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转型的挑战与实现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hallenges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OI: 10.12677/ass.2024.138669, PDF, HTML, XML, 下载: 14  浏览: 3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旭晴: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舒贤宇: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人工智能大学生劳动教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摘要: 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劳动形态和劳动观念的重大变革,促使劳动教育进行转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但同时也要看到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问题:技术滥用使劳动价值被异化、教师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矛盾、信息爆炸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冲突等,这都深刻冲击着劳动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要从劳动精神的培养、多元教学方式的采取、开放共享的新型劳动教育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入手,探寻促进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socialist successors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s, beauty and labor should be cultiva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caused major changes in labor form and labor concept, which ha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see the potential problems fac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telligent era: technology abuse makes the value of labor different. The impact on the dominance of teacher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rsonalized education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explos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conflict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have profoundly impacted on all aspects of labor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way to promote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labor, the adoption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open and shared labor education system.
文章引用:胡旭晴, 舒贤宇.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转型的挑战与实现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31-3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669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国家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即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和品质、养成劳动习惯。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高速发展赋能劳动教育同步发展,对劳动教育传统模式带来转型的客观驱动力和现实挑战,同时社会也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成效提出了新诉求。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转型路径,明确劳动价值导向、重视人文关怀,在教学中积极融入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劳动教育与时俱进来培养综合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2.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转型机遇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智能的新特点”并提出了“三步走”的立法规划,随后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逐渐开花,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阶段并广泛走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劳动教育在云课堂、人工智能助教、教育机器人等多种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新形态。

2.1.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转型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应用赋能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实践方式走向智能化、高效化,在新技术支持下劳动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覆盖面不断扩大,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门槛,课程和实践更加多元化。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从线下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阵地拓展到智能媒体端,以慕课、超星等学习平台为支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接入课堂,优质的名师、专家课堂触手可及,让优质教学资源超越了地理空间的客观限制,人人可得、处处可学。

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将各种教学情景、课程进展、教学效果、课后反馈评价用数字采集的方式全程记录,这些人机交互数据为劳动教育的精准教学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智能课堂监控系统精准的数据及时反馈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实时跟踪并针对性地完善提升。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来定制个性化学习指导,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给出指导建议。

教学内容的极大丰富和教学方式多样化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第一,通过云端课堂和云端图书馆学生和教师可以获得海量的教育资源,包括各式各样的电子书、多媒体影音、学术期刊等,结合人工智能软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劳动教育中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交织、抽象化与具象化交织,传统劳动教育衍生出多种形式:从口头表达到书面文字,从音频录音到缤纷画面,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激发,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感悟和启迪[2]。第二,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更加强调对劳动技能的培养,而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的目标要涵盖知识、技术、精神和意志等多方面价值的培养,强调劳动品质和价值观的构建,使学生养成端正的劳动价值观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培养与时俱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2. 社会发展对劳动教育的成效有更高期待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学科大放异彩,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前行,如在生物领域蛋白质结构深度学习大模型AlphaFold在短短三年时间内预测出了将近7亿个蛋白质结构,而人类截至2020年通过实验手段来解析获得的蛋白质结构不过二十万个,足以见得将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在人类社会生产、科研中的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互联网的发明对开创信息时代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劳动教育要持续更新思想内核和知识体系,带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了解时代发展应用新兴技术,这也是劳动教育未来转型的根本方向。

人工智能时代生产力不断发展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为学生职业生涯做准备,来支持学生获得积极的就业市场结果。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智能机器人、全自动化生产线、自动驾驶汽车、大数据管理等自动化技术在各项产业中不断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到2030年全球大约有2~3亿劳动力需要再就业并学习新技能来满足新工作的技能需要。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提到,未来两年自动化技术和智能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应用将会导致八千五百万个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3]。技术的更迭和职业的迁移要求就业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技能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当下社会也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诉求,要通过劳动教育转型与变革来训练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为社会输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加速实现我国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劳动教育要重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帮助其全面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是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颠覆了传统劳动形态,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颠覆原有的家庭结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重组,使得青年人很少有机会参与生产性劳动,逐渐丧失了对劳动和实践认同,甚至误认为创造价值无需依赖劳动[4]。而劳动教育通过实际劳动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理解劳动在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劳动习惯、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社会培育合格的公民,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重要推力。

3. 人工智能技术使劳动教育面临转型的挑战

在认可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增效提质的前提下,有学者提出的观点值得注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劳动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劳动教育的成效。第一,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发展给当代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和劳动技能训练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也对教师的主导地位带来挑战;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数据和算法让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会加剧信息茧房的形成,与让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产生矛盾;第四,人工智能时代每一个人都被来源于四面八方大量繁杂的信息所包裹,使得知识学习碎片化,同时虚拟技术的应用使得大量劳动实践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导致劳动教育的知识学习沦于表面,劳动实践沦为形式。

3.1. 人工智能技术滥用使劳动价值被异化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的矛盾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教育的理念,第一要强化学生的树立端正的劳动观念,第二强调身心参与到劳动中来,第三要发扬和继承中民族优良传统,最后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本质和价值是劳动教育首要任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是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发展演变,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不断进步,推动这种进步的正是人类的劳动。劳动表征与劳动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塑造了我们今日的世界。劳动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起端正的劳动价值观就是要让学生们理解劳动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劳动之于个人和家庭的意义,就是要培育自我劳动、社会劳动的认知,同时培养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劳动精神。

但随着具有智能化和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设备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劳动教育的课堂中,原本需要在工程车间、田间地头、实验室才能开展的劳动实践,越来越多在教室中借由虚拟化的方式展开。与真正的劳动实践相比,劳动的方式、体验存在很大差异,无法真正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劳动成果,无法收获劳动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更无法感受到理解劳动如何带动社会运转,推动社会前行以及劳动背后蕴含的力量。

这种虚拟的劳动实践本质是把劳动者和劳动场景符号化,用数字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得劳动形式化、符号化,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相反会误以为如今所有的人类劳动都可由机器设备代替。因此,劳动教育中如果过度依赖于智能设备,会助长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思想,使人陷入一种工具思维陷阱,达不到劳动教育要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目标。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这是一种需要身体力行的教学活动,只有以实践才能真正认识世界。

3.2. 教学过程过度依赖智能化系统与教师主导地位的矛盾

在劳动教育中对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设备和智慧平台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也不断加深。人工智能系统相比人类教师拥有完美的记忆力、计算能力和几乎无穷的精力,不会受到生病的影响也几乎无需休息,另外人工智能系统由于不受工作时间限制,维护费用对于学校来说也远低于培养一位人类教师。不少教师甚至主动将课堂主导权交给智慧系统,在一些课程中教师可以完全不参与授课,只负责维持纪律,将授课的任务完全交给智慧课程平台,对于劳动教育中的实践任务则完全由计算机模拟软件来带领学生完成,甚至评分也由软件自动评判,课堂中的教师成为了局外人,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人工智能替代教师,使人类教师的地位和职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5]

劳动教育的智能化发展使得部分教师主动让渡主导权,进而在教学上懈怠,不再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再精进教学水平,甚至沦为机器的附庸。这样的矛盾完全违背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初衷,也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教师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劳动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感悟劳动的价值,感悟人生与劳动的关系,这是任何人工智能都无法做到的。否则师生关系将被人机关系所替代,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3.3. 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个性化精准化教育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矛盾

掌握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实践能力等维度的数据资料后,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够“预测”一个学生最佳的学习路径,并为其定制专门的学习方案,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实验、实践等学习内容上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实现针对不同学生最“科学的”个性化学习辅导。

但这不是真正的个性化教学,这只是人工智能系统根据有限数据中的某些特征,依靠算法得出的程序化决策。当将这种劳动教育的学习方案和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精准推送时,很可能形成目前社交网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信息茧房”,即学习者只能得到系统推送给他的学习内容,从而限制其发展方向,阻碍其接受到多元化知识,甚至只能接触到兴趣相似和观点相投的人,也妨碍了不同思想间的交流碰撞,使其只能单方面发展,与劳动教育的初衷“使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相悖。

3.4. 信息爆炸、碎片化、新旧信息交织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冲突

在智能化时代的学习进程中,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琐碎的信息,有文字、有图片、有从前的、有新的未经验证的,如此多的信息夹杂着有价值的内容,也包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可一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往往理不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体系,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来选择性地学习。新旧劳动教育内容也可能交织出现在有限的课时当中,从学生自由选择的角度来看可以满足其自由选择满足多样性发展的需求,但在学习时一味呈现出个人偏好会加剧劳动教育新旧知识体系的冲突,使得劳动教育处于失衡的状态。

4. 劳动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路径突破

4.1. 明确劳动教育价值导向,培养劳动精神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存在不再是为了谋生,今天劳动是自我存在的方式和确证,物质不再稀缺,人们愈发注重内在和精神需求。大量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将人类从繁复的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如何在“技术理性至上”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光发热,实现人生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传授生产技术,而是要在劳动中感受人类劳动如何创造价值,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感受自身生命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起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的思想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点滴和感悟,要让勤奋务实、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扬,并且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还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是一种劳动工具帮助人类突破生理上的局限性进行更高效的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既不能由于其有替代人类机械劳动的能力而排斥,也不可过度依赖而成为机器的附庸。要用开放、与时俱进的思想学习和利用人工智能这一先进工具,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劳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享受劳动、感悟价值,助力其全面发展。

4.2. 以人为本,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劳动教育中的内核是精神的传递,要重视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彰显是教师的独特价值,也是育人的核心所在。无论多么智能的设备始终是教学的辅助器材,永远无法代替教师的价值。智能时代劳动教育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下,要明确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人工智能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边界,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分担教师繁重的劳动,将教师的双手解放出来专注于育人的工作。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并将工作重点放在精神的传承、经验的传承和反思沟通上,将课程中重复工作的程序交由人工智能来完成。

此外,教师还应该主动学习、自觉提升自己的素养、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灵活应用丰富的智能化教学资源,适应智能化设备应用的教学模式,设计新颖生动的劳动课堂,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并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彰显教师的人文精神。

4.3. 采取多元教学方式,虚实结合、丰富内涵

面对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内容新旧交织、形式多样、来源丰富的庞杂状态,劳动教育应该把传统劳动教育作为教学基础和先导,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历练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帮助学生感悟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要虚实结合,利用智能化教学平台、VR及AR技术延展劳动教育展开的场所,打破以往的地理空间限制,并规划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的课堂体验提升课堂参与感。最后,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将智能时代丰富的学习资料进行分类筛选,打造出符合当下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方案和知识框架,赋能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进而为将来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4. 统筹共建开放共享的新型劳动教育体系

学校应当联合公共机构、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学生家庭来创建一个开放共享全社会共建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让劳动教育更好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机会,面向社会供教育更有创造力的建设者,面向就业市场提供更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性人才[6]。第一,与行业内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设立实验平台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最贴近工作的实践培训基地上岗实习,培养劳动技能,应用所学专业技术,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与公共机构建立合作,如基层事业单位、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参加大型活动举办等参与劳动锻炼社会经验,树立工作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第三,与学生家庭加强交流,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与学生的家长建立共识,让劳动教育不仅在学校开展同时在家庭开展,让学生同时获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和支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邀请资深专家、非遗传承人、优秀党员干部、劳模等到校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和感知这些劳动者的事迹,体会劳动的精神价值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力量和职业目标,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掌握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基金项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考察(2023-YJS-07)。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尤莉娟, 陈鹏. “有限”中的“无限”: 人工智能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向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28): 10-15.
[3] 冯孟. 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的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转型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25): 28-33.
[4] 孟彦君.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3(11): 33-36.
[5] 潘莉, 俎岩.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3): 56-59+63.
[6] 李文瑞.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 价值意蕴∙现实诉求∙实践理路[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8):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