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
DOI: 10.12677/ae.2024.1471323, PDF, HTML, XML, 下载: 6  浏览: 14 
作者: 朱坤茜: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劳动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Labor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Integration
摘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就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凸显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学科渗透角度来说,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资源,完善以劳动为底色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推动家校合作,共建劳动育人环境,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issued a series of documents on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infilt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is the need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growth.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mprove the teaching design of integrated courses with labor as the background, organize and carry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cultivate students’ labor ability, promot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nd jointly build an environment for labor education, so that labor education can take root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朱坤茜.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421-142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23

1. 引言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课程,融生活和社会常识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于一体,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劳动教育的责任。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初中生的劳动教育,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

2.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意义

2.1. 国家建设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3]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具有勤于劳动的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由此可见,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最根本的是要帮助他们在劳动教育感知劳动对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未来的特殊意义,感知个人奋斗在实现强国梦想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显得迫切而必要。

2.2. 课程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标准(2022年版)》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在道德修养上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4]。《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之一。其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鲜活的劳动教育资源。中国文化中丰富的劳动理念、劳动思想和劳动智慧,百年党史中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知识工人”邓建军、“白衣圣人”吴登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走钢丝的高空医生”陈国信、“大国工匠”管延安等先进劳动模范,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其二,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5]实践性是劳动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属性,坚持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是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育人的载体,能够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劳动精神融入课程,推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回归到实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性。

2.3. 学生成长的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是提高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从年龄上来看,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教师要抓住劳动教育的“关键期”,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个体来看,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树德”即在劳动实践中能够使学生深刻体悟劳动的根本价值,逐渐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智”即在劳教结合中能够激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使学生牢固确立科学的劳动观和世界观;“强体”即在劳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体机能获得健康的发育和成长,提高身体素质;“育美”即在劳动锻炼中陶冶审美情操,感受劳动过程中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智慧之美、道德之美。

3.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路径

3.1. 挖掘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资源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结晶。如何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中传承弘扬,如何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观念深入人心,根本在于教师用好教材、用活资源,从多样的素材中抽丝剥茧,找寻共同的劳动底色。

其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劳动品质。劳动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继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劳动教育,就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领和品格锤炼作用,吸收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文化思想和历史故事,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劳动品质内涵,用古人高尚的劳动品质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形成勤奋踏实的品格。以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教师可以引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词、谚语,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这些古诗词包含着倡导勤劳节俭、辛勤劳动的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不畏艰辛、不怕苦、不怕难的意志,将青春奋斗书写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中。

其二,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中挖掘不同形态的劳动资源。《意见》指出,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从“四史”中汲取劳动教育的丰富养分,必须从丰富而生动的劳模故事开始。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40多年历程中,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平凡劳动故事,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性劳动故事,有时代先锋和楷模的劳动故事,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展现这些故事,能够引导学生领悟不同形态的劳动的本质,都是为社会和人民贡献有益价值。以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全国道德模范张桂梅、最美奋斗者张富清、时代楷模南仁东等先进人物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扎根基层、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和劳动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立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劳动者。

3.2. 完善以劳动为底色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

劳动是生活的底色,劳动是奋斗的底色,劳动是人生最好的底色。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完善以劳动为底色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力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及资源进行重组与融合,最终实现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的教学目标。

一体化设计劳动课程,就是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实现层级化、贯穿化的课程设计,强调课程的连续性和学段内的层级化设计。教师可从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资源建设、渠道拓展上进行探索,坚持兴趣导向,在劳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为例,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废旧物品的创意小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用科技创新推动劳动教育发展;课中,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者身边的创新故事,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打破僵化思维,对劳动创造产生正确的认识,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课后,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文化馆,感受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以及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善于劳动与创造的民族,汲取古代先民的聪明智慧,继承中华民族创新精神,激励学生创新赋能,用创新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3.3.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劳动能力

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是我们把握外部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劳动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必须放在理论联系实践上,善于利用“社会大课堂”,不仅让学生从观念上形成认知,在情感上打下基础,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让劳动全方位融入学生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

以初中不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在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我与集体共同成长”中,教师可组织“小小工匠我行动”“班级绿植认养”等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七年级学生精力旺盛但劳动意识不够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轻松有趣的实践劳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激发学生的劳动内驱力,让学生形成劳动自觉。在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在诗词歌赋、文化典籍、文学艺术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拓进取、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体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挥精神感召力量,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3.4. 推动家校合作,共建劳动育人环境

《意见》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教育除了在课程中渗透落实,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整合家庭、社会力量广泛开展课外劳动实践。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课堂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为劳动教育搭建实践平台,家庭、学校、社会要相互协调、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育人环境。以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为例,以家庭为最小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从中感悟到幸福生活离不开辛勤的劳动,使学生初步树立劳动价值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中,教师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课堂,结合自己的职业和专业背景,让学生理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付出与创造。总之,在不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劳动教育的效能,实现其教学目标。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7]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国家建设、课程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应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挖掘劳动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家校合作等途径充分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03-27(001).
[3] 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04-29(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5] 习近平.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6] 谭元敏, 杜洋.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理路[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7): 40-43.
[7] 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 人民日报, 2014-0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