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以《父爱之舟》为例
Research on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Basic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Taking “The Boat of Father’s Lov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71343,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24 
作者: 李煜丹, 付玉璇: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新课程基本理念核心素养小学语文The Basic Idea of the New Curriculum Core Literacy Primary School Chinese
摘要: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新课程基本理念,在分析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的教学提出四条建议:秉持目标导向,发展核心素养;着眼于整体观念,发展学习任务群;立足生活价值,强调实践性与情境性;着重引领与发展,转向过程性评价。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hinese Curriculu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humanistic theme and Chinese literacy of the unit, fou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teaching of the lesson “The Boat of Father’s Love” in the first volume of Chinese Grade 5 in primary school: upholding the goal orientation and developing the core literacy; Focusing on the whole concept, developing the learning task group; Based on the value of life, emphasizing practicality and situation and focusing on leading and developing, turning to process evaluation.
文章引用:李煜丹, 付玉璇. 新课程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以《父爱之舟》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560-156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43

1.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要求教师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与奠基作用,培养时代新人,我国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阶段衔接、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方式、革新评价方法五个方面对老师提出了要求,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依据。时代在进步的过程中也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强调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因此,语文教师也要依据新课标探索新的教学策略,着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时俱进调整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内容的整合以及任务群的设计、强调教学与实践结合。

2. 秉持目标导向,发展核心素养

() 素养导向定目标

2022年版新课标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实践性的课程,着重于促进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建立文化自信,构建时代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新课标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有更进一步的描述: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新课标中规定了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又细化到了识字、阅读、表达、交流四个版块,详尽地描述了每个学段要达到的目标,将核心素养也融入到其中了。

如《父爱之舟》这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的中心主题是“舐犊情深,感受血液里的爱和温暖”[3]。结合整个单元的课文安排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通过结合文章、观察字形等方法理解“茶房”“粜稻”“初小”“高小”的意思,感受汉字构字的特点;

2) 精读课文,梳理出作者梦中提到的场景,讨论:父爱是什么;

3) 细读主要场景,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父爱的句子,体会父亲深沉的爱;

4) 理解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含义。

() 素养导向定策略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达成课程目标。在教授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教材中的课文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师应研读课文,把握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课文的中心素养,依据课文的特点,找出其重点难点,结合该学段学生的特点寻找切入点,创新引入。《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所在单元主题是“舐犊情深”,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梦境,通过回忆父亲与“我”的场景来描述父爱之深。该课文中“凑学费”这一板块是笔墨最重的,教师可把这一场景作为文章重点,难点则是怎么看待“父爱之舟”的含义,怎么解读“父爱之舟”的含义?

教师通过梳理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课堂中开展教学的方向。核心素养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累积不断进步而形成的品质。所以核心素养是随着教学目标的完成而逐步形成的。

3. 着眼于整体观念,发展学习任务群

() 树立学习任务群意识

新课标要求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众多要素进行规划,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群,任务群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结合教材特点等因素为学生设计的一系列的教学任务,任务群中的任务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整合程度分为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又划分为三大类,基础学习任务群主要涉及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发展学习任务群主要表现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方面,拓展性学习任务群则是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部分[4]

义务教育课程结构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核心素养逻辑形成的结构,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各学习任务群各有侧重[5]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养成的逻辑[6]。整体性是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往往是用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的。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时刻谨记,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教学是一个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任务群,有利于全学段衔接和整体发展。

() 依托学习任务群,整体发展

五年级学生所在的学段是第三学段,主要侧重的是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本单元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主要侧重的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版块。将课文放在整个单元甚至整本书里面的教学就是实施一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父爱之舟》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舐犊情深,另外两篇课文分别是《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去体会父母的爱和父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要素,为整个单元设计学习任务群,将本单元的第一二篇文章放在一块儿学习,分别感受父母之爱,学习方法也不局限于课本学习,可以小组合作从两篇课文归纳出表现父母爱的场景,并从中选择一个小组认为最深刻的场景作一幅画;每人独立完成一个为爸爸或妈妈拍一个小视频。两个任务共同落实教学目标“从文中场景、细节中,体会父母之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侧重的是体会父母不同的表达方式,爱的表达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同,这里可以将这篇文章放在前两篇文章之后,为学生设计一个新的教学任务:运用前两篇文章学到的学习方法来自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梳理文章中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和作者的反应,给他们提出一些关于如何表达爱的建议,谈一谈父母是怎么与你相处的,并运用在三篇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来写一篇习作《我想对您说》。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4. 立足生活价值,强调实践性与情境性

() 由生活到教育

新课标中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7]。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大程度促进知识的迁移。语文学科的基本宗旨和培养目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但这并不局限于文本上的知识,语文是一门复杂且牵扯甚广的学科,它可以说是从我们的真实生活中“长”出来的学科,也是我们认识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学生的学习本就离不开真实生活,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促进知识的迁移,也促进学习泛在化,为学生创造随时随地学习的条件。

创设情境是保持教师教学充满活力与新鲜感、课堂鲜活生动、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创设情境有以下六种方法,分别为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8]。灵活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利于让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

() 由教育到生活

情境就是真实的具体的任务形式,是让学生投入了真实的情感的任务场景,赋予了课堂活力。《父爱之舟》是一篇叙事性小说,文章特点是描述了许多父亲与作者互动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场景梳理出来,找出每个场景中体现父爱的关键词句,例如“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就领我去吃了一碗热豆腐脑”、“我拿着凑来的钱去交学费,感到十分心酸”“弯腰低头缝补”、“心疼极了”。文章的主要场景可以归纳为:父爱是“枇杷”,父爱是“热豆腐脑”,父爱是“万花筒”,父爱是“理解”,父爱是“心疼”五个场景。教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场表演活动,请每个小组选择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场景作为剧本,根据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况,表演一场小短剧。还可以设置一个亲情邮箱,征集班上的同学们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征得的信件由教师负责发送给各位家长等活动。通过创设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们将课堂上的文学应用到生活当中,找到与作者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感受文学的魅力,还能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抒发自己的感激之情。

5. 着重引领与发展,转向过程性评价

() 以发展为目标作评价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9]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学情与教材内容,收集在课堂中的关键环节,合理运用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要注重评价的引领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区分优劣。义务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评价应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应只关注结果,教师要关注学习过程,给予评价适当引导。

课程性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进行,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关注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与对文学作品的评鉴能力[10]

() 过程性评价多样化

过程性评价要注意内容的具体性、目标的可行性、主体的多元性,方式的多样性。如《父爱之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场景让你觉得触动最深,可能学生回应是父子逛庙会的情景,热闹的庙会与父亲带着作者在角落吃玉米的场景对比强烈等答案。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也可以参与评价,达到多元主体评价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又或者教师可以使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学生在交流对于作者的描写手法、抒发情感等环节时,老师可以对于学生的总结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评价争取做到内容具体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例如绘画文中场景、写一封给父母的信等作业,用多样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

6.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舐犊情深”单元为例,详细论述小学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策略,以期有效落实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生活情感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得以发展,从而推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学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版块的文章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建立教育与生活的桥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共情能力的进步;以学生实践为线索,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来理解文章情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过程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秀梅, 赵明仁, 陆春萍. 技术赋能的中小学教学模式创生路径研究——政策、理论、成果、特点与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8): 32-40.
[2] 杨瑞瑶. 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3.
[3] 焦鹏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单元作业设计[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12): 5-8.
[4] 李沿知, 罗良建, 魏佳. 如何落实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以2022年版课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为例[J].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22(Z1): 9-13.
[5] 刘青民.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实施策略[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1): 88-8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7] 孙晔. 语文学习任务群在课堂的实施与落实[J]. 小学语文教学, 2023(32): 32-33.
[8] 曹可兰. “知道、认识、了解”的对比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建议[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22.
[9] 方彬, 杨红梅. 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评价的导向作用? [J]. 七彩语文, 2022(40): 7-8.
[10] 谭霞. 基于学业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10):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