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浅析《小妇人》中女性角色描写的英译汉研究
A Study on the Descript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Little Wo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DOI: 10.12677/ml.2024.127644, PDF, HTML, XML, 下载: 5  浏览: 11 
作者: 伍 倩: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关键词: 目的论翻译策略人物描写Skopos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y Character Description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女性主义意识在各国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引领着新时代女性的全面进步,为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间接的文化交流形式,显然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准确、完整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语言活动。本文试图从斯科普斯理论的角度分析《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描写,进而总结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译者有效地进行翻译工作,推动文学译著的传播与发展,使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对话的媒介,从而促进社会交流和经济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eminist consciousness has burst into new life in various countries, leading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women in the new era and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gender equality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literature work as an indirect form of cultural exchange, obviousl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cultures. Translation is the linguistic activity of using one language to re-express accurately and completely the content of thought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portrayal of women in Little Wo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opes’ theory. And then summarize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translators can us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which can help the translators carry out their translation work effectively and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s, so as to make them become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us promote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伍倩.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浅析《小妇人》中女性角色描写的英译汉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960-96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44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国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而文化交流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文学作品的交流没有时空的限制,作为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更有利于各国文化的发展与合作。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逐渐承担起促进世界人民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重任。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本内容的贴切性。翻译家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转换”,即把作品从一个国家的文字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文字,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显出生硬的痕迹,同时又完全保留了原作的神秘色彩。十七世纪,有人称赞这种翻译是原作的“转世”,躯壳变了,精神不变。换句话说,译文应该忠实于原作,读起来不像是译文。翻译家傅雷认为,文学翻译应该像绘画一样,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就本文的论点而言,翻译应遵循目的论原则,直译与意译、本土化与外来化、增词与减词等翻译策略都应为翻译目的服务。

电影《恋爱中的幽灵》原名为Ghost,直译为幽灵。如果用这种简单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恐怕很多人会错过帕特里克·斯威兹和黛米·摩尔伴着《Unchained Melody》歌曲纠结做陶艺的经典画面,去看恐怖片的观众也会上当受骗。在李白的诗歌《静夜思》中,人们将诗句直译为:“我看见前方有明亮的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字面上看,它很好,但它没有灵魂。外国人无法理解圆月与团圆的关系,又怎么能理解看到月亮就想到故乡呢?而许渊冲在译文中,为了表达言外之意,将‘窗前明月光’译为‘窗前月光如水’,将‘低头思故乡’译为‘窗前月光如水’。我沉浸在乡愁之中”。因此,翻译不是简单的逐字翻译,而是根据翻译目的进行翻译,通过翻译方法对内容进行润色。基于这一点,本论文将对英译汉中的翻译方法进行阐述。

通过研究小说《小妇人》的英译汉,探讨翻译中使用的策略和技巧,并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如何通过翻译达到各自的目的。

2. 翻译目的论

主要介绍翻译目的论的定义和原则。通过对《小妇人》英译汉的研究,分析翻译中需要遵循的目的论原则,从而更好地翻译文学作品。

2.1. 翻译目的论的概念与发展

Skopos在希腊语中被定义为“目的”。它是一个技术术语,由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创造,代表翻译的目的。Paul Kussmaul将Skopos理论解释为“功能性方法与Skopos理论有很大的亲和力”。翻译的功能取决于目标读者的知识、期望、价值观和规范,而目标读者又受到其所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源文本或源文本段落的功能是可以保留还是必须修改甚至改变。

维米尔认为,目的可能有三种类型。第一,译者追求的一般目的,如将翻译作为职业收入的来源。第二,目标文本在目标环境中的交际目的,如指导受众。第三,翻译策略或方法的目的,如展现源语言的结构特征。Skopos理论中的“skopos”一词指的是第二种目的。该理论将源文本视为“提供目标文化中的信息”,这种观点被视为建构主义理解理论的结果。通过确定翻译目的,可以更清晰地执行翻译行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因此具有意图。因此,这就产生了译文——源文本的目标文本(结果)。

该理论最早出现在语言学家汉斯·约瑟夫·维米尔于1978年在德国《语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作为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的《翻译研究地图》(1972年)的实现,斯科波斯理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四种方法的核心,这四种方法大约出现在二十世纪末。它们是翻译研究学者贡献的Skopos理论发展的一部分,分为四个阶段。

2.2. 三原则在《小妇人》中的运用

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简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任何翻译理论的产生都是为了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文化交流。本部分将通过对《小妇人》中部分人物的描写来佐证翻译三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实现研究目的。

例1:“I am not! And it turning up my hair makes me one, I’ll wear it in two tails till I’m twenty,” cried Jo, pulling off her net, and shaking down a chestnut mane [1].

“我才不是呢!要是网起头发就算淑女,那我就继续扎两根小辫,一直扎到二十岁。”乔大喊起来,扯掉发网,让一头浓密的栗色长发披散下来。

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翻译坚持目的论的原则。乔作为本书的主角,无疑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句子中的这些动词生动地刻画了她的个性,如turning up、crying、pulling off、shaking down。这些词语一下子就把乔的形象带到了读者面前。乔不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她不喜欢淡妆浓抹,也不愿意只活在爱情的框架里。译者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只是在翻译时直接翻译这个句子,比如意译,目的是为了遵循原文的意思,传达作者写这个句子的目的。事实上,这就是运用目的论规则的例子。

例2:As the curtain fell behind him, she found herself face to face with the “Laurence boy” [1].

帘子刚刚落下,她就发现自己跟“劳伦斯家的男孩”大眼瞪小眼[2]

在这句话中,“Laurence boy”在书中第一次出现,一般情况下,作者会对这个人物的介绍进行描述,但这里直接换成了“Laurence boy”。而译文也直接沿用了作者的手法,没有解释这个词在这里的中文含义。这里的不详述是为下文乔和劳瑞的面对面对话做铺垫。通过保持神秘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暗示新人物的登场,耐人寻味。这体现了目的规则决定翻译方法的结果。

例3:The clocks were striking midnight and the rooms were very still as a figure glided quietly from bed to bed, smoothing a coverlid here, settling a pillow there, and pausing to look long and tenderly at each unconscious face, to kiss each with lips that mutely blessed, and to pray the fervent prayers which only mothers utter.

夜深人静,一个身影在床上飘过,挪被子,挪枕头,停下脚步,凝望小脸,送上亲吻和祝福,还有饱含母亲的诚挚祈祷。

这个句子是一个典型的长句,但并不复杂。句子只有一组主谓结构,其余部分都是由动词构成的动名词,最后加上了目的句。这个句子的翻译也明显体现了连贯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原句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的。事实上,整个句子在逻辑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钟表到床;第二部分是从抹脸到脸,最后一部分是从亲吻到结束。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差异来看,汉语使用的句子较短,句群较多,而英语使用的谓语动词较少,从句分词结构较多,句子较长,而且英语的逻辑性更强,连词较多,而汉语的逻辑性隐藏在句子中,不是特别明显。因此,原文中的“所以”在翻译成中文时没有译成“所以”,原文中表示“同时”的“和”也没有译成“和”或“同时”,而是译成了“还有”。这种翻译既保证了句子的连贯性,又表达了作者的原意。

3. 人物描写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人的思维是由存在决定的,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所以用一种语言表达的思维内容完全可以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作为翻译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将原作中所包含的对某种社会生活的反映从一种语言完整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在翻译的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人物描写的翻译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人物描写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事件和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一种技巧。文学翻译的任务是将原作中所包含的某种社会生活形象从一种语言完整地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茅盾的话说,就是“要使读者在读译文时,也像读原作时那样受到启发、感动和美感”。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所以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文学语言的特点、异民族的特点、地方色彩以及行业成语、夷族俚语、谚语等,都是作家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翻译策略方法在文学翻译中尤为重要。在本节中,笔者将通过对翻译文本的分析,重点探讨翻译策略的应用与实践。

3.1. 直译与意译

翻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理解和表达。一般来说,理解是最重要的,而表达则是透彻理解的自然结果。但是,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能会发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有些词在通常意义上很难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借助一些特殊的翻译手段。直译和意译是处理这种尴尬情况的两种有效方法。

例5:Being an energetic individual, Mr. Laurence struck while the iron was hot, and before the blighted being recovered spirit enough to rebel, they were off.

劳伦斯先生是个精力旺盛的老人,他趁热打铁,还没等颓废的小伙缓过劲来,就带他出发了。

在这句话中,“趁热打铁”是一个四字成语,原文的描述是“趁热打铁”。显然,这是逐字翻译。而“前”被翻译成“还没等”,就把前后时间理清了。这句话语言简洁,结构简单,没有涉及读者不易理解的外国文学内容。因此,选择逐字直译是比较合适的[3]

例6:But then when a man has a great sorrow, he should be indulged in all sorts of vagaries till he has lived it down.

不过话说回来,当一个人极度悲伤的时候,举止乖张也是可以谅解的。

这个例子体现了翻译中的意译方法。就基于语境的翻译而言,“but then”被译为“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句子的前一句是说劳丽认为他是一个自私懒惰的人,“不过”表示转折,所以“不过话说回来”译成“不过话说回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2. 增译与减译

增补是为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要而增加补充翻译内容的一种方法。由于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语境和语言习惯,译者需要添加一些词、短语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通过增译,一方面可以有效保证译文的语法结构完整,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译文的意思表达清晰。减译是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省略原文中的一些词组或词语,使译文简洁明了。其实,减译就是在译文中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词或词组,或增加一些与习惯表达相矛盾的词或词组,但减译并没有删去原文的重要思想。

例7:“An old maid, that’s what I’m to be. A literary spinster, with a pen for a spouse, a family of stories for children, and twenty years hence a morsel of fame, perhaps; well, I needn’t be a sour saint nor a selfish sinner, and, I dare say, old maids are very comfortable when they get used to it, but…”

“我就要变成老姑娘了。搞文学的老处女,笔杆当丈夫,故事当孩子;哎呀,我不要做尖酸刻薄的圣人,也不要做自私自利的罪人。不过,我敢说,只要习惯了一个人,老姑娘也能过得舒坦,可是……”

这段自言自语发生在乔拒绝了劳瑞的追求和姐姐因病去世后独自躺在沙发上思考的背景下。这句话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乔的形象,描写了一个独立女性追求自由却面临孤独寂寞的场景。这让我想起乔说过的一段话。她说“我只是觉得,女人有思想,有灵魂,还有心。她们有野心,有才华,还有美貌。我受够了人们说女人只适合爱情。我受够了但我很孤独”。在作者的笔下,她一直是一个非传统女性的形象,她热爱写作,热爱自由,不想用婚姻来束缚自己,但她也渴望被爱。所以基于这样的场合,译者不能简单地对句子进行直译。将“一个文学上的老处女”翻译成“搞文学的处女”,译者加上动词“搞”,使句子通顺,避免了生硬和不自然。而“with”、“for”都是介词,在英语中没有实际意义。而在翻译成中文时,我们通常会加上动词,这实质上就是把介词转换成动词的概念[4]

3.3. 归化和异化

例8:Jo wanted to lay her head down on that motherly bosom, and cry her grief [5] and anger all away; but tears were an unmanly weakness.

乔真想一头扎进妈妈怀里,用泪水洗去满腔愤慨,但“男儿”有泪不轻弹。

在这个句子中,如果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但眼泪是一种非男子汉的软弱”,那么就可以翻译成“流泪是一种软弱、不大度的行为”。但是,这样一来,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没有在情感的表达中得到准确的体现。读过这本书或看过电影的读者都知道,乔的理想绝对不是像当时很多女性一样成为一名家庭主妇,而是成为一名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经济来源的女作家。她坚信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在独立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当她把自己的书稿交给出版社主编时,主编却说:“如果主角是个女孩,一定要确保她最后结婚了,否则就死定了。”乔讽刺地说“我想婚姻一直是个经济命题,即使在小说里也是如此”显然,如果直译,并不能反映乔的性格特征。因此,译者将其译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出自昆剧《剑夜奔》。而这里采用的归化翻译,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乔的性格特点,达到翻译的目的——让读者读懂故事。

Example 10: Amy kept making remarks about people.

艾米一直在旁边指桑骂槐。

言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私下的,但总是非官方的,说话者可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这样看,这个词似乎是一个比较正面、中性的词。但是,经过语境练习和字形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谓”是一个贬义词,所以译者用“指桑骂槐”来表达这个词的意思。汉语成语丰富多彩、意境深远,以其对仗工整、结构严谨的形式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译文中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传达原文的神韵,使译文更加流畅。“指桑骂槐”在汉语中就是一个成语。此处将“remarks”译为“指桑骂槐”,不仅将场景带到读者眼前,还表达了艾米的个性。驯化翻译法的精髓在于使译文更贴近汉语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7]

4. 结语

通过对《小妇人》这部作品英译汉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对原著以及译文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学习翻译中的技巧和实际应用,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人的生活离不开阅读,所以只要有人阅读,翻译艺术就会一直存在下去,这就要求译者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去,在本文所论述的翻译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翻译方法,在文化语境中通过传入的语言将创作意图再现给读者,让读者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文学翻译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Alcott, L.M. (1983) Little Women. Bantam Dell, 5-475.
[2] Munday, J. (2008)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55 p.
[3] Pinkham J and Jiang G.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p.
[4] Nord, C. (1997)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 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E.J. Brill.
[6] 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8: 19.
[7] 张晓霞. 英汉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分析[J]. 汉字文化, 2021(20): 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