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支持性课堂气氛营造策略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a Supportive Classroom Climate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DOI: 10.12677/ae.2024.1471316, PDF, HTML, XML, 下载: 19  浏览: 2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詹雅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晏 宁*:北京联合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
关键词: 支持性课堂气氛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非控制Supportive Classroom Climat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Non-Control
摘要: 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成效和学业表现至关重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者正逐渐摒弃传统的控制模式,转向非控制的教学方式,旨在构建支持性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的支持性教学策略储备及运用水平,直接关系着课堂气氛的营造效果。因此,教师不断丰富支持性教学行为或策略,有助于构建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本研究旨在归纳4种支持性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即自主支持策略、能力支持策略、关系支持策略和教师角色转换策略,同时提出相应操作示例,为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关系建立的课堂环境,提供实践参考。
Abstract: Classroom climate is crucial to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With the renewal of educational ideas and the deepen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educators are gradually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mode and turning to non-control teaching methods, aiming at building a supportive classroom climat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er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positivity. The reserve and application level of teachers’ suppor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creating classroom climate. Therefore, teachers’ continuous enrichment of supportive teaching behaviors or strategies will help build a positive and harmonious classroom climate and create a bette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space for students. This study aims to summarize four kinds of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supportive classroom climate, namely, autonomy support strategy, competence support strategy, relatedness support strategy and teacher rol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corresponding operation examples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o create a classroom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relationship establishment.
文章引用:詹雅滢, 晏宁.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支持性课堂气氛营造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372-137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16

1. 引言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关键场所,其气氛对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1]。积极、支持性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然而,营造这样的课堂气氛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 Deci和Richard M. Ryan于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作为一种解释人类动机和个人成长的理论[2],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和改善课堂气氛[3] [4]。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来营造支持性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支持性课堂气氛概述

支持性课堂气氛(supportive classroom climate)指的是教师以学生为本,使用非控制的方式,营造的一种安全、开放、接纳、积极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气氛[4]。这种课堂气氛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自我决定理论可以解释支持性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和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5]。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与生俱来三种基本心理需要(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BPN),分别是自主需要(autonomy)、能力需要(competence)和关系需要(relatedness) [6]。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个体的动机内化。换言之,学校和教师若能够创造满足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环境,将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对于学习的内部动机,进而增加自主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意愿、信心和能力[3]。与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对应的外部支持有:1) 自主支持,即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决定的空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规划和评估中;2) 能力支持,即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学生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3) 关系支持,即通过增加交流、合作、互相帮助等方式,建立和维护学生和教师、同学之间的积极关系,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联结。

已有学者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索支持性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操作程序以及教师支持型教学风格等内容[7],并且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例如,有研究表明,教师提供支持的课堂气氛能够正向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动机(β = 0.18, p < 0.05),进而正向影响学生的创造力(β = 0.18, p < 0.001) [8]。在教师提供自主支持的情况下,学生更倾向于留在学校,展现更优的学业表现,更加富有创造力,并能积极面对挑战。教师的“支持性”行为相比“控制性”行为,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化,进而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9]。同时,支持性课堂气氛能够减少课堂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受阻和反社会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从而改善社会功能[10]。总而言之,支持性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产生和维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创造力,实现全面发展。

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影响支持性课堂气氛营造的关键因素和方法,以期在实践中能够更有效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3. 支持性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营造支持性课堂气氛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支持性教学策略储备的多寡,及运用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支持性课堂气氛的营造效果。

支持性教学行为有助于营造支持性课堂气氛。关成刚和王晓薇认为除教育智慧和个人品质外,教师的支持性行为是课堂气氛的重要影响因素[11]。例如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接纳和赞同学生观点等行为,均有利于营造支持性的课堂气氛。有调查显示,女性教师、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中东部地区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支持性教学行为[5],不难推断,这几类教师课堂的支持性气氛也会相对浓厚。

Astin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与课堂气氛联系最紧密的因素,具体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感受到老师关心自己的学业困难,在课堂外的关系是否亲近,是否将学生视为独特的个体。该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出席人数、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分析能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12]

教师的语气亦是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之一[1]。Boice的研究显示,语气通过动机和社会情感机制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学业表现[13]。Ishiyama和Hartlaub的研究表明,教师授课语气影响学生对教师是否容易亲近的评价。比起使用惩罚性语气,教师使用鼓励性语气更能吸引学生的主动求助[14]。换言之,教师使用鼓励性语气更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上述影响支持性课堂气氛的因素,均属于技能或策略范畴,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获得。教师增加支持性教学行为或策略储备,将有助于教育者构建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正向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发展。

4. 支持性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Gillison等人对基于SDT的、旨在促进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和元分析,涵盖了18种策略,根据这些策略所针对的基本心理需要,可以将其归纳为三种策略[15]:自主支持策略、能力支持策略和关系支持策略。同时,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对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具有关键性影响,因此教师角色转换策略同样值得被纳入考虑之中。

4.1. 自主支持策略

自主支持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构建一个积极互动、允许学生参与决策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学习选择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决策过程当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例如,设计多个学习任务供学生选择,或允许学生在小组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组长、记录者、汇报者等)。同时,可通过匿名反馈、定期自由交流等方式,允许学生表达和分享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遇到的困难和成就感,使得学生感到被听见和被尊重。

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常常使得他们无法了解到课程内容的原理结构。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失去目的感。可在新课程开始时,向学生讲述和说明课程设置的前因后果,以及介绍课程的学习框架和计划,揭示其背后的原理和意义,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在沟通交流方面,尽可能使用具有鼓励性和引导性的非控制性语言,例如“你可以尝试……”,“你认为……如何?”,“你对此有什么想法?”等,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并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意见,来增加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定基于自己兴趣和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定期反思和调整学习策略,以更好地逐步实现目标。在课堂上,可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和责任,鼓励学生做学习的第一负责人。

4.2. 能力支持策略

能力支持策略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从而提升其在学业上的信心和成就感。当学生有清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时,更容易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任务。教师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定挑战性适当的任务,即学生通过适当的努力和钻研可以完成的挑战,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自己能力的信心。Lev Vygotsky认为教学应当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而非“跟随者”[16]。基于这一观点提出的“支架式教学”理念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逐步递进的辅助线索或提示,即“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在线资源等,以及个性化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以期满足特定学生的需要。

使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有利于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见解。作为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有利于促进他们深入思考和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可在课堂中使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引导他们识别问题并讨论解决办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后一对一访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需给予学生具体的、鼓励性的反馈,例如已完成的部分和还需改善的部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例如使用自我评价表、学习进度完成表等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课堂上应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4.3. 关系支持策略

关系支持策略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获益。首先,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开放式问题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例如,在课堂上组织讨论时,教师可以提问:“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机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时,教师需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关注和被理解。在这样的互动和倾听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便能逐渐拉近。

其次,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建立课后学习互助小组、朋辈互助小组、师生互助机制等,让学生知道在遇到学习或情感上的困扰时,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帮助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形成互帮互助的友爱氛围。

4.4. 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传统上,教师常常被视为知识的传递者,有时甚至代表一种近乎专制的权威,可能会抑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者逐渐意识到,教师应从传统的专制角色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支持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输出者,而是学生探索知识旅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这种角色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除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情感智力和同理心同样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能够理解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即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扰和不安,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对于个别学生,可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营造支持性课堂气氛时,可以灵活运用上述策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关系建立的课堂环境。这些策略不仅各具特色,而且部分方式在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上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如Gillison等人所建议的,创设支持性课堂气氛需要多种支持策略的协同配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考虑班级特点、现实条件和个人能力等因素,选择并组合多种策略,以构建更为丰富、全面且个性化的支持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北京联合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的体验性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J2022Y06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苏珊∙A∙安布罗斯, 米歇尔∙W∙布里奇斯, 米歇尔∙迪皮埃特罗, 玛莎∙C∙拉维特玛丽∙K∙诺曼. 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 庞维国, 徐晓波, 杨星星,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Ryan, R.M. and Deci, E.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68
[3] 付秀君. 自我决定论的理论要义及其教育启示[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7): 42-44.
[4] 余红君.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良好课堂氛围创设策略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9(2): 73-77.
[5] 马思腾, 赵茜, 焦欣然. 自主支持: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1): 15-21.
[6] Deci, E.L. and Ryan, R.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227-268.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65pli1104_01
[7] 赖丹凤, 伍新春. 支持自主型课堂: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1(1): 64-68.
[8] Wang, Z., Wang, L., Miao, H., Yan, R., Shi, Y., Yuan, X., et al. (2023) Classroom Climate and Creativity: The Indirect Effect of Autonomous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87, Article 101556.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23.101556
[9] 高晓文, 盛慧. 教师的“言”和“行”如何支持自主探究性学习[J]. 教师教育研究, 2014, 26(4): 81-86.
[10] Cheon, S.H., Reeve, J. and Marsh, H.W. (2023) Autonomy-Supportive Teaching Enhances Prosocial and Reduces Antisocial Behavior via Classroom Climate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A Multilevel Randomized Control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45, 26-40.
https://doi.org/10.1123/jsep.2021-0337
[11] 关成刚, 王晓薇. “课堂气氛”的研究述评[J]. 上海教育科研, 2020(7): 5-10.
[12] Astin, A.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Jossey-Bass.
[13] Boice, R. (1998) Classroom Incivilities. In: Feldman, K.A. and Paulson, M.B.,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Simon & Schuster Custom Publications, 347-369.
[14] Ishiyama, J.T. and Hartlaub, S. (2002) Does the Wording of Syllabi Affect Student Course Assessment in Introductory Political Science Classes? 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35, 567-570.
https://doi.org/10.1017/s1049096502000860
[15] Gillison, F.B., Rouse, P., Standage, M., Sebire, S.J. and Ryan, R.M. (2018) A Meta-Analysis of Techniques to Promote Motivation for Health Behaviour Change from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Health Psychology Review, 13, 110-130.
https://doi.org/10.1080/17437199.2018.1534071
[16] Shaffer David R., Kipp Katherine. 发展心理学[M]. 邹泓, 译. 第8版.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