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导) + 学模式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设计路径
Pathway for the Design of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Cours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Blended Teaching (Guidance) + Learning Concept Model
摘要: 系统阐述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通过混合式教(导) + 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实施。通过临床实践、日常生活、实习实践、科研探索、艺术社会、实验设计等多个方面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教育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实施混合式教(导) + 学模式,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Abstract: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urse civics in the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course through the blended teaching (guidance) + learning model is presented. Civic-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are explored through clinical practice, daily life, internship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rt and society,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We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ness and integrate the Civic-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daily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guidance) + learning model can mak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ivic-Political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while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educators in related fields.
文章引用:王瑜, 刘洋, 于瑞雪, 白菡, 郑新华, 李岳美. 混合式教(导) + 学模式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设计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338-134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12

1. 引言

“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是在专业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此来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强调了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下,专业课程中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医学课程中第一门讲授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目前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落实仍旧存在不足。在课程方面,教材内容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忽略思政素质的切入;理论教学过于注重器官形态结构变化和机制的讲解,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指导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方面,任课教师均毕业于医学专业,缺乏思政理论背景,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从思想政治角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课时方面,由于课程内容繁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发挥课程思政的效果,也是教师在课程思政落实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桥梁课程,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病理学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培养未来医疗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伦理道德意识至关重要;其次,课程中使用大量的临床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使他们更加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病理变化;此外,病理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历史、文化、伦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前沿知识引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施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综合分析能力、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 混合式教(导) + 学模式

“混合式教(导) + 学”模式,是由南方医科大学董为人[1]教授教学团队提出的一种灵活多变且持续改进的综合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进行了多方实践和推广[2] [3]。其核心在于“混合”,即将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如以“学生为中心”、OBE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翻转课堂、案例导向学习(CBL)、问题导向学习(PBL)、团队导向学习(TBL)、大规模在线开放课(MOOC))以及跨学科知识(涉及思想政治、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人文、伦理等)有机融入医学教育中,践行符合高等医学教育“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最终实现美育与文化熏陶并重、品德培育的目标。

此教学模式中的“教”[4]被赋予了创新的内涵,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四位一体”的策略,即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日常生活及健康管理、实习实践、科研探索相结合。激励学生自发或在引导下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作为学习的驱动力。

教学模式中的“学”[5],则着重在教师精心策划的引导框架内,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不仅鼓励个人主动探索,还通过小组合作的案例分析形式促进集体智慧的碰撞,同时重视学习成效的即时与定期评估,旨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团队协作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导) + 学”与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有机统一的,在“混合式教(导) + 学”理念引导下,可以拓宽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有利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使教师更容易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使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理论课课程思政设计

实施混合式教(导) + 学教学通常采用“三步走”模式,主要涵盖了以下环节:第一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依托日常生活与临床实例的团队协作学习、以及团队代表的成果展示(或答辩),这三部分同时伴随着形成性评价。

4.1. 课程思政宗旨

本课程团队总结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提炼出了课程思政的宗旨为“三讲”。首先是讲立场,要在课程中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其次,讲信仰,就是要在病理学课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医学和患者抱有人文关怀精神。最后,讲思维,就是要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疾病,从社会的角度理解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本文以《肿瘤》《缺氧》《绪论》等主要章节为例,详细阐述该课程的思政设计。

4.2. 思政元素挖掘

4.2.1. 与临床实践结合

病理诊断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在肿瘤性疾病中,病理诊断更是“金标准”。在肿瘤章节导入时,引入临床真实的病理报告,并提出导学问题:病理报告中包括哪些内容?你觉得哪部分最重要?诊断报告中病理分期和免疫组化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可以提炼出“异型性”、“分化”、“分期”、“转移”等重要概念;讲授四种类型缺氧时,均应用真实临床案例,将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通过线上发布给学生,线下进行讨论。通过临床实践的结合,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知识应用于临床。

4.2.2. 与日常生活和健康管理结合

主要指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大健康”概念,如普及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环境健康、心理健康等,使之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比如:HPV疫苗预防宫颈癌、乳腺癌自检方法、早期癌症的筛查、亚硝酸盐、吸烟的致癌作用、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的价值、基因检测的“双刃剑”、心肺复苏抢救循环性缺氧中的意义、海姆立克急救法在低张性缺氧的作用、高原反应和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缺氧与脑卒中、冠心病的关系、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与科学饮食习惯、体育比赛中的兴奋剂(EPO)与缺氧的关系、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这些与生活健康相关知识的融入知识在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培养学生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有助于推动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践行“大健康”战略实施添砖加瓦。

4.2.3. 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在病理学实习中,通过分析恶性肿瘤案例,引导学生探讨病例背后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如患者隐私权、知情同意等,增强学生的职业伦理意识。在讲授肿瘤异型性概念时,让学生自己去辨认正常组织、肠腺瘤、肠腺癌三张切片的不同,让学生感受临床病理医生的工作;同时,在实验课中进行模拟病理诊断或病理报告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护士、医生、患者或家属,通过互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同时,团队教师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健康宣教、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病理学知识的应用。积极参加形态学绘图大赛、科普演讲比赛、科普美文大赛,通过这些方式,将课程思政与实习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4.2.4. 与科研探索相结合

引入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特别是国内学者在本领域的卓越成就,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在病理学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知识学习融入个人科研实践的热情。例如由我国学者发表的全球第一例新冠的患者的尸检报告、高原科学家吴天一院士在高原性缺氧领域的故事及杰出贡献、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贫血药物罗沙司他与缺氧诱导因子(HIF-1)的机制、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的“飞天”航天服、我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与科研探索结合,不但让学生能够对我国科学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引入了去伪存真、科学探究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化毒为药的三氧化二砷、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引导学生意识到科研工作者需要有摆脱传统概念束缚以及质疑学术权威的勇气,坚持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4.2.5. 结合文化、艺术、时事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思政元素挖掘

深入挖掘蕴含在文化、艺术、哲学、伦理等人文学科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在讲到血吸虫病时引入毛主席《送瘟神》的诗句;讲到结核病时,涉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例如《红楼梦》(林黛玉)、《茶花女》(玛格丽特)、鲁迅笔下的《药》等;肿瘤章节相关的《我不是药神》《滚蛋吧肿瘤君》《星运里的错》《抗癌的我》等影视作品;《焦裕禄》(罹患肝癌后仍坚守工作岗位)、《人间世》等纪录片;缺氧章节引入印度博帕尔氰化物毒气泄露惨案、喀麦隆“杀人湖”——尼奥斯湖等社会公共事件;将此策略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旨在全面增强课堂建设的效率和活力,这对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授的场所,也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实验课程思政设计

日常的实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科学精神和态度的重要场所,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起点。传统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重机能、轻形态;重现象、轻本质;重结局、轻过程;重技能,轻素质”。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尤其是能将各学科实验内容有机融合的综合实验教学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可以发挥突出性的作用。

以COPD实验为例,传统实验主要利用病理切片结合病例讨论进行讲解,实验和观察方法较单一。教学团队对实验进行改革,首先是理论部分,对医学基础理论(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进行深度整合,并依据案例提出临床问题。第二是实验部分,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实验方案及线上形态学实验系统学习,接下来实施线下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撰写实验报告。第三是临床部分,在实验结束之后,进行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以及课程分享和总结,形成理论、实验和临床的闭环,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结合。实验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前修课程,将理论与病理学实践相结合,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均布置了相应任务,“教”与“学”内容具体,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也通过对照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在实验中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职业素养。

5. 混合式教(导) + 学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应用

基于混合式教学结合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我们探索了教学实施的四个关键环节:

课前导入:利用学习通和雨课堂等在线平台发布预习内容,包括相关病例、贴近生活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提前熟悉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分组学习:教师在线上发布临床案例,学生被分成多个小组,采用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归纳总结”的五步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病例,查找关键信息,查询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确定学习主题,提出假设,并进一步查找信息以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每个小组需制作PBL讨论报告和PPT汇报。

课堂讨论:课堂上,每个小组的代表精炼地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同学可提出疑问,进行答辩。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主要担任引导和监督角色,适当把控辩论主题和方向。通过讨论,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创新探索精神。

课后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针对难点、重点和有争议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正面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视频、PPT等多种形式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6. 教学改革成效

2021~2023年,针对我校护理学专业近600名本科生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都进行了思政教育的课堂实践,学生反响良好。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6.3%的同学混合式教学中使用雨课堂、学习通提高了听课效果,98.1%同学对课程表示满意,94.4%的同学感受到了人格培养及思政教育。

混合式教学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环节设置,也从多个维度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自主控制学习进度,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技能。课前的预习及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规划、内容理解、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课堂上的讨论和展示汇报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清晰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并有效交流,提升了社交技能;课下,学生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来总结和归纳信息,通过将复杂信息可视化,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知识梳理能力,使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病例分析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制定,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

7. 总结

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以实现协同教育效果,也已成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共识。目前,如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品质,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议题。其关键在于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致力于实现全面、全过程的育人目标,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

课堂思政并非仅仅是课堂上的口号或空洞说教,而是一种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它强调将积极的价值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教育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等综合素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思政课程应当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最终目标是培育出积极向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医务工作者。

基金项目

1) 2021年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混合式教 + 学”理念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021-JY12);

2) 2023年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元认知策略下病理学PBL教学模式研究(WJLX2023157);

3) 2021年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医学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2021-JYZD01);

4) 2023年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OBE理念下病理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3-JY41)。

参考文献

[1] 董为人, 刘洪, 王华峰, 等. 混合式教 + 学新模式[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7, 7(2): 32-39.
[2] 王巧玲, 肖纯凌, 董为人, 等. 基于混合式教(导) + 学中理念系统解剖学课堂思政实施[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12): 80-81.
[3] 董为人, 仇欣霞, 陈英华. 基于自主学习平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导) + 学”理念及其实践[J].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8, 20(4): 293-295.
[4] 董为人. 将思政理念融入人体胚胎学绪论和总论课堂教学之设计[J]. 解剖学杂志, 2020, 43(4): 359-362.
[5] 董为人, 陈英华, 陈煜, 等.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皮肤”为例[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8, 8(1): 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