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与思考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flec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
DOI: 10.12677/pi.2024.134045, PDF, HTML, XML, 下载: 10  浏览: 1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雅南*, 王学军#: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关键词: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质量标准制备工艺Chinese Medicine Granule Research Progress Quality Standard Preparation Process
摘要: 中药配方的颗粒药物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实际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相比于传统的汤剂更易被患者接受和使用。通过查阅近些年我国研究的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相关文献,对其主要成分及其功效、生产技术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详细梳理,以期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药品管理、提高其临床实用性和推动行业的有序进步提供借鉴。
Abstract: The granu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s have significant practical effects and no side effect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decoctions, it is more easily accepted and used by patients. 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 detailed review has been conducted on its main components, efficacy,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refore, we can further optimize drug management, improve its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文章引用:张雅南, 王学军.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与思考[J]. 药物资讯, 2024, 13(4): 386-391. https://doi.org/10.12677/pi.2024.134045

1. 引言

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种由单一药材制作而成的药物,其通过一系列如提取、浓缩、烘干和压制等步骤来满足医师的需求并被病人使用[1]。这是一种对传统中草药饮品的增补方式,既保持了传统的优势,又解决了传统中药需要长时间熬制及储存困难等问题,因此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2]。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3],中药配方颗粒由于产业化程度高、运输方便等优势,在疫情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临床上,中药配方颗粒一直备受青睐,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2. 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针对中药汤剂,我们为各种类型的中药配方颗粒制定了特别的生产流程。现阶段,对这些制作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不同工艺对有效成分的影响,以找出最佳的制作方法。

已有多种研究方法用于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朱丽红[4]等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茜草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最佳提取工艺为14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90 min。韩征[5]等对五味子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提取时加入药材量8倍水,连续煎煮3次,每次60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白璐等[6]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延胡索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00 min,水料比12.50:1,提取次数3次。全智慧[7]还将近红外光技术应用到制川乌配方颗粒的制备中。满金辉[8]对三七配方颗粒的制备融入了“中间体”理念,优化了三七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王杰等[9]对丹皮和肉桂配方颗粒的不同制备工艺进行比较,研究不同工艺对其活性成分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工艺;顾永江[10]探讨并优化了决明子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

3. 中药配方颗粒化学成分及药效一致性研究

迄今为止,对中草药的统一评估主要是针对其化学组成和生理反应的统一性。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草药制剂形式——中药配方颗粒,它应该同时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般会使用如光谱分析、色谱技术、生物活性值、生物基因序列、化学特征模式及成分结构等多种手段来对比研究[11]

余欣彤等[12]根据对菊花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对比结果,确定两者之间的相似指数为0.91。邓李红等[13]采用UPLC技术评估了吴茱萸汤剂和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异同点,并且他们发现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高于0.95的相关系数。这进一步证明了他们的结论:即两种药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

但是,部分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化学成分也存在差异。华愉教等[14]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四极杆–轨道阱质谱法对太子参饮片及配制药剂的化学物质进行了研究与检测,同时还对其做了全方位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显示两者间的化学元素有明显的差别。侯晓杰等[15]也使用指纹图谱方法来比较白术饮品与其配制药品的化学构成,发现二者之间的化学元素具有较大的区别。

研究发现,单一中药的化学构成与传统汤剂的指纹图谱相似度高,种类也极为接近,但是,由于生产过程可能会有损耗,导致配方颗粒内部的化学元素含量稍低于传统汤剂[16]-[23]

对于单一药物配方的复合物探究来说,其成果可以归纳为三个类别:第一类研究发现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之间存在差异,王苇[24]对比分析了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的药材及其制成的两种形式(即传统的煎煮方式)所含有的不同物质特性。其次,有些试验观察到尽管各类别的元素数量相近,但是某些关键性的参数值却不尽然一样的情况,例如肖宗崇[25]对二至丸的配方颗粒和传统汤剂以各种形态做出的检测比照后得出这样的观点——虽然两者的基本组成结构并没有显著差别,然而其中一部分特定的分子群落的比例数目却是前者大于后者,且反之亦成立的现象出现过多次次序颠倒情况,余娜等[26]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仪去测量样品内的各个微观粒子,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把收集来的数据整理成一幅清晰易懂的信息图像,以便人们能够直观看清其中的规律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方的效果优于单一的中草药或其具有相同作用的产品。谢平等[16]通过使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来测算这些混合体内部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程度,从而确定它们是否具有足够的同质性和稳定性能,吴昊等[27]研究了人参饮片和人参配方颗粒对小鼠抗疲劳和耐缺氧能力、免疫器官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在抗应激和免疫增强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总的来说,配方颗粒和饮片汤剂的药效相当。潘杰等[28]研究发现,由黄芩等十二种中草药组成的中草药配方颗粒比相应的中药饮片更能有效地对抗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六种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

此外,他们还指出,这些药物混合物对于缓解人体疲劳和提高其抵抗力有相似的效果。而关于三叶青藤叶所含成分的人参饮片与人参配方颗粒是否具有相同的功效的问题上。甘海宁等[29]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两者并无明显的区别。总体而言,无论是配方颗粒还是饮片汤剂,它们的疗效都是相近的[30]

4.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关于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设定和研究工作已经展开,如徐玉玲等人[31]就指出,由于不同制备方式可能导致产品品质的变化,因此建议全方位考虑所有因素以决定相关规范;而林环玉等人[32]强调,每个制造阶段都应遵循特定的技术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标准,同时可以参考配方颗粒的标准设立中间品的标准,确保整个流程的标准化。

关于中医处方的品质管理难题,核心技术在于运用高效能的高压化学层析仪(HPLC)描画特定的图形模式——这种方式已被用于分析包括黄连[33]、五味子[34]、牡丹皮[35]在内的二十三个单一成分的中成药物配置粒子的规范化要求;并以薄层层析和碱基颜色对比的方式探讨了像枸杞种子[36]、鹿衔草[37]等等这些复合型药品组合物的规格规定。除了单独一种原料组成的产品之外,还有一些由多种材料构成的多组分制品也被学者们用作参照对象[38]、感冒停[39]等复方制剂的配方颗粒也有研究者对其质量标准的控制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此外,涂瑶生等[40]采用了诸如UVA照耀下折射性质差异等方式辨识不同种类经过特殊工艺制作出来的成品物品,可以识别那些被称之为“麦芽糊精炒过后的熟地丁香”这类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的食物纤维素结块形态。毕晓黎等[41]借助近距离观察仪器设备之利,发现某些特定的大黄品种是否已经被酒精浸泡过了,从而判断它们是不是属于那种叫做“醉”大黄之类的新型改良版新式饮料,王似锦等[42]基于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法建立了5种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游淦秀等[43]通过使用平皿法和平板稀释法。李趣嫦等[44]成功地构建了针对蔷薇科八种中药配方颗粒的微生物限量检测方式。任桂友等[45]开发了一套用于测试黄芪配方颗粒中的有机氯化物农药残余的方法,王爽等[46]研究如何避免有毒病菌进入产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无害特性得以保持。尽管我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在配方颗粒的化学组成、性质鉴定、微生物限制及农药残留等方面取得了深入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质量管控项目如细菌数量等方面的检测技术。

5.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趋势

各大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公司已经对包括药物提取工艺和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同时,他们在持续探索新型的生产模式以便提高产品的品质并且增强其实用性。举例来说:利用高级技术工具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抽取法等方式改进了传统的中药制备过程及其设备使用效果等等这些都是给中医产业带来巨大变革和发展的因素。

尽管中药配方颗粒已历经二十余年的快速增长并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然而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对部分疾病仅凭单一或复方中药配方颗粒疗法的效果尚需科学家的深入探索;其次是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化的质量控制急需加强,必须严防劣质及假冒伪劣产品混入市场,这可能阻碍该行业的发展;最后,在选择原料时务必严谨审查,确保优质原料不会被纳入市场流通。与此同时,在成品的检验工作上要贯彻落实,为流入市场的成品质量再加一道保险。针对此种情况,政府应制定相应法规以加强药品品质的监督管理。总而言之,与传统的中草药相比,中草药混合物有着更为广泛的前景。当前存在的问题亟需学者们深入探讨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以便推动中华医药学的进步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中药配方颗粒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有着成熟的模式,然而,在新型制剂研发创新的过程中,临床医师对于药物所需的效果以及适应证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诉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创建标准化的发展模式,明确药性标准以及药物含量标准,合理的使用气液两相色谱分析仪等设备进行调查与检验,在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之后,采用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更好地进行开发创新。

作为一个新兴的中草药配方制品,其颗粒状的形式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方便食用、容易携带、存储简单、运输便利等等。相较于传统中药饮片,它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需求,并且得到了公众的大量接受。但是,虽然存在这些优点,目前的技术水平、品控及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也限制了中草药配方的颗粒化制品潜力的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的国家标准对中草药配方的颗粒化实施质量控制,而且对于此类药物的生产与销售的管理体系也还不够完备,导致市场上的各种中草药配方的颗粒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着病人的治疗结果,也给政府监管带来了更大的负担。所以,我们期望在这个基础上,利用高科技检验技术创建一个完整的高效质检系统,为中草药配方的颗粒化研究提供支持。另外,我们也应该加速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大力推广中草药配方的颗粒化生产的应用,这样才能确保中草药配方的颗粒化产业发展健康稳定地向前推进,这是对中华文化医药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基金项目

“十大商药”饮片加工关键技术“科学家 + 工程师”队伍(2023KXJ-18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编号:(S202211396023)。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海涛, 吴国水.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概况、困境与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 25(13): 12-14.
[2] 路露, 施钧瀚, 侯富国, 等. 中药配方颗粒: 历史、现状及“后试点时代”的发展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8): 2008-2014.
[3] 李克, 徐学功, 刘永新. 新冠肺炎疫情下隔离人员服用中药汤剂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药业, 2023, 32(3): 30-32.
[4] 朱丽红, 贺文娟, 王梅, 等. 茜草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6(3): 100-103.
[5] 韩征, 周玉会. 五味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28): 38.
[6] 白璐, 贺文娟, 崔春利, 等.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延胡索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J]. 西北药学杂志, 2013, 28(1): 1-4.
[7] 全智慧. NIR分析技术在制川乌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8] 满金辉, 王承潇, 崔秀明, 等. 三七配方颗粒新型制备工艺研究及表征[J]. 中药材, 2019, 42(2): 375-379.
[9] 王杰, 史德胜, 刘冰, 等. 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牡丹皮和肉桂配方颗粒不同制备工艺的比较研究[J]. 中草药, 2015, 46(24): 3687-3690.
[10] 顾永江. 优化决明子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进行指标成分量值转化研究[J]. 系统医学, 2020, 5(24): 129-13.
[11] 孙昱, 徐敢, 文海若. FDA口服植物药具体产品指南对中药质量相似性/一致性评价的启发思考[J]. 中草药, 2021, 52(6): 1851-1857.
[12] 余欣彤, 黎桃敏, 施文婷, 等.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野菊花饮片及其配方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 35(5): 48-52.
[13] 邓李红, 张志鹏, 田清清, 等. 吴茱萸和制吴茱萸的饮片、水煎液、配方颗粒UPLC特征图谱研究[J]. 中国药房, 2020, 31(14): 1739-1745.
[14] 华愉教, 谢芬, 周少丹, 等. 基于H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分析不同剂型太子参的差异化学成分[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0, 32(2): 257-268.
[15] 侯晓杰, 郑英, 李玮, 等. 不同产地白术饮片HPLC指纹图谱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 32(14): 44-48.
[16] 谢平, 陈丹, 陈红, 等. 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与饮片化学等量性及抗炎等效性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1, 38(23): 2945-2954.
[17] 岳佑凇, 张璐, 谢梦迪, 等. 茯苓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J]. 中草药, 2021, 52(13): 3852-3861.
[18] 陈诺. 板蓝根饮片和板蓝根配方颗粒的有效成分比较[D]: [硕士学位论文]. 深圳: 深圳大学, 2021.
[19] 王晓琳, 张平. 黄芪饮片与黄芪配方颗粒有效成分含量比较[J]. 西部中医药, 2017, 30(2): 25-27.
[20] 陈玲, 李晓, 魏悦, 等. 黄芩饮片、标准汤剂、中间体、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相关性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8, 30(1): 56-60+154.
[21] 成守玲, 王晓楠, 信文远, 等. 白芍药材、饮片、提取物及配方颗粒的HPLC特征图谱相关性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11): 5712-5715.
[22] 刘涛乾, 张志鹏, 夏长青, 等. 白芥子及炒白芥子饮片、水煎液、配方颗粒UPLC特征图谱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20, 26(13): 59-63.
[23] 展月, 赵俞, 鄢必新, 等. 栀子饮片、标准汤剂、中间体、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相关性研究[J]. 人参研究, 2021, 33(5): 25-29.
[24] 王苇. 枳实薤白桂枝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成分的差异性比较[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2.
[25] 肖宗崇. 二至丸配方颗粒汤剂与其传统汤剂化学成分及药效学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26] 余娜, 唐林, 廖嘉宝, 等. 龟鹿二仙胶配方颗粒膏与传统饮片膏氨基酸类成分比较分析及对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5): 1397-1405.
[27] 吴昊, 刘同彦, 刘佳, 等. 人参饮片与配方颗粒药效的比较研究[J]. 人参研究, 2017, 29(1): 8-10.
[28] 潘杰, 苗霞, 刘启波, 等. 12种中药配方颗粒体外逆转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分析[J]. 检验医学, 2016, 31(6): 503-508.
[29] 甘海宁, 陈玉兴, 孙冬梅.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药效等效性的研究进展[J]. 今日药学, 2017, 27(6): 425-429.
[30] 武晓红, 赵换. 黄芪桂枝五物汤配方颗粒与汤剂对气虚冻伤大鼠免疫系统的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6): 605-606+610.
[31] 徐玉玲, 雷燕莉, 曾立, 等. 中药配方颗粒品种统一标准的有关问题探讨[J]. 中草药, 2020, 51(20): 5389-5394.
[32] 林环玉, 伍振峰, 曾丽华, 等.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对策分析[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8, 49(8): 1161-1165.
[33] 张云天, 高颖, 徐以亮, 等. 黄连配方颗粒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研究[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1): 49-51.
[34] 胥爱丽, 董玉娟. 五味子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2): 81-84.
[35] 戴淑娟, 许玉芳, 谢晓梅. HPLC法测定牡丹皮配方颗粒丹皮酚和芍药苷含量[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1): 174-175.
[36] 狄永良, 徐海波. 沙苑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考察[J]. 抗感染药学, 2013, 10(1): 43-46.
[37] 赵敏, 吴浪, 安金双, 等. 鹿衔草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J]. 中成药, 2013, 35(1): 148-150.
[38] 叶青青. HPLC法测定酸枣仁汤配方颗粒中甘草苷的含量[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14(4): 18-20.
[39] 张云天, 高颖, 浦香兰, 等. 感冒停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药业, 2013, 22(1): 20-22.
[40] 涂瑶生, 罗文汇, 毕晓黎. 白术与麸炒白术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3, 24(5): 493-495.
[41] 毕晓黎, 谭志灿, 李素梅, 等. 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红外光谱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12): 86-88.
[42] 王似锦, 刘文杰, 牛振东, 等. 5种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学质量分析[J]. 中成药, 2013, 35(7): 1442-1448.
[43] 游淦秀, 周凤姣. 甘草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的验证[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3(2): 34-36.
[44] 李趣嫦, 钟燕飞, 肖建光, 等. 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学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9): 28-29+31.
[45] 任桂友, 曾锐. 黄芪配方颗粒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9(5): 687-691.
[46] 王爽, 曾锐. 甘草配方颗粒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9(6): 90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