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联动”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Path of Social Work Involvement i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Five-Society Linkage”
DOI: 10.12677/ass.2024.137663, PDF, HTML, XML, 下载: 9  浏览: 22 
作者: 何林娜, 熊凌山: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五社联动农村社区治理Rural Social Work Five-Society Linkage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摘要: 在“五社联动”背景下,社会工作为了更加有效介入农村社区治理,以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有序和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五社联动模式的核心要素及其在H村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社区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利用社工的专业技能,整合社会资源,以及推动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五社联动模式能够有效提升H村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其次,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和策略。笔者积极参与H村社区的需求调查与评估,为H村社区治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社会工作推动H村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促进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此外,社会工作注重培育H村社区的自治能力和内生动力,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结果表明,在五社联动框架下,社会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社区治理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Five-Society Linkage”, social work has intervened more effectively i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orderl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five-society linkage model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H village community governance. By strengthening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community, playing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s a bridge, utiliz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social workers, integrating social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elf-governance organizations, the five-society linkage model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H village. Second, the path and strategy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are discussed. The author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the needs survey and assessment of the community of Village H, and provides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of Village H. At the same time, social work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system in Village H, and facilitates the synergistic participation of the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residents and other parties. In addition, social work focuses on cultivating the self-governance capacity and endogenous power of the H Village community, promoting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realizing community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five-society linkage, social work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ies.
文章引用:何林娜, 熊凌山. “五社联动”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808-81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663

1. 引言

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传统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往往面临资源分散、主体单一、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农村社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探索新的治理路径,引入社会工作力量,成为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五社联动”作为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机制,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社区慈善资源为助推,旨在实现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其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推动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五社联动”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并探讨其路径和策略。通过分析五社联动的核心要素和功能定位,结合农村社区治理的实际需求,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评估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效果和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 概念界定

2.1. 五社联动

“五社联动”是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这一联动模式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发挥组织作用。它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现代基层治理行动框架。田晓荷指出,“五社联动”的社区管理应该着眼于社区居民的需求,鼓励他们自觉地参与社区治理,从而改善社区的整体环境,并增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1]。谢鹏则指出,“五社联动”关键取决于如何创造有效的协同机制,促使各主体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从而实现社区的共同发展[2]。周易通过对广州市Y区的“五社联动”社区治理进行研究,提出要通过推动社区减负、明确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规范社区基金管理等方式来优化“五社联动”,助推“五社联动”工作不断完善发展[3]。任敏、胡鹏辉、郑先令提出“五社联动”具有主体丰富、可以增强社区自身能动性及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这三方面的优势[4]。刘翠芳主要针对“五社联动”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深人挖掘“五社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若能实现五大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就可以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从而使社区治理更加有序、有力[5]

2.2. 农村社会工作

农村社会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指导下,为改善农村社区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社会发展而开展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农村社会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紧密结合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注重解决农村社区特有的问题和需求;其次,它强调农民的主体性和参与度,致力于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最后,它注重整合农村社区内外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关注村庄的整体发展,通过协助制定村庄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式,支持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关注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社区的整体环境和服务水平。

2.3. 农村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居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协商、合作、互动等方式,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社区资源的最优配置、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治理不仅关注权力的分配和行使,更强调民主参与、法治建设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对农村社区治理的定义:农村社区治理是指通过结构性调整、资源配置以及现实功能的改变,发挥居民和社区的主体性作用,实现农村社区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性稳定[6]

3. 理论基础

3.1. 协同治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产生一系列理论话语体系,其中包括从共治到合作治理多中心治理、网络治理、参与式治理再到协同治理[7],国外学术界对系统治理理论的研究较为丰富,但西方学术界对于协同治理理论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对于理论内涵却有三方面达成一致: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二是组织系统的协同性;三是共同决策的制定[8]。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行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该理论的思想基础在于承认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认为单一的治理主体难以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因此,协同治理理论主张建立一种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共治的模式,通过协同努力实现治理目标。协同治理理论还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协作,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这些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共同推动治理进程。通过建立健全的多元参与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治理效能。

本文结合协同理论内涵,对H村“五社联动”模式下的乡村社区治理进行研究,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社会工作者重视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要以对话、协商、参与的方式来开展。在介入的初期,要将社区中的多元主体的需求都考虑进去,在介入的时候,要重视多个主体的平等互动,力求建立起多个主体之间的和谐、高效互动,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3.2. 公民参与理论

我国学者俞可平将公民参与定义为:公民日常行为影响公共事务的运行。公民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公民对政治的认识,使政府的决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还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9]。针对目前社会普通民众参与渠道不足、参与权利意识不足、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强化“自治性”,增强其参与积极性。因此,在对H村社区的居住环境改造、社区发展等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降低政府参与的管理色彩,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扩大其参与的途径。

本文在对H村社区治理进行干预的同时,一直提倡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并在下文“五社联动”的社区实践中,使“五社联动”中的志愿者队伍、社区治理组织等得到了较好的促进。在社会工作参与的进程中,村民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成为了社会工作的一股强有力的力量。

4. 研究方法

4.1. 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活动、环境等,收集第一手资料,以揭示研究对象的特点、规律或现象。观察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直接性和客观性,能够捕捉现象的真实面貌,减少主观偏见的干扰。在现实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笔者以社工站实习生的身份进入H村社区村民委员会参与社区治理实践。

4.2. 半结构式访谈法

半结构式访谈法是一种特殊的访谈形式,它在开始之前有一定的访谈大纲和问题框架,但在实际访谈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被访谈者的回答,灵活调整问题。这种方法既具有预设的问题,又包含临时的讨论和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满足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需求。在收集H村社区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对社区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村民、社区社会组织等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掉料当前H村社区治理的现状。

4.3.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并向特定群体发放,以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数据和信息。问卷调查法具有标准化、量化、匿名性等特点,能够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为研究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H村社区人口规模较小,本研究发放了80份问卷,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将问卷发放给80个村民进行填写,调查分析当前H村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村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社区组织和社区慈善基金的情况,基于调查结果开展研究。

5. H村社区基本情况及治理困境

5.1. H村社区基本情况

H村位于广东省龙归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0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丁甲岭村、阳和浪村和吓坑村。附近有松子坑水库、上禾塘水库、茅湖水库等自然资源。世居村民按人口数多少排序依次是刘姓、叶姓、周姓。户籍人口中男性与女性数量相近,最年长者达98岁。村民主要为汉族,其中女性为2010人,男性有1800人,年龄分层中,0~18岁有350人;18~25岁有108人;25~60岁有2380人;60岁以上有380人;该村党支部基层党组织2个,H村社区25~60岁人数占绝大多数,社区党员数量较多,可以充分利用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自我管理事务。

5.2. H村社区治理困境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H村社区治理现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治安管理水平、完善治理体制、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村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好治理。具体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外流与空心化

H村近年来面临着人口外流和空心化的严峻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就业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或迁至城市居住,导致村庄常住人口大量减少,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的留守群体成为村庄的主要居住者。这种人口结构的改变不仅加剧了村庄的空心化程度,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2) 基础设施滞后

H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例如,村庄的道路状况较差,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导致雨季时道路泥泞难行,垃圾处理不及时引发环境问题。此外,村庄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存在不足,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3) 治安问题频发

由于H村的人口外流和空心化,村庄的治安状况日益严峻。留守的老年人和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同时,村庄的治安管理也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巡逻机制,导致偷盗、诈骗等治安事件频发。

4)、多元主体参与度低

在H村的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度普遍较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有限,村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待提升。这种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导致治理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村庄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5) 治理体制不健全

H村的治理体制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村庄的决策机制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同时,村庄的治理力量也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治理团队和人才支持。

6) 公共服务缺失

H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无法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例如,村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或不完善,导致村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困难。这种公共服务的缺失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7) 发展不平衡

H村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村庄的传统农业产业单一且效益低下,无法满足村民的增收需求;另一方面,村庄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支撑,导致经济发展滞后。这种发展不平衡不仅加剧了村庄的贫困程度,也制约了社区治理的成效。

6. “五社联动”模式介入H村社区治理困境

五社联动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这一模式通过有效整合这五个要素,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发展。在H村社区治理中,五社联动模式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1.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五社联动模式能够将H村社区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社区资源的全面盘点,明确H村社区的资源优势和短板。这包括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目前,H村社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社区地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地区,拥有广阔的农田,水域和林地。这些自然资源为社区的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休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H村社区的人力资源丰富。尽管存在人口外流现象,但社区仍保留了一部分勤劳、淳朴的村民。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传统技艺,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社区治理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H村社区的文化资源也颇为丰富。社区内保存着许多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等这些文化资源是社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体现。通过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尽管H村社区在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这些短板制约了社区的发展。首先,H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均存在老化现象,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发展速度,针对此现象,社会工作者深入H村社区,对现有的基础措施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评估,在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社区的内外资源,包括政府资金、企业捐赠、社会组织支持等,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对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与项目倾斜,推动H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此外,社区内缺乏公共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目前,H村社区篮球场2个,公园1个,村民娱乐场所极少,难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居民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设计建设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场所。鼓励H村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来;成立居民自治组织和志愿者团队,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同时,组织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激发居民的热情使用,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

其次,H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原因,社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于周边地区。这导致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活质量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H村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治理力量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措施。这导致社区在应对突发事件、解决矛盾纠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6.2. 提升治理效能

通过五社联动,H村社区能够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首先,H村社区应深入理解和贯彻五社联动理念,明确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居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其次,搭建平台,促进多元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H村社区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治理平台,为多元主体提供交流、合作和协商的渠道。线上平台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社区网站等工具,发布社区动态、政策信息、活动通知等,方便居民获取信息和参与治理。线下平台则可以组织座谈会、恳谈会、议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多元主体面对面交流,共同商讨社区治理事宜。

其次,发掘和培育本土力量,增强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H村社区积极发掘和培育本土力量,包括社区骨干、意见领袖、能人等,通过他们来引领和带动社区治理的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志愿服务队等,发挥他们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培育本土力量,增强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再者,引入外部资源,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H村社区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包括专业社工、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等,为社区治理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可以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和挑战。同时,外部资源的参与也可以为社区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社区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明确理念、搭建平台、发掘本土力量、引入外部资源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H村社区治理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6.3. 增强社区凝聚力

五社联动模式强调社区内部的合作与联动,通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活动,能够增强H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首先,社会工作者积极促进五社之间的深度联动与合作。这包括与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策划和实施社区服务项目。通过协同工作,可以确保社区治理和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社会工作者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旨在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参与活动,居民之间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此外,社会工作者注重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居民自治教育、培训社区骨干、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等方式,可以提升居民的自治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治理和服务中来。同时,建立健全的居民参与机制和平台,方便居民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进一步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最后,社会工作者还应关注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传承和弘扬社区文化,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可以组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间艺术表演等,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到社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社会工作者在五社联动模式下,通过促进五社联动、组织多样化活动、提升居民自治意识、链接与整合资源以及关注文化建设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增强H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6.4. 推动农村社区发展

五社联动模式不仅关注社区治理的当前问题,还注重社区的长远发展。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指导和服务,能够推动H村社区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够协助H村社区发掘和利用社区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他们可以通过调研和分析,帮助社区确定具有潜力和优势的产业方向,同时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合作项目的实施。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经济活动,提升他们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

其次,在文化繁荣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够推动H村社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他们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培训文化骨干、建立文化团队等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热情和创造力。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协助社区与外部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引入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后,在社会进步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够推动H村社区的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服务提升。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制定社区规则、调解社区矛盾等方式,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实施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需要注重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7. “五社联动”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H村社区治理服务内容

社会工作介入H村社区治理服务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7.1. 社工深入农村社区,获取基本资料

第一阶段,社工深入农村,通过上门、上门、慰问等方式,取得了村民对我们的基本信任,并与他们建立了和谐、稳定的服务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结合本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组织各类活动,并动员广大居民积极参加。在开展活动时,有意识地引导居民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互助网络,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提高他们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热情。

7.2. 组织居民积极参与,自主设计活动

第二阶段,通过对前期活动中比较活跃的居民进行调查,使他们成为“居民带头人”和“骨干”,并由他们自己进行活动的设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知识水平,这样,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就可以形成一个榜样,激励并带动更多的村民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进一步创造一个社区参与的氛围和文化,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7.3. 推动孵化居民自组织,完善参与机制

第三阶段,在社工的帮助下,逐步培育出居民自治组织,并不断完善社区参与的机制。通过骨干领导和积分的激励,社区居民逐渐加入到了“自组织”之中,利用集体的权力,对关系到社区发展和公益事业的事务进行决策执行,并对其进行监督,让他们在社区参与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8.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优化路径

8.1. 社会组织的本土化孵化

针对农村社区,应积极引导农民自组织的发展。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各种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等活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加强农民自组织的管理与指导,促进其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其次,志愿者队伍是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宣传引导、政策激励等,积极扶持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其次,针对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应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包括场地支持、法律咨询、资源对接等,帮助社会组织解决初创期面临的种种困难,促进其快速成长。最后,为确保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内部自律等多种方式,形成有效的监督格局,防止社会组织的偏离和异化。

8.2. 社区从行政化向服务化转变

因农村地区相对城市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在人口众多的村社区落到实处,一味倚靠政府购买服务很难保证服务的长足发展,村两委对于社区服务也是无暇顾及,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使得社区服务能够持续性的健康发展[10]。首先,需要转变社区治理的理念,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导向的治理思维。这意味着社区管理者需要更加注重居民的需求和满意度,将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第二,社区应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这包括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居民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同时,社区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服务,提升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效率。通过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最后,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社区从行政化向服务化转变。这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降低社区服务的运营成本,激发社区服务的创新活力。

8.3. 增加农村社区建设人才储备

在社区治理和伦理道德建设中,古代精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社区在日常建设中也应注意挖掘和培育本地人才,加大对农村社会工作建设的人才储备,挖掘和吸收新乡贤,推动农村社区的乡土人才储备,构建农村社区治理的关系网。

首先,要明确农村社区建设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制定清晰、具体的人才选拔标准。这些标准应涵盖专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确保选拔出的人才能够胜任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其次,为了广泛吸引和选拔优秀人才,应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除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招聘、定向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从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适合农村社区建设的人才。同时,为了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这包括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提供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给予荣誉表彰等,让人才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最后,要对农村社区建设人才储备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了解人才储备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不断优化人才选拔、培养、激励等机制,确保农村社区建设人才储备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

8.4. 建立新型乡村社会规则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建立新型乡村社会规则机制成为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传统的农村文化和道德系统是农民的精神家园,而当前农村的文化和道德土壤已经遭到侵蚀,构建新的农村社会规范机制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迫在眉睫。

首先,加强乡村自治组织建设,是建立新型乡村社会规则机制的基础。应完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自治组织的功能定位,提高自治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自治事务,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格局。其次,信息化治理是提升乡村社会规则机制效能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乡村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建立乡村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治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立新型乡村社会规则机制的重要保障。应制定和完善与乡村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乡村社会行为。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维护乡村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后,创新实践是建立新型乡村社会规则机制的不竭动力。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治理创新实践,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模式和方法。通过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推动乡村社会规则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

8.5. 营造多元主体协同良好氛围

营造多元主体协同良好氛围是实现有效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确立清晰、具体的共同目标,使各主体明确合作方向和预期成果。通过定期沟通和交流,确保各主体对目标的理解和认同保持一致。其次,倡导诚信合作,尊重并信任各主体的能力和贡献。通过透明化决策过程和资源共享,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同时,鼓励各主体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形成互补效应。倡导跨界合作,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倡导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尊重不同观点和意见。鼓励创新思维和跨界思考,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提供思想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各主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感。

9. 总结

9.1. 农村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具有可行性

“五社联动”的农村治理实践中,社工在多元治理的理念下,以“村两委”、“志愿者队伍”、“治理型社区社会组织”等多种方式,构建了政府、社会组织、村两委、志愿者队伍、村民个体等多元主体的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协作对话体系,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创造一个平台和机遇,让多元主体以多元协商、互助支持的方式,共同推动乡村治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社区的不断进步,农村社区治理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而农村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服务力量,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不断创新和完善治理方式和方法,为农村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9.2. “五社联动”能够提升村民的社区参与能力

“五社联动”模式下,乡村社区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居民对社会的参与。在这种背景下,基层政府把乡村治理的主动权交给每个村民,社工与村民委员会协作,指导村民参与,培育村民自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使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五社联动”注重社工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培养和发展。社工具备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村民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社区自治组织则是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平台。通过加强社工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引导村民参与社区事务,提升他们的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 田晓荷. “五社联动”背景下F社区生活化治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18.

  • 谢鹏. 城市社区“五社联动”治理模式建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19.

  • 周易. 广州市Y区“五社联动”社区治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21.

  • 任敏, 胡鹏辉, 郑先令. “五社联动”的背景、内涵及优势探析[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3): 15-17.

  • 刘翠芳. 困境与应对: 城市社区“五社联动”治理模式研究——以合肥市Q社区为例[J]. 社会与公益, 2020, 11(9): 39-43.

  • 边防, 吕斌. 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8, 33(4): 93-102.

  • 蓝煜昕. 社会共治的话语与理论脉络[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7): 105-110.

  • 李汉卿. 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 理论月刊, 2014(1): 138-142.

  • 潘顺. “五社联动”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社区治理创新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24.

  • 顾开文, 常振铎, 沈积芝. 产业化: 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 中国社会工作, 1998(1): 37-3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