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中小学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DOI: 10.12677/ae.2024.1471305, PDF, HTML, XML, 下载: 6  浏览: 1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宣 蓉, 杨双旭, 姜熹悦, 顾 艺, 刘志刚*: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 淮安
关键词: 校企合作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gricultural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摘要: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在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从当前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仍存在课程设置欠丰富、实践环节不充分、实施环境受局限等问题,难以支撑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功能。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本文尝试探寻一条既能拓展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又能以农事劳动为载体,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校企共建共享型农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期为提升劳动教育课程实效性提供实践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carrying ou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building an education system of all-round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the United States and labor, the importance of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rom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current labor educ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curriculum, insufficient practice, limited implementation environment, etc. It is difficult to support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function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enhancing intelligence, strengthening body, cultivating beauty and innovat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a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gricultural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at can not only expand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but also take agricultural labor as the carrier to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enrich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文章引用:宣蓉, 杨双旭, 姜熹悦, 顾艺, 刘志刚.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中小学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288-12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05

1. 引言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1月,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1]。2022年5月,劳动教育课正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独立课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实践模式创新,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也使得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

2. 劳动教育发展概述

2.1. 国外劳动教育发展概述

较为系统的劳动教育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并经芬兰、挪威、瑞典、法国,传播到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2]。国外一般将劳动教育称为“花园教育”(Garden-based learning),并通过专门设置劳动课程以及“多主体融入”[3]的形式,普遍运用在日常教学之中。美、俄等国家的宪法甚至明确规定了劳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如美国的《生计教育刺激法》就有通过拨款等方式促进中小学生计教育;俄国的《劳动教育发展纲要》也明确了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和保障机制的内容。校企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层面,古巴鼓励企业为学校配置独立的劳动教育设施和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4],有效提升了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美、英、澳等发达国家的“营地教育”模式,也较为成熟。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美国的中小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以夏令营形式开展的户外劳动。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形式,强化了校企间的联系与合作,也拓展和提升了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2.2. 国内劳动教育发展概述

我国劳动教育发展时间较早,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之初,劳动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劳动教育的取向由生产劳动转向了素质育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全面发展。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5]这一论述为劳动教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念引领,同时也提出更高的新要求。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在劳动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多地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通过积极探索“构建协作协同的工作机制、打造融入融合的育人体系、强化落地落实的条件保障”[6]等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许多中小学也通过“校企共育”“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为课程创新提供了经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劳动教育发展。

综上,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更能够塑造其崇尚劳动的品格和价值观,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教育事项。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教育理念,在校企合作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层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为中小学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参照。

3. 劳动教育内涵及阶段性特征

3.1. 劳动教育内涵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释义,劳动教育是指: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其涉及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优良劳动习惯,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3]的多维教育过程。“五育并举”语境下,劳动教育是基于完善的劳动课程体系基础上,旨在通过有计划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体验活动。

3.2. 劳动教育阶段性特征

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7]。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53~1957):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问题,国家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事业,为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中小学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1):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教育战线深入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旨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成为构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明确的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全面育人体系中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见表1所示。

Table 1. Development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education in China

1. 我国劳动教育发展阶段性及其特征

时间

现状

特征

1949~1977年

劳动教育的确立与曲折发展

改造旧教育,建设人民新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78~2011年

劳动教育的重塑与探索革新

教育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清晰。

2012~至今

劳动教育体系的全新构建

弘扬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4. 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

从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具体要求来看,目前江苏省部分地区和学校在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坚持地方特色资源与课程创新相结合,探索和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取得了积极成效。见表2所示。

Table 2. Curriculum survey in some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2. 江苏省内部分地区课程调查表

序号

名称

地点

内容

1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健康西路33

学校为各年级量身定制了劳动教育学分卡,包含学校项目、家庭项目等7项劳动内容。

2

清浦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解放东路66号

开设手工编织课,将劳动融入社团中,开展生活技能大比拼。

3

田家炳高级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大冶路28号

走访农户,了解农村种植,做调研。农基地的老师作讲解,让学生热爱、亲近土地。

4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学校内部

多元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劳动竞赛,组建特色社团。

5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南京市钟山花园城

在学校实践田,教师讲解农具使用方法。编写劳动校本教材,依托实践田进行劳动。

6

淮安市实验小学清河区

清江浦区北京北路160号

校内开展劳动课,学种菜,体验农耕劳动。

7

禄口第二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

将农耕文化、农作物种植技能融入到教学中。设置责任田,同时开设创意手工、烹饪课等。

8

游府西街小学

南京市游府西街12号

参观校外著名古典园林,挖掘文化元素。聘请专业人员组成劳动教育导师团进行指导。

9

行知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

开辟小菜园,自制小气象站,开设果园、茶园,种荷花、做陶艺。将乡土资源开放给城市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10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省南通市海霞路与科技园支路交叉口

留出十亩做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种植枇杷、石榴等果树;开展“枇杷节”、“捕鱼节”等。

调研发现,目前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层面依然存在一下突出问题:

4.1. 对劳动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深入

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整理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在劳动教育具体实践中依然存在对劳动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有劳动无教育”[8]仅仅用简单的体力劳动作为劳动课程的内容,没有深入考虑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而将劳动教育简单定义为因素,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不利于劳动课程的实践,无法达到育人目的。

4.2. 课程设置不够丰富

劳动课程的设置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调研发现,部分学校只是简单设置手工编制课程、家务劳动等课程,且形式简单,无法系统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即使部分学校设置了农事劳动实践课程,从具体实施来看,也存在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内容较为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兴趣和需求,学生难以在其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4.3. 实践环节不够充分

劳动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具体性”[9]等特点,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劳动获得劳动技能和知识,在劳动课程实践中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满足实践需要。就目前学校的劳动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能够获得理论知识却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难以真正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4.4. 缺乏专业教师团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与之相匹配的劳动教育师资却相对不足。劳动教育特色课程需要设立专门的教师组,学校因为教学压力疲于应付,大部分课程无法系统化开展,同时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的观念,都影响了对劳动教育师资的重视和投入,也使得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从事劳动教育工作。

4.5. 实践环境受限

劳动课程在国家干预下逐渐常态化,成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然而,许多学校在劳动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资金和资源来建设实践基地。即使部分学校有与农业企业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共建劳动实践场地的意向,但考虑到资金、人力、学生安全、学业压力等问题,也很难具体实施。这使得学生无法亲身劳动实践,限制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5. 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路径

为解决劳动教育实践的现实问题,进行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建设刻不容缓。此过程同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校企合作,注意在课程创新中体现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社会性和探究性。

5.1. 校企合作创新课程设置

学校应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学情特征和社会发展变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实践平台和充足的实践机会。明确劳动教育任务、细化劳动教育实践目标,为学生定制劳动学习方案,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并由专职教师监督实施。切实推进学生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相互转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10]。学校和地方农业企业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共同搭建校企合作的农事劳动课程开发实践平台。开发农业产业调研与分析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产业调研,学习分析农业产业的现状、趋势和问题,培养其宏观思维能力;与地方农业企业合作,开设现代农业技术研习课程,如智能温室管理、精准灌溉技术等,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农业前沿科学技术;设置中小学生职业体验课程,如现代育苗及实践、土壤养分调查、植物水肥管理等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农业中不同的职业类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基于校企合作的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丰富、更具实践性和前瞻性的学习体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5.2. 校企合作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通过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切实意识到农事劳动教育的教育性、实践性与探究性。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校的农事劳动教育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1]。学校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空间开展农事劳动活动,还应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场所,推动劳动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依据课程标准,借助农业企业特色资源与场地,开发强体验性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趣味性与互动性。如2023年,淮安小学四年级学生走进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秋季实践研学项目,亲身体验收水稻、拾玉米、摘苹果等种植采摘农事活动以及参观智能温室、农业生态系统考察、农业科技小发明竞赛等研学活动,在热火朝天的忙碌中体验丰收的快乐。

5.3. 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参与性和创新性。为此,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理念创新,推动校企劳动教育合作模式创新,以“教企合力,育产结合”为纽带,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积极探究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促进高效教学、先进教学。学校在教学方式创新层面也要发挥导向作用,积极承担起教学方式创新的主力军。如学校和地方农业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依据劳动教育具体要求,因地制宜开发农事劳动实践课程。百亩之家农教生态园与中山市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签署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协议,针对各个学段设定了不同的劳动实践课程,通过开展劳动竞赛、职业角色扮演、移动课堂、劳动主题辩论、劳动体验分享会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培养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5.4. 校企合作打通空间局限

校企合作通过技术赋能打破时空局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实现对学习的全面预设和监控,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及时改进,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课程体系。企业加强科技融合,打造现代教学,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智慧监控系统,让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大屏、手机端跟踪监控“班级菜园”的生长情况。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与同学交流并由教师指导后,开展线下成果展示,对于比较复杂的劳动项目,先让学生通过线上(如VR)虚拟等手段体验现代农业劳动,建构劳动知识框架,再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如中国农业大学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农业科技侠”智慧农业教育平台,其利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技术、远程控制技术,打造智能教学系统,为大中小学与农业企业跨平台交流提供新的保障。不仅促进科技与教育的高质量融合,丰富了农事劳动教育的体验模式,也拓展了农事劳动教育的时空范围。

5.5. 校企合作打造专业师资团队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师资团队的培养体系,积极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系统性的劳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深化劳动教育理论培训,推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系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著作、政策,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等官方文件以及相关学术专著,更新和完善教师的劳动教育观念。通过组织劳动教育师资间的学术交流、实践案例分享、观摩优秀劳动教育教学课堂及举办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大赛等方式,促进师资间的切磋,多举措推动劳动教育师资交流,提升其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劳动课程实践及活动,通过体验式、情景式劳动课程设置,提升劳动教育教师参与热情,在实践和体验中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应变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武汉市汉阳区的劳动教育教师“研训赛一体化”培训,在“专题报告”“课程观摩”“劳动工坊”等课程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6. 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是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和高效发展的有益补充:一方面,中小学校要推进农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和高效发展,必须告别固步自封,要积极主动与农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农业企业也要更好地了解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对接学校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打破信息和技术壁垒,开发适应性课程和项目,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创新农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总之,校企合作模式是促进校企劳动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创共赢的有效手段,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深化研究和实践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机遇。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一般项目(202310323075Y):农教融合创意新知行合一育少年——“知行”创意农业体验园。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s://news.cnr.cn/native/gd/20200327/t20200327_525031824.shtml, 2024-04-08.
[2] 邓金春. 近代中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演变: 历程、特征及启示[J]. 教育史研究, 2022, 4(1): 70-86.
[3] 庄坚俍, 高磊. 劳动教育的国外模式与课程实施[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1(2): 77-81.
[4] 张依, 李梦雨. 古巴中小学劳动教育进程、经验及启示[J]. 西部学刊, 2021(16): 124-127.
[5] 张烁.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EB/OL].
http://m.people.cn/n4/2020/0402/c25-13834689.html, 2024-04-08.
[6] 夏智伦. 多措并举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提质增效[J]. 人民教育, 2023(12): 59-61.
[7] 郑程月, 王帅. 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5): 14-18.
[8] 史晓繁, 韦天琪, 易铃铃.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2011-2021年CNKI核心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6): 8-12.
[9] 杨彬彬, 王璐. 区域农事劳动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S2): 74-76.
[10] 管光海.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劳动课程体系建设[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22(5): 21-26.
[11] 郭晓蓉, 赵东云.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研学营地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J]. 山西教育(管理), 2022(6):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