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苏轼诗词为例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Taking Su Shi’s Poetr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71251, PDF, HTML, XML, 下载: 7  浏览: 11 
作者: 林红霞:烟台芝罘中学,山东 烟台;张馨月: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古诗词苏轼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cient Poems Su Shi
摘要: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本文以苏轼诗词为例,通过分析苏轼诗词于国际中文教育课堂的适用性和诗词的选取原则,探索将苏轼诗词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aking Su Shi’s poem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and methods of integrating Su Shi’s poems into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Su Shi’s poems to the classroom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selecting the po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文章引用:林红霞, 张馨月. 中国古诗词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苏轼诗词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7): 905-9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51

1. 引言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出版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播出,全民掀起了一股“诗词热”的浪潮。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将诗词带进国际中文教育的课堂,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国际中文教育与古诗词

2.1. 国际中文教育诗词教学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诗词”“对外汉语”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期刊以及学术论文355篇,经筛选与统计,可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划分为以下几类:

诗词教学类。此类文章关注的是“如何教古诗词”的问题,具体可分为:(1) 教学设计类。宏观视角下的以某一首(类)诗词为例的教学设计,如,马艺源(2024)在对某高校汉语诗词课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要素和教学原则的分析,选用《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授课内容而开展教学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类教学设计中还包括地域化的诗词教学研究,如,张瑞霞(2023)的浙东山水诗主题式教学设计、黄佳莉(2023)的金华诗歌教学设计;微观视角下的诗词中某一语言知识(包括词的意象、修辞格等)的教学探索,如,陈彤(2019)从学习者母语与第二语言中的“月”意象对比及其习得调查入手,分析相关的教学策略与方法。(2) 教学理念创新类。可以分为:① 教学法创新类,如,应凌芝(2020)将情景教学法用于唐宋词的教学设计、李宁(2021)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诗词教学中、缪紫玲(2023)将体演文化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唐诗课教学研究、孙麒凯(2024)的故事教学法在国际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② 教学方法创新类,如,田雅婷(2018)的“诗教民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姜文茹(2019)将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念应用于汉语诗词教学中、蒋佩瑶(2020)提出将“和诗以歌”应用于古诗词课堂教学;③ 跨学科诗词教学探索类,如,马双、刘梓含、黄优(2023)提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将传统乐器与AR科技相结合,以科创融合的形式进行诗词教学讲解。

教材分析与编排类。具体可以分为:(1) 对已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中诗词的编排状况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对文化教材中诗词呈现状况的研究和综合型课本中诗词呈现状况的研究。如,李文静(2022)以两本专门的古诗词教材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两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与体例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张梓熠(2024)对三本主流的综合教材中古诗词的选取及分布、古诗词的类型及题材选择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改进综合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2) 国别化教材的试编与思路构想,如,甘婷(2019)针对当前诗词类教材的不足之处,创造性地提出编写能够突出丝绸之路诗歌特色、更加契合学生需求的区域性诗词教材。

诗词元素应用类。与“诗词教学类”不同的是,此类文章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诗词进行教学”的问题。可以将此类研究划分为:(1) 诗词辅助语言教学。如,毛兰(2015)将古诗吟唱应用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当中,认为建立在汉语声、韵、调基础之上表现为“以字声行腔”特点的中国传统诗词吟唱,不仅可以避免现代曲唱的弊端,而且还能强化汉语语音的特点。周宁(2019)将古诗词应用于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中,提出利用古诗词学习对外汉语高级词汇和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中学古诗词的原则。(2) 诗词辅助文化教学。如,童效杰(2015)从韵律、意象、背景三个方面分析了古典诗词的文化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黄梁楠(2024)选定《博雅汉语》系列教材,分析古诗词在线上文化拓展课的优势并展开实践,其教学效果表明,古诗词应用于文化拓展课堂以减少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可行的。

综上,古诗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受到广泛重视和肯定,学者们分别从诗词作为教学本体、诗词在教材中的呈现、诗词作为辅助工具这三部分展开研究。但是与前两部分相比,目前古诗词用以辅助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非专门学习诗词的文化课上如何发挥古诗词的浸润功能,本文即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苏轼诗词为例,探索如何将诗词中的语言元素和文化元素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课堂的各个环节。

2.2. 苏轼的海外影响力

千百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从未停止对苏东坡的探索,其英雄气概蜚声海外,早在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12位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作者以极其赞赏的笔调这样称呼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同年,《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西方人眼中的苏东坡》,文中认为,“《世界报》文章的视角跟我们有差别,它是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的”。根据涂慧(2016)在《英语世界中国古代词人地位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统计的数据,苏轼分别在“英语世界中国古代词人词作研译数据统计表”和“选集篇目统计表”中位列第三和第二。凡此种种案例,苏轼的海外影响力为其诗词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3. 苏轼诗词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适用性分析

2.3.1. 苏轼诗词中的语言教学元素

苏轼诗词与语音教学元素。诗词大多是讲究韵律和节奏的,苏轼经典诗词中的韵律抑扬顿挫、平仄相协,读起来亦是朗朗上口、节奏鲜明。与其他从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是具有声调的语言,对于母语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语音的最大难点在于声调,所以汉语学习者通过诵读诗词而体会汉语中的格律,了解平仄相间营造的跌宕起伏的音乐感,此种形式将为学习“四声”奠定良好的基础。

苏轼诗词与词汇教学元素。苏轼诗词语料类型丰富,王婷婷(2020)在其硕士论文《苏轼词词汇研究》中对苏轼词中的词汇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苏轼词中共有5695个词语,包括单音词2144个,复音词3476个,熟语75个,新词91个。可见,苏轼诗词中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和古汉语词汇,这些词语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如:

① 蝇头微利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苏轼《满庭芳》)

② 明日黄花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原文诗词对词语进行释义并阐述古今词义的演变。此外,苏轼诗词当中还包含着大量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词汇[1],如“明月几时有”中的“月”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蕴含着“思念家乡”这一情感,“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中的“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君子般的人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表达“身陷困境”。借助诗词对词汇进行释义,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

苏轼诗词与语法教学元素。语法教学元素方面,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中数词与量词的使用规则,同时,通过与英译版的对照(Beyond bamboos a few twigs of peach blossoms below; When spring has warmed the stream, ducks are the first to know) [2],使学习者感知汉语中注重意合的表达逻辑。

2.3.2. 苏轼诗词中的文化教学元素

苏轼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苏轼诗词当中有大量的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词句,如《守岁诗》中的春节,《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中的元宵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一直是汉语学习者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对外汉语教材中的重要主题,将此类诗词融入教学过程当中有利于增加汉语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3. 国际中文教育中古诗词选取原则

苏轼诗词全集三千余篇,当然并非所有的诗词能够进入到对外汉语的课堂,所教授的诗词语言的难易程度以及篇幅选择仍需探究,现根据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中关于“教材编写与选用的原则”的阐述,分析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选取原则。

3.1. 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是指选取的古诗词应当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高低、学习动机、学习时限、国别、学习者的经历等都是汉语教师应当考虑到的因素。例如,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教师应当考虑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接受程度,选择难度低、篇幅较短的诗词作为了解性的教学内容,根据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模式,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输入可理解的语言,语言输入的内容要遵循“i + 1”的规则,“i”是指学习者当前的学习程度,“1”为稍稍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只有在理解了包含“略微超出”现有水平的结构的语言时,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如,对于信奉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学生而言,教师应避免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中提及猪肉为“东坡肉”的主要食材。

3.2. 实用性

实用性是指与语言学的教材相比,第二语言教学教材的内容主要用于培养语言技能与语言交际技能。古代诗词中所包含的价值关系是在特定的历史上时段产生的,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别,教师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主题。如对于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中秋节时,教师选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作为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日后在发动态或者写Email时即学即用;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诗句、苏轼的故事作为写作素材以帮助学生在文章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3.3. 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对诗词进入课堂要持有慎重的态度。一方面,科学性首先体现在诗词选择的经典性,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经典性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师应选取能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经典之作,选取能够与现当代文化相契合的经典诗句,传统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主题则不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经典性体现在选取能够表达人类共同情感和社会普遍价值的主题,如亲情、友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科学性还体现在汉语教师应当尊重原文,避免对诗词进行大范围的修改或是做出与原意不符的释义。

3.4. 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够使学习者产生兴趣和动力。《尚书·舜典》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词基本上都是伴随着音乐而产生的,可以说诗乐同源。与文字相比,音乐通常具有优美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更具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音乐的形式将古诗词融入对外汉语的课堂,北京华文学院姚敏老师的示范课《咏“e”》即为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授拼音“e”时在课堂上播放了根据古诗改编歌曲的《鹅鹅鹅》,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活泼有趣,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幅度提升。

4. 苏轼诗词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与方法

4.1. 诗词应用于语音教学环节

如前文所言,具有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传统音韵学将汉语拼音分为声韵调三部分,对外汉语中的语音教学即是训练学生的声韵调。古诗词中即包含了大量的语音素材,同一首诗当中某一韵脚会重复出现。教师选择包含所学语音点的诗词,多次诵读,让学生在自读、听规范诵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

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先,播放听力音频,学生对通篇诗词形成初步感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韵脚,引导学生注意诗中声调、句调、停顿、节奏的变化。第二遍诵读时,重点关注“横”“成”“峰”,体会后鼻韵母的读音的发音。第三遍诵读时,体会“横”“成”“峰”三字与“同”“中”二字中“eng”和“ong”的读音区别以及“横”“峰”中声母“h”“f”的读音区别。第四遍诵读时,关注“远近”“只缘”“此山中”三个短语,识别上声变调。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语音教学之前为学生建立一份语音档案,记录学习者初始的发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录制学生的发音练习,利用音频处理软件或专业的语音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发音进行语音的偏误识别,根据偏误识别的结果,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纠正方案。

4.2. 诗词应用于课文讲解环节

对于非专门学习古诗词的课程,诗词仅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内容,并非每篇课文、每个环节都能够借助古诗词,因此,教师需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之上对古诗词与课文教学的匹配度进行分析,即观察是否可以将某一首诗词或者某一句诗词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以《美丽的西湖》[3]一课为例,由于课文中出现了“苏东坡”“苏堤”“杭州菜”“西湖”等字眼,苏轼又恰好有杭州任职的经历,苏轼诗词当中也包含着许多描述西湖美景的诗句,并且在杭州自创了多道兼具文化和美味的名菜,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综合分析,在讲授此篇课文的过程当中融入苏轼诗词具有可行性。比如,以“跟着苏轼云游西湖”为主题开展教学设计,将这一线索贯穿整个课堂,开展一场与苏轼的隔空对话;在课文导入环节播放据《引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改编的现代歌曲《梦西湖》,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题;在课文释义环节,在讲到“苏堤”“白堤”时,教师化身苏东坡,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苏轼与苏堤的关系以及苏轼在杭州的经历,并引用“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等诗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古人与今人的情感距离;课文总结环节,教师就课文内容开展提问“为什么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呢?西湖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总体回顾课文内容。

4.3. 诗词应用于文化拓展环节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内部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4],对外汉语教材中通常有专门的文化拓展板块。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内蕴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因此古诗词的文化功能在国际中文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下面以《简单的爱情》[5]一课中课后的文化拓展板块为例,简述如何借助苏轼诗词展开教学设计:由于文化拓展板块虽与课文主题相关但不属于课文的内容,仅作为补充性的知识存在,因此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易过难。教学方法方面可以用到主题诗词导入法,学生欣赏《渔家傲·七夕》歌曲演唱视频,展示诗词原文以及译文构成,再对诗词进行简要的解析,接着教师告知学生这首故事里蕴藏着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师借助诗句讲述七夕节的习俗,而后学生讨论发言讲述他们国家的情人节有什么活动以及中西方情人节的比较。

5. 苏轼诗词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5.1. 针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读诵吟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诗词吟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将诗词的阅读、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相互配合之下学习汉语。通过吟唱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校正读音、理解汉语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技能。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和歌曲的力量来辅助教学,在诵读操练时选用合适的配乐,或寻找相关配乐朗诵的视频一些经典的汉语歌曲,如《但愿人长久》、《定风波》等,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吟唱材料。

5.2. 针对教学内容的建议

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由于古诗词的独特性质,汉语学习者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古诗词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来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将中国古典诗词同历史和文化相结合,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抒发的思想感情;从另一角度看,这样的结合方式也有助于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并应用汉语。

5.3. 针对教师的建议

教师丰富古诗词相关的知识储备。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而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一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对于实施教学的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须在提升古诗素养的基础之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受本族语思维定势的影响,汉语学习者会利用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衡量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会对学习者了解古诗词造成障碍,比如,苏词的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饱含爱国热情的词曲,作者借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这是含蓄的表达是由于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在某些低语境国家的学习者看来苏轼的婉言并非与其“豪放”的性格特征相对应,面对此类的文化碰撞,教师不需要强迫学生认同,而应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向学习者讲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其次,对外汉语教师应当与其他教师或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最后,教学应定期评估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相长。

6. 结语

综上,苏轼诗词作为中国古诗词的杰出代表,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其作品解读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当然,这一教学形式仍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汉语教师需要在增加对诗词的熟悉程度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晓丹. 苏轼诗词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23: 13.
[2] 许渊冲. 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M]. 北京: 海豚出版社, 2013.
[3] 陈绥宁. 基础汉语40课(下)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75-488.
[4]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8: 130.
[5] 姜丽萍. HSK标准教程4 (上) [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5: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