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理论视角下《万象中国》中石窟文化字幕翻译策略探析
Explor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Subtitle of the Grotto Culture in China Bouqu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licitation Theory
DOI: 10.12677/ml.2024.127627, PDF, HTML, XML, 下载: 18  浏览: 47 
作者: 张红玉: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明晰理论《万象中国》石窟文化字幕翻译Explicitation Theory China Bouquet Grotto Culture Subtitle Translation
摘要: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以一个全新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之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也是提升中国话语权的有效手段。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纪录片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万象中国》旨在挖掘一个个故事背后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及文化内涵并向国际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以《万象中国》中与石窟文化相关的《麦积胜境》、《花开敦煌》及《云冈新景观》三集为研究对象,以明晰理论为研究视角,探析该纪录片中字幕的翻译方法。明晰理论视角下的石窟文化翻译研究,通过石窟文化的译介,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交流理解的同时,激发全球对石窟文化的兴趣与研究,加深文化多样性对话,对提升全球文化理解和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it stands a very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 as a brand new great power image.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and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is the best way to bring Chinese stories to the world,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China’s discourse power. Toda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documenta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its unique form of expression. China Bouquet aims to explore the unique value syste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behind each story, and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nternationall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hree episodes of “Statue Gallery on Silk Road”, “The Daughter of DunHuang”, and “Yungang Grottoes” related to grotto culture in China Bouqu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subtitles in this document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licitation theory. The study of grotto culture translation from the explicit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global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grotto culture, it can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stimulate global interest in grotto culture, and deepen the cultural diversity.
文章引用:张红玉. 明晰理论视角下《万象中国》中石窟文化字幕翻译策略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804-80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27

1. 引言

新时代纪录片的创作就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依托真实的影像资料来讲好中国故事并记录和传播中国蓬勃发展的足记。《万象中国》从中国文化体系中挑选了20个中国文化核心元素和代表符号,以期借助纪录片以小博大的功能,便于外国受众短时间内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1]。而麦积山、敦煌、云冈石窟作为石窟文化的典型代表元素,有助于受众了解石窟文化及其背后的故事,基于相关的字幕英译,探讨石窟文化字幕翻译时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为石窟文化的译介和传播提供参考。

2. 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

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随着21世纪初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

2.1. 通俗性

字幕译文的受众是外国观众,然而受众群体的文化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目的在于推介本国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等。这就要求字幕翻译的过程中,译文应通俗易懂,易于大众观看[2]

2.2. 瞬时性

字幕翻译要求译者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准确地传达原片中的内容。记录片中的有声语言一瞬而过,为了确保字幕的呈现时间与观众的阅读水平达到平衡,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准确把握字数的限制,确保声音的同步,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接受原片所传达的信息[3]

2.3. 文化性

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记录片的字幕翻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灵活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达到交流和推介的目的。

3. 明晰理论概述

“明晰化”这一概念于1958年由法国学者Vinay和Darbelent首次提出。将其定义为“一种用来使得源语中隐含的信息更加明确的策略”[4]。Nida进一步研究了明晰这一概念,重点讨论了翻译过程中用到的技巧,包括增译、减译、改译[5]。Blum-Kulka提出了明晰化假说,该假说运用语篇分析的概念和术语,探讨了语篇层面的显化,该假说认为,无论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何种差异,两者之间都存在内聚显化[6]。Klaudy则将明晰分为四种:强制明晰、选择明晰、语用明晰和翻译内在明晰。强制明晰是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如不使用强制明晰,译文将不符合语法规范;选择明晰是由语言使用、语篇结构以及问题偏好的差异所导致的;语用明晰是由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信息及知识差异产生的;翻译内在明晰被认为是翻译本身的性质[7]

4. 明晰理论视角下《万象中国》中石窟文化的字幕翻译

明晰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现正聚焦于优化信息传达的清晰度与观众理解度,探讨如何在紧凑的字幕空间内平衡文化意涵与语言简洁,确保快速准确的跨文化沟通。此研究力求在不同屏幕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实现无障碍交流与增强观赏体验的目标,体现了对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深度与广度的不懈追求。本文将以Klaudy的明晰理论为视角,选取《万象中国》中的麦积胜境、花开敦煌及云冈新景观三集为研究对象,从强制明晰、选择明晰以及语用明晰三个层面,探析《万象中国》中石窟文化字幕翻译策略。

4.1. 强制明晰

强制明晰是由语言的句法和语义结构差异决定的。语法和语义的明晰是强制性的,因为如果没有强制明晰,译文将不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规范。

例1:吸引他们回来的,是敦煌。

译文:What drew them back to China was Dunhuang.

分析:根据上下语境可知,此处是指吸引常书鸿一家回到中国的,是敦煌。此处为了使得读者对于纪录片所涉及的信息更加清楚,采用强制明晰,添加了China一词。这样的翻译使得译文更加明晰,对后文描述其一家人回到中国后与敦煌的故事做好了铺垫。

例2:花开敦煌

译文:THE DAUGHTER OF DUNHUANG

分析:“花开敦煌”是该纪录片第二集的片名,按照原文进行直译,则会造成歧义。这一集主要讲述的是艺术家、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回到中国后,与敦煌石窟以及敦煌文化的一系列故事,显然直译“花开敦煌”并不符合纪录片中所讲述的内容。因此,译者采用强制明晰,采用意译的方法将片名译为“THE DAUGHTER OF DUNHUANG”。此译文更加贴合纪录片所讲述的内容,也更易于读者理解。

例3:这段经历几乎成了她整个艺术生涯的营养来源。

译文:That experience became the artist’s inspiration for her entire career.

分析:“营养”一词,在英文中一般译为“nutrition”。在这个例子中,分析语境可知,此处的营养来源是指这段经历给沙娜的艺术创作生涯带来了很多灵感,是她的灵感源泉。因此,在此处将“营养”译为“inspiration”,更贴合语境。

例4:考古人员发现,在石窟兴建之时,凿山为窟,劈山为像。

译文:Archeologists found that when the Yungang grottoes were built, the mountains were sculpted to from the caves and statues.

分析:在汉语句子中,非常讲究节奏,四字格与汉语的美感密切相关,因此四字格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然而英语中不存在类似的表达。例如这个例子中就用到了两个四字格“凿山为窟,劈山为像”,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能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意译。在此例中,译者将两个四字格合译为一个句子。

4.2. 选择明晰

选择明晰是由语言使用、语篇结构、文体偏好和语境信息的差异所致的,如果不对译文进行明晰化处理,译文仍然符合语法且被接受,但读起来可能晦涩难懂。

例5:从公元四世纪开始,云雾笼罩的麦积山就是佛教僧侣的居所。

译文:These fog shrouded hills have been the sanctuary of Buddhist monks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beginning in the 4th Century.

分析:在汉语中,时间状语一般放在句首或者句中,此例中的时间状语“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就置于句首,然而在英语中,时间状语一般置于句末。选择明晰指出译者应根据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对译文作出明晰化处理。此处根据英文的行文习惯,将“beginning in the 4th Century”这个时间状语置于句末,实现了句子层面的明晰化。

例6:随着时光流逝,或许人们已经遗忘在1600年前,这座城市曾经是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译文:Perhaps forgotten as time passed this city was once the political cultural center of northern China 1600 years ago.

分析:英文多长句,中文多短句,这是英汉两种语言十分明显的一个差异。在这个例子中,源语由三个短句构成,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得译文更符合英文多长句的表达习惯,译者在用到伴随状语及时间状语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整合,采用选择明晰来使得译文更加清晰流畅。

例7: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基因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一直没有变。

译文:Chinese people’s reverence for life and nature has stayed unchanged all the time.

分析: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英语中重心在前,汉语中重心在后,英语重物称,而汉语更注重人称。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得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语法规范,译者需对译文的语序作出调整。此译文中,将主语中国人提前到句首,并对整句话的语序作相应的调整来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行为规范。

例8:沙娜,不要忘记你是一个敦煌人。

译文:Shana, don’t forget you are a child of Dunhuang.

分析:这是沙娜的父亲对沙娜说的话,如果采用直译,将“敦煌人”直译为“Dunhuang people”,受众同样可以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这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教导,因此,采用选择明晰将其译为“a child of Dunhuang”,更符合原文语境,更能表达出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望。

4.3. 语用明晰

语用明晰是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决定的,且受众的文化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为了弥补两种语言社会团体之间的鸿沟,往往需要采用语用明晰。

例9:麦积山因此得名。

译文:And that’s where it gets its name, Maijishan: Hey Stack Mountain.

分析:“麦积山”是天水石窟的名字,这个概念对于外国受众来说是陌生的,如果只是将“麦积山”音译为“Maijishan”,读者将会感到十分困惑。前文中说到,麦积山是一座形状奇特的山,由于像一个农家的麦垛而得名,此处为了填补文化知识差异的空白,在音译后面加以解释,将其译为“Maijishan: Hey Stack Mountain”,采用语用明晰,能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例10:这张画现在收藏在蓬皮杜艺术中心。

译文:This painting now sit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Pompidou Centre in Paris.

分析:此处提到“蓬皮杜艺术中心”,查询相关资料可知,蓬皮杜艺术中心是坐落于法国首都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原文中并没有提到蓬皮杜艺术中心属于哪个国家,译者在译文的处理过程中,添加了这一相关信息,增译了“in Paris”,这种处理方法能使隐含的信息更加明晰。

例11:从开凿的第一天起,敦煌莫高窟便以它恢弘气度吸纳融合了当时欧亚大陆人类文明的精华。

译文:Since the first caves were dug in the fourth century, these grottoes have absorbed and integrated the magnificent ess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cross Eurasia.

分析:这个例子选自纪录片的第二集“花开敦煌”,这个例子中,“从开凿的第一天起”并没有具体指出开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译者在此处运用语用明晰,增译了一个时间概念“in the fourth century”,敦煌石窟有着悠久的历史,此处增译明晰了敦煌石窟开凿的时间,将有利于受众更好地了解敦煌石窟悠久的历史文化。

5. 结语

本文以Klaudy的明晰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万象中国》中与石窟文化相关的三集微纪录片中字幕翻译的技巧。根据明晰理论,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原文进行明晰化处理,使得译文在更遵循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同时,使得译文更加清晰流畅,更具可读性。结合原文语境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译文从强制明晰、选择明晰及语用明晰三个层面进行了处理,译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明晰。通过此探究发现,明晰化处理在与文化相关的字幕翻译的过程中是必要的,明晰能最大程度地表达原片所传达的意思,使外国受众能够通过简明扼要的纪录片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以及映射出的中国人民的美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君香. 微纪录片《万象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J]. 现代视听, 2024(1): 74-78.
[2] 李想.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语言特点以及翻译策略[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3): 310.
[3]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1): 61-65.
[4] Blum-Kulka, S. (1986)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In: House, J. and Blum-Kulka, S., Eds.,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Gunter Narr, 17 p.
[5]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2014) Cohesion in Englisn. Routledge.
[6] Klaudy, K. and Károly, K. (2005) Implicitation in Transl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or Operational Asymmetry in Translation.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6, 13-28.
https://doi.org/10.1556/acr.6.2005.1.2
[7] Klaudy, K. (1993) On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 In: Kohn, J. and Klaudy, K., eds., Transferre Necesse est...Current Issues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Honour of György Radó on His 80th Birthday, Dániel Berzsenyi College, 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