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迫切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除了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通过思政教育视角下的探索与实践,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期有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it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ho can be widely used and shoulder heavy responsibilitie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universities not only nee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but also need to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alents with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atriotism. Throug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aim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文章引用:木拉提·阿哈拜克. 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7): 387-39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7479

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有机融合已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思政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高校在二者融合方面虽有探索,但仍存在资源配置不均、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将分析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与现状,探讨其融合发展的特点与优势,识别存在的主要限制,并提出改革路径,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关系与现状

2.1.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指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其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多个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施。

创新创业教育指通过一系列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识别机会、创造价值。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2]。其内容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创业计划书撰写、企业经营模拟、市场调研与分析等,通过课程学习、创业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

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具有共通性。思政教育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既有创新创业能力,又具备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人才[3]

2.2.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关系现状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成果尚不显著,表现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分隔,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这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从而影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模式上,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分隔。思政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理论灌输为主,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更偏向实践操作,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分隔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学生缺乏系统性的思政教育引导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忽视社会责任和价值观,从而影响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思政教育的课程多以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等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而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创新理论、创业案例等内容,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种课程设置的差异使得两者之间缺乏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将思政教育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导致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单向发展,而非全面提升。

3.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3.1.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的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特点。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还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融合发展模式体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还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渗透教育内容,确保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这种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更关注其终身学习与发展。

与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融合发展模式强调多学科的协同推进,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跨界思维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联合项目等形式,形成知识互补、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融合发展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创新,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互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2.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的优势

通过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关注社会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从而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

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整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生态系统。这不仅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融合发展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比赛、创新项目、社会调研等。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平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种教育模式还有助于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其在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4]

4.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限制与阻碍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旨在通过思政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然而,这种融合在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限制与阻碍,制约了其有效推进和深入开展。

4.1. 学科体系的障碍

学科体系的划分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本的组织形式,但也成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障碍之一。思政教育通常被归类为人文社科领域,强调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更多地关注应用型学科,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科的划分导致了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使得融合变得困难。

在大学课程设置中,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下,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可能对创新创业的实践需求缺乏认识;而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可能缺乏对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思考。这种学科体系上的隔阂,限制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4.2. 教育理念的不协调

教育理念的不协调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的另一大限制。传统的教育理念侧重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传统的教育理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育者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的不协调,使得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4.3.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的一个重要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和书面考试为主,忽视了实践性教学和体验性学习方法的应用。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育资源的局限性以及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得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程度受到限制。

4.4. 社会环境的挑战

在社会环境方面,创新创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传统的就业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人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就业方式,而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有限。此外,创新创业所需的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创业环境相对复杂,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使得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也限制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5.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的改革路径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确保两者之间的联系紧密,通过改革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才可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5.1. 创新课程体系,助力教育创新

创新课程设计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也是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跨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和技术融入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跨学科整合打破了学科壁垒,鼓励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项目式学习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提升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现代科技的融入,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果和趣味性。

在思政教育的指导下,创新课程设计还需注重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使他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能够关注社会问题,服务社会需求。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社会输送了更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5.2. 整合教育理念,确保体系连贯

制定统一的教育理念和发展策略,确保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首先,应明确两者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包括思政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培养,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其次,应协调两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创新创业案例于思政教育中或融入思政理论于创新创业课程中,同时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导向教学和合作学习,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质量。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估。除了创新创业能力外,还应考察其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通过综合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参考和指导[5]。这样的统一与协调将确保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推进,为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5.3. 拓展教学模式,找寻最佳方案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器、项目驱动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模式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支持,全面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和真实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6],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创业孵化器为学生提供从创业培训到资金支持的全方位服务,帮助他们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项目。项目驱动学习以实际项目为导向,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和社区项目,则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

5.4. 加强社会支持,营造教育生态

加强社会支持,营造教育生态是促进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关键。政府在政策层面应制定支持措施,如提供资金和政策倾斜,以鼓励高校开展融合实践。同时,企业可提供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则应加强服务与指导,建立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将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共同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教育生态。

6.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满足了新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然而融合发展的成功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方位协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培养出兼备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的未来栋梁。这不仅是教育的使命,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赵春红, 王治华. 高职院校数学类基础课“三位一体”思政育人实践体系的构建[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24, 27(1): 21-25.
[2] 李厚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调查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8): 26-2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1-07-13(001).
[4] 李闯, 陈丽华.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研究[J]. 大学, 2023(24): 43-46.
[5] 吴迪, 祁永华, 吴鹏程, 张丽宏, 郝美玲, 王业秋, 杨柳, 徐艳明. “大思政”背景下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24, 21(1): 72-76.
[6] 娄冰琼, 郝雷.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 36(3):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