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何以颠覆: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X媛”社会语义变化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How Culture Is Subverted: A Cognitiv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Social Semantic Change of “X Yuan”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DOI: 10.12677/ml.2024.127576, PDF, HTML, XML, 下载: 8  浏览: 13 
作者: 赵睿涵: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X媛网络流行语认知语言学X Yuan Internet Buzz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媛”具有美好、典雅、高贵的意象图式。然而,随着近年网红经济的异质发展,“媛”的相关语言表达呈现出了负面意向,其认知层面上的意义解构与重构亟待进行。本文在对“X媛”类网络新词中“X”的功能分析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以分析其概念义、感情义,基于目前“媛”字语义的污名化现象,着重分析该类词感情义的转变及解释其产生的认知机制,从语言模因的驱动、网红流量经济带来的偏见和网络媒介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探寻这类词流行的原因。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媛”字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变迁,而且为语言变迁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实证案例。同时,通过解析“X媛”类网络新词的认知机制与流行原因,揭示了语言模因、网红经济及网络媒介对现代汉语词汇演变的重要影响。
Abstra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Yuan” carries the imagery schema of beauty, elegance, and nobility. However, with the heteroge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relevant linguistic expressions of “Yuan” have exhibited negative intentions, necessitating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its cognitive meaning.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X” in the emerging internet term “X Yuan”,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analyze its conceptual and emotional meanings. Focusing on the stigmatization phenomenon of the current semantic meaning of “Yuan,”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meaning shift of this type of term and explain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it.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these terms are explor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riving force of linguistic memes, the bia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 and the promotion role of internet media. This study not only help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change of the word “yuan” in the cur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but also provides an empirical case for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hange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by analyzing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popular reasons of the new Internet vocabulary “X yuan”, it reveal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language memes, 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 and network media 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文章引用:赵睿涵. 文化何以颠覆: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X媛”社会语义变化的认知语言学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421-42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76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影响力日益显著。与此同时,网络词语的变异速度也在迅速提升,这一现象与网络事件的频繁更迭密切相关。随着人们上网频率的不断提高,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度也随之增强。一旦某种网络流行语被大众所接受,人们便倾向于以自身为中心,将其传播至更广泛的领域,形成辐射效应。这一过程不仅在社会中引发了流行趋势,还进一步推动了词语变异的扩散。网络新词作为社会发展的语言成果,不仅体现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还展现了人类认知操作的语言表现。其意义构建过程,不仅受到个体认知方式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驱动。近年来,性别议题在公众视野中日益凸显,新时代女性正积极展现自我,勇敢挑战传统男权观念与性暴力问题。从娱乐圈的纷争到职场中的性骚扰事件,女性不仅在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新媒体为女性提供了发声平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们以往“沉默者”的形象,但由媒体塑造的某些“X媛”标签却给女性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以2020年网络事件中的拼单名媛事件为例,到2021年如雨后春笋搬冒出来的“佛媛”、“机车媛”、“滑雪媛”等X媛类网络流行语,不难看出“媛”字语义愈发泛化,意义也不断遭遇贬义解构。从《工人日报》等权威媒体对“佛媛”、“病媛”的明确批评,到社交媒体上“医护媛”、“飞盘媛”、“核酸媛”、“支教媛”等名词的层出不穷,其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直至2023年1月18日,中央网信办对以“酒店媛”、“景点媛”等身份进行炒作引流的行为进行严管,这进一步巩固了“X媛”或“XX媛”作为特定社会群体代称的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应当深入探讨“X媛”或“XX媛”作为特定社会群体代称的地位以及其背后的社会现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被外界贴上“X媛”标签或自我认同为“X媛”的群体,其真实含义与媒介所赋予的特定含义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多样性。“媛”字由褒至贬的过程是亟需透析的现实问题,这一转变不仅揭示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复杂性,也引发了对于社会价值观、性别角色以及网络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反思。

2. “X媛”类词的构成

近年,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并广泛传播的现象层出不穷。以网络流行语“X媛”为例,自2021年9月起,汉语环境中涌现了一系列新颖的“媛”类女性称谓,如“佛媛”、“滑雪媛”、“病媛”、“机车媛”及“拼单名媛”等。这些称谓的共性在于,它们均以后缀“媛”作为固定成分,通过不同的前置词汇来区分彼此,从而形成了“X媛”这一特定的称谓模式。这一系列的“X媛”称谓,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表达,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多元化角色的认知和关注。“X媛”类词汇的构成方式独特,其核心为固定项“媛”,而前面的变项“X”则为其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和指向。在结构上,这类词汇整体呈现出名词性的偏正特点,即“X”作为修饰成分,对“媛”这一中心词进行限定和说明。虽然前置“X”有不同的意义和使用范围,但总的来说都是在形容作为“媛”的主体的女性。词汇的意义由其核心内涵与其多样化的外延意义共同构建。李云彤[1]指出,内涵意义构成了词语的本质,而外延意义则为其增添了多种类型化的含义。在探讨特定事件对象时,“X媛”这一词汇结构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描述价值。其中,“媛”字作为中心词汇,不仅凸显了参与者的性别属性,更成为了整个词汇架构的核心。而“X”作为前置修饰成分,有效地丰富了词汇的内涵,使其能够更全面地描绘出涉及人物的具体特征。通过此种方式,“X媛”一词成功地为关注者提供了迅速了解所涉及人物属性的途径。

3. “X媛”类词的语义内涵及转变

3.1. “X媛”类词的语义内涵

基于利奇的词义分类框架,可以对“X媛”类网络新词进行语义层面的细致划分,从而提炼出其概念义、风格特色以及情感色彩这三个显著特点。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这类网络新词所承载的多元含义。由于“X媛”词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语义由褒至贬的污名化现象,因此本部分着重分析“X媛”的感情义。

3.1.1. “X媛”的情感义分析

情感义,即词汇所传达出的作者或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倾向[2]。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表达积极评价的褒义词、传达负面情感的贬义词,以及不带明显情感色彩的中性词。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词汇在语境中的情感内涵。由于X媛词语的特殊性(“媛”的污名化使用),该此类大多是贬义性词语。“X媛”类词汇指代的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内行为不当的女性,通过前缀“X”可以直接识别出该词所指的领域[3]。当“X”作为构成“X媛”复合词的一部分时,其原有的意义会经历一定的转变,特别是感情义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本褒义或中性的意义向贬义转化,二是原本中性的意义完全转化为贬义。

例如,当某个原本不带感情色彩的词语“X”被纳入“X媛”结构中时,整个复合词可能转变为一个贬义词,用以描述那些在特定领域内行为不当的女性。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对这类行为的负面评价,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在构建和传达社会观念方面的作用。如学、滑雪、机车、网球等的本义都是描述正常行为的词语,而“学媛”、“滑雪媛”、“机车媛”、“网球媛”等则变成了含有贬义性的词语,指的是穿着性感,靠出卖色相吸引目光或带来经济效益的女性。词义的延伸、扩大和贬义转变从2020年开始:自2020年起,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关于“名媛”文化的热议。在深入探讨2020年10月某公众号所揭示的社会现象时,我们了解到所谓的“名媛群”并非外界所想象的那样。其成员们采取了一种别致的消费方式,即通过集体购买下午茶、奢侈品等物品,并轮流进行拍照体验,以此达到共享奢华的目的。这一行为模式不仅揭示了当代社交圈中一种新型的消费观,也引发了关于虚荣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深入思考。进入2021年9月,随着网络对“佛媛”等类似现象的批判声浪不断高涨,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随着“X媛”类词汇中“X”元素的不断演变和细化,相关的“媛”类称谓日益丰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词汇集合。这些词汇在语义上共同展现出了显著的贬抑倾向,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贬抑语义场。这种趋势对传统的“名媛”和“X媛”词汇的语义和感情色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削弱了其原有的褒义内涵,使得贬义色彩日益凸显,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语义现象。因此,在网络语境下,新出现的“X媛”类词汇中的“媛”已经衍生出了与其原本意义相区别的新的含义,即成为对那些盲目追求流量、弄虚作假的特定女性群体的贬称,尤其是指代那些在网络平台上活跃的网红。

3.1.2. “X媛”的概念义分析

在词汇学的广阔领域中,概念义作为词汇所固有的核心内涵,承载了词汇的逻辑性、认识性以及指示性功能。这一特性不仅使词汇成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更在信息的传递与理解过程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概念义的语义特性表现为其稳定性和非延展性,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概念义具有相对固定的意义,不易因外部因素而发生显著变化。以“X媛”类词汇为例,它们所蕴含的概念义主要是用来描绘女性某一特定属性的,这种属性能够直接从“X媛”结构中的“X”元素中直观地得到体现。譬如,“学术媛”一词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的“学术”直接揭示了这类女性所具备的特点。其概念义便鲜明地指向了那些具备学术素养、从事学术研究的女性群体。在这里,“学术”一词作为前缀,直接揭示了这类女性的主要特点,即她们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具备相应的学术背景和知识储备。而“媛”字则进一步强调了她们的性别身份,使得这一词汇在描述和指代时更加精确和具体。

3.2. “X媛”类词语义转变

在《说文解字》这部古代经典中,许慎给予了“媛”字明确的定义:“媛”即为美女之代称[4]。然而,在当下权威的词典编纂中,如《汉语大字典》以及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我们亦能见到对“媛”字的详尽解释,这些解释与许慎的界定相呼应,却又融入了现代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和丰富内涵。这些词典中,“媛”字拥有去声和阳平两种发音,不论是哪一种读音,其核心意义都统一指向“美女”这一描述。这一解释不仅体现了“媛”字在古今文献中的一致性,也彰显了其在语言文化中的稳定性与重要性。“X媛”中的“媛”即是这样一个带有美好意义的字眼。在汉语语义的广阔天地中,“媛”及其衍生词“名媛”长久以来都被赋予了褒义色彩,体现了对女性的赞美与尊敬。经过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媛”的褒义用法在先秦时期即有体现,例如在《诗经》中,卫宣公夫人宣姜被称为“邦之媛也”,意指国家的美女。在明代,“媛”这一词汇开始与身份背景紧密相连,从而衍生出“名媛”这一称谓,它特指那些不仅美貌出众,而且拥有高贵身份地位的女性。这一变化不仅丰富了词汇的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到了晚清时代,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进一步赋予了“名媛”一词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她们不仅美貌动人,更具备着卓越的品德和才华,从而展现了名媛们德才兼备的特质。这一阐述不仅丰富了“名媛”的定义,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全面素质的高度赞誉,进一步提升了这一词汇的文化内涵。而在民国时期,那些才学出众、社会地位显著的女性,则被誉为“名媛”,这一称呼既体现了对她们个人才华的认可,也彰显了她们在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可以说,“X媛”类网络流行语的构造和含义最初是由“名媛”发展而来的。“X媛”是对所发生事件对象的整体认知,通过凸显参与者“媛”使关注者了解人物的身份和所发生事件的性质[5]。在“X媛”结构中,“媛”是整个结构的核心成分,“X”是对“媛”的修饰限定成分。

4.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X媛”语义变化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在1915年的心理学研究,该理论随后被完形心理学家采纳,用于探讨知觉与空间组织的机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 [6]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并深入探讨了图形与背景的定义特征及其联想属性。自此,“图形–背景”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析框架。其核心在于凸显原则(prominence principle),该原则揭示了人们在感知周围环境时,如何根据信息的显著程度进行选择和排序,进而构建对环境的认知模型。当大众聚焦于某一物体时,该物体在知觉上会被凸显出来,成为“图形”,而周围的其他部分则自然而然地成为“背景”。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人类感知体验的直接结果,也为理解语言中的信息组织和认知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完形心理学家主张,在知觉场景中,元素总是被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显著的“焦点对象”(或“图形”)以及与之相对照的“环境衬托”(或“背景”)。从认知来说,观察事物时,图形是凸显部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背景是陪衬部分。图形和背景按照显著度区分的,显著度高的是图形,显著度低的是背景,越显著的事物越容易吸引注意力,成为焦点,而对事物给予的注意力越多,事物的显著度也会越高,越容易成为焦点。这种显著度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图形与背景的区分上,也体现在如何定义和描述某一社会现象或群体上。例如,“媛”类词汇的构成方式独特,由可变的“X”元素与恒定的“媛”元素相结合,整体呈现为一种名词性的偏正式结构,其中“X”作为修饰成分,而“媛”则为核心被修饰对象。虽然前置“X”有不同的意义和使用范围,但总的来说都是在形容作为“媛”的主体的女性。在解读“X媛”这类词汇时,关键在于辨识词素“X”的含义,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整个词汇的意义。这类词汇作为对事件对象的全面描绘,通过强调“媛”这一核心参与者,有效地让关注者捕捉到人物的特定身份。在“X媛”的词汇结构中,“媛”占据核心地位,而“X”则起到了对“媛”进行修饰和限定的作用,从而丰富和具体化了整体的含义。以“X媛”类词为例,可以从语义角度出发,将“媛”视为背景元素,而将“X”视为在这一背景下凸显的图形。这里,“X”所表达的是在“媛”这一背景之上所呈现的具体状态或特性。在解读这类词汇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X”,以“媛”为背景来洞察整个词汇的深层含义。若将“X媛”类词比作一个同心圆的结构,那么背景元素“媛”则构成了同心圆的外圈,而“X”(如“佛”、“学”、“机车”等)则构成了内圈,即图形的部分。这些图形元素在“媛”的背景下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凸显了与之相关的状态或特点。因此,在理解“X媛”类词时,大众始终是以“媛”为背景,来突显“X”所蕴含的语义内涵。例如,“佛媛”二字是由“礼佛”和“名媛”两个词组成的,意思是指那些喜欢去寺庙打卡,并且爱用抄经、喝茶等修身养性的行为来修饰自己的女子。这种类型的词语还有“学X”等,如“学霸”、“学酥”、“学神”等,这些词汇的构成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结构,其中外层是以“学”作为背景,关联于学习的核心内容。而内层则以“霸”、“酥”、“神”等作为图形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为词汇增添了丰富的语义内涵,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某种特定的学习状态或特点。通过以“学”为背景,这些“X”元素得以凸显,形成了具有特定语义的词汇表达。

5. “X媛”类网络流行语传播变异原因

5.1. 语言模因内部的驱动作用

“X媛”这一词汇模式的形成深受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类推机制的推动[7]。首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强调在保证沟通顺畅的前提下,力求语言的简洁性。“X媛”正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它通过简单的结构形式,结合不同的“X”成分,快速、便捷地创造出新词汇,为了满足语言使用的高效性需求,人们不断寻求提高交际效率的途径。在这方面,“X媛”这一词汇形式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它精准地概括了特定女性群体的特征,以简洁的形式传达了这些女性因不同背景、不同原因而展现出的特质,使语义表达更为清晰直观。此外,语言的类推机制在“X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类推是一种基于既有语言模式进行模仿和扩展的机制,它依赖于格式中固定与可变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在“X媛”的形成中,人们根据已有的“佛媛”模式,利用同构类推的方式,创造出了“茶媛”、“腿媛”、“婚媛”等一系列新的“X媛”称谓,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进一步强化了“X媛”作为特定女性群体标签的辨识度和影响力。这种类推不仅展示了语言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也促进了模因(即文化基因)的复制和传播,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

5.2. 网红流量经济带来的偏见

“媛”,本指姿态端正、品德美好的女子,但在新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媛”却成了矫揉造作甚至低俗淫荡的代名词。一场互联网批“媛”行动徐徐展开,成了自媒体新的流量密码。某种程度上来说,“X媛”就是网红经济快速发展的焦虑下产生的偏见。“佛媛”和“病媛”利用本来纯良无辜的人设进行带货,利用身份和形象符合的碰撞来引起社会关注或谋得钱财,这在一年前的“拼单名媛”争议中已初见端倪,而一年以后,这种指控几乎原封不动地指向了“佛媛”和“病媛”。除了利用“人设”带货牟利遭到抨击,以及涉嫌虚假营销等非法行为以外,更重要的是戳中了人们对网红经济创造的“新贵”的敌视——网红经济让一些女性可以直接用美貌获得资本,获取大量金钱利益。从一个形容优雅姿态,美貌动人的字,到一个博关注、引流、涨粉、带货的字。媛字的转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大家之所以宁愿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可见在目前的流量经济下,“网红”的手段是层出不穷,套路让人防不胜防。

6.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媛”从褒义走向贬义,它彰显出一种舆论对某类人群毫无下限地过度拜金、博人眼球的社会风气的反感。当然,字义的变化没有什么对错,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对于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有着记录和承载作用。网络词汇的快速更迭更能体现社会文化的变化。但“流行并不等于具有生命力,特别是具有长远的生命力”[8]。“媛”的污名,并没有相对客观的规定标准。这样的模糊性带来了巨大的危险:任何情景中的任何女性,都可能在某个时刻被指名为“X媛”,都可能因为自己平凡的日常生活而被推上风口浪尖。污名化是没有止境的。妇女这个词被污名化,听起来像会在菜市场吵架的大妈,不想被冠以这个称呼。但“小姐”也会成为妓女的代名词。“公主”也会变成陪酒女的代名词。“媛”也会被用来污蔑一个女生是外围女。只剩下“先生”这个词用来褒奖或分割那些优秀的成功女性。

面对网络词语的污名化趋向,不同主体应当起到不同的责任。首先,加强网络立法。要完善网络立法,加强法律规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履行信息内容管理的核心职责时,互联网平台需将重心置于社区规范的健全与完善上,同时强化账号管理架构,确保内容审核机制的严谨性和高效性。这些举措旨在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在线交流环境,以维护网络空间的良好生态。面对网络环境中不断涌现的新挑战和新动态,平台应迅速响应,积极防范和有效遏制不良信息的蔓延,确保信息环境的健康与安全。其次,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对于污名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互联网从业者应秉持内外兼修的原则,加强自我约束,持续深化综合素养,因为依赖虚假人设等短暂营销策略获取流量并非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路径。构建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和维护的理性话语环境,是消除媒介污名的基石。最后,作为积极参与社会表征建构的主体,同时面临潜在污名化风险的网民,应当深化媒介素养,强化社会性别认知,进而提升对信息的辨识与批判性分析能力。这样做有助于打破传统观念中可能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束缚,防止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不利因素。“媛”字和“小姐”、“公主”等词一样,虽然现在的字意出现了污名化倾向,但随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许某天“媛”字又会回到它的本义,又或者被赋予其他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云彤.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多义词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3.
[2] 符淮青. 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 吴为善.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4] 黄婉童. 网络流行语及其社会传播功能[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2(3): 123-125.
[5]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82-89+160.
[6] Talmy, 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MIT Press.
https://doi.org/10.7551/mitpress/6847.001.0001
[7] 沈基松, 郇春雨. 模因论视角下的“X媛”称谓探析[J]. 汉字文化, 2022(5): 63-67.
[8] 刘志芳.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新词——以“学X”类为考察对象[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2(2): 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