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好的”与“好吧好吧”的会话分析研究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Haode Haode” and “Haoba Haoba”
DOI: 10.12677/ml.2024.127635, PDF, HTML, XML, 下载: 11  浏览: 23 
作者: 逯梦琪: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会话分析社会行为好的好的好吧好吧Conversation Analysis Social Actions “Haode Haode” “Haoba Haoba”
摘要: 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以真实发生的汉语自然对话为语料,对比分析了“好的好的”与“好吧好吧”所执行的社会行为。语料分析发现,“好的好的”能执行回复、确认、接受、认可、结束话题、话语衔接等社会行为。相比于“好的”,“好的好的”更能表现出说话者积极、肯定的情绪和主观态度,构建出一个正面的、受人喜欢的交际者形象。“好吧好吧”能执行妥协回应、无奈接受、表明态度、结束话轮等社会行为。相比于“好吧”,“好吧好吧”能反映出交际者对某信息或某事件投入了更高的关注度与接受度,能更加照顾到听话者的情绪和感受以及交谈双方立场不一致的问题。
Abstract: This research uses conversation analysis (CA) as its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social actions implemented by “Haode haode” and “Haoba haoba” with the recording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telephone conversations. Data analyses found that “Haode haode” can execute social actions such as reply, confirmation, acceptance, recognition, ending the topic and discourse cohesion. Compared with “Haode”, “Haode haode” can show the speaker’s positive emotions and subjective attitude, and build a positive and popular speaker image. “Haoba haoba” can execute social actions such as compromised response, helpless acceptance, showing attitude, and ending the turn. Compared with “Haoba”, “Haoba haoba” can reflect that the speaker has invested more attention and acceptance of a certain information or an event, and can take more care of the listener’s emotions and feelings as well as the issues of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conversation.
文章引用:逯梦琪. “好的好的”与“好吧好吧”的会话分析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884-89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35

1. 引言

“好的”和“好吧”都是会话交际中经常使用的话语标记。而在此基础上发生重复的“好的好的”与“好吧好吧”在日常的言谈交际中也经常出现。虽然“好的好的”、“好吧好吧”与单独出现的“好的”、“好吧”能执行相似的社会行为,但其使用的具体语境和交际场合有所不同,由此产生的交际效果、所要实现的交际目的有所不同,构建出来的主观情感与交谈者形象也有一定区别。

互动语言学认为,人们所参与的谈话,都是为了实施一个或多个行为,即社会行为[1] (Levinson, 2013)。社会行为、话轮设计以及序列结构是会话分析的三大核心概念[2] (于国栋、吴亚欣,2018)。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以真实发生的汉语自然对话为语料,通过对特定会话序列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力求揭示“好的好的”与“好吧好吧”的分布特征及其所执行的社会行为。

2. 相关研究概述

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门针对“好的好的”或“好吧好吧”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分别从与其密切联系的“好”“好的”“好吧”三个方面对之前的研究进行分析与总结。三者虽然紧密相关,但在情态意义上不一致,在概念功能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

() “好”的相关研究

虽然“好的”与“好吧”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目前学界主要关注于“好”的研究,专门针对“好的”或“好吧”的研究比较少见[3] (董紫薇、曹祝兵,2022)。邵敬敏、朱晓亚[4] (2005)曾研究了“好”的三大话语功能,分别为赞赏、应允和确认的积极应对功能,礼貌、让步和讽刺的消极应对功能以及话语衔接功能。鲜丽霞[5] (2007)将“好”作为口语语体中的话语标记进行研究,认为“好”具有多种语用特性,“好”典型地代表了语言中位于句法与语义外围而具有丰厚语用内涵的话语成分。陆恩[6] (2006)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了“好”的概念意义并且探讨了“好”的语用功能,认为“好”能够表示评价、表示话题的转换或过渡、表示某一活动或谈话的结束、表示赞同或接受等等。总体来说,目前关于“好”的研究比较丰富,研究面也比较广,涉及到了语义、语用等诸多方面。

() “好的”的相关研究

“好的”是现代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双音节语气助词之一,它的含义根据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7] (孙琳,2012)。“好的”在会话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在交际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例如,孙琳[7] (2012)曾从句法配置、语气意义、语用功能等方面对“好的”进行研究。董紫薇、曹祝兵[3] (2022)以话语标记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好的”的话语模式及其语用功能进行探索与研究,认为作为话语标记的“好的”主要应用于三种话语模式之中,分别是先行疑问句 + 好的 + 后续答语句、先行反问句 + 好的 + 后续陈述句以及先行陈述句 + 好的 + 后续话题/感谢/总结句。至于其语用功能,二位学者认为“好的”主要执行语篇组织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主要表现为开启话题、切换或延续话题以及结束话题这三个方面。人际互动功能即用“好的”表示回复与确认、欣赏与认可、接受与应允以及提升话语的官方性。

张延美、宗守云[8] (2019)曾探索了媒体语言中“好的”的话语标记功能,认为“好的”在媒体语言中可以用于内容的引发、结束和中断。与此同时,“好的”还可以发挥对现场的整体调控、对信息的明确传达和对话语的衔接顺承作用。此外,刘娅琼、谢心阳[9] (2023)两位学者还基于互动语言学的“社会行为”概念,专门针对口头讲解中的“好(的)”进行了研究,认为“好(的)”是讲解者行为转换的一个信号,用于提醒其他参与者前一行为已经结束,新的行为即将开始。

() “好吧”的相关研究

张晓传[10] (2013)认为,在言谈交际中经常单独使用的“好吧”,除了具有疑问和应答的意义和功能,还具有话语标记的功能,并且话语标记的功能是由前两种功能虚化而来的。作为话语标记的“好吧”具有提请对方注意,话轮转接,话轮延续等功能。虽然有些不构成话语的基本意义,但却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在话语理解中可以引导交际双方更好地进行交流,实现交际。郑娟曼[11] (2018)曾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考察了不同会话序列中“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好吧”作为一个表态性的回应成分,总是位于应答话轮的起始位置,对相邻对中引发话轮的话段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好”相比,“好吧”有应允功能,但没有相应的赞赏功能和确认功能。“好吧”所回应的会话行为大都包含说话者的意外或不如意的信息,这一互动环境塑造了“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和建构特征。从交际动因上来看,“好吧”作为一个非合意回应之后的合意回应,具有消除发话者顾虑、明示互动双方立场一致的作用。

3. 研究方法与语料收集

本文以会话分析为研究方法,所使用的语料均选自DMC会话分析汉语普通话语料库[12],主要是发生在朋友、亲友、同学之间的电话谈话。全部语料录音的总时长为5分31秒,其中共包括3个“好的好的”和4个“好吧好吧”。所有语料均是在Gail Jefferson [13] (1984)转写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转写。

4. “好的好的”执行的社会行为

(1)

01 (1.2)

02 风:喂–爸。

03 (0.5)

04 强:诶:,

05 风:>啊刚才给你打电话了。你俩去游泳了是不是<

06 (.)

07 强:he¥对呀¥已经送进去了刚送进去。

08 风:啊好的好的。h [我晚上做–给你俩做>那个<炸酱面。哈,

09 强: [嗯

例(1)中,丈夫强送孩子去学游泳,妻子风在准备晚饭前给强打电话。在05行中,风向强陈述了刚才已经给强打过一个电话的事实,但显然强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接这通电话,风猜测强没有接电话的原因是强送孩子去游泳了。在得到07行丈夫肯定的回答之后,风在08行中以“啊好的好的”结束了这一序列。“啊好的好的”作为回应紧跟着对方的肯定陈述句后而出现,此位置的“好的好的”执行了3种社会行为。一是表明风接受了强的解释,即强没接电话的原因确实是强刚才把孩子送进学游泳的地方了。二是传达出风在确认了丈夫已经完成送孩子游泳这一任务后满意的态度。三则是结束这一话轮。此三种功能和前人研究中所总结的“好的”的功能类似,即表示回复、确认、接受、认可、结束话题等[3] (董紫薇、曹祝兵,2022)。但相比于“好的”,“好的好的”更能向听话人反映出说话人积极、肯定、正面的情绪,在言语间更能反映出妻子对丈夫和孩子的关心,构建出一个贤妻良母的交际者形象。

(2)

01 ((按键音)) (2.6)

02 菲:喂:

03 美:º喂,(0.2)咋啦º?

04 (0.6)

05 菲:你怎么还没回宿舍啊?

06 (0.6)

07 美:我马上回来啦。

08 菲:↑哦↓,我就说我看到你的东西放在宿舍嘛,

09 (1.4)

10 美:什么东西,

11 (0.8)

12 菲:我看到你,不是回来过一趟啦?

13 你的书:[书包,包包都放在宿舍。

14 美: [↑啊:ang。对对对。

15 (0.8)

16 菲:[好的好的。

17 美:[嗯。好。我就在楼下溜达呢。

18 菲:<好的>。

例(2)中,菲找不到自己的水卡,因此向室友美打电话借水卡。03行中,美向菲询问打电话的原因,但菲并没有直接告知美打这通电话的原因,而是询问美怎么还没有回到宿舍。在08行到13行中,菲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美的书包等都放在宿舍从而猜测美刚才已经回来宿舍了,在得到14行美的肯定回答之后,经过0.8秒的话轮间沉默,菲回应了“好的好的”。14行美给出“啊:ang。对对对”的回应之后,应该是在等待菲告知自己打电话的真正原因,但菲在0.8秒的沉默之后并没有告知美为何要打电话找她,而是回应了“好的好的”。此处的“好的好的”和例(1)中“好的好的”所执行的社会行为有些许不同。首先,此处的“好的好的”表明了菲对自己猜想正确的确认与验证,其次是用于结束该话轮,最后,这里的“好的好的”应该有起到话语衔接的作用。Wang & Tsai [14] (2005)曾提出“好”是松散的谈话标记,主要用于增强话语的相关性。邵敬敏、朱晓亚[4] (2005)提出“好”具有“话语衔接”功能,能在不同话语阶段之间充当非话语阶段和话语阶段之间的一个边界标记。此处的“好的好的”能和“好”一样执行此功能,并且打破话轮间沉默,推动交际的进行和交际任务的完成。

此外,由于是菲打电话有求于美,且这是菲第一次确认美刚才已经回到宿舍现在又出去的事实,相比于用“好的”来回应,“好的好的”更能构建出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为之后的请求行为做准备。而在17行美告知了菲更为详细的信息即自己正在楼下溜达时,菲在18行用“好的”对此事实进行了第二次确认,这里用“好的”就很合适。用两次“好的好的”来表示确认同一件事情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来交际双方地位不平等,有讨好、谄媚之嫌。这就类似于同样可以用来表示接受和确认的“好嘞”,一般情况下地位平等的交际者双方不会倾向于连着使用两次“好嘞好嘞”来执行两次接受和确认同一件事情的社会行为。

(3)

61 爽: [>(呃:就是)呃:姐姐你是自己过来还是我开车接您,<

62 琳:.h你不用接了,>我不行我自己过–<↑远吗?

63 (0.5)

64 爽:呃不远,在那个过了–就是在那个(0.3)呃:呃º滨–º

65 就是滨河–滨河西路那边儿。

66 (.)

67 琳:>哦哦哦<.h行[你给我发过来吧=

68 爽: [º没问题,º

69 琳:=[我自己过去[哇,没事儿,(.) [昂,

70 爽: [ºang,没问题,º[噢我一会儿给你发个定位。

71 琳:好:嘞,爽爽,[ang晚上[见啊

72 爽: [(好) [(>ang好,再见<) =

73 =↑六点半到七点,好六点半。

74 琳:[欸,好的好[的。

75 爽:[º好º [º行º

例(3)中,爽有事情要麻烦琳,打电话邀请琳吃饭,二人在之前的谈话中确认了吃饭的时间、地点以及琳怎么过去等一系列信息,在73行爽告知琳一个非常确切的时间点后,74行琳回复“好的好的”。此序列位置的“好的好的”和例(1)处“好的好的”相似,也有执行接受、确认信息的社会行为,即琳确认今晚一起吃饭的时间点,并且表示自己接受在这个时间点和对方一起吃饭的活动或行为,与此同时结束话轮。

在这个对话中,爽明确表示有事情求琳帮忙,从此方面看,这件事会给琳带来一些损耗或麻烦,但是爽还明确表示这顿饭由爽请客,从这方面看琳又是受益者。再由语料背景得知,二人之前有在微信上沟通过吃饭的事情,所以整体来说谈话氛围比较轻松愉快。此外,根据所选取语料的话轮设计和词汇选择,比如61行爽对琳的称呼“姐姐”、“您”,爽问琳“姐姐你是自己过来还是我开车接您”给对方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和空间,尽可能降低对方因这件事而造成的代价或损耗,还有64到65行爽回答完琳的问题后又增加补充了吃饭地方的大概位置信息,68行和70行的两个“没问题”等等,种种言语迹象都表明了爽在这个对话中,有意抬高琳的身份和地位并且降低自己的身份,来营造和谐的交谈氛围,更好地达成请琳吃饭、请琳帮忙的交际目的,与此同时还构建出一个相对卑微的有求于人的交际者形象。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促使琳用“好的好的”而不是“好的”来完成接受、确认信息这一社会行为。在此处,相比于“好的”,“好的好的”于交际者双方来说能彰显出琳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处理这件事情的,也就是说,琳也有努力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交谈氛围。

交际者的每个话轮的构建都是在充分理解和考虑该话轮之前的言谈应对。前面的话轮会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影响当前话轮的构建,同样,当该话轮被成功地构建之后,它也自然会成为后面话轮的内部语境,从而影响后面话轮的内容和形式[15] (于国栋,2008)。例(3)的会话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会话分析的语境观,同时还说明会话交际是在交谈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向前驱动的,交际者共同施力来推动交际的完成与交际任务的实现。

5. “好吧好吧”执行的社会行为

(4)

15 家:手::,手::,会疼吗?

16 师:对。

17 (0.7)

18 师:手[疼]。(.)=

19 家: [好吧]。

20 师:=[他 说 手]腕动的时候会。.h我[怕 他 脱]臼。

21 家: [好吧好吧]。 [好吧好吧]。

22 (1.3)

23 家:他是什么时候↑摔倒的啊?↑

24 师:体育课的时候。体育课不小心绊倒了

25 (0.8)

26 家:绊倒的呀? [是]别人绊倒他的吗?=

27 师: [啊:]。

28 师:=<不是,不是。>他不小心踢到,另外一个同学的

29 (1.1)

30 师:不小心勾到另外一个同学的脚。

31 (1.3) ((有敲击声))

32 家:好吧好吧。=

33 师:=嗯:,好,好,好。

34 家:º好。º

例(4)中,学生在体育课不小心摔倒导致手腕受伤,班主任打电话联系家长带学生去医院检查。在前面听老师陈述完学生摔倒的具体情况以及摔倒后的身体状况,并且得知老师打这通电话的原因是询问自己要不要带学生去医院检查之后,家长在15行再次向老师确认孩子是否手疼,在得到16到18行老师的肯定回答之后,家长在19行回应“好吧”。20行中老师向家长传达更为详细的信息,即学生自己说手腕动的时候会痛,并向家长传达自己的猜测和身为老师理所应当的担忧与关心,即害怕学生可能是手腕脱臼。21行家长回复老师的两次“好吧好吧”所出现的位置与20行的话语有部分重叠。

在19行中,家长已经通过“好吧”除了表明自己对有必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手腕这一事实的接受、无奈与妥协,还向老师传达出自己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这一信息,与此同时结束该话轮。在20行老师进一步的事实描述之中,家长的回应从“好吧”变为了两次“好吧好吧”。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20行中老师的话语违反了数量准则,其所提供的信息超出了对方所需要的量。再结合20行的话轮设计和词汇选择,20行传达出了三种会话含义与交际目的。第一,“他说”向家长表明是学生自己说手腕动的时候会痛,不是老师这边自以为是、小题大做,害怕孩子出事学校要承担责任才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第二,“我怕他脱臼”传达出了老师在这件事中的高投入度(high engagement),表明了作为老师在面对学生受伤时理应表现出来的关怀,构建出一个负责任、关心学生的老师形象,并且告知家长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以及可能导致的结果。第三,表明了在学生摔倒受伤之后,老师已经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已经询问清楚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以及学生目前的身体状况等,并且告知了家长情况让家长带孩子及时就医,剩下的部分就该由家长处理并负责了。

21行的两个“好吧好吧”所出现的位置一个与20行的“他说”重叠,另一个与“怕他”重叠。20行的出现导致了第一个“好吧好吧”的产生,而20行所传达的信息及会话含义导致了第二个“好吧好吧”的产生。20行的存在要求家长要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并且投入更高的关注度与关怀度,同时要认识到老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好吧好吧”相比于“好吧”,有传达出在家长对孩子手腕受伤这件事投入了更高的关注,表明自己会尽作为家长的责任,让学校这边放心。虽然此处的“好吧好吧”仍然能看出家长无奈、妥协的主观情感,但“好吧好吧”显然比“好吧”更能表达出说话者对前面信息更高的关注度与接受度,并且更加考虑到了听话者的立场,更加照顾到了听话者的感受。

23行到30行中,家长进一步向老师询问孩子摔倒的具体信息。即孩子什么时候摔倒的,怎么摔倒的。在得知孩子是在体育课不小心绊倒的时候,家长在26行没有询问孩子是怎么绊倒的,而是直接猜测是否是别人将自己孩子绊倒的来增加降低自己孩子在这件事中的责任的可能性。在得到老师的否定回答,证实是自己孩子不小心勾到另一个同学的脚导致自己绊倒扭伤手腕之后,家长在32行再次回应了老师“好吧好吧”。28行和30行的话语再次违反了数量准则,提供了多于听话人所需要的信息。且从话轮设计上看,在给予家长否定回答之后,老师进一步解释了学生是怎么绊倒的,经过1.1秒的话轮间沉默,老师再次陈述此信息并选择了用“勾”这个更为具体的字眼来描述当时的情况。28行和30行表明了老师已经彻底问清楚了这件事,甚至连具体怎么绊倒的细节都有问询到,其次,否定回答后的两次解释与陈述都向家长表明了孩子绊倒确实是孩子一个人的责任,跟学校或其他同学无关。32行的“好吧好吧”在此位置出现,执行了三种社会行为。一是接受老师的解释和孩子绊倒是孩子全责这一事实,二是表明自己会对接下来的事情负责、承担责任,三是结束话轮。并且从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来看,此处的“好吧好吧”相较于21行的两处“好吧好吧”,无奈、妥协的语感要更强一些。

结合21行的两次“好吧好吧”和32行的“好吧好吧”,我们可以发现“好吧好吧”多在说话人接受一个对自己来说比较消极的、负面的、不太好的消息时出现,其本身是带有一些无奈、妥协、让步等负面情绪的。就比如说例(4)的语料背景,家长在突然接到学校电话被告知自己孩子受伤且是自己孩子的全责之后,必然会有烦躁、不耐烦等之类的情绪,但是在机构性谈话中,尤其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谈话之中,家长是处于地位较低的一方,因此虽然“好吧”与“好吧好吧”能同样执行接受信息、传达感情态度、结束话轮等社会行为,但相比于“好吧”,“好吧好吧”更适合出现在这类谈话氛围较为微妙的话语之中,来呼应谈话双方不同的地位与立场、照顾听话者的情绪和感受,从而完成交际行为,实现交际目的。

(5)

51 刘:.h那你快走到这儿:的时候::en

52 估计–那我5分钟之后下去

53 蔡:行

54 刘:是吧:我到路对

55 蔡:好

56 刘:对,我就在下边等你:就行了

57 蔡:行[你在门口儿吧

58 刘: [>也不用<到路对面,我在门口=

59 蔡:=a你在门口

60 刘:[嗯

61 蔡:[ang,好嘞

62 刘:>好吧好吧<

63 蔡:诶

64 刘:en好嘞

例(5)中,蔡和妈妈去完医院后约刘一起吃饭,但此时刘正在肯德基。在前面的交谈中,蔡和刘确认了蔡过来找刘和二人吃饭的地点、蔡停车的地点、刘何时从肯德基出来、二人具体在哪里碰面等一系列信息。在二人即将结束对话之时,刘在62行回复“好吧好吧”。和例(4)中“好吧好吧”出现的位置不同,例(5)中的“好吧好吧”并没有紧随着对方告知自己某个信息而出现,而是在双方都已经确认没有其他问题可以结束对话的时候才出现。此处的“好吧好吧”并不只是对某一条信息的确认与接受,而是对整个事件的接受。

例(5)中蔡和刘是朋友关系,因此不存在谈话双方地位高低不一致的问题。但是蔡在刘已经在一个可以吃饭的地方并且有可能正在吃或者已经吃过了的情况下,还坚持过来找刘去其他地方吃饭的行为已经是给刘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相较于“好的好的”或者“好嘞好嘞”等积极的回应,“好吧好吧”在此序列位置出现要更为合理一点,表明自己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一蔡过来找自己去其他地方吃饭的事实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麻烦。同时,相较于“好吧”,“好吧好吧”更能照顾到听话者的情绪,更符合二人的好友身份,作为蔡的朋友在蔡和妈妈去完医院忙了一上午后还开车过来找自己吃饭、给自己降低损耗的情况下,自己无论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自己在这件事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出发,都是该接受蔡的行为的。

6. 结语

交际双方的言语互动是一个交互主观性不断建构的过程,贯穿着言谈参与者之间立场的一致与分歧[11] (郑娟曼,2018)。通过上文的语料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好的好的”大都发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谈话氛围之中,能执行同“好的”相似的功能,即二者均可表示回复、确认、接受、认可、结束话题等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本文还认为“好的好的”有话语衔接功能,能够充当非话语阶段和话语阶段之间的一个边界标记。相比于“好的”,“好的好的”更能表现出说话者积极、肯定的情绪和主观态度,构建出一个正面的、受人喜欢的交际者形象。

而“好吧好吧”多发生在说话者与听话者立场不一致、认识发生分歧或偏离的语境之下,谈话氛围比较微妙,往往伴随着说话者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和主观态度。“好吧好吧”能执行同“好吧”相似的功能,即二者均可表示妥协回应、无奈接受、表明态度、结束话轮等社会行为。但相比于“好吧”,“好吧好吧”能反映出交际者对某信息或某事件投入了更高的关注度与接受度,更加照顾到了听话者的情绪和感受和交谈双方立场不一致的问题,从而推动交际的完成,维持必要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Yu, G., Wu, Y., Drew, P. and Raymond, C.W. (2024) The DIG Mandarin Conversations (DMC) Corpus: Mundane Telephone Calls in Mandarin Chinese as Resources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 Discourse, 15, 105-141.
https://doi.org/10.1075/cld.23001.guo
[2] Jefferson, G. (1984) Transcript Notation. In: Atkinson, J.M. and Heritage, J., Eds.,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16.
[3] Levinson, S.C. (2013) Action Formation and Ascription. In: Sidnell, J. and Stivers, T., Eds., 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Wiley-Blackwell, 103-130.
https://doi.org/10.1002/9781118325001.ch6
[4] Wang, Y. and Tsai, P. (2005) Hao in Spoken Chinese Discourse: Relevance and Coherence. Language Sciences, 27, 215-243.
https://doi.org/10.1016/j.langsci.2004.04.002
[5] 董紫薇, 曹祝兵. 话语标记“好的”的话语模式与语用功能研究[J].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0(3): 67-73.
[6] 刘娅琼, 谢心阳. 口头讲解中的“好(的)” [J]. 当代修辞学, 2023(3): 71-83.
[7] 陆恩. 汉字“好”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06(2): 140-143.
[8] 邵敬敏, 朱晓亚. “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J]. 中国语文, 2005(5): 399-407, 479.
[9] 孙琳. “好的”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分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4): 66-68.
[10] 鲜丽霞. “好”的标记性与语用解释[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4(3): 1-5.
[11] 于国栋. 会话分析[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2] 于国栋, 吴亚欣. 努力建设汉语会话分析研究的科学体系[J]. 外国语, 2018, 41(4): 7-9.
[13] 张晓传. 论“好吧”话语标记的形成及其话语功能[J]. 理论界, 2013(9): 160-162, 34.
[14] 张延美, 宗守云. 媒体语言中“好的”的话语标记功能[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8): 127-130.
[15] 郑娟曼. 从互动交际看“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J]. 当代修辞学, 2018(4): 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