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元”字背后的文化探求
Cultural Exploration of the Character “Yuan”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DOI: 10.12677/ml.2024.127620, PDF, HTML, XML, 下载: 4  浏览: 10 
作者: 屈春兰, 薛钦文: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字形字义文化内涵Character Pattern Word Mean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摘要: 从字形上看,“元”字简洁而富有变化,其演变过程也体现了汉字从象形到抽象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开始”或“首”之意,到后来的“元气”“元首”等,都表明它一个具有深远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汉字,它的起源、含义、故事和演变,更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历史和文化。本文将从“元”的字形演变、字义引申入手,通过掌握“元”在不同时代的用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求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进一步了解“元”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the character “yuan” is concise and full of changes,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also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pictographic to abstract. From the initial meaning of “beginning” or “head” to later concepts such as “vitality” and “leader”, all indicate that it is a Chinese character with profound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s. Its origin, meaning, story, and evolution are full of fascinating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 form and extension of the meaning of “yuan”. By mastering the use cases of “yuan” in different eras and exploring the cultural codes behind it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we will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ua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and modern social life.
文章引用:屈春兰, 薛钦文. 语言学视角下“元”字背后的文化探求[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751-75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20

1. 引言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轨迹。“元”作为一个十分特殊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汉字,从最初的“开始”或“首”之意到如今的“元宇宙”“元认知”“元学习”表明它始终都在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并且,汉字中10%的字都包含着“元”这一部首,可见它是构成新字的重要基础,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来源。另外,通过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很多学者从《说文解字》出发说解了某个字义,并探究了它的文化意义,但没有一篇论文是结合如今的科技发展从语言学视角下来探究“元”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所以本文恰好从这一角度入手,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从较为客观且专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元”在不同时代的用例,进一步帮助大家掌握“元”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2. “元”的字形发展演变

根据已发现的文物记载,最早的“元”是一个侧立的人像。在后续的演变中,点逐渐拉长,形成了类似“兀”的样子。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元”和“兀”就是一个字,在西周的考古发现中,是没有“兀”的,而在六国时期的考古发现,“兀”常用为“元”的减省字。直至汉代,才彻底区分开来。所以“兀”做光秃,也不是没有来由的。而其本意,仍是“元”字头意的延伸。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就此,元的大体形象已与现在所见无异。

从字形来看,“元”的字形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总体上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1]:商代甲骨文作“”,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狽元作父戊卣中作“”,西周中期的师酉簋作“”,春秋晚期的吴季子之子逞剑作“”,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侯马盟书作“”,战国早期陈图片簋盖作“”,战国楚简作“”,秦两诏椭量作“”,睡虎地秦简作“”,《说文解字》小篆作“[2]。很明显,在隶变以前,古文字阶段的“元”形体取象于人侧立的样子,用“一”或“●”的构件来突出人的头部位置,代表意义所指,所以“元”的本义应该是“首、头”。关于本义的用法在古代典籍里就有相关用例,例如:

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有这么一段话: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先轸是晋国的股肱之臣,赵衰称其“有谋”,自愧弗如。先轸辅佐晋国两代国君开疆拓土,取威定霸。这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却在一场稳操胜券的战役中脱去盔甲,冲入敌阵,以身殉国。狄人在战后“归其元”,杜预注:“元,首。”这里“元”使用的就是本义,表示人的头颅,即狄人战后归还了先轸的头颅。

3. “元”的字义引申过程

由元的本义出发,进一步按照时间线索探究“元”的字义引申过程。元的本义是头,是占据身体最高的位置,支配着身体诸多器官,好比君主治理国家。所以元也可以指代君主。如此,贵不可言。《广雅》:元,君也。因其形会其意,由人体本身出发,逐渐迁移到其他事物,是文字发展的一个常见趋势。

根据医学发现,头部是人体最先发育的部位。这或许是《说文》解“元”为开始的一个发端。作为某物的发端,便是某物的根源,本源。《春秋繁露·重政》:元者,为万物之本[3]所以,天地初始之气便是“元气”;人体的本源,便是“真元”,国家的本源是“黎元”,以人民做为国家本质根源,这就很有中国文化的特色。黎,最早指的是九黎部落,后在与黄帝战争中失败,黎民便是奴隶的象征,即战败之民。后来随着各部族的繁衍,百姓与黎民再无贵贱之别,意思便开始混为一体,“黎元”便代指百姓,此外,还有“元元”、“元元之民”。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至今,亲民,重民的思想,依然是我们的主流思想。

一个事物既然有了开始,便天然产生了次序。《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以其为初端,便是第一的意思。葛洪《抱朴子·备阙》:“淮阴,良将之元也。”“元女”即是长女。再后来,状元、公元、元年即是此意的延伸。

事物的开始也就预示着结束,如果把一个开始到一个开始之间看做一个时间轴,它便代表了一个单位的时间周期。古术数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一百八十年为“天地一变”之周始,合称“三元”。这种以初为时的纪年办法,既包含了轮回的意义,也启发了人们对时间的思考。“既可以定义单位时间,便很容易就有了代指特定集合的属性,如单元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谓之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元朝疆域的浩瀚横跨欧亚大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周易》彖辞中元的浩瀚,很好的涵盖了蒙古人一直以来对苍天疆土的痴迷。既取“天”也取“大”。基于元的成立,便有了“元曲”“元宝”等一大批时代专属名词。

早在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自立为王,历时12年成立北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徳王,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生、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太和二十年诏。”这个自诩为黄帝之后的帝国,因为对大地的崇拜,改拓跋为元。文字既是历史的载体,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据说写下“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唐代诗人元稹也是拓跋氏的后人。

牵绊的帝王还有康熙,由于避讳帝王的名字,改玄色为元色。对“玄色”的描述。有两个历史时期,在先秦时期特指青色或者蓝绿色调的颜色,而在汉代以后指黑里带微赤的颜色,泛指黑色。古代作品中,将同类色中的相邻色、相近色,如碧、绿、青、蓝、黑、苍,统称为玄色。所以后世如“元狐”、“元玉”等都是黑色的意思。

《周易集注》“元亨利贞”。乾卦是全阳卦,以元说阳。元,代表了天地间的生发之气,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万物皆由元构成,元便无处不在,因其无处不在,元便“大”而无边。王孙钟:「元鸣」,指钟声大鸣。大之又大,又无所不包,这便是“天”了。《淮南子·原道》: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由人到天,再由天到人,通过“元”很好解释了个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天地万物同源,气息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殊途同归,欣欣向荣。既有朴素的平等,也有蓬勃的生气。万物皆安其命,便是蓬勃向上,便是自强刚毅,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 “元”字背后的文化密码

() 字看唐宋社会的时代特征

根据《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所收录的词条来看,“元”在古籍中的用例是十分丰富的。据不完全统计,“元”在《十三经》中用例181次、在《二十五史》中用例72,422次、在《二十二子》中用例341次。其中《旧唐书》中就被提到了9058次,《宋史》中被提到了9651次。通过上述庞大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元字在古籍中用例众多,一直以来都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显而易见的是,“元”字在唐宋时期使用频率出现爆发式增长。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究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1) 从语音视角来看,是词汇复音化的结果

按照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来看,唐宋属于我国汉语词汇发展的中古期,这一时期是语音、词汇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提高、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拓展,在词汇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单音节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一批复音词,并在后来的交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跟“元”有关的就有“元服、元宝、元帅”等[4]

2) 从文化视角来看,是文学作品作用的结果

唐宋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巅峰。诗歌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盛唐气象,涌现出了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优秀诗人。与此同时,许多文化艺术瑰宝也就诞生了,如《长恨歌》《卖炭翁》等。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使用了“元”字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而宋代则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红楼梦》中更是多次使用了“元”,例如:贾元春之“元”、上元节之“元”、韵脚之“元”,这些“元”仿佛勾勒了红楼的命运,书写了每个人物的生命历程,画出了一个轮回的圈,起点也是终点。

3) 从传播视角来看,是佛教发展的结果

唐朝可谓是一个“佛教帝国”。上至政治宣传、意识形态,下到日常生活、节日习俗,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响。大唐的长安和洛阳的天际线被佛塔所装点,人们的心灵被笼罩在佛光下。佛教在亚洲的兴起与传播,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但带来了宗教信仰的传入与传出、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也带来了几乎全面的知识和观念的革新:地理知识、宇宙观、生命轮回、语言系统、新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城市景观等。这种文化融合和再造,不只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更是高度发达的知识和信仰体系之间的磨合,对当时中土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武则天正是在佛教繁荣的背景下,才能以佛教转轮王的身份登上皇位。《旧唐书卷七 本纪第七》便记载了这一时期权力的更迭过程:“上二年,相王,拜右卫大将军。六年春,旱。闰四月乙卯,韶常参官、畿县令言事。仪凤三年,迁洛牧;改名旦,徙封豫王。免京兆府夏税。嗣圣年,则天临朝,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仍临朝称制。及革命,改国号为周,降帝为皇嗣,令依旧名轮,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八月辛丑,杀皇太子妃萧氏。圣历年,中宗自房陵还。十一月戊辰,朝献于太清宫。帝数称疾不朝,请让位于中宗。”

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字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记录了历史的兴衰变迁。通过“元”,我们窥探了唐宋时期的文化风貌,了解了这一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发展演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理解把握“元”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 字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从字形上看,元由二、人构成,仁也是,只不过结构方式不同,位序不同,所以“元”与“仁”是异形同构。“元”与“天”,都由“二、人”两字根合成,构字理据相同。二者区别在于,一个是侧立卑微之人(),一个是正面挺身之人(),所以“元”与“天”字形相似。通过“元”与“天”,“元”与“人”,我们十分形象地便联想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敬天爱人。

何为敬天爱人?稻盛和夫是这样解释的:“敬畏天地,关爱他人”。所谓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间之正道——亦即天道,与人为善。换言之,就是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所谓爱人,就是摈弃一己私欲,体恤他人,持利他之心。“天”,即天道,规律,就是道理,合乎道理即为“敬天”。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是我们应取的观念。

敬天爱人,就是效法天地无私的精神,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存天理,灭人欲”(人欲一直被误解,天理一直在昭示)。《朱子语类》中记载朱熹的话:“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就是把自己交付给“天道”,敬畏“天理”,敬奉“天命”,知会“天意”。

“敬天爱人,以德保民”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封建社会发展始终,体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人文关怀和终极生命意识的关照。

周王朝建立后,总结桀纣失国的教训,迅速确立了民本德政的思想和国策。他们认为,上天可以在统治者有德的情况下给予天命,也可以在失德的情况撤回天命,转给别的有德者。统治者必须谨慎地认识和理解天命,并通过礼乐来发扬和实施让周获得天命的“德”,也就是“以德配天”。他们又认识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即上天并不直接向人说话,而是借着人民来表达意思和施行选择。于是,这种德性政治最后的落脚点,自然而然地由“敬天”转到了“爱人”,由“以德配天”过渡到“保民而王”。也就是说,周朝民本德政的核心在于,通过让人民实现安居乐业,来彰显他们所具有的“德性”。并在“天命”之下,通过实施以“德性”为基础的礼乐措施,完成代天理民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从而通过民安保证国泰。由此,这种德性政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厚利民生。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还有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施实德于民”这样的说法,它们与“敬天爱人,以德保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体系。从人民的言论中考察国家兴衰,政治得失,国君只有体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民之所恶,增加人民的财富衣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 字看《易经》文化中的人生智慧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六卦无元亨利贞这四个占断之辞,元亨利贞四字俱全者七卦,有亨者八卦,有利贞者九卦,有利者十卦,有元亨利者一卦,有元亨者三卦,有元贞者一卦,有亨利贞者十一卦,有亨利者四卦,有贞者二卦。可见《易经》卦爻辞中元亨利贞四词尤其“元”词出现频率极高,在《易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5] [6]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元”的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3] [7]

1) 四德之一说。《左传》襄公九年载:穆姜释随卦卦辞,读“元、亨、利、贞”,以元为仁,亨为礼,利为义,贞为正,称为“四德”,赋予道德规范的涵义。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子夏传》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认为乾卦“四德”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物生而通顺,能使万物和谐,并且坚固而得其终。

2) 其二为占筮之辞说。朱熹《周易本义》曰:“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益也;贞,正而固也。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

再结合卦辞来看,“元亨利贞”四个字系于乾卦之下,意为“健”,所以乾卦的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本质特点是健,健是运行不息的意思。君子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君子与天共一乾德,故能自强,无须外力而自我前行[6]

由君子之健推及到个人、社会和国家,“元”字所蕴含的《易经》文化的本质就是自强不息、生生不止。作为一个为理想和事业拼搏的年轻人,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不断壮大自身力量,一直前行在奋斗的路上。同时,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更应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永远走自主研发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走向美好明天。

5. “元”字的现代应用

“元”作为一个极具生命力与希望的字,从古至今一直都被人们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在汉字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统计,汉字中约有10%的字都包含“元”字部首[8]。在现代汉语中,“元”字的使用情况和变化体现了语言与社会互动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在货币单位、科技领域以及网络文化语境中均有所拓展和深化。

在经济领域,“元”作为货币单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使用,如中国的人民币、日本的日元等。这种使用不仅反映了货币体系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元”字在货币领域的通用性。据统计,人民币作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其流通量和影响力逐年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元”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

在科技领域,“元”字也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在元宇宙这一概念中,“元”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指代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虚拟共享空间。这一概念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元”字的内涵,也展示了语言在科技创新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9]

此外,在网络语境中,“元”字也呈现出多样化的使用方式。例如,“元宇宙”一词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使得“元”字在网络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同时,“元”字也被用于表达一些新的概念,如“元认知”、“元学习”等,这些新概念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元”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方式和内涵。

6. 结语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元”的字义从最初的头引申到后来的君王和黎民百姓,其词义系统内部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民和君主之间密切的关系,也时刻提醒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要“敬天爱人,以德保民”。由于汉字有会意这种独特的造字法,本文首先从“元”的字形演变、字义引申过程出发,对重点义项按照时间线索进行了探讨梳理,进而通过“元”在古籍文献中的用例情况掌握了该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元”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情况进一步丰富了它的意义,让人们对这个字有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同时,“元”字背后所投射出来的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华民族精神无不体现着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深远而丰富,必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501.
[2]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古代汉语词典[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24.
[3]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 向熹. 简明汉语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5] 朱 熹. 周易本义[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3.
[6] 李洋. “元亨利贞”文字考——以阳城县北崦山白龙庙《重修显圣王庙记》为例[J]. 汉字文化, 2021(22): 105-106.
[7] 赵方辉. 释元——《易经》歧解例研究[J]. 科学之友, 2010(2): 90-9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3.
[9] 胡小玉. 元宇宙与文化元素的关系探赜[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6): 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