是我国民营企业长久生存之道。

4.4. 做好人才管理和培养

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是相当高的。一方面,企业对于管理层对于下人才的权责划分与监督体系需要对应到科学合理的长期激励制度,制定与岗位相适应的考核以及奖惩制度,来充分体现人才的岗位价值,同时让普通员工也有合理的晋升通道,明确其标准设定。另一方面,我国民企需要制定全绩效模式来管理企业员工,同时建立完整的利润管理机制,将薪酬、激励与考核进行全融合,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最后,企业文化建设薄弱的也是当今我国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催生员工的使命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如此的良性循环,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

4.5. 增强自主品牌建设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意识到了树立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有抗风险能力的品牌,可以快速调整战略,并继续俘获忠诚消费者,重返市场,而那些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品牌,不但营销无门,还有可能遭遇运营和业绩上的滑铁卢,甚至再无翻身的余地。最直接的办法是降低负债率和提高现金流比率,提高企业的现金流和应付账款,抗风险能力自然就提高。另外,民营企业要善于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可以采取灵活用工的方式,在一些可以外包的工作岗位上,可以通过一些中介平台或劳务招聘公司,以高性价比雇佣非劳务工作者。这样一来,节省下来的成本,就可以用作企业的现金流储备,增加实施品牌战略的预算。企业所塑造的形象将直接决定贸易的成功率,在进出口贸易的具体选择中,民营企业可以选择进行国外的委托生产工作,成为国际品牌的代理商;在经营过程中,企业要把品牌建设放在首位,制定企业文化,设立公平规则,并将国际贸易规则与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扬长避短。

5. 结语

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做到内外可持续发展,要首先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品牌的建设。勇于探索产品自主创新道路和产业升级意识,要学会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世界市场的需求联合起来,做好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地去适应经济全球化规则。根据公司自身的能力和规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制定合理的融资计划,避免大规模盲目扩张。一些根基薄弱的小微民营企业可以形成抱团互补,在经营过程中,不要局限于短期利润,可以通过灵活的节省成本,加强现金流的储备,把钱花在“刀刃上”。在企业管理问题上,要接受现代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做好长期发展规划,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着重引进外贸人才培养,以质量求生存,以市场促发展。

参考文献

[1] 各地进出口要情[J]. 中国海关, 2024(2): 8-9.
[2] 马若辰.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风险与防范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23(16): 5-8.
[3] 王昕, 陈惠. “双碳”目标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路径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3(1): 90-92.
[4] 周爽, 陈国庆. 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6): 7-8, 23.
[5] 刘亚洲. 浅析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J]. 中国商论, 2017(21): 54-55.
[6] 赵静. 民营企业外贸发展质量提升探究[J]. 国际商务财会, 2021(5): 3-4, 24.
[7] 本刊编辑部. 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境[J]. 中国总会计师, 2020(1): 28-29.
[8] 吴珍倩, 杨震宁, 贾怀勤. 外贸困境中的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发展现状与企望[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3, 15(4): 66-71.
[9] 曾杰. 论民营企业在我国外贸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 辽宁经济, 2003(11): 50.
[10] 贾平凡. 贸易碎片化冲击全球经济增长[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9-12(10).
[11] 刘慧, 王曰影. “数实融合”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分析框架与推进策略[J]. 经济纵横, 2023(5): 59-67.
[12] 薛见寒, 黄茂兴.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出口型民营企业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 2022(1): 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