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A Study on Kinship Titles in Xinhua Dialect
DOI: 10.12677/ml.2024.127580, PDF, HTML, XML, 下载: 8  浏览: 12 
作者: 曾 岭: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历时研究梅山文化Xinhua Dialect Appellation of Relatives Diachronic Research Meishan Culture
摘要: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按照长幼顺序可以分为四类:祖辈、父辈、平辈及晚辈称谓,并在历时层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代际差异,且出现较为明显的“爸妈化”“简单化”演变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受到了普通话推广的影响、社会群体对方言的价值认同以及梅山习俗的消退。但在共时层面,新化方言亲属称谓仍然在语音、词汇、语用方面有其特色之处,不容忽视:[l]与[tʰ]变读体现出了赣语色彩,合称时的词序颠倒和词义扩大,交际过程中体现出的从他称谓。
Abstract: Kinship appellations in Xinhua dialec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ge: The appellations of grandparents, fathers, peers and younger generations show obvious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t the diachronic level, and there is a relatively obvious evolution trend of “parentage” and “simplification”, which is deeply caus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motion of Mandarin,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social groups for dialects and the fading of Meishan customs. However, at the synchronic level, the kinship appellation of the new dialect still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phonetics, vocabulary and pragmatics,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the changing pronunciation of [l] and [tʰ] reflects the color of Gan dialect, the reversal of word order and the expansion of meaning in the combined name, and the unique appella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文章引用:曾岭.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449-45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80

1. 引言

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新化县,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所使用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新化小片。亲属称谓是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一条重要分支,不仅可以反映出复杂的亲属制度,更是宗族观念和社会心理的外化。目前学界对新化方言亲属称谓关注较少,罗昕如(1988) [1]整理新化方言词汇时较为细致记录了新化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如果说罗文对新化亲属称谓进行了系统上的罗列,那伍巧平(2010) [2]则是将研究对象从亲属称谓拓展到了社会称谓,并讨论新化方言中表人量词“隻”和“个”,以及从文化视角分析了“崽”“唧”等部分出现在文学作品及山歌中的新化方言称谓;而姜珍婷(2016) [3]则专注于新化方言中的女性称谓并讨论其梅山文化保留的女权特征。至于新化方言称谓的发展趋势,伍文指出随着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媒体越来越发达,新化方言亲属称谓不可避免地会朝着普通话靠拢,但并未列出语言事实证明。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本文以新化县游家镇方言为调查点,以新化方言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对比新老派之间的差异,讨论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

2.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的新老派比较研究

胡士云(2001) [4]提到“亲属关系的发生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出生等血缘关系所致,二是由婚姻关系所致,三是由法律认定所致。”并建立了普通话亲属称谓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的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的范围涉及到祖辈、父辈、平辈、晚辈共61个称谓:

祖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父辈:父亲、母亲、继父、继母、寄父、寄母、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姑母、姑父、舅父、舅母、姨母、姨夫、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平辈:兄、嫂、弟、弟媳、姐、姐夫、妹、妹夫、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丈夫、妻子、内兄、内弟、内姐、内妹;

晚辈: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继子、继女、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孙、孙女、孙女。

根据田野调查所得语料,我们发现新派与老派保留程度最好的是平辈和晚辈,差异最大的是祖辈和父辈。下面我们对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的保留情况进行一一说明:

2.1. 新派与老派完全相同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中新老派完全相同的情况是指音、义一致。在所调查的61个称谓中一共有33个得到了完整保留,如表1所示:

Table 1. Consistency table of new and old school kinship titles in Xinhua dialect

1.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新老派一致表

亲属称谓

新化方言

亲属称谓

新化方言

祖母

奶奶[niɛ̃³³niɛ̃²¹]

外祖母

婆婆奶奶

[pʰo¹³pʰo⁴⁵niɛ̃³³niɛ̃²¹]

姑母

大娘[tʰæ⁴⁵ʐõ³³]

姑父

大爷[tʰæ³³ ia¹³]

晚晚[mã²¹mã²¹]

姑爷[ku³³ ia¹³]

姨母

大娘[tʰæ³³ʐõ³³]

姨夫

大爷[tʰæ³³ia³³]

姨娘[i¹³ʐõ³³]

姨爷[i¹³ia³³]

岳父

岳老子[yõ¹³lau²¹ʦɿ²¹]

岳母

岳母娘[yõ¹³mu²¹ʐõ¹³]

哥哥[ko³³ko³³]

嫂嫂[sau²¹sau⁴⁵]

姐姐[ʨia²¹ʨia²¹]

姐夫

姐夫[ʨia²¹fu³³]

妹妹[mɤ⁴⁵mɤ⁴⁵]

表哥

表哥[piɤ²¹ko³³]

表姐

表姐[piɤ²¹ʨia²¹]

表妹

表妹[piɤ²¹mɤ⁴⁵]

内姐

姨姐[i¹³ʨia²¹]

内妹

姨妹[i¹³mɤ⁴⁵]

崽[ʦæ²¹]

媳妇

新妇[ɕĩ³³fu²¹]

继子

继崽[ʨi⁴⁵ʦæ²¹]

继女

继女[ʨi⁴⁵y²¹]

女[y²¹]

侄子

侄儿子[tʂʅ²⁴ɤ¹³ʦɿ²¹]

外甥

外甥[uɤ⁴⁵sõ³³]

外甥女

外甥女[uɤ⁴⁵sõ³³y²¹]

孙[sən³³]

孙媳

孙新妇[sən³³ɕĩ³³fu²¹]

孙女

孙女[sən³³y²¹]

外孙

外孙[uɤ⁴⁵sõ³³])

外孙女

外孙女[uɤ⁴⁵sõ³³y²¹]


2.2. 新派与老派部分相同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新老派部分相同的情况有两种:1) 词素一样,但音稍有不同。2) 只出现在限定场合。

2.2.1. 词素一样,但音稍有不同

例如“阿舅”的“阿”,老派发音中存在辅音声母[ŋ],在新派当中就已经变成零声母。“堂哥哥”中“堂”老派发音是送气浊塞音[dʰ],新派发音则是同部位的清音[tʰ],浊音声母逐渐清化。以及对弟弟的称呼,老派发音为[lau²¹tʰi²¹],“弟”的声母为舌尖中送气轻塞音[tʰ],而新派发音“弟”的声母为舌尖中边音[l]。这一类部分相同的亲属称谓虽然有9个,但差异的原因无外乎上述三种,新化方言亲属称谓新老派部分差异如表2所示:

Table 2. Partial consistency table of kinship terms in Xinhua dialect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styles

2.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新老派部分一致表

亲属称谓

老派发音

新派发音

亲属

称谓

老派发音

新派发音

老弟

[lau²¹ti²¹]

老弟

[lau²¹li²¹]

弟媳

老弟嫂

[lau²¹ti²¹sau²¹]

老弟嫂

[lau²¹li²¹sau²¹]

堂兄

堂哥

[dʰõ¹³ ko³³]

堂哥

[tʰõ¹³ko³]

堂弟

堂老弟

[dʰõ¹³lau²¹tʰi³³]

堂老弟

[tʰõ¹³lau²¹li²¹]

续表

堂姐

堂姐

[dʰõ¹³ʨia²¹]

堂姐

[tʰõ¹³ʨia²¹]

堂妹

堂妹

[dʰõ¹³mɤ³³]

堂妹妹

[tʰõ¹³mɤ³³]

表弟

表老弟

[piɤ²¹lau²¹tʰi²¹]

表老弟

[piɤ²¹lau²¹li²¹]

内兄

阿舅[ŋa³³ʨiəu²¹]

阿舅[a³³ʨiəu²¹]

内弟

阿舅

[ŋa³³ʨiəu²¹]

阿舅

[a³³ʨiəu²¹]


2.2.2. 只出现在限定场合

新派在称呼“祖父”时,已经采用普通话的形式“爷爷”。在合称“祖父祖母”时,老派的称呼为“公公奶奶”,新派的称呼为“爷爷奶奶”,但是在新化习俗鬼节1中,新派还是会采用老派说法,因此“公公奶奶”这样传统的叫法在节日名中被保留下来。

2.3. 新派与老派完全不同

这一类词是新化方言亲属称谓中差异最大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不是构词方式不同,而是对词根的选择。下述列举出了新老派完全不同的亲属称谓共19个,如表3所示:

Table 3. Table of differences in kinship titles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schools in Xinhua dialect

3.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新老派差异表

亲属

称谓

老派

新派

亲属

称谓

老派

新派

祖父

公公

[kən³³kən²¹]

爷爷

[iɛ¹³iɛ]

外祖父

婆婆公公

[pʰo¹³pʰo⁴⁵

kən³³kən²¹]

婆婆爷爷

[pʰo¹³pʰo⁴⁵iɛ¹³iɛ³³]

父亲

爹爹[ti³³ti³³]

爷[ia¹³]

爸爸

[pɑ³³pɑ³³]

母亲

妈妈[mɑ³³mɑ³³

娘[ʐɔ⁴⁵]

妈妈[mɑ³³mɑ³³]

继父

后头爷

[xɤ²⁴tʰiɤ¹³ia¹³]

后爸

[xɤ⁴⁵pɑ⁴⁵]

继母

后头娘

[xɤ²⁴tʰiɤ¹³ʐõ¹³]

后妈[xɤ⁴⁵mõ³³]

寄父

寄爷[ʨi⁴⁵ia¹³]

寄母

寄母[ʨi⁴⁵ʐɔ⁴⁵]

叔父

排行 + 爷

排行 + 爹

叔母

排序 + 娘

排行 + 妈

舅父

舅爷

[ʨʰiəu²¹ia¹³]

舅舅

[ʨiəu⁴⁵ʨiəu⁴⁵]

舅母

舅娘

[ʨʰiəu²¹ʐõ¹³]

舅妈

[ʨiəu⁴⁵mõ³³]

公公

家爷[kɑ³³ia³³]

公公

[kən³³kən³³]

婆婆

家娘[kɑ³³ʐõ³³]

婆婆[pʰo¹³pʰo⁴⁵]

妹夫

妹郎

[mɤ⁴⁵lõ¹³]

妹夫

[mɤ⁴⁵fu³³]

丈夫

男人家人

[nan¹³n̩³³ka²¹n̩⁴⁵]

老公[lau²¹kən³³]

妻子

阿嫂家人

[ŋa³³sau²¹

ka²¹n̩⁴⁵]

老婆

[lau²¹pʰo¹³]

女婿

郎巴公

[lõ¹³pa⁴⁵kən³³

女婿[y²¹ɕy⁴⁵]

孙女婿

孙郎

[sən³³lõ¹³]

孙女婿

[sən³³y²¹ɕy⁴⁵]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新化方言亲属称谓正呈现出“爸妈化”、“简单化”的发展趋势。前者指“爸”“妈”在新化方言的扩散,后者指随着某些习俗的趋微,一些特定称谓的消失。

2.3.1. “爸妈化”

在新化方言中,父母称谓有三组对应关系,分别是“爷–娘”、“爹–妈”以及“爸–妈”,且“爷–娘”这一组更为强势,占据了新化方言父母称谓的绝大部分,在老派的父辈20个称谓中,用“爷–娘”形式的多达19个,可以说“爷–娘”是新化方言父母称谓的最早形态。至于“爹–妈”应该是受到普通话影响,处在普通话化的过渡阶段。例如:老派可以称呼父亲为“爹爹”,新派虽称呼父亲采用的是“爸爸”,但是“爹”作为词根却保留在新派的叔父称谓“晚爹”中。“爸–妈”的出现不仅是普通话大力普及产生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对语言的评价态度影响。随着经济的发达,新一代年轻人与外界交流的途径越来越多,求学、工作、宣传,所生活的语言环境从纯新化方言变到新化方言和普通话混用,甚至到其他方言加入。个体对母语的评价,决定了个人语言行为的主观选择;社团群体对母语的评价,是决定社团语言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语言态度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人们对于某一语言甚至是某一文化的认同程度。我们简单的进行了一下问卷调查,涉及到的志愿者共有289位(其中20岁以下的有23位,20~39岁的有171位,40~50岁的有90位,50岁以上的5位)。我们将语言态度分为五个方面:A好听;B适于表达感情;C亲切;D显示身份;E有用。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Table 4. Evaluation of Xinhua dialect and Mandarin by 289 volunteers

4. 289位志愿者对新化方言、普通话的评价

语言

情况

A (好听)

B (表情)

C (亲切)

D (显示身份)

E (有用)

新化方言

人数

126

90

155

45

21

百分比

43.60%

31.14%

53.63%

15.57%

7.27%

普通话

人数

192

106

55

33

96

百分比

66.44%

36.68%

19.03%

11.42%

33.22%

依照上述数据,不难发现新化方言与普通话比较,除了好听之外,人们更多的是注重普通话的实用性,33.22%的人认为普通话是有用且是必学的,能够更好得融入社会。这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不愿意再使用“老土”的亲属称谓的原因之一,如新派弃用“爹爹”“爷”而使用“爸爸”。

2.3.2. “简单化”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亲属称谓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词,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该民族一些价值趋向、伦理准则。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化方言有些亲属称谓正在消失,如“寄父”“寄母”,这种变化与新化地区文化的消退息息相关。

宋代诗人晁补之《开梅山》中不仅提到了,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收复梅山,并设置新化、安化二县;还明确提到了古梅山地区的环境,“其初连峰上参天,峦崖盘崄阂群蛮。”体现出了梅山地区地势崎岖,多山林,远离中原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山区文化。新化作为古梅山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特定的文化习俗。在亲属称谓中较为明显体现出来的就是“寄父”“寄母”,以及“妹郎”“郎巴公”。前者指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习俗中的一种——拜干亲,后者则是与梅山山歌密切相关。

人们选择拜干亲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 交际需要。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宗法制社会,因地域聚集起来的社会关系很难成为稳固的关系,村民之间的密切关系就得通过血缘性方式来维系,拟亲属称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通过拜干亲这样的一种习俗,使两家关系更加亲密。2) 民间信仰。在中国绝大区域,家长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往往会给孩子认干亲。他们认为孩子如果多一个长辈管,就可以茁壮成长。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发现新化地区对于干亲的选择,多是为了小孩子能够健康平安成长,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所寄为人。

孩子小时候不好带,比较调皮,然后找个八字仙仙、地仙仙或道士,将他寄到他们那,度过这个童关,或者说是难关。(刘某某男 76岁温塘镇温塘村)

第二种是所寄非人。这种便比较特殊,与杭州“认干亲”习俗十分相似。

将“不好带”的小孩“寄养”给菩萨或者“寄养”给具有灵气的石头上,让菩萨和石头都保佑孩子好好长大。这块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一般是被村民认为是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神仙灵气的石头。如果正式认亲了之后,前三年过年时就得要去看“石头妈妈”,要让她记得保佑你,到后来就想去看看就去,没有强求了。(姜某某女 70岁游家镇东岭村)

新化县科头乡星火村的村民现在还有“认干亲”的习俗。他们有时会选择将“不好带”的小孩“寄养”在具有灵气的石头上,这块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村民认为其是神灵的化身,至少也应该是有仙气的石头,当地称之为“神仙石”,也可叫做“寄子石”。村民还会选择将小孩“寄名”给神树、以求平安。据村民讲,当家中有小孩“不好带”时,便将小孩“寄养”给神树,求神树能禳灾避祸,保小孩健康平安。(转引自陈彬[5],2014)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经济水平的提高,儿童夭折率已大大降低,尤其是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的科学素养也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一切都使得梅山“认干亲”习俗逐渐消失。而当人们越来越趋于理性与科学,有关于这一类的称谓的消退也就成了必然。

至于“妹郎”“郎巴公”这一称谓,其主要词根为“郎”。南方很多山歌中的情歌称为“郎妹情歌”,在梅山山歌《十二月与姐好交情》中“四月与姐好交情,郎打戒指送人情,郎说钱财如粪土,姐说只有仁义值千金。”以及“小小菜园隔块墙,丝瓜苦瓜栽两旁。郎栽苦瓜苦想妹,妹栽丝瓜思想郎。”“郎”在这些山歌中都是指对唱的男子。伍巧云[2] (42) (2010)则认为无论是在亲属称谓中出现还是在山歌中出现的“郎”是苗瑶语在新化方言中的保留成分,“郎”是对男性的尊称。因此新化方言中称呼妹妹的丈夫为“妹郎”,女方的长辈称呼男方为“郎巴公”,其实都是梅山文化的一种体现。但是由于山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常出现,“郎”也逐渐消失在新派的亲属称谓中。

3. 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

通过对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的收集整理,我们发现新化方言亲属称谓在语音上存在着[l]与[tʰ]的变读,词汇上合称形式的词序颠倒和词义扩大以及语用上存在着从他称谓三个方面的特点。

3.1. [l]与[tʰ]的变读

罗昕如在《新化方言研究》中提到新化方言在语音上的特点主要有声母混读、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入声没有塞音韵尾等,在对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整理过程中,除了发现声母混读(姐夫既可以读成[ʨia¹³fu³³]也可以读[ʨia¹³hu³³])、连读变调(男人家人的两个人读音不一样,读作[nan¹³n̩³³ka²¹n̩⁵])、文白异读(新化方言中“家爷”的“家”保留了中古时期的见母假摄麻韵二等开口音的读音[ka³³])这几个特点外,还发现了在新化方言亲属称谓中存在着[l]与[tʰ]的变读。

在新化方言亲属称谓“弟弟”和“妹夫”中,辅音声母[l]可以自由变读为[l]或[tʰ],例如:[lau²¹li²¹]、[lau²¹tʰi²¹] (老弟);[mɤ⁴⁵lõ¹³]、[mɤ⁴⁵tʰõ¹³] (妹郎)。但这种语音现象又没有完全成为一类,根据目前所收集到的语料,除这两个亲属称谓外,还有鼻涕在新化方言中读成[pʰi²¹lən⁴⁵]中。对比新化周边其他湘方言点,也并未发现这类语音现象,因此把搜索范围扩大,发现在赣语都昌方言中,透定母合流今读[l]是都昌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差异点之一。卢继芳[6] (2010)认为都昌方言中的透定母今读基本上是不分的,都昌中西部各地“透定”都读[l]。万思洁[7] (2021)对都昌方言中的这类现象则划分更加细致,透定母一等可以读[l] [t] [tʰ],四等可以读[d] [l]。弟在《广韵》中的音韵地位是定母蟹摄开口四等去声霁韵,所以在都昌方言中声母读[l]。追溯历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要求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湖南,奏响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新化县也先后接受了来自江西的大量移民。因此本文猜测这类自由变读现象可能是受到了赣语的影响。

3.2. 合称形式

新化方言中的合称现象与现代汉语大体相似,主要包括称谓合称(父母、爸爸妈妈)、关系合称(数词 + 亲属合称),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化方言合称时词序和词义有时会发生变化。

3.2.1. 词序颠倒

普通话:父母/爸爸妈妈

新化方言:娘爷

合称父母的时候,普通话是“父母”“爸妈”,而新化方言中是“娘爷”。虽然说在普通话中可以出现“妈妈爸爸”的形式,但出现频率较少。笔者检索了CCL语料库,发现“父母”形式共有22204条,“爸爸妈妈”形式共有1052条,“妈妈爸爸”形式共有34条。

在儿子们分家后,父母获得了活祖宗的地位。(CCL语料库)

爸爸妈妈的一句话,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CCL语料库)

能替妈妈爸爸做些什么事使他们感到欢乐呢?(CCL语料库)

我哩娘爷到哪里去了?(我的父母去哪了?)作者自拟

3.2.2. 词义扩大

普通话:兄弟姐妹

新化方言:姊妹

新化方言中表示有血缘关系的几个人时,可以用“数词 + 亲属合称”形式统称,例如:两娘女表母女两人;两弟兄表兄弟两人;两姊妹表姊妹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姊妹”可指“兄弟姊妹”,也就是说姐弟二人也可以合称为“两姊妹”,例如询问别人家兄弟姐妹有几个的时候,一般会使用“x姊妹”形式,x指数字。除非家中全部都是男孩,才会使用“x弟兄”的说法。

新化亲属称谓中“词序颠倒”“词义扩大”这类现象体现了梅山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男尊女卑”价值观的理论准则——“尊崇女性”。“存天理、重人伦”的文化观念影响到了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的词序,现代汉语中一般为“男在前,女在后”,例如“父母”“爸爸妈妈”。而在新化方言亲属称谓语中,并不是采取普通话的“爸妈”,而是把女性称谓提前,合称为“爷娘”;兄弟姐妹可以用“姊妹”合称,在这个合称形式中,“姊妹”成为了凸显的内容,而“兄弟”则暗含在形式背后。

尊崇女性这样一种文化不仅出现在梅山文化中,而且还出现在巴蜀文化里。且在个别新化方言称谓中,也出现了与巴蜀文化一致的“巧合”,如新化县圳上镇方言称呼母亲为“阿姐”,《说文》:“蜀谓母曰姐”。段玉裁注:“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文化都属于山地文化,两地都经历过大移民,都是多民族地区,这种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会不会是形成尊崇女性文化取向的原因,这是后续可以持续关注的。

3.3. 从他称谓

从他称谓是指称呼时,所用的称谓不是说话者与被称呼者的关系,而是依照他人与被称呼者的关系。胡士云[8] (28) (2007)中提到常见的从他称谓有从父称谓、从母称谓、从子称谓、从夫称谓和从妻称谓等。这一点并非新化方言所特有,在普通话及其他方言中也有出现。不过新化方言中从他称谓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的交流中,也就是胡士云所提到的从儿称。男方家庭的母亲会称呼儿媳的父母为“亲家、亲家母”,从儿媳的身份出发称呼儿媳家族的所有亲戚。有时候丈夫也会从孩子的身份出发称呼自己的妻子,例如:

你们两娘娘女女都是一样咯啰嗦。(你们两娘女都是一样的啰嗦。)

新化方言中从夫称谓与从妻称谓的出现场合一般是“对称”的,如男子结婚后随妻子称呼,面称其父母为“爹爹、妈妈”,背称时称“岳老子、岳母娘”;女子结婚以后随丈夫称呼,面称其父母为“爹爹、妈妈”,而背称时则称“家爷、家娘”。

4. 结语

新化方言的亲属称谓基本上延续了汉民族传统的亲属称谓体系,注重宗亲关系,年龄辈分,以及直系和旁系的区分。从历时的角度,对新化游家镇这一个方言点进行新老派的代际比较,发现其亲属称谓出现较为明显的“爸妈化”“简单化”演变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受到了普通话推广的影响、社会群体对方言的价值认同以及梅山习俗的消退。通过对新化方言亲属称谓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了新化方言亲属称谓在语音、词汇、语用方面的特点:[l]与[tʰ]变读体现出了赣语色彩,合称时的词序颠倒和词义扩大,交际过程中体现出的从他称谓。作为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新化方言亲属称谓语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尊卑、长幼等观念,而且更为突出展示了梅山文化特色,如“认干亲”习俗能够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舐犊之爱;合称称谓中女性称谓的凸显,对女性的尊崇。

NOTES

1鬼节即中元节,在新化农村中元节是从农历七月初十开始,先把去世的亲人接回来,再到七月十五,准备好贡品、纸钱打发亲人回。因此中元节的俗称为“送公公奶奶”。

参考文献

[1] 罗听如. 新化方言研究[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148-155.
[2] 伍巧平. 新化方言称谓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10.
[3] 姜珍婷. 从女性称谓看梅山文化的女权特征[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 33(1): 22-26.
[4] 胡士云.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01.
[5] 陈彬. 梅山文化区域民间信仰的社会学分类与思考[J]. 宜宾学院学报, 2014, 14(11): 106-115.
[6] 卢继芳. 都昌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J].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9(2): 21-23.
[7] 万思洁. 都昌方言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8] 胡士云.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