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摆烂”:起源、爆火与变奏
Understanding “Bai Lan”: Origins, Explosions and Variations
DOI: 10.12677/ml.2024.127610,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22 
作者: 田家新: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
关键词: 网络热词“摆烂”起源爆火变奏Internet Buzzword “Bai Lan” Origins Explosions Variations
摘要: “摆烂”本是NBA球队为了赢得次年高顺位选秀权而故意输球的一种手段,其英文单词为tanking。进入中国大陆之后,该词沿用其使用语境与内涵。但随着社会的变化,该词的含义逐渐泛化,并逐渐带有了贬义的色彩。当西方媒体注意到该词汇以及其背后的社会现象时,则完全将其定义为贬义词,并翻译为了let it rot。本文旨在梳理“摆烂”一词从西至中再回流西方的词义流变历史,探寻其背后的流变动因。研究发现,“摆烂”一词在中国的词义变化与彼时的社会背景、青年人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西方人对“摆烂”的误解则与文化差异与文化偏见脱不开干系。
Abstract: “Tanking” was originally a deliberate tactic used by NBA teams to win the high ranking draft of the following year and intentionally lose the game. After entering Chinese Mainland, the word continued to use its context and connotation. But with the changes in society,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gradually becomes generalized and carries a negative connotation. When Western media pays attention to the term and its underlying social phenomena, they completely define it as a derogatory term and translate it as “let it rot”. This article aims to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Bai Lan” from the west to China and then back to the west, and explore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its evolution.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semantic changes of the term “Bai Lan” in Chin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mentality of young people at that tim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Bai Lan” among Western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iases.
文章引用:田家新. 理解“摆烂”:起源、爆火与变奏[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672-68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10

1. 引言

“摆烂”一词最早通过翻译进入中国大陆,那时的“摆烂”专指NBA球队为了赢得次年高顺位选秀权而故意输球的一种手段。同一时期的港台地区,“摆烂”的运用则更为广泛,涉及政治、体育、社会生活等方面。2021年因为B站UP主CSGO久菜合子的直播,“摆烂”一词爆红于网络,这也使得“摆烂”一词在大陆地区广泛进入社会生活领域。“摆烂”能够流行于网络,与社会背景、青年心态、新媒体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摆烂潮”在全球铺开,但在词语翻译过程中,西方世界倾入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偏见色彩。

2. 词语起源

“摆烂”的英语对应词为tank,“tank一词做动词可解释为to lose a game, especially deliberately,即故意输掉比赛。”[1]在美国的体育报道与专栏文章中,作者多将tank一词名词化为tanking。例如:

1) “Tanking, Tanking, Tanking”: Spurs Transcending Outside Noise Early. (Sports Illustrated 2022-10-28)

2) Adam Silver says NBAs changes have greatly reduced incentives for tanking. (ESPN 2022-10-25)

3) Are the Panthers Tanking? (Sports Illustrated 2022-10-22)

Tanking在美国体育赛事中使用十分广泛,在不同的赛事中其含义略有不同。在以团队竞技为核心,尤其是具有选秀体制的赛事,如NBA中,tanking一词便被理解为球队为了在本赛季结束后的选秀大会上获得优秀顺位而做出的故意输球行为。在NBA三十只球队中,有些球队如湖人、凯尔特人等因为其经济、地理原因,建队以来少有衰落的迹象,这些球队能够吸引一大批优秀的球员前往洛杉矶或者波士顿。而与之相反,那些身处偏远之地,经济实力不济的球队如灰熊、黄蜂等在长时间里都没有出色的成绩。不同于湖人、凯尔特人等球队可以通过交易签约大牌明星提升球队实力,小球市球队只能通过选秀培养人才以提高自身实力。

“NBA选秀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倒排位制(1947~1964年)、第二阶段猜铜板制(1965~1983年)、第三阶段抽信封制(1984~1988年)、第四阶段摇乒乓球制(1989年至今)。”[2]除第三阶段外,其余阶段对战绩垫底的几支球队都十分利好,方便他们选取高顺位球员。所以,在NBA,观众几乎每年都能够看到摆烂的身影。

Tanking一词在此可看作一个中性词,摆烂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方面。NBA球队的摆烂大多是无奈之举,某种意义上说,摆烂是一支小球队提升实力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但摆烂必然会使得比赛失去竞技体育的魅力,导致比赛的观赏性大大降低,从而导致球迷的失望,球馆上座率下降,球队收入降低。

在美国其他个人竞技比赛如网球比赛中,tanking一词多被赋予贬义色彩。与NBA球队的摆烂是为了队伍未来长久的发展不同,网球比赛中的摆烂多是因为金钱原因。1992年弗雷德·斯托尔在《回话:当球员进入摆烂状态》一文中写道:“正如任何网球运动员都会告诉你的那样,摆烂意味着放弃比赛,认输,不尝试。你在球场上缺乏动力,那么你就输了……现在不同了,即使在重大锦标赛中,你也会看到球员动力下降的情况。在温布尔登公开赛或美国公开赛上,首轮输球的奖金如此丰厚,以至于让缺乏动力的球员在球场上感到不舒服,他们不再努力。如果一个人输掉第一轮比赛可以赚7400美元,就像今年的美国公开赛一样,或者输掉第二轮比赛可以赚12400美元,那么,两场失利就赚了不少奖金。”[3]当输球能够成为一种赚钱的手段时,赢球已变得不再重要,摆烂也就变得心安理得,球员们便放弃了比赛的竞技精神。

“摆烂”一词通过NBA的相关报道进入中国,这一词语也大多使用在NBA相关领域,其含义与其英文报道保持一致。例如:

1) 开拓者拒绝摆烂(《体坛周报》2008-04-10)

2) 下赛季,看网队“摆烂”(《东方体育日报》2009-06-30)

3) 篮网九连败继续摆烂(《重庆商报》2009-11-15)

开拓者、篮网均为NBA联赛中的球队。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标题中,一窥摆烂的含义。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摆烂”是球队为了获得好的签位而故意输球的行为。开拓者在2008年拒绝摆烂,恰是因为他们在之前通过摆烂,获得了2007年的状元秀。篮网选择“摆烂”,则是因为2008年,球队大牌球星基德离开,球队实力下滑。为了增强实力,球队的选择只有摆烂,寄希望于未来。

除此之外,“摆烂”一词也运用在非NBA赛事的报道和评论文章中,不过其含义中的积极色彩已被削除,仅剩下因战绩变差,球队或个人在比赛中毫无斗志,故意输球的含义。例如:

1) 继续摆烂除非(《球迷报》2010-11-15)

2) 中国男篮全替补出战斯杯,以45比70惨败于俄罗斯,不惧被虐,继续摆烂(《南方都市报》2011-08-09)

3) 摆烂大战博尔顿高看一线(《东方体育日报》2012-02-10)

中国男篮并不是NBA联赛,并且也没有选秀体制,他们选择放弃斗争,故意输球的行为,在未来得不到任何好处。而博尔顿是英格兰足球联赛的球队,并非篮球联赛。可见,“摆烂”在中国大陆的运用,已经从原来的NBA报道扩大到CBA、英超、中超等其他体育赛事报道,并且逐渐贬义化。“摆烂”可以看作是以体育报道为范畴的一个原型样本,表示为了高顺位选秀权而故意输球。这个样本包含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样本是这样的范畴成员,在人想到某个范畴时,他们首先可能想到该成员。”[4]除此之外,“摆烂”这一范畴内有着其他成员,即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故意输球。另外,已经形成的范畴可能发生改变,范畴总是相对的,也是可变的。如在《邵阳晚报》2014年3月12日的一篇名为《外来剧入侵,半数国产剧“摆烂”》的文章中,“摆烂”之含义便有了变化:“不少优质英剧、美剧、日剧、韩剧受中国观众热捧,与此同时,国产剧却面临着窘境。”[5]

“摆烂”不仅在大陆地区有所使用,台湾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中也早有出现。在当地,“摆烂”不仅用于报道NBA相关新闻,而且也可用于非体育领域。例如:

1) 韩商摆烂,台铁拒绝往来(《自由时报》2005-07-07)

2) 黄仲生出国,议员批县政摆烂(《中时新网》2009-10-28)

3) 大统摆烂!盘商代垫退费快活不下去(《中时新网》2019-11-21)

示例1之“摆烂”用于商业领域,表示韩商没有为自己在台湾的商业行为负责,撒手不管。示例2之“摆烂”则用于政治领域,表示政府在公共领域的不负责任。示例3则用于社会生活领域,表示商家在债务赔偿方面的不作为。“摆烂”一词在台湾省已融入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含意也变成了“不作为,不负责”。

可见,在汉语语境之中,“摆烂”顺应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境况,产生出多种衍生含义。“由于不同的文化、心理、意识形态、历史语境等因素,在译介、流传、接受的过程中存在着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变异。”[6]“摆烂”在流传过程中也由体育报道专用词转变为泛用词,不过,其词义的贬义色彩也有所加强。

3. 爆红网络

“摆烂”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台湾地区类似,大陆地区网民使用“摆烂”一词时,不再拘泥于传统体育赛事而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摆烂”能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电子竞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21年6月因为B站UP主CSGO久菜合子的直播而爆火,在直播过程中,UP主在与队友争执过程中说出了“啊,对对对”、“开摆”等词,“开摆”即开始摆烂。随后“摆烂”又在2021年10月英雄联盟赛后采访过程中再次被选手小天所提及。于是“摆烂”便在电子竞技中传播开来,随之玩家也不断使用该词评价队友。

在电子游戏领域,“‘摆烂’一词表示在游戏对局中部分玩家发现对手很强或者队友水平不高时,便会消极对待,例如挂机、故意送人头等行为。”[7]例如:

1) 为什么王者荣耀玩家越来越爱“摆烂”了?(腾讯网2021-12-22)

2) [DOTA2]队友吵架摆烂,如何正确解决?(哔哩哔哩2022-09-19)

3) 队友开局被打成0-3,直接去中路抢大G兵线,开始摆烂,大G:“韩国友人很多是这样的。”(哔哩哔哩2022-11-23)

示例中的王者荣耀、DOTA2、LOL均是当今火爆网络的电子游戏,示例3则更是将“摆烂”在电子游戏领域的运用完美表现了出来。0-3的战绩便是对手很强的证据,而中路抢线便是消极对待比赛的明证。

“摆烂”一词很快又与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丧文化”相契合,于是该词便在社会生活领域传播开来,表示面对可能变坏的境遇时,个人放弃努力而直接不作为的行为或想法。青年随之也成为了“摆烂”的最大群体。例如:

1) “摆烂式育儿”火了,家长:理你一下算我输(《承德晚报》2022-03-24)

2) 失业率18.2%创新高,年轻人“摆烂”为社会敲响警钟(凤凰网2022-05-16)

3) 张艺兴彭昱畅的“摆烂”,黄磊的“狡猾”,让这期《向往6》封神(网易新闻2022-07-02)

示例1中的“摆烂”属于生活教育领域,并且这里所谓的“摆烂式育儿”正是当今90后年轻人的育儿方式。示例2中的“摆烂”属于社会职业领域,并直指年轻人的失业问题。示例3中的“摆烂”则是影视综艺领域,而张艺兴、彭昱畅两人,相比于黄磊,都是青年人。可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摆烂”的身影,并且均发生在青年一代的生活中。

网络热词可分为“高热度–平稳发酵型”“低热度–平稳发酵型”“高热度–短期爆火型”“中热度–长期流行型”“中热度–中长期流行型”五种类型。而“摆烂”一词可归为“中热度–长期流行型”热词的一员。因为“摆烂”“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能够展现社会生活、表达社会形态,适用于丰富的使用场景,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吸纳新的主体积极拓展使用场景–部分表达情绪、影射现实。”[8]换句话说,“摆烂”一词能够在青年群体中长期流行主要时因为以下原因有以下两点。

() “摆烂”影射现实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某些群体带来发展红利,但也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后果。社会阶层的固化阻挡住了上升的通道,社会流动趋缓,凭借自身努力跨越阶级、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9]社会焦虑日益凸显,首先体验到这种焦虑的群体必然是青年。“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他们渴望充分参与社会生活。”([10] p. 2)可是现今社会只追求效绩的最大化,并通过“是的,我们可以办到”([11] p. 16),消除人们对功绩的怀疑。无可置疑的肯定让人们毫无防御地陷入过度的积极性之中,进而忽视困难,以至于在困难面前毫无办法。

面对压力,社会没有给出恰当的解决之道,却在强制青年进行内心的反思,要求他们优化心灵,以此掩盖社会的弊端。并继续强调功绩与效益。可见,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在逐渐消失。青年人是弊端的发现者与体验者,可现代社会在问题面前选择视而不见。忽视困难并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在发现问题并被告知无法得到解决之后,青年人选择“摆烂”,陷入无法作为所带来的虚无感之中。

() “摆烂”是青年人反思社会、宣泄情绪的表征

在各色群体中,青年人无疑是“摆烂”的“旗手”。在青年助推“摆烂”一词大火之前,他们一直是“丧文化”的传播者。“葛优躺”“咸鱼”“躺平”等一系列带有负面情绪的网络热词都是通过青年人之手传播开来。

但所谓“丧文化”并非堕落的代名词。“‘丧文化’是中国青年亚文化被互联网新媒介催生、塑形的最新形态。”[12]“‘丧文化’其实是青年群体通过网络自嘲和进行情绪宣泄、自我减压的方式。”[13]当今社会,“为了提高效率,一切间歇都被取消了。”([11] p. 39)“但在我们享受高效率带来的便利时,其深藏在背后的劳动‘剥削’与‘异化’也会持续增加。”[14]面对劳动的异化带来的重压,青年人不得不停下脚步。这是“隔绝的本能”,是“否定性的停顿”。在停顿过程中,青年重新衡量了可能性,提出对当下的质疑,从而进入一个新的状态,这个状态使青年恢复了“说不的能力。”([11] p. 42)这是青年对功绩社会的反叛,也是对劳动异化的质疑。“摆烂”既是功绩社会强加给青年的负担,也是青年人主动的选择。其目的便在于“以温和的方式抵抗主流声音的不合理部分,并补充或凸显其忽视的部分。”([10] p. 12)“摆烂”并不代表青年丢掉了使命感,反而是青年人保持使命感的新方式。作为“否定性停顿”的表现形式,“摆烂”是对现实的反思,是青年人敏感神经洞悉社会脉络的表征,是表达自我,关切社会的综合思考。

“摆烂”也是青年人面对公众批评和污蔑新生代所选择的反抗策略。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贴上了足够多的标签,其中很多标签是被“污名化”的。由于青年群体自身的个性发展、自我表露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并没有选择被动地服从“垮掉的一代”等负面标签,而是“选择一种‘主动污名化’的叛逆表达方式。这是青年群体对于自身标签的无声反抗。”[15]“自我污名为青年在信息时代提供了排解负面情绪的最佳途径。”[16]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摆烂”都落实为行动。“摆烂”作为情绪宣泄可以是一种想法、一种吐槽,亦或是一种心理安慰,这更像是独属于青年人的充电方式。当青年人充满电之后,“摆烂”的想法会慢慢内化为继续奋斗的行为。但“摆烂”本身所具有的消极因素同样值得关注,如果不加干预任由其发展壮大,“摆烂”则会从青年亚文化走向青年负文化和反文化,并给西方媒体的误会曲解提供可乘之机。

4. 翻译变奏

“摆烂”在中国大火的同时,也悄然传至了世界。2022年5月26日,英国《卫报》刊登了名为The rise of bai lan”: why Chinas frustrated youth are ready to let it rot”.的评论文章。《卫报》将“摆烂”翻译为“let it rot”,即让其腐烂。随后的评论也多沿用这一翻译。例如:

1) Chinese millennials have replaced lying flat with simply letting it rot”—a darkly funny, laissez-faire rejec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he work force. (Insider 2022-10-06)

2) “Let it rot”: Once-flourishing middle class faces end of Chinese Dream”. (France 24 2022-10-16)

3) Forget Quiet Quitting, The Latest Work Trend Is To Let It Rot”. (HUFFPOST 2022-10-10)

几则评论虽均用“let it rot”翻译“摆烂”,但其用意与旨归却不尽相同。《卫报》在翻译“摆烂”时如此解释:“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一些年轻人说他们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放弃了尝试。由于对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就业机会感到沮丧,他们正使用一个新的流行语‘摆烂’来展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17] Insider与《卫报》相似,将摆烂解释为“被心怀不满的中国Z时代青年用来描述倾向于自我放纵和公开腐朽的心态,远离似乎既没有意义也无法实现的生活期望。”[18]两则评论都在寻找中国青年放弃努力的原因,并都将其归结为高压力的社会环境。France 24将“摆烂”这一青年亚文化流行语当作了中产阶级的梦想幻灭。HUFFPOST的关注视野更为广泛,它发现来自中国的“摆烂”之风不仅在中国大为流行,在世界范围内也同样存在相似的情形。

在翻译中,西方媒体仅仅关注了“摆烂”的社会表象,缺少对“摆烂”的全面把握,使其将“摆烂”一词完全贬义化。在使用中,西方媒体也有夸大“摆烂”的社会影响,并有指责中国政府之嫌。可正如HUFFPOST所写那样,整个世界都在面临一场“摆烂”潮。只不过各语言区所使用的表现词汇有所不同。在英语语言区,出现了诸如“the big quit”,“quiet quitting”,“the great reshuffle”等词表达青年人对社会与工作的不满,进而辞职放弃工作。除此之外,最近一年里,英语语言区中出现频率极高的“goblin mode”也是“摆烂”潮的表征,并与中文“摆烂”有很高的相似。

“Goblin mode”是英语俚语,翻译成中文为“野人模式”或“哥布林模式”。在中文互联网中,已有网民将其译为“摆烂模式”。“Goblin mode”指的是“一种故意和无耻地屈服于和沉迷于基本习惯和活动的行为方式,而不考虑遵守社会规范或期望。‘哥布林模式’通常被认为是对高度策划的社交媒体内容中通常呈现(和美化)的各种健康、有组织、富有成效的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反叛。‘哥布林模式’的行为因人而异,其最常用于指暂时状态,例如在周末或下班后进入的状态,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19]换句话说,“哥布林模式”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叛,也是对面对压力时人们的自嘲方式,以此调节自我情绪。

相比于“let it rot”,“goblin mode”所包含的意义更能传达出中国青年的心态。但西方媒体在翻译过程中却使用了“let it rot”这一批判色彩强烈的词汇。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深思。本文认为导致西方媒体误解“摆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 文化差异造成的归化翻译

中国与西方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文化上的差异进一步造成交流的困难,而翻译的“让步”便是其表征之一。“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于一些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的表达而言,要找到百分之百相同的文化对应物是不可能的。出于翻译的方便,或者为了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同,译者经常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20]

西方按照其自身经验将“摆烂”归化为“let it rot”,并将其归因于社会所带来的压力限制人的自由。“‘归化’的译法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21]在译者对“摆烂”的内涵进行转换过程中,“朋克运动”便是其在本国文化中能够寻找到的熟悉内容。“‘朋克’一词原来代指底层社会的各种边缘人物,也含有小流氓或无用的东西、废物等含义。”[22]“在70年代的英国,正好表现了当时年轻人的颓废、叛逆与愤怒。”[23]“‘归化’虽然有利于原文在新的接受语境中获得认可,但对于源语文本而言却付出了文化意义变形和扭曲的代价。”[20]《卫报》的评论员将“摆烂”与“朋克运动”等词汇联系,降低其对“摆烂”的理解难度。进而将“摆烂”与“朋克”诸种词汇同化,按照“朋克”的历史语境理解“摆烂”。“‘朋克运动’的主力军是战后‘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普遍受过良好教育,但在70年代遭遇经济衰退的冲击,难以从事满意的工作,整日无所事事。”[23]《卫报》的评论员同样将“摆烂”理解为中国经济倒退与受教育青年的愿望之间的矛盾。从该角度出发,这一理解并无差错,但“摆烂”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动因。

“摆烂”与“朋克运动”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重在对道德型的理想人格的终极论述,西方文化注重生命个体的独立自由,强化个性特征,重在对人格形成的过程描述。在此基础上,中国形成了积极、入世、奉献精神和律己、秩序精神。西方形成了无畏权威的反叛和自由精神。”[24]“摆烂”在中文互联网社会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含着出世与入世两种矛盾的内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青年仍然有着极高的爱国热情,对中国的建设并非报着漠不关己的态度。西方自由主义精神的传入又使得中国青年思考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两种文化在中国Z时代青年的头脑中同时存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碰撞的印证,是变革时期的时代症候。这一独特的时代碰撞期,西方社会未曾经历过,他们忽视了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与建设激情,在理解中自然有诸多困难。

() “信息茧房”导致的偏见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桑斯坦的《信息乌托邦》。他在书中如此解释信息茧房:“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信息茧房’的建立容易制造偏激的错误、过度的自信和没道理的极端主义。”[25]“‘信息茧房’是多维立体的,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可建立起相应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实质上来源于人们的选择性心理,选择性心理又与政治立场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受众更倾向于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26]

“归化”翻译来源于“自我”对“他者”的不完全理解,是译者的不得已而为之。虽然“信息茧房”的建立同样来自于“自我”对“他者”的不完全理解,可这更多是译者和受众的故意为之。在“信息茧房”的封锁下,西方译者对“摆烂”的接受必然片面化,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

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一改对中国的想象与羡慕,以高人一等的态度俯视中国,“它们坚信白种男人永远应该占统治地位。”[27]这一态度奠定了敌对的基调,在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曲解中国,形成“国家信息茧房”。以英国为例,“在诸如BBC这样的大型媒体中,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占了主要部分。而绝大多数英国公众,倾向于根据熟悉的英国媒体渠道,而不是中国组织制作的任何内容,来形成对中国的看法。”[28]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英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大都如此。“国家信息茧房”的建立使得整个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评价不高。

“摆烂”这一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进入西方时,译者自然会站在西方的政治立场上,以其固有的偏见,完成对中国的批判建构。西方媒体以偏概全,仅仅关注“摆烂”背后的消极因素,并将以“摆烂”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曲解为青年反文化和青年负文化。认为“中国青年丧失了价值与信念,进入了绝望的状态,反对中国的一切主流声音与文化。”([10] p. 14)西方媒体在观看和报道中,表现对中国的否定,“实质上是对自身、对自身所处空间的补充和外延。”[29]以此巩固西方中心论与西方优越论。“let it rot”不过是西方为了解释、说明、论证其自身时代关注,表现自我优越性,所建构起的又一个赝品。

5. 结语

“摆烂”源自西方,传入中国后,“通过译介、过滤、接受或阐发,发生了深层变异。”[30]最终内化为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摆烂”恰当地反映了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青年人所出现的种种弊病,青年人也通过使用“摆烂”一词消极抵抗社会压力。“摆烂”首先表现为青年人的无能为力,试图放弃梦想与希望。同时也正是“摆烂”使得青年人为自己快节奏的生活按下暂停键,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社会的弊病与问题。基于此,青年人主动选择“摆烂”以期政府关注社会问题而不是沉溺于讨喜的妄想中。这一做法虽然消极,但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积极的效果,如2023年3月16日央视网发布了名为《正是“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一文,该文章正视了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并不再一味否定青年人宣泄情绪的方式。并且多位人大代表为改善青年人的生存困境建言献策,体现了中国社会与中国政府的人文关怀。

但是当“摆烂”一词返归西方时,其内涵中的负面色彩被无限放大,甚至以此抨击中国社会与中国政府的不作为。这既是西方媒体面对文化差异时的不得已而为之,却更是贯彻抹黑中国,标榜自己而选择的故意为之。青年人作为新时代的旗手,他们最先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时代所具有的复杂性作用于青年之时,青年人也会表现出多样的情绪。他们既是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自然也是现代化的受害者。他们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既会激情四射,也会颓废沮丧。我们认为,无论是中文媒体还是西方媒体,在观察与报道青年之时,都应关注到青年人的复杂与多样,而不是简单地贬低与嘲讽。

参考文献

[1] 霍恩比.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 王玉章, 赵翠莲, 邹晓玲, 译.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2064.
[2] 安旭则. NBA与CBA内部制衡机制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
[3] Stolle, F. (1992) When Players Go into the Tank. The New York Times.
[4] 骆牛牛. 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5.
[5] 外来剧入侵, 半数国产剧“摆烂” [N]. 邵阳晚报, 2014-3-12(13).
[6] 曹顺庆, 李甡. 变异学: 探究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1-10.
[7] 夏凡凡, 马曼娇. 网络流行语“摆烂”的多角度分析[J]. 汉字文化, 2022(12): 15-17.
[8] 季乃礼, 焉超越, 陈问天. 网络热词的生命周期与传播机制研究——基于2012~2020年73个网络热词的聚类分析[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6): 84-95.
[9] 施蕾. 无力颓废与抵抗消解——网络“丧文化”现象解读[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 168-174, 179.
[10] 胡疆锋. 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6.
[11] 韩炳哲. 倦怠社会[M]. 王一力, 译.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12] 刘雅静. “葛优躺”背后的退缩型主体——“丧文化”解读及其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4): 76-81, 27.
[13] 张晓庆. “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9(6): 113-118.
[14] 汪金刚. 信息化社会生产与数字劳动异化——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阐释[J]. 新闻大学, 2020(2): 80-93, 122.
[15] 萧子扬, 常进锋, 孙健. 从“废柴”到“葛优躺”: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 青少年学刊, 2017(3): 3-7, 31.
[16] 陶鹏. 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和媒介污名: 虚拟社会泛污名化现象的三维解读[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1): 39-44.
[17] Ni, V. (2022) The Rise of ‘Bai Lan’: Why China’s Frustrated Youth Are Ready to ‘Let It Rot’.
https://www.theguardian.com/
[18] Leighton, M. (2022) Chinese Millennials Have Replaced ‘Lying Flat’ with Simply ‘Letting It Rot’—A Darkly Funny, Laissez-Faire Rejec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he Work Force.
https://www.insider.com/
[19] (2022) What Is Goblin Mode?
https://www.dictionary.com/
[20] 卢婕. 刍论文学译介的变异现象[J]. 外国语言文学, 2021(5): 488-503, 559.
[21] 谭惠娟. 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 中国翻译, 1999(1): 45-47.
[22] (2015)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http://www.oed.com/
[23] 吴群涛. 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16, 29(3): 348-353.
[24] 徐晓慧, 吴亚峻. 中西方人格思想差异的文化探析[J]. 文史博览, 2005(14): 23-25.
[25] 桑斯坦. 信息乌托邦: 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 毕竟悦,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7.
[26] 彭兰. 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J]. 新闻界, 2020(1): 30-38, 73.
[27] 萨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M]. 李琨,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214.
[28] Summers, T., Chan, H.M., Gries, P. and Turcsanyi, R. (2021) Worsening British Views of China in 2020: Evidence from Public Opinion, Parliament, and the Media. Asia Europe Journal, 20, 173-194.
https://doi.org/10.1007/s10308-021-00639-x .
[29] 巴柔. 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M]//孟华. 比较文学形象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24.
[30] 曹顺庆, 罗富明. 变异学视野下比较文学的反思与拓展[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1(1):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