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黑镜·全网公敌》的刺点理论分析
Ethical Dilemmas in Postmodern Society: The Punctum Theory Analysis of Black MirrorHated in the Nation
DOI: 10.12677/arl.2024.133020,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43 
作者: 卢 晴: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刺点《全网公敌》Roland Barth Punctum Hated in the Nation
摘要: 本文运用罗兰·巴尔特的刺点理论分析《黑镜·全网公敌》,探讨影片中相继出现的刺点如何深入观众内心深处。通过区分恶性刺点与良性刺点,本文解析了这些刺点在文本中的意指,及其对双轴逻辑的影响。本文深入探讨了刺点对影片意义的贡献,为影片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Roland Barthes’ “punctum” theory to analyze Black MirrorHated in the Nation, and discusses how the punctum appear in the film go deep into the audience’s heart.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punctu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these punctums in the tex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biaxial logic.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unctum to the meaning of the film and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film creation.
文章引用:卢晴. 后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黑镜·全网公敌》的刺点理论分析[J]. 艺术研究快报, 2024, 13(3): 132-137.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4.133020

1. 引言

《黑镜》第三季第六集《全网公敌》构建了一个充满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拟像社会。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蜜蜂灭绝,人类企图通过人造蜜蜂恢复环境平衡,而ADI作为生物蜜蜂的替代品和政府全民监控的工具,最终又被黑客利用“后果游戏”进行人类大屠杀。本片以专栏作家的死亡事件展开,跟随女警帕克和布蓝逐步揭露真相。片中情节丰富,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科技发展与人类价值观失衡的故事。本文旨在运用罗兰·巴尔特的刺点理论解析影片,进一步理解其深层意蕴,以揭示后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

2. 刺点理论

罗兰·巴尔特在其著作《明室》中提出了“刺点”(Punctum)概念[1],用以描述在照片中打动观者的那一瞬间。“刺点”“像一种天赋,赐予我一种新的观察角度”,是“将观者引向画面之外的某种东西”[1]。可见刺点是照片中某个细节,它能直接刺中观者的某个情感,引发个人的联想和情感反应。而与刺点相对的则为“展面”(Studium),巴尔特曾言:“事情很奇怪:看那些‘有分寸的’照片(只具有‘展面’)时,动作懒洋洋的(翻阅得很快,看得很快,但无精打采,磨磨蹭蹭,一带而过);相反,看‘刺点’时,简短,活跃,动作敏捷得像猛兽”[1]。可见,仅有展面的照片带给观众的感受是平淡的,画面形式给中规中矩,难以给人带来新奇感,而既有“展面”又有“刺点”的照片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刺点”通过反常且突出的存在方式,促使观者主动地去揣摩图像之外的深层含义。刺点有三方面的特征:冲击感、断裂感以及隐藏深意[2]。故“刺点”的存在是对文本常规状态的突破,其表意特点是将观者引向画面之外的精神向度[3]。因此,从两者携带的不同功能来看,兼具“展面”和“刺点”的图像能够真正激发观者的观看欲望,达到深刻的视觉和情感冲击效果。

3. 刺点及意指分析

本文将构成文本两条主线的情节刺点划分为良性刺点和恶性刺点并依次拆解。《全网公敌》中构成故事的叙事元素的两条主线分别是:一是蜜蜂杀人事件,专栏作家乔鲍尔斯、嘻哈歌手塔斯克、女孩克莱拉依次死亡;二是两女警调查真相,寻找幕后黑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颗粒公司与政府的秘密。

() 恶性刺价值观的扭曲失衡与崩溃

影片中的恶性刺点通过反映蜜蜂杀人事件中受害者、间接施暴者和直接施暴者三类人物法反常行为,造成突出的效果,并通过多个相似的刺点强调,强化了深层社会问题,以实现观者对深层意蕴的思考。

1) 受害者——值观扭曲

影片中的受害者,通过其引发争议的行为映射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如专栏作家乔鲍尔斯,嘻哈歌手斯塔克和女孩克莱拉。乔鲍尔斯因侮辱残疾人而引起公愤,斯塔克在公开场合嘲讽粉丝,克莱拉在纪念碑前的不当行为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社会道德和尊重他人的基本准则,也反映了个人价值观的偏离。

观众在注视影片时,会被他们的行为打断观看体验,会不住的思索他们为什么能对同处社会的同胞作出如此行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社会道德、社会责任、尊重生命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本质是价值观的扭曲,因此最终受到网民大众的抵制,进而成为“后果游戏”的“试验品”。这是影片埋下的刺点,通过设置违背社会价值观的行为,打断我们的观影,激发我们对于影片的思考,让影片指向后现代性的社会价值扭曲问题,而这也是后续爆发网络暴力杀人的诱因之一。

2) 间接施暴者——价值观失

片中的间接施暴者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行使暴力的网民,他们的行为展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失衡。他们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无情的攻击和谩骂,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为执行正义的行动,其个人责任感和道德判断被网络匿名性所淡化。观众在看到这些场景时,会感受到强烈的不适,对于影片的思考进而会从前文的“社会价值观扭曲”进一步转向到“用网络暴力随意审判他人是否可取”。这部分内容成为了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的恶性刺点,引发了对网络时代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探讨。

如影片中教师丽莎的行为以及颗粒公司前员工苔丝的遭遇直接展现了网络暴力的普遍性和危害。丽莎带头集资募款给乔鲍尔斯寄带有侮辱性的蛋糕,并将自己的攻击行为视为言论自由的行使。在她看来,乔鲍尔斯的行为违背了社会道德,她就理应承受侮辱、威胁、杀戮,而她自己的行为实际上也违背了每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底线,违背了既定社会的价值规范。而苔丝则因为回击性骚扰者而受到网络攻击。仅因为骚扰者有学习障碍,苔丝立马遭到了网民的攻击。其中更有一个刺点是,警察谢尔顿在发现了幕后黑手加内特后,他犹豫下也给加内特加了死亡标签。可见并不是身份决定一切,而是价值观。

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满是戾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将道德甚至是法律抛之脑后,零成本的举动同时也变成了肆意宣泄情绪的方式,群体暴力也就由此产生,而在《全网公敌》中,言语的中伤演变为了真正的取人性命。他们都是这场后果游戏的间接施暴者,如此,影片通过网民对受害者们的残忍审判将影片的意指进一步指向社会价值观失衡。

3) 直接施暴者——价值观崩溃

影片中,直接施暴者的行为揭示了价值观的崩溃。加内特作为直接施暴者,本想通过“后果游戏”惩罚那些肆意在网络上攻击他人而不承担责任的人。然而,他的行动最终导致了39万人的死亡,从一名想要重塑社会秩序的人变成了一个反人类的罪犯。“刺点”作为影片中的一种符号元素,不仅可以单点的对观者思维造成冲击,也可以前后联系起来,加深影片的意义指向。如影片中另外几处刺点:如政府利用ADI表面上是为维持生态平衡实则进行全民监控,肖恩李为维护政府秘密而无视公众安全,财政大臣汤姆命令下级发布排名第四的政客的黑料以保全自己,都反映了直接施暴者对社会价值观的极端破坏。

由此,影片中的恶性刺点也相互联系了起来,观者不仅通过单个刺点获得某些意义,而且刺点与刺点之间合理的相互诠释,推进着剧情深入,引导观众对现代社会伦理困境的进一步思考。这些刺点揭示了当权力被滥用时,即使出发点是正义的,最终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影片通过这些直接施暴者的行为,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维护法律和道德秩序的重要性,同时也促使观众反思如何防止权力的滥用和价值观的崩溃。

() 良性刺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影片中,女警帕克和布蓝在网络暴力和价值观扭曲的社会背景下,展现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帕克以她的冷静、经验和直觉,在面对巨大压力时依旧坚守正义,尽管经历使她变得消极,她对真相和正义的追求从未改变。相比之下,布蓝代表了年轻一代的热情和坚持,她的信念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两人的合作最终引导观众走向真理,在社会边缘寻找希望的光芒。良性刺点的存在不仅促使观众思考,还揭示了影片深层的意义:即使在黑暗和绝望中,仍有人坚持正义和真理,他们的行为与信念成为社会的指引灯塔。这些刺点打破了常规,与影片的主体相协调,引导观众理解作品的核心主旨。

显然,刺点的存在促使意义爆发,引人思考,发挥着其隐喻功能,有时候为了体现表意逻辑的合理性,或是再次强调,导演或者编剧会设置多个刺点来强化某个意义指向[4],引导观者进行融贯式的意义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刺点不是与其他成分格格不入的局部细节,而是要结合整个故事和事件主线,揣摩对比后思考出来的局部细节,它们打破常规,又与影片的展面部分相互协调,并引导观者获得作品新的主旨意义。

4. 刺点与双轴逻辑的交互分析

索绪尔在其理论中提出符号文本的展开向度,即组合轴与聚合轴,组合轴决定着文本的呈现面,是文本的构成方式,而聚合是呈现面背后所隐藏的可选择体系,是文本的建构方式[2]。双轴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先后次序之分,只有逻辑前后,每一次的聚合选择都关系到组合的呈现,任何文本都是由组合和聚合操作而成。当多个画面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叙事逻辑表达某一主题,看似是组合轴上形式的构成,实则是聚合轴上选择文本的必然。符号文本的双轴操作,在任何表意活动中必然出现[5]。根据索绪尔的双轴理论,《全网公敌》刺点既存在于组合轴的叙事逻辑中,也体现在聚合轴的人物选择和主题表达上。

() 聚合轴刺点的对立与联系

在《全网公敌》中,聚合轴刺点主要体现在人物选择上,导演和编剧通过反常处理某些角色,引发观众的深思。例如,为什么是网民而不是其他人群成为推动蜜蜂杀人事件的主力?为什么选择专栏作家、教师、政府官员参与事件?聚合关系上可替代的元素众多,导演对于聚合轴的设置则体现着影片的巧妙,又因为聚合关系上的元素是“非此即彼”的存在,在这些反常、超乎观者思维逻辑的刺点设置下,观者被导演拓宽期待视野,超乎其固有的认知。另一方面,这些出人意料的聚合轴刺点设置又并非任意而为之,需要让其超出常理之外又合乎逻辑。《全网公敌》中的聚合轴可以分为两组。一是受害者刺点–施暴者刺点;二是政府部门刺点–二女警刺点。各人物本身即为刺点;各自合成一组后,内部又彼此互为刺点。

1) 社会规范与个体正义的对立

第一组,受害者皆为恶性刺点,作家乔鲍尔斯、嘻哈歌手、女孩克莱拉人物本身都违反了和谐社会要求的价值准则,代表理性和高知的专栏作者羞辱着社会的弱势群体、知名明星当众鄙夷支持自己的粉丝、普通市民亵渎着保家卫国的烈士纪念碑,每一个聚合关系巧妙的都设置在最反常、突出的人物上,而这种具有冲击力的聚合关系设置却也恰好印证着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崩塌,使得整部影片的观感极具张力,观者也会代入网民的视角对他们的行为嗤之以鼻。

而施暴者的刺点选择上,导演将聚合关系设置在“网民”这个独特群体上,为什么是网民?不仅因为网民庞大的基数,更在于这个身份带来的匿名特征。深藏在网络媒体后的民众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道德心,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盛大的网络审判狂欢中去,而这也正是组合轴上的“蜜蜂杀人事件”能够如此残忍、规模如此巨大的原因,施暴者刺点中,网民在网络上以自认为正义的方式批判、制裁受害者,尤其是警察谢尔顿这一人物也加入网络暴力,引发观者反思网民的“正义制裁”是否正确。人物本身即为刺点,合为一组后,深化观众对现代社会网络暴力和价值观失衡问题的探讨。

2) 社会机制和个体选择的对比

第二组,政府部门人员为恶性刺点,颗粒公司、肖恩李、财政大臣等人物本身违背了政府人员应尽的社会责任,本应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政府,却将监视民众的器械埋藏在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机械蜜蜂都被政府打造成了监视群众的电子牢笼,身处被媒介包围的群众在政府打造的这座牢狱中,相互监视、相互憎恨继而相互围猎,而当这座牢狱反噬到政府官员时,财务大臣会选择毫不犹豫的抛弃自己的国民,整个政府成为影片中最根本的“恶”的刺点,而肖恩李作为政府人员按下按钮直接导致大规模死亡事件,这一反常人物刺点,也讽刺了政府直接造成网络暴力。

然而在全片黑暗、压抑的图景下,女警帕克和布蓝则成为了黑暗中追寻真相与正义的良性刺点,而这个良性刺点的设置,也与前文提到的政府互为了刺点,她们在黑暗中追求真相和正义,展现了个人在面对权力腐败时的坚持和勇气。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冲突,也促使观众思考在权力滥用的环境下,如何维护个人的正义和社会的道德秩序。通过这一组刺点,影片深化了对现代社会中权力与正义关系的探讨,强调了在面对不公时个人行动的重要性。

() 组合轴刺点的表层与深层

在《全网公敌》的组合轴上,两个主要事件展现了影片的核心主题。首先,两名女警的调查逐渐揭露了蜜蜂杀人事件背后的真相,展现了正义追求的艰难过程。其次,加内特发起的“后果游戏”最终导致了39万人的悲剧,这一事件揭示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后果和社会伦理的崩溃。这些事件作为刺点,突显了影片对现代社会中正义、道德和技术滥用等问题的深刻探讨。组合轴上的两个事件可以区分为表层和深层。

1) 蜜蜂杀人事件的直接冲击

表层的蜜蜂杀人事件以残忍的杀人案件将观者的注意力放在民众价值观扭曲与网络暴力肆意审判杀人上。在警察调查过程中,教师丽莎对自己行为的辩解以及苔丝讲述自己的遭遇,都指向了网民们不用承担后果,肆意宣泄情绪的行为,其背后深意映射着网络暴力。影片的“恶”似乎还停留在可控范围,似乎只要民众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戾气就可以阻止这些残忍的案件的发生。这一层面的探讨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应对和遏制网络暴力,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秩序。

2) 后果游戏的隐喻和反思

深层次点则揭示了“言论自由”背后的操纵和政府对网络暴力的根本影响。当深层的刺点被揭穿时,观众才会发现,加内特发起“后果游戏”的真实目标是所有参与游戏的网民,“网民自以为的言论自由”其实也是被加内特操纵的结果,而甚至加内特自以为的“大清洗”也只是政府打造的媒介牢笼下的必然结果,表面上是加内特直接策划了后果游戏,实则政府的行为在根本上造成网络暴力,将造成网络暴力的真正原因指向了政府。最终39万人大规模死亡事件发生时,影片结尾响起悠扬的歌声,将全片的刺点推上最高潮,无力与绝望的感觉会冲击着观者的大脑。

可以说,正是表层的刺点让观者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蜜蜂杀人事件”与“网络暴力”的关联中,在结尾看到39万人的大屠杀无可避免的发生时,那种暴裂无声的绝望才会显得如此的震撼,由此可见,组合轴上的刺点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由浅入深,促使观众对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权力和道德进行反思,将后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这一主题极大的拓展。

5. 结语

《黑镜·全网公敌》通过精妙的刺点设置,成功传达了影片的核心思想和社会批判。聚合轴上的人物选择和组合轴上的事件发展相互交织,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和价值反思。通过刺点理论的视角,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全网公敌》的深层含义,还能从中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和启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以解读影像作品中的复杂符号和隐喻,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精髓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兰∙巴特. 明室——摄影纵横谈[M]. 赵克非, 译.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2] 乔琦. 诗歌刺点: 意义在文本断裂处产生[J]. 海南大学学报, 2010, 28(5): 90-96.
[3] 赵毅衡. 符号学: 原理与推演(修订本)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64.
[4] 袁杰雄.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刺点”的原理分析[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2(5): 98-104.
[5] 赵毅衡. 刺点: 当代诗歌与符号双轴关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3(10): 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