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持具类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Holding-Tool Hand Verbs
DOI: 10.12677/ml.2024.127583, PDF, HTML, XML, 下载: 5  浏览: 9 
作者: 王柯尹, 李国宏: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词汇化模式语义要素运动Lexicalization Pattern Semantic Component Motion
摘要: 本研究基于Talmy的词汇化模式理论,对英汉持具类手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Talmy的理论将动词词汇化模式概括为“动作 + 方式/原因”的基本框架,已有学者进一步细化为“动作 + 方式/原因 + X (边缘语义成分)”。本研究借鉴此理论框架,结合符淮青的词义成分–模式分析法,探讨英汉持具类手部动词在词汇化模式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两种语言在表达此类动词时的异同,为跨语言教学、翻译和词典编纂等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almy’s lexicalization pattern theory,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holding-tool hand verbs. Talmy’s theory summarizes the verb lexicalization pattern into a basic framework of “action + manner/cause”, which has been further refined by scholars as “action + manner/cause + X (marginal semantic component)”. Then the study draws on this framework and combines it with Semantic Component Model Analysis proposed by Fu Huaiqing to explore English and Chinese holding-tool hand verbs in terms of their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ims to reveal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expressing such verbs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fields of cross-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lexicography.
文章引用:王柯尹, 李国宏. 英汉持具类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474-48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83

1. 引言

持具类手部动词作为描述运动事件的一个特定动词类别,其独特之处在于这类动作必须借助工具才能完成。在对汉语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一类特定的动词,如“缠”、“缝”、“扫”和“画”,这些动词共享一个显著特征:即它们所表达的动作执行过程中,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工具或器械。同样,在英语中,“paint”、“cut”、“sew”和“shave”等动词也展现了相似的特点,它们描述的动作同样离不开工具的辅助。

国内学者有研究“缓步”类动词[1]、“移动”类动词[2]、“看”类动词[3]和“拿”类手部动词[4],与上述所提到的动词类相比,持具类手部动词在语义上有其独特性。前者所描述的动作多可以由身体本身直接完成,无需额外工具的介入。然而,持具类手部动词所描述的运动事件则不然,它们不仅涉及手部这一身体部分的动作,更关键的是,工具的使用是完成这些动作不可或缺的语义要素。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持具类手部动词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这类动词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持具类手部动作时使用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所传达的语义核心是一致的,即这些动作都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同时,这种对比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描述运动事件时的差异和共性。

汉英两种语言在持具类手部动词的语义上既存在语义普遍性(semantic universals),又存在语义特殊性(semantic particulars),同时体现出词化模式(lexicalization pattern)的共性和个性。本文采用语义成分分析来探讨英语和汉语持具类动词概念意义的不同语义成分和英汉语持具类动词的词化模式。

2. 语料的收集

国内学者对比研究了属于特定语义范畴的英汉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如“背负”类,“看”)发现二者均遵循“运动 + 原因/方式 + X”的词汇化模式。作者试图通过研究使用工具完成动作的手部动词比较此类词语在汉语与英语的词汇化编码模式。

作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工具和手部的定义[5],对持具类手部动作词汇做以下限定:1)持具类手部动词所描述的动作,必须依赖工具方能完成,这是其不可或缺的语义特征。

2)对于如“抹”、“擦”、“插”等动词,尽管它们涉及手部动作,但由于其并不明确要求使用工具,因此作者并未将其纳入持具类手部动词的研究范畴。例如,“擦汗”这一动作,人们通常直接用手来完成,无需额外工具的辅助,因此作者并未将其列入研究对象之中。

作者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动词用法词典》[6]中检索到如下单音节持具类手部动词:切、画、描、绑、写、锯、缠、划、捆、束、雕、刻、剪、缝、砍、劈、舀、剜、凿、剃、铲、撬。

作者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汉字英释大辞典》[7]中检索到以下持具类手部动词英文词汇:tie、carve、engrave、stitch、draw、paint、saw、hack、cut、spoon、chop、clip、trim、snip、shear、shave、swipe、mop、cleave、hammer、stick。

3. 语义分析

3.1. 语义分析方法

词汇化模式研究旨在探索语言形式表达语义范畴的方式,因而语义分析是前提。我们参考Talmy,并借鉴Talmy在研究阿楚维语卫星语素时所提取的“一个几何体状物体作用于焦点而产生的结果”事件类型分析部分持具类动词并提取出基本语义要素。

然后借鉴符准青的词义成分–模式分析法提取其他语义要素[8],目的在于尽可能不遗漏作者所检索到的汉英动词所含有的语义要素。符淮青详细阐述了表动作行为词的定义,即这些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人或物的动作和行为,并且在句子结构中经常担任谓语的角色。他进一步指出,尽管这些词汇在语义上有所扩展,但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共性依然显著,使得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些词的通用释义模式:

A + bB + d1D1 + d2D2 + ... + eE + F

A表示“原因、条件”;B表示“施动者”;b表示施动者的各种限制;D1表示“动作1”,d1表示“对动作1的各种限制”,依次类推则有D2、d2,或者更多,此处用省略号表示。

最后我们考察并整理这些要素在英汉动词中的分布情况,对汉英持具类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做出对比,研究方法借鉴孙成娇[4]

3.2. 语义要素的提取

在认知语义学的框架内,Talmy从运动事件中提取出“主体”、“场景”、“路径”、“运动”、“方式”和“原因”等要素[9]。其中,“方式”和“原因”本质不共现。前者主要用于非致使运动,后者用于致使运动。其中,动词中包含的是方式还是原因主要根据动词的基本指称是动体做什么还是施事或工具做什么。例如,在I rolled the keg into the storeroom中,“rolled”基本上指的是keg做了什么,因此表达的是方式,而在I kicked/threw the keg中,“kicked/threw”指的是“I”做了什么,因此描写的了事件的原因。本文所研究的持具类手部动词包含事件的原因。

我们从持具类动词中提取出A“运动”、B“施事”、C“受事”、D“工具一”、E“工具二”、F“用力强度”、G“焦点”、H“背景”、I“用力方向”、J“施力速度”、K“动作重复运动”这11个词汇语义元素。

我们以两类动词小类为例:

Talmy在分析阿楚维语时提出一个包含“几何体”原因卫星语素的动词可以表达:

a. 一个位移运动事件

“一个焦点由于工具作用于其上而导致运动 + 路径 + 背景的结果”

b. 一个自指的运动事件

“一个元焦点由于工具作用于其上而运动进/运动出一种形状的结果”

c. 一个位移或者自指的方位事件

“由于工具作用于其上,一个焦点位于/保持方位 + 路径(地点) + 背景的结果”

我们认为“画”、“描”、“写”、“涂”、“paint”、“draw”属b项“一个自指的运动事件”。工具“笔”为一线性的物体,手部用这一线性的物体[用一端]在元焦点上反复移动。

“砍”、“劈”、“切”、“chop”、“hack”为一个线性的物体[用一端]启动式地在元焦点里绕轴移动的结果。

我们提取“工具”和“运动”这两个语义要素。不过值得注意得是,“chop”和“切”对施力方向也进行了编码,“砍”“劈”“chop”“hack”均对施力力度进行了编码。“chop”在《柯林斯高阶英汉词典》的释义为:“to cut something into pieces with strong downward movements of a knife or an axe”即对施力方向进行了编码[10]。而其在《朗文当代高级辞典》中的释义为:“to cut something into smaller pieces”[11]。并未对施力方向进行编码。我们在查阅COCA语料库和以上两本词典例句后认为“chop”编码的施力方向向下的,但后面接上某些副词如“down”时,施力方向会发生改变,如:“I chopped the tree down to the ground.”这里的施力方向是和地面相平行,我们认为这是受后面副词的语义影响,所以还是将其施力方向记为向下。

我们进一步将语义要素分为为“用力强度”、“用力方向”、“施力速度。与“拿”类手部运动相比,虽然是手部动词词汇,以上提到的词汇都以手作为工具编码,本文还主要研究实在使用的工具,如绳子、刀、针、线等。故编码分为工具一和工具二,工具一均编码为手部,工具二为实在使用的工具类型。本文所说的一些用“工具”类手部动词词汇对手和使用的工具类型都进行了编码,如:把麦子捆起来。“捆”编码了绳子这一工具。

“工具一”指发出动作的手,“工具二”指完成动作所必须使用的工具,比如“画”的工具为笔,如果没有使用笔,“画”这一动作难以完成。“受事”指动作涉及的对象,有些动词词汇确切编码了受事类型,比如“雕”明确了“受事”为金属和玉石等,而像“绑”这样的动词的“受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类型,所以作者不认为对“受事”进行了编码。“用力强度”指使用动作施加于受事物体的力度,“用力方向”指“工具”施力的方向或“受事”受到力的方向,而“动作重复程度”指事件是否需要重复多次才能完成,如“描”的字典解释是依照原样或重复地画,完成“描”这一动作需要重复多次地动笔,那么相应的“编码程度”就是“重复”。

4. 语义要素的分析

作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词典释义及例句来分析词义,举例如下:

“描”的词典释义为: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可分解为:[+A运动];[+B人类];[+D手];[+E笔];[+G重复]。“写”的词典释义为: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可分解为[+A运动];[+B人类];[+D手];[+E笔]。

在作者检索到的中文词汇中有一些动词既可以为静态也可以运动,如“捆”、“缚”、“束”。

5. 英汉词汇化模式对比

Table 1. The encoding of lexical semantic elements in Chinese holding-tool hand verbs

1. 汉语持具类动词词汇语义要素的编码情况

运动

施事

受事

工具一

工具二

用力强度

焦点

背景

用力方向

施力速度

动作重复

运动

人类


手部




由上往下



运动

人类


手部







运动

人类


手部






重复

运动/静止

人类


手部

绳子等







运动

人类


手部







运动

人类


手部

锯子






重复

续表

运动/静止

人类


手部

绳子等







运动/静止

人类


手部

绳子等







运动

人类


手部

尖锐的物体







运动/静止

人类


手部

绳子等

用力






运动/静止

人类


手部

绳子等




由物体外围向中心收紧



运动

人类

竹木、
玉石

手部

刀子







运动

人类

竹、木、玉、石金属等

手部

刀子







运动

人类


手部

剪刀等







运动

人类

布料等

手部

针线






重复

运动

人类


手部

刀或斧

猛力




快速


运动

人类


手部







运动

人类


手部

刀或斧子

猛力




快速


运动

人类

(大多数为)液体

手部

瓢、勺等







运动

人类


手部

刀子等

用力






运动

人类


手部

凿子

用力






运动

人类


手部

刀等






重复

运动

人类


手部

铲子







运动

人类


手部

杠棒或尖利的东西

用力






频率


100.00%

16.66%

100.00%

100.00%

20.83%



8.33%

8.33%

16.66%

Table 2. The encoding of lexical semantic elements in English holding-tool hand verbs

2. 英语持具类动词词汇语义要素的编码情况

动词

施事

受事

工具一

工具二

焦点

背景

用力强度

用力方向

施力速度

重复

Tie

motion

human


hand

string, rope







Carve

motion

human

wood, stone, meat

hand

sharp tool







Engrave

motion

human

mental, wood, glass

hand

pen







Stitch

motion

human

(usually) cloth

hand

needles and threads






repetitive

Draw

motion

human


hand

pencil, pen







Paint

motion

human

surface

hand

pencil, pen







Saw

motion

human


hand

saw






repetitive

续表

Hack

motion

human


hand

sharp tools



violently




Cut

motion

human


hand

sharp tools







Spoon

motion

human

food

hand

spoon







Chop

motion

human


hand

sharp tools



strongly

downward


repetitive

Clip

motion

human


hand

shear







Trim

motion

human


hand

shear and
scissors






repetitive

Snip

motion

human


hand

scissors





quick


Shear

motion

human

wool

hand

shear

wool

sheep




repetitive

Shave

motion

human

hair

hand

razor







Swipe

motion

human


hand

plastic card





quick


Mop

motion

human


hand

mop







Cleave

motion

human


hand

sharp instrument



violently




Hammer

motion

human


hand

hammer







Stick

motion

human


hand

sharp object







Frequency

100.00%

100.00%

33.33%

100.00%

100.00%



14.28%

4.16%

9.52%

23.8%

5.1. 共性归纳

在语言学研究中,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持具类手部动词词汇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还能揭示出它们在表达具体动作时的独特方式和倾向。通过对比英汉持具类手部动词词汇在语义要素编码、词汇化模式以及表达具体范畴的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总结:

表1表2显示作者检索到的使用“工具”类手部动词词汇在英汉词汇均对“运动”、“工具”进行编码,汉语和英语词汇使用“工具类”手部动词词汇都描写了事件的原因,即其词汇化模式均为“动作 + 原因 + X”。另外,英语汉语使用持具类手部动词词汇在“用力方向”编码在十一个语义要素中的编码频率均为最低。

由此看来,英汉持具类手部动词词汇在编码核心语义要素方面表现出一致性。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当使用这类动词描述手部动作时,都倾向于对“运动”和“工具”这两个要素进行明确的编码。这表明两种语言在描述手部动作时,都注重表达动作本身以及所使用的工具,这是人类语言在表达手部动作时的普遍特征。

其次,英汉持具类手部动词词汇在词汇化模式上也存在共性。两者都倾向于采用“动作 + 原因 + X”的模式来描述事件的原因。这种词汇化模式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共性。

5.2. 个性探究

尽管英汉持具类手部动词词汇在编码核心语义要素和词汇化模式方面存在共性,但两者在编码精细度、焦点表达以及表达具体范畴的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

两个表格中显示英语语持具类手部动词词汇“受事”、“施力速度”和“重复动作”这四个语义要素编码多于汉语,分别为33.3%、9.52%、23.8%。从数据来看,英语持具类动词词汇编码更加精细,词汇化程度更高。21个持具类手部动词中分别有七个动词编码了“受事”,三个动词编码了“施力强度”,三个动词编码了“施力方向”,四个动词编码了“重复动作”。不过我们单看“线性的物体[用一端]启动式地在元焦点里绕轴移动”这一事件类型,汉语词汇化程度更高。“砍”和“hack”都对用力强度进行了编码。汉语词汇“切”编码了“用力方向”为从上往下,且“工具二”编码为刀,而“cut”所编码的工具不止于刀,还包括了剪刀等各类尖锐工具。英文词汇cut没有对“施力方向”进行编码,cut可以对应汉语中的“剪”、“切”、“划”,汉语的持具类动词对工具编码更加精细化。说明,英语持具类动词词汇在编码精细度上高于汉语。英语中的持具类动词能够更细致地表达动作的各种特征,如“受事”、“用力强度”、“施力速度”和“重复动作”等语义要素在英语中的编码频率均高于汉语。这反映了英语在描述持具类手部动作时,其词汇化程度更高,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动作的具体细节。

汉语和英语持具类动词词汇化模式均为“动作 + 原因 + X”。但我们发现shear这一动词体现了非常英语和汉语中少有的含有焦点的编码类型,即:羊毛为焦点,羊的整个身体为背景。

英汉持具类动词在表达具体范畴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英语倾向于使用隐含式表达法(综合式表达法),即不直接说明动作所属的具体范畴,而是通过上下文或语境来暗示。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明晰式表达法(分析式表达法),即直接说明动作所属的具体范畴。英语中的“shave”和“shear”可以对应汉语中的“刮羊毛”和“刮胡子”,但汉语通过添加具体范畴的信息来更明确地表达动作的含义。

6. 结论

通过对比英汉持具类手部动词词汇的异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两种语言在描述手部动作时都注重表达动作本身以及所使用的工具,并倾向于采用“动作 + 原因 + X”的词汇化模式来描述事件的原因。然而,在编码精细度、焦点表达以及表达具体范畴的方式等方面,英语和汉语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持具类手部动作时的不同倾向和特点,也为我们深入理解两种语言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致 谢

我衷心地感谢指导我的老师,您的悉心指导与教诲是我前行的明灯。同时,也要深深感谢一路陪伴我的同学们,你们的陪伴与支持是我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罗思明. 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 外语研究, 2007(1): 12-16+80.
[2] 李雪, 白解红. 英汉移动动词的对比研究——移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4): 6-10.
[3] 王文斌, 周慈波. 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6): 412-419.
[4] 孙成娇. “拿”类手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38(4): 22-28+159.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6] 孟琮等. 动词用法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7] 吴光华. 汉字英释大辞典[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8] 符淮青. “词义成分-模式”分析(表动作行为的词) [J]. 汉语学习, 1996(5): 3-9.
[9] Talmy, 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The MIT Press.
[10] 英国柯林斯公司. 柯林斯高阶英汉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68.
[11] 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 朗文当代高级辞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