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
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valuation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71275, PDF, HTML, XML, 下载: 6  浏览: 1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杜 红: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热点主题发展趋势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Evaluation Hot Topics Development Trend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问题一直是思政课课程建设中的核心议题,为了更好地反映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取得的突出成果和进展,本文借助于两款主流的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综合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回溯了新时代以来,即过去十年间(2012年到2022年)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问题研究的现状,摸清了研究的热点主题、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势等,提出要从把握评价方向、夯实理论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拓展评价范围、落实评价主体五个方面系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质量。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order to better reflect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of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this paper, with the help of two mainstream knowledge mapping software,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and comprehensively using the methodology of literature analysis, has traced the research of evaluation iss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new era, i.e., in the past ten years (2012 to 202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hot topic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etc., and proposes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evaluation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five aspects, namely, grasp the evaluation direction, consolidate theoretical research, strengthen empirical research, expand the scope of evaluation, and implement the main body of evaluation.
文章引用:杜红.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071-107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75

1. 引言

十八以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习近平在2024年5月11日召开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指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其中,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思政课的评价工作也稳步推进中,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硕果累累。为了反映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取得的突出成果和进展,本文基于两款主流的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综合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回溯了新时代以来,即过去十年间(2012年到2022年)国内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的现状,摸清了研究的热点主题、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势等,从而为未来深化思政课的评价工作提供相关指引。

2. 热点主题分析

本文遵循初选数据、数据清洗、可视化分析、结果呈现的思路,通过运行CiteSpace6.1.6和Vosviewer1.6.18,得出了495篇有效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分别如下图1图2所示。综合二者结果和文献阅读分析,最终整理出以下7个研究热点主题。

2.1. 热点一:教学质量评价

高校思政课的主战场在于课堂教学,其评价问题关注的核心也在于课堂教学质量。鉴于此,有很多学者直接将思政课的评价问题定位为思政课的教学评价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切入,又以宏观的定性研究为主。比如佘双好[1]等人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出发,认为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应当包括目标评

Figure 1. Vosviewer clustering view of keywords for evaluation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2022

1. 2012~2022年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的关键词Vosviewer聚类视图

Figure 2. CiteSpace clustering view of keywords for evaluation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2022

2. 2012~2022年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的关键词CiteSpace聚类视图

价、过程评价和价值评价三个方面,且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完整体系;赵志业等[2]从教学有效性出发提出了理论上讲透,实践上讲话,改革上讲清,发展上讲新四个框架;邓卓明等[3]强调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应当坚持方向维度、理论维度、转化维度和服务维度,并认为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维度是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尺;叶荣国等[4]从思政课的属性与特征出发,讨论了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在微观层面,学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对象与内容。有学者提出,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及相关的教学资源等一系列内容,并且,所有内容都应该纳入到整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予以考虑,并以二级指标的形式进行细化,但有的学者认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教学实效,因此,评价的中心内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关注最终的教学实效是当前两个主流的研究进路,各有侧重,各有优缺。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针对性设计不同权重的指标体系以反映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但还缺乏相应实证研究数据而未能获得广泛应用。从教学评价的对象来看,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而,教学评价的对象既包括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包括学生的学习评价。同时,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评价主体的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突显更是让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加多元化。

2.2. 热点二:实践教学的评价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实践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如何科学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成为思政课评价领域的一大难点。从聚类后的文献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研究大致可以归结为“解构”和“建构”两个进路,并且前者的研究多于后者。

从解构进路来看,现有研究主要致力于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详细考查,得出了比较类似的结论,主要集中在评价理念、评价意义、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比如王培文[5]在文章中归纳到:实践教学的“评价理念相对落后,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方法单一、标准模糊”;涂刚鹏[6]也指出实践教学的“评价理念不够现代、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从建构进路来看,发现问题的后续研究就是要解决问题,为此,研究者们要么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与思路[7],要么实际地提供了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或操作量表[8]。但是这些研究相比解构来说还远远不够,尚不能有效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特别是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每个学校的实际开展与评价情况千差万别,使得实践课的评价问题比课堂教学评价还要困难重重。综合来看,目前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的研究较多,而深度的理论研究与严格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2.3. 热点三:基础理论研究

高校思政课的评价问题是一个兼具理论与应用的研究课题,相比前面两个热点主题,思政课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文献要相对薄弱一些,但通过关键词的共引关系,还是可以基本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总结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两大问题,一是为何要评价,二是怎样评价。

首先,为何要评价关注的是思政课评价的意义,比如高频关键词“立德树人”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研究者们从思政课的属性和地位出发来探究其科学评价的意义及发挥的评价功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成为思政课评价中面临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之一。有的研究者更偏向知识传授,比如叶荣国等将本科生几门思政课程具体分为知识、理论和方法三种类型,认为思政课的评价不仅应当区分不同的课程属性,也要与一般的专业课程评价相区分[4]。有的研究者更侧重于价值引领,比如解泽奇等从社会、学校、学生角度讨论了思政课评价的特殊意义,强调思政课对青年学生个体的价值引领作用[9];铁项项也从评价内容与价值取向上强调要更加突出思政课评价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10]。虽然两种偏向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都承认思政课评价中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二,关于怎样评价的问题。大部分研究者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出发,探讨了多种教育评价模式,并尝试将其运用于思政课的评价中,比如高频关键词“OBE理念”、“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CIPP模式”等所反映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将思政课的评价置于课程评价的大背景之下,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来进行指导。然而,人们却很少关注教育评价基础理论的发展变化,而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使用“基于目标的评价”与“目标游离的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等概念。在经历了前四代教育评价理论[11]的大发展后,教育评价基础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努力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导向”两个维度之间寻求新的张力平衡。思政课的评价研究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这一理论根基,加强课程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应当成为未来持续关注的重点内容。

2.4. 热点四:评价体系建构

高校思政课的评价问题在其应用层面主要关注的是评价指标与标准的建构。从热点关键词来看,“指标体系”、“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均属于这一聚类。在不同的评价理论指导之下,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管理、教师考核、学生学习等各个维度。比如,王占可提出要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课堂考勤 + 课堂参与”及“实践调研 + 志愿服务 + 社会认知”三个维度构建“一网两纵三横”的多元评价体系[11];权麟春从课程建设角度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组织领导、思政课教育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和下属12个二级指标,并主张用“状态描述法”进行评价结果的描述[12];王菲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个维度提出要构建过程与结果兼顾、自评与测评并举的评价体系[13];黄泽勤等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从教学管理评价、学生层面的课堂评价、教师层面的评价、理想信仰效果综合评价四个角度分别构建了多项二级指标来探索思政课程评价体系[14];铁项项主张要利用SPSS软件来分析思政课的各大评价要素,实现可视化输出[10]

总体上来看,关于高校思政课的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小思政”与“大思政”两个视角,围绕着这两个视角,研究者们构建了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较而言,“小思政”的研究更为丰富,“大思政”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比较缺乏,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两者均缺乏大量的实证数据以支撑研究结论。

2.5. 热点五:教师评价研究

根据知识图谱的聚类结果,在高校思政课的评价研究中,思政课教师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网络结构,如“教师评价”、“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考核模式”等高频关键词。在思政课教师的这一聚类结果之下,现有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研究,二是教师作为评价客体的研究。

在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思政课教师在课程评价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谁来评”这一问题一直是思政课评价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是思政课评价的应然之路,各评价主体均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能够从宏观上把控思政课的方向与目标,体现党和国家意志;专家和教学督导组的评价建立在专家们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思政课一线教师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对课程质量评价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学生作为教育受众的评价结果也可以直接反映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而来自来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终端效果。但是,对于评价主体之间如何分工、如何定责、如何协调、如何设置权重等问题还缺乏有效的研究,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教师作为评价客体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目前,教师评价的多元化已经取得广泛共识,比如领导与管理者评价,专家与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等各个维度,不同学校设置的内容与比例差异较大,有的更看重学生的评价,有的则更侧重专家与督导组评价,但在实践层面的多元化评价已经成为常态。不过,思政课教师评价的异质性仍然没有获得广泛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均使用同一套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对全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采取统一评价,以便于量化、比较和监督。因此,针对思政课的特殊性,如何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引导教师自我发展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2.6. 热点六:学生评价研究

同理,研究者们主要从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客体两个角度来讨论问题。在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方面,研究者们注意到,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评价结果一直备受到重视,在现实实践中成为课程评价和教师评价的重要参考,但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评价仍然存在内在的缺陷与不足,比如佘双好指出,学生在评价中极易受到个人兴趣爱好、课程时间安排、教师风格偏好、考试难易程度、自身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客观深刻的评价结论[15]。因此,改进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方案建构应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在学生作为评价客体方面,研究者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比如高频关键词“学业评价”、“学习评价”、“获得感”、“大学生”、“高职院校”、“医学生”等都是将学生作为评价对象来研究的。依据现有的主流课程评价理念,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被认为是教学评价的核心。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的研究则是其中的一个反映。从评价方法上来看,研究者们讨论了客观性测验、开放性试题、表现性评价、观察法与对话法、档案袋评价等诸多评价方法,但大都停留在定性研究和经验总结层面,尚缺乏有效的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无法回答思政课学生评价的“效度”和“信度”问题。从评价对象的类别上来看,研究者们的首要关注对象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其次是高职院校学生,而针对研究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则非常少;从评价对象的专业来看,医学生的思政课学习评价关注度最高,而针对其他专业方向(如体育专业、艺术专业)的研究非常稀少,尚未形成聚类。从总体上来,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和中观层面,指导性和总结性研究较多,尚缺乏建立在严格教育评价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证研究。

2.7. 热点七:评价的前沿问题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的普及,思政课的评价面临一系列新问题,高频关键词“大中小一体化”、“信息化教学”、“新时代”、“在线教学”、“新媒体”、“翻转课堂”等均反映了这一变化。在这些新问题中,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学的评价问题是研究者们关注的核心,比如王惠讨论了混合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具体实践和评价,指出线上和线下两个学习空间都必须“以学习为中心”重建“全过程化”的评价体系[16];姜玉梅在讨论了现有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特点后,具体论证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问题,尤其强调要重视教师作用的转变[17]。在当下,随着在线课程的大规模普及应用,混合式教学在思政课中已经成为主流,因此,混合式思政课程和网络思政课程的评价问题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新热点领域。

除此之外,其他关注点包括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大思政课及各类创新教学方式的评价问题等。比如陈大文等从教学评价主体的协同性、教学评价标准的规范性和教学评价方法的适切性三个方面讨论了大中小思政课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18];刘博针对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从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层面讨论了其发展困境与路径表征,明确要以“发展性评价”来重建体验式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体系[19];张彦从“大思政课”的视角呼吁建立“大评价观”,她指出,要设立“否定性评价指标”、“审查性评价指标”和“提升性评价指标”的“三维指标”来完善“大思政课”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教师、教材、教法、教研、教学的“五教并进”革新“大思政课”的教育评价,并以“系统观念”来推进“大思政课”社会评价[20],极大地拓展了思政课评价的视野和格局。这些研究都反映了新时代下思政课评价问题的新发展新动向,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保持问题探究的敏感性与时代性。

3. 演进脉络及发展趋势

为了展示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的演进脉络及发展趋势,本文分别通过Vosviewer的标签视图(Overlay visualization)和CiteSpace的关键词突现(Burstness)来进行分析。在Vosviewer的标签视图中,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颜色来直观地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在图3中,我们发现,“学业评价”、“多元化”、

Figure 3. View of keyword labels for evaluation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2022

3. 2012~2022年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的关键词标签视图

“评价原则”、“改革”等关键词更接近紫色,说明其出现的时间较早,是该领域内较早关注的研究点,而“OBE理念”、“信息化教学”、“立德树人”、“课程评价”、“获得感”等关键词颜色更接近红色,表示这些主题是新近出现的关注点,代表研究的最新发展动向。同时,我们利用CiteSpace进行突现词的计算,得到突现词共计21个,如下图4所示,突现出现较早的几个关键词,如“多元化”、“改革”、“对策”、“学业评价”等与Vosviewer密度视图中显示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说明研究者们对这类主题的关注较早,而突现出现较晚的一些关键词,比如2020年开始的“思政教育”、“在线教学”、“大数据”这三个关键词则集中反映了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的热点趋势。另外,图中显示,“信息化”这一关键词是在2016年作为前沿出现,但作为突现是在2019年到2022年,这也与新冠疫情后思政课信息化网络化大发展的基本趋势相吻合。综合来看,前文研究热点领域七就代表未来思政课评价研究的发展动向,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大数据、大思政……这些新时代新问题呼吁我们革新观念,不断探究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政课评价体系。

Figure 4. Keyword emergence map of evaluation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2022

4. 2012~2022年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

4. 结语

基于前述分析,本文认为,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评价研究相比过去取得了明显进步。从研究热点主题和研究趋势来看,其知识网络的聚类结果和前沿热点均比较突出,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视角和问题域。研究者们围绕评价的概念、特点、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了众多研究,基本建构起了“为何评”、“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的四维研究框架,但是,由于该研究问题的难度,该研究领域远未达到成熟,其在理论完备性和实践应用性上都比较欠缺,亟需研究者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未来的深化研究而言,综合前文的知识图谱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把握评价方向、夯实理论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拓展评价范围、落实评价主体五个方面着手,系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质量。在新时代教育评价的大背景下,思政课的评价问题亟需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大思政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数字化思政等前沿问题应当是未来评价研究关注的重点。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研究》(21SKSZ019);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szkzy2021003)。

参考文献

[1] 佘双好.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02813): 14-18.
[2] 赵志业, 赵延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逻辑理路与方法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5): 61-68.
[3] 邓卓明, 卢景昆. 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四个维度[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13): 68-70.
[4] 叶荣国, 钱广荣.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的“虚”与“实”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86-90.
[5] 王培文.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 高教学刊, 2016(7): 145-147, 149.
[6] 涂刚鹏.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思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2(1): 168-169.
[7] 李邢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1): 67-70.
[8] 周蕴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 高教探索, 2013(6): 140-143.
[9] 解泽奇, 王瑞超. 论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 学理论, 2014(12): 213-214.
[10] 铁项项.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过程问题及思考[J]. 绿色科技, 2020(13): 225-226.
[11] 王占可.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多元评价体系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 2016(4): 65-69.
[12] 权麟春.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178-189.
[13] 王菲.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9, 48(10): 33-34.
[14] 黄泽勤, 陈元九, 何其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 32(13): 82-84.
[15] 佘双好.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规律探讨[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8(2): 27-35.
[16] 王惠. 重构与困惑: 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与评估[J]. 现代教育科学, 2017(7): 43-52.
[17] 姜玉梅. 在MOOC和“翻转课堂”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4): 49-52.
[18] 陈大文, 姜彦杨.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一体化路径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12): 96-100.
[19] 刘博. 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与反思[J]. 教育探索, 2012(4): 44-46.
[20] 张彦. “大思政课”需要“大评价观”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