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理解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以《喜欢上海的理由》为例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Art Class Focused on Cultural Understanding—Taking “Reasons to Love Shanghai”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71326, PDF, HTML, XML, 下载: 10  浏览: 17 
作者: 朱熠旻:上海市世外中学,上海
关键词: 文化理解课堂活动校园主题活动Cultural Understanding Classroom Activities Campus Themed Events
摘要: 本文以上海世外中学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在2022版新课标的引领下,围绕核心素养,探讨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建立文化自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摄影比赛、手绘上海、校园主题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上海的文化内涵,建立主人翁意识。经由丰富的美术课堂教学、多角度的交流分享、充实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Taking the practice of art classroom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Shanghai World Foreign Language Academ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build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art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2022 edi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entered on core literacy.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various forms such as photography competitions, hand-drawn paintings of Shanghai, and campus-themed activities are employed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Shanghai and establish a sense of ownership. Enriching art classroom teaching, multi-angle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and substantial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effective way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culture and build cultural confidence.
文章引用:朱熠旻. 聚焦文化理解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以《喜欢上海的理由》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442-14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26

1. 设计背景

在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特别提到“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文化理解包含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1]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同时也是熔铸了全国各地文化的聚居地。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这也同样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发展,近几年上海开展了许多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活动,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关注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的表达,并在美术教育领域播下了生机勃勃的文化艺术之种,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各类基本技能,更能够深入理解上海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2. 设计理念

笔者任教上海世外中学,是一所民办初级中学,生源的构成呈现出地域多样性的特点。以八年级学生为例,上海本地学生与新上海人的占比接近一比一。但笔者通过平日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他们对上海的认识多局限在一些“网红打卡地”或“东方明珠”等标志性建筑,对上海的艺术、文化、历史等文化理解仅限课本与公知范畴。这激发了笔者对如何有效推广上海本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上海文化,最终能够真正意义上爱上海,爱家乡的思考。

本单元基于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艺术》八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一单元《艺术展现的社会风貌》中的单元综合活动《城市印记》一课。围绕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层层递进展开,重点突出“文化理解”引领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旨在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根基。本单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身份认同的塑造。从而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2]

单元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喜欢上海的理由——城市名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结合学校活动收集创作素材,并在课上交流分享。第二部分《喜欢上海的理由——手绘上海》学习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完成主题创作。第三部分《喜欢上海的理由——主题活动》策划校园活动,将文化理解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推广(见表1《喜欢上海的理由》单元框架)。

Table 1. Unit framework of “reasons to love Shanghai”

1.《喜欢上海的理由》单元框架

《喜欢上海的理由》单元课框架

基本问题:

1. 学生如何看待上海这座城市?

2. 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文化自信?

1.《城市名片》

基础概念

学习观察方法,学会用相机记录画面,从而表达对城市文化的理解等。能够客观地评价同学作品。

表现性任务

“喜欢上海的理由——城市名片”校摄影比赛,并进行分享交流活动。

2.《手绘上海》

基础概念

学习插画的表现手法,赏析艺术家作品从而感受画家通过线条、色彩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性任务

用彩色水笔、马克笔,通过插画的表现手法创作“小画片”并加以构思说明。

3.《校园活动》

基础概念

学习策划校园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活动以及跨学科活动从而将城市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表现性任务

策划并开展为期一周的“上海文化周”校园主题活动。

3. 学习活动

新课标在8~9年级的学习任务中明确提出“理解美术的贡献”,《喜欢上海的理由》这个单元的目标是通过寻找“城市印记”,领会它代表的城市精神,这里的“城市印记”便一个城市最鲜明的美术贡献。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记录它、展示它、介绍它,从而使更多人理解“城市印记”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夯实文化根基,涵养自信底蕴,树立民族意识、家国理念和文化理解。

本单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上海的文化内涵,建立主人翁意识。所以笔者在课堂中设计多处交流作品、分享心得、畅谈理想的环节,并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上海文化周活动。通过成果及实物展示、演讲交流、互动游戏、餐饮体验等活动将文化理解立体化。从基于“知识”层面的艺术作品与文字描述,转变成可以视听、触摸、感受的“具象化”文化理解学习成果,并扩展影响范围,由点及面,形成全校范围的美育大课堂。

3.1. 从“被动”到“主动”挖掘学生眼中的上海

在上一届学生的该单元授课中,笔者使用《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诸多优秀视频影像资源作为导入,学生在感叹欣赏作品的优秀之外,收获却比较局限,珠玉在前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创作和收集素材时反而束手束脚,往往从“高大上”的角度去思考,想法浮于表面,缺乏自己的切身感悟,对文化理解的感悟停留在“经典搬运”的阶段。

在新课标关于第四学段(8~9年级)的“教学提示”中特别指出“结合8~9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围绕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相关的美术学习活动及综合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爱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有意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察觉到八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步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身边周遭的事情也非常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本学期《喜欢上海的理由——上海名片》一课中,笔者提前利用节假日组织校级活动“喜欢上海的理由”摄影大赛。学生通过镜头,用发现的眼光,将自己或他人对上海的情感与印象记录下来。此举收效颇丰,其一,此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喜欢上海”这个主题,发掘文化内涵。其二,在授课时,笔者邀请参赛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拍摄过程和创作思路,并将此过程拍摄成微课短视频,分享给所有学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观摩微课视频后,学生们打开思路,主动思考,举一反三。学生不再被“网红打卡点”、“外滩三件套”所局限,他们通过大到上海的历史变革、名人故事、各类艺术文化、新旧建筑、自然环境、企业与民生,小到特色美食、儿时的记忆、同伴友谊、小区花园、一条小马路的变化、邻里之间的故事、承载记忆的物事等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创作素材[3]

学生摄影作品见图1《时代速度》,见图2《一眼百年》,见图3《童年》。

Figure 1. Student photography project “Speed of the Times”

1. 学生摄影作品《时代速度》

Figure 2. Student photography project “a hundred years in a glance”

2. 学生摄影作品《一眼百年》

Figure 3. Student photography project “childhood”

3. 学生摄影作品《童年》

3.2. 深度交流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新课标在艺术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指出,“欣赏·评述”是文化理解与审美感知的起点。而在以往第二部分《喜欢上海的理由——手绘上海》交流展示环节中,笔者常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即学生拿着作品来到讲台前进行即兴交流,但这种形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即兴表达能力有着很大的要求,往往会有所缺漏,或一时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次的交流展示环节,笔者为解决之前的困惑,精研新课标,利用书面与口头结合的表述方式,调整了展示交流要求。课上,学生在学习了艺术家的手绘表达方法后将自己的创作对象通过“小画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还需要撰写300字以内围绕“我的创作对象是?它与我的小故事等”画片创作说明(见图4《上海交通大学》,见图5《大白兔奶糖》,见图6《生煎包》)。

文案要求的添加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梳理自己的思考过程,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能够更好的阐述自己作品中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文化理解的表达更完善,思路更清晰,对于交流双方都大有裨益[4]

男生小陈创作了江南造船厂的画片,他在画片说明中这样写道:“我画的是江南造船厂(CSSC),它在上海市长兴岛。怎么,没听说过啊?是那儿!就在长江上!它是中国最大的造船厂。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但竟然003型航母、南昌舰和外贸军舰几乎都是那儿造的哦!做为军迷,现在那里是我的终极梦想,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P.S.一个江南造船厂=美国造船的总量。”小陈同学在班级中是出了名的军迷,平时也很喜欢临摹各种军事装备,在本单元的创作中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在班级分享环节中,他通过画片及画片说明的介绍充分展现出他对于大国重器的痴迷,对于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一个上海人有着的强烈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以及对于自己未来从事行业的坚定。

女生小满创作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画片,她在画片说明中是这样说的:“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上海市共建、中央直管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896年,原名

Figure 4. Student work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4. 学生作品《上海交通大学》

Figure 5. Student work “white rabbit creamy candy”

5. 学生作品《大白兔奶糖》

Figure 6. Student work “pan-fried pork buns”

6. 学生作品《生煎包》

南洋公学,学校有徐汇、闵行、长宁、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设有34个学院,开设75个本科专业。因为妈妈在交大工作,我时常在休息日假期来到闵行、徐汇校区。爬满爬山虎的幽绿校园墙面充斥着知识的生机与活力;坐在包玉刚图书馆的楼顶能够俯瞰交大之美,享受这清风的吹拂,我希望以后也能成为她的一部分。”心思细腻的小满是一个爱看书爱学习的文静女孩,但对于一开始的选材,她非常苦恼,就像画片说明中所描写的,又想表现看书的场景又想描绘校园宁静,难以取舍,且对于初中生也比较困难,最终在笔者指导帮助下,她通过剪影的形式描绘校园场景,使女孩对知识的向往,对高等学府的憧憬跃然纸上。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上海文化,理解上海文化,达到聚沙成塔的学习效果,本单元每节课的导入部分都会由三到五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对象,并设置单元最后一节课为分享交流课。学生们在课堂中用真挚质朴的语言互相传达着对上海这片土地的热爱,用小小的画作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他们通过聆听、赏析、学习他人的创作思路,思考自己的创意想法,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这种互相参考,印证、发掘、自省的过程使得学生对于上海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阐述艺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同时,感悟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潜移默化的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价值。

3.3. 校园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大舞台

在以往的校园展示环节,多以教师挑选优秀学生作品布置展厅为主。虽然在刚布展的前几天会吸引路过的学生和老师的注意,但是静态的展览形式比较单调,同时也不能完全让观众解读作品背后想传递的文化含义。

本学期笔者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在前期准备阶段开展了主题摄影大赛,还在单元课程结束后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校园“上海文化周”活动,旨在通过全校的活动能够让文化传播到各个年级。

本次校园“上海文化周”活动为期一周,分为静态展区与互动体验区。

静态展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爱上海”地图展区、“知否知否”手翻书展区、“定格上海”摄影作品展区。“爱上海”地图展区包含全体八年级学生课堂作品,由学生骨干拣选分类为生活、自然、企业、建筑、美食、娱乐六个类别,再根据每个类别的特点设计绘制成大幅上海地图,撰写地图简介,最后将画片按分布位置或其他规律拼贴在地图上(见图7学生建筑类画片作品合集《上海地图》)。“知否知否”手翻书展区与在“爱上海”地图展区的中心地带,里面展示了与地图画片所对应的“画片说明”,学生用线装书的方式根据类别把这些“画片说明”制作成了三本手翻书。翻阅着说明,对照着画片,这也成了观众们眼中“最抢手”的展品(见图8活动现场纪实摄影《学生们观摩由画片说明制成的手翻书》)。“定格上海”展区集合了学生们利用假期及平时休息时间拍摄的以上海文化生活为主题的摄影佳作。为了更好的让全校师生观众了解本次展览,使观展不再“走马观花”,在文化周期间,八年级的学生们还自发组织每节下课及中午休息时轮班充当讲解员,为前来观展的师生们介绍展品中所包含的上海文化,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Figure 7. Collection of student architectural artworks “Shanghai map”

7. 学生建筑类画片作品合集《上海地图》

Figure 8. Event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students observing flip books made from artwork descriptions”

8. 活动现场纪实摄影《学生们观摩由画片说明制成的手翻书》

互动体验区的活动则利用学校的中午休息时间,由“识图辨名”、“沪语学校”、“弄堂游戏”等上海文化主题挑战活动组成。“识图辨名”根据静态展区的摄影作品及绘画作品出题,参与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答出图像对应的名称及简要相关信息即可(见图9“识图辩名”活动吸引了学校师生及教职工的共同参与)。“沪语学校”分为两部分,会沪语的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用上海话朗读一篇短文;非沪语系学生则通过跟读跟练,用上海话学会一句日常用语。参与“弄堂游戏”的学生需在场地内选择一项老上海的弄堂游戏,先观摩志愿者同学示范表演,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挑战(见图10学生们正在排队参加“弄堂游戏”的挑战活动)。学生每完成一项挑战就可以集一个章,最终根据集章数量兑换相应上海文化的主题礼品。

笔者还邀请学校食堂配合,在这一周的午餐中加入大量上海本帮菜肴与点心等,使全校师生从精神与物质两方面感受上海文化。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正如对上海文化所持态度的形成过程。“上海文化周”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交流艺术作品的分享平台,锻炼了学生艺术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理解上海文化,去向更多的人传播上海文化。笔者认为只有能够主动且自发的向外界分享上海文化了,才是正真建立起了文化自信,而这样的场景在校园中比比皆是[4]

Figure 9. “Identifying images and names” activity attrac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staff

9.“识图辩名”活动吸引了学校师生及教职工的共同参与

Figure 10. Students lining up to participate in the “alleyway games” challenge activity

10. 学生们正在排队参加“弄堂游戏”的挑战活动

4. 反思和展望

这次实践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教学活动,交流展示等方面进行了修改,收获颇丰。

4.1. 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多角度的认识上海

1) 交流活动: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上海文化,理解上海文化,达到聚沙成塔的学习效果,本单元每节课的导入部分都会由三到五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对象,并设置单元最后一节课为分享交流课。

2) 摄影比赛活动:本次摄影活动中,涌现出不少关注民生的作品。地铁内川流的人群,卖早餐的小贩,骑车送孩子上学的老人等。这些作品虽然稚嫩,但已经成长出小作者们思考城市民生的幼芽。同时解决了之前笔者的困惑:学生由于社会接触面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城市未来建设较少有自己的观点,他们更关注当下的生活。

4.2. 走出课堂,让学生有更广的艺术舞台

此单元笔者大胆的将原本的课堂展示活动拓展到全校性多元化的展示——世外“上海文化周”主题活动。因为文化是需要传播的,而艺术正是一种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以八年级为主创者,围绕“上海文化周”主题展开多元化的艺术、文化活动,从而将上海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所了解。

这次全新的尝试,也让笔者对以后的此单元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希望进一步围绕学生们祖籍或出生地的不同,引导学生对于自己家乡未来的建设提出构想和建议,也可以将上海与自己家乡进行对比,取长补短,引发学生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层次思考。从而正真实现新课标中提到的“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

5.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为围绕核心素养,根据学校学生背景,开展有针对有特色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更可以渗透育人理念,充实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美术教学与素质教育提供一定借鉴,为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6+66-73.
[2] 尹少淳.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美术)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73-77.
[3] 邢进. 中小学美术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9-10.
[4] 常生龙. 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3: 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