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格局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High-Quality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atter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71353, PDF, HTML, XML, 下载: 3  浏览: 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莲, 杨宁松: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自贡
关键词: 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格局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igh Quality Pattern
摘要: 新时代高校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进入新阶段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把握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格局的价值意蕴,认识其建构过程中的困境,从“大价值”、“大体系”、“大师资”三方面构建“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格局,是顺应时代变化,回应现实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高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提升的重要路径。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patter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a basic, long-term and overall systematic project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ter a new stage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grasp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attern,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in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build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ter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big value”, “big system” and “big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respond to realistic requirements,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high quality and effect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陈莲, 杨宁松. 新时代高校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格局的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620-162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5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为思政课善用“大”的资源指明了方向。高校“大思政课”格局是指将高校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行结合,依托“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以高校的课堂教学平台联动社会广泛资源平台,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联动其他教育主体,建构多维时空思政教学体制,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起的“大课堂”“大体系”“大师资”的新格局。当前,高校正在不断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中高校推动“大思政课”格局高质量发展还不足,需要立足于提升“大思政课”的“大价值”、“大体系”、“大师资”的质效来打造“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

2. 新时代高校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格局的价值意蕴

() 构建大时代大课堂

高校思政课是学校的必修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论述,高校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是抓住教师和学生,根据大时代需要打造有内涵、有意境、有趣味、有意义的思政课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出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是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大思政课”是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格局,可以构建起“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教研系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在大格局中,强调把高校思政课堂与社会领域紧密结合,把田间、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纪念馆转变为思政课堂,坚持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舞台,拓宽了高校思政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是运用了社会大课堂的优势,推动了高校“大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将社会现实生活引进校园理论学习,以小故事大时代,打通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既学懂弄通又做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课程融合、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考评共赢的协同联动,助推高校思政课“大课堂”的高质量发展,完善高校“大思政课”格局。

() 铸就思政育人大目标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2]。课程育人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过程育人”也是“大思政课”格局构建的发展大目标。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指示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深刻领会内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道理,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将有利于充分营造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环境,奠定“立德树人”的德育总基调,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搭建起长效稳定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推动“大思政课”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诠释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的格局的价值,进一步更好地实现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育人目标。

() 激发思政大能量目标

“大思政课”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改革范式,旨在构建一种全主体、综合式、立体化的育人工作体系。高校是“大思政课”理念实施的重要阵地,“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并非‘另起炉灶’,更不是‘自立门户’,而是坚持有的放矢,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3]。一方面,高校以校内教育主体为驱动,由党委统一领导,宏观把握,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发挥主导作用,形成校园内育人合力;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体为依托,充分调动家庭、街道社区、实践教育基地以及社会各界教育主体发挥协同作用,汇聚成校外教育力量,这种校内校外交互融通,携手共建的格局,是现实社会生活元素对思政课的注入、渗透和支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的发展特点。高校构建高质量的“大思政课”格局不仅能够不断拓展正能量思想的传播与推广途径,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达我国的各项政治决策,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优秀的道德品格。而且能够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明确哲学理论哲学的基本原理,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通过正能量传播,进而巩固思政教育理论在高校意识形态培养中的领导地位,激扬“大思政课”的大能量,促使青年学子逐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 新时代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困境

()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内涵式发展有待提升

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政课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新发展模式。近年来,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得到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与发展,对高校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格局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挑战,在大格局构建过程中,大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制约着思政课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一是高校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课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使得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内容难以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有的高校思政课过分注重学生的“想要”,广泛把学生展示、小组探讨、课堂辩论等新颖方式引入思政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堂较为严肃的局面,而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即趣味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表现力与表达力有了明显的变化。二是高校教师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误区,思政课师资力量迅速壮大的同时也产生了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例如,有的高校甚至还出现“科研成果到位,不用教学”的过激声音,也包括在思政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对科研成果的过度考核,这种过度重视科研势必会挤占提升教学能力的时间和精力,蕴含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要素紊乱的风险,由于没有充足的教学认识和教学历练,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有的思政课兼职教师很难跳出学科思维和研究范式,无法深入讲授思政课的思想性,影响了现任思政教师和潜在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三是高校思政课评价考核体系还不完善,对课程建设的意识引领欠缺。从目前高校“大思政课”格局建设来看,高校思政课评价考核体系在传统方式中重点是侧重教师评价,评价考核体系仍然保持着同其他科目教学相同的绩效评价模式,相对较少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与教师教学的效果,容易使思政课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产生偏离,陷入忽视教学效果的认知误区。因此,还没有完全的显示出针对学生的这个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另一个“主体”的评价,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存在评价指标呈现单一化的问题,考核以分数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欠缺价值评判,侧重于聚焦学生成绩的短期效果,相对忽视了学生自觉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形成“教”与“学”的科学评价考核体系还有很大完善空间。

()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育人体系有待完善

进入新时代,“‘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4]。要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基本内涵的“三全育人”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育人体系。但是,在以“大思政课”格局助推高校思政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育人大体系不强,“大思政课”对育人主体的价值预期与教育现实却存在较大的张力,育人协同体系、主体间责任边界仍然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对协同的原因、作用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认知也同样存在模糊性问题,这既与“大思政课”所强调的家校社企等多元育人主体高效协同的目标相违背,也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大思政课”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接受与认同、理念与现实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同时,由于受限于育人理念、资金技术等因素,部分高校同专业尚未形成协同育人实际的育人体系,学校仍更多地强调思政课教材、教学大纲,学校与社会共同育人之间存在协作不深,课程思政在育人资源挖掘方面有欠深入,协同效果还不明显,导致“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构建在内容层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限制了“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内容的多样化选择。加之有的高校缺乏地方相应文化机构、场馆等的合作也较少,难以发挥学校思政课实践所包含的育人价值,影响了“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内容和模式的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育人体系尚不完备。

()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师资质量有待强化

高校要想构建一个高效的“大思政课”格局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但当前,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普遍面临着育人合力不足,存在教师质量不高等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还不能满足“大思政课”格局的建设要求。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人员数量上一半甚至超过一半是来自辅导员岗位和行政岗位的兼职思政课教师,虽然近年来有大量引入青年教师进入高校,但部分青年教师也存在教学法训练略显不足,普遍缺少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训练,参与课堂的时间较短、深度不够,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课堂突发情况,在思想政治理论上也是缺乏系统地学习和把握,外部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与此同时,有的高校在构建高校“大思政课”格局时存在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囿于“唯用论”理性工具思维,有的高校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等现象,未能从实际上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难以产生持续驱动力。此外,青年教师往往又承担着大量教学科研任务和其他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沉下心来学习学科知识,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也难以保证,一些青年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授课,特别是学历高、研究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面对思政专业的学生容易将思政课讲成专业课,面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容易将思政课讲成理论课、宣讲课,难以发挥思政教师队伍在人才培育工作中的优势、价值,制约着高校“大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的高质量发展。

4. 新时代高校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路径研究

() 丰富高校“大思政课”格局高质量发展的“大价值”内涵

“所谓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的规模、数量、指标增长而言,指内在质性的丰富与提升,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设定的作用功能完满实现的过程”[5]。高校思政课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也是一门不好上的课,构建“大思政课”格局需要摸索出一种从实际上凸显民族特色、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有效发展模式。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样,丰富思政课“大价值”内涵也是推进高校构建高质量的“大思政”格局的强大动力。大思政课的“大价值”内涵离不开“内容为王”,需要以高端品质为目标,真正使思政课成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兼具的灵魂课程,逐步打造螺旋式上升的“高效课堂”,需要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与时俱进,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经典理论学习,让学生理解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真理,理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只有让学生的精神本性从单纯的感觉和享受的生活中提升出来,激发他们探索真理的热情,促使他们相信精神的力量,追求远大的理想,培养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才能够让思政课具有思想含量价值,进而提升“大思政课”格局的质量。还要注重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根据成果贡献和能力发展原则,适当将高校思政课教师逐步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型等四个类别,发挥思政教师的价值,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精英化和专业化。另外,还可以设立多样化考核目标,增强量化考核数据指标的科学性,突出大思政课的质量导向,强化对高水平论文、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和重大智库成果等代表性、标志性成果的评价要求,在高校形成重视教学、鼓励教学、以教学为重为荣的正确教育评价导向,细化思政课教师相关成果的认定标准,打破论文、奖项、课题等传统评价要素的限制,突出思政课教学价值,丰富“大思政课”格局额内涵。

() 构建高校“大思政课”格局高效运行的“大体系”保障

高效运行的“大体系”是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持续推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思政课格局需立足自身所具有的教育特点和校本特色,积极构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机制,构筑由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综合育人体系组成的“大思政课”格局的“大体系”。一方面大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运用好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站稳人民立场,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大体系的协同育人效应,涵盖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的内容,涉及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的内容,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体系的同向同行,在大格局、大体系中发挥育人合力。还可以打造思政课教学大体系,该体系要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将时政素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模拟真实情境,让受教育者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实践,努力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发挥社会现实问题的导向,彰显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大思政课格局需要建构纵横连贯的协同育人大体系,建构家庭、高校、社会横向协同的大教育体系,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育人主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各方主体应明确自身在育人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结合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调整教学目标,加强彼此密切联系,协作互动,强调家庭社会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大思政课”格局的核心作用,同时发挥公益组织、行业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各类社会平台的育人效能,共同营造育人大环境,以“大思政课”格局凝聚“大体系”育人合力。

() 打造高校“大思政课”格局高水平的“大师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高水平的“大师资”主体建设是“大思政课”格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广泛意义上,‘大思政课’的大师资力量包括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先进模范等,他们共同构成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大师资力量”[7]。在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格局构建过程中,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能承担课堂思政理论课教学任务,还能够承担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任务;既能胜任线下教学,又能有很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好线上教学,高校需要把构建大思政课的大师资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聚合社会和实践育人资源,不断完善‘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8]。首先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战略发展全局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建成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高校可以采取研训一体化方式推进,成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小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其“研”,即校本教研、县市级教研,引导学校突出思政课教研组、备课组的地位和作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让教师在丰富的思政教研活动中提升自我。其次,强化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修养,加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比较大的优势,通过隐性方式发挥其用党的创新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培根铸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除思政课老师外,学校领导、二级学院书记也应该走进思政课堂,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等先锋模范也可以走进校园,共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共同构筑起“大思政课”高水平的“大师资”格局。

基金项目

2022年四川轻化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路径研究——以四川轻化工大学思政课为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心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刚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603_462437.html, 2020-05-28.
[3] 付洪, 蔡琛. 善用“大思政课”三重叙事: 内涵特征、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J].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1): 121-130.
[4]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N]. 人民日报, 2021-03-27(003).
[5] 高国希.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三个纬度[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9(3): 148-157.
[6] 梁玉玺.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 光明日报, 2023-08-21(003).
[7] 牛小侠, 黄卫东. 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内涵、原则和关系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3): 130-136.
[8] 王景云, 杨晨光.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度推进[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4):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