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探赜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Approach to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71247, PDF, HTML, XML, 下载: 7  浏览: 1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小焕: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张丹丹: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重庆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进路New Era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Practical Approach
摘要: 高校劳动教育旨在培育青年群体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劳动教育观念被异化、过程流于形式及劳动要素消极懈怠等问题导致劳动教育正被淡化。亟待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凝聚三方合力,优化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明确评价导向,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实现劳动育人效应。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cultivate young people’s ideas and values of advocating, respecting, and loving labor,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real teaching life, the concept of labor education has been alienated, the process has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and the negative slackness of labor elements has led to the weakening of labor education. It is urgent to integrat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build a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gather the joint efforts of three parties to optimize the labor education ecosystem; clarify the evaluation orientation and improve the labor literacy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labor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小焕, 张丹丹.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探赜[J]. 教育进展, 2024, 14(7): 875-88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47

1. 引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重要阐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劳动观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我国的劳动教育亟需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新突破和新发展。

2.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

劳动自产生以来,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和育人价值日益凸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锤炼大学生劳动观念与实践能力的使然

劳动与教育相伴相生,劳动教育不仅包括劳动技能教育,也包括劳动观、劳动素质教育。青年一代只有亲自拿起劳动工具,走进劳动场地,进行实实在在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才能真正地走进生活,理解我们今年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获取的。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培养辛勤劳动的意识,发自内心的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并愿意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力,热爱劳动并体会劳动之美,劳动之幸福。高等院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环。具体包括将劳动教育设置为必修课,融入到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社会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毕业实习、顶岗实习、课堂实训、志愿者服务活动、创新创业比赛等劳动实践相关活动,锻炼了大学生对劳动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提高了劳动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形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认识,加深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理解和领悟。

2.2. 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诉求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明确了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符合我国教育当前的发展态势,也对我们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新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论述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发展。翻看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和方针,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是继1957年毛泽东提出“德、智、体”三育教育方针、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德、智、体、美”四育教育方针后,国家对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凝练。

自人类诞生以来,劳动就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态。通过劳动,我国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劳动教育以劳动为根本起始点,通过劳动者的辛勤劳作,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使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之辛苦,开拓创新思维,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有效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

2.3.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呼唤

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引领地位,强调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4],人类社会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劳动,可以说,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伴随着劳动工具、劳动方式、劳动者的改变。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劳动工具不断革新,劳动形式不断进步,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创新性和智能化。新时代的劳动不仅需要建设者具备扎实的劳动技术和劳动知识,而且要紧密结合时代的步伐,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路径。通过辛勤劳动,青年大学生群体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备的不怕苦不怕累、勤奋踏实的艰苦奋斗精神。青年群体不仅享受物质文明发展的成果,也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伟大的奋斗精神,扛起社会赋予青年一代的重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青年人该有的力量。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是我国发展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主要内容不断完善,实施途径和关键环节尚有不足,结果不尽如人意,值得我们反思。

3.1. 劳动教育观念被异化曲解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各项工作部署中,劳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次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新时期的劳动和教育的结合开展了深入研究,在社会实践方面,加强了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化和规范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劳动教育理念进一步发展,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完善,将“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重要理念写进新时期的教育方针;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借助榜样力量帮助中小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劳模精神;2015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我国劳动教育在推进与实施中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典型表现是劳动教育每一次受到重视都源于重要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推动[5]。一方面,中国古代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的思想观念,人们本能的对位居高位掌管权利的劳心者心存敬畏,对社会地位低下,耕田种地的体力劳动者排斥甚至是拒绝。另一方面,人们过分关注体力劳动,忽视脑力劳动。片面解读孟子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主张,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加重劳动教育疲劳辛苦的色彩。

3.2. 劳动教育过程浮于表面

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现实教育过程中,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才选拔机制尚有不足,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渗透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浮于表面,偏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仅有被动的身体参与,心理上未形成劳动认同甚至是抵触劳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心分离”“去身体化”。浮于表面的劳动教育导致大多数的劳动者将劳动物化为外在的体力付出,未形成“劳动最光荣”的劳动意识。“去身体化”的劳动教育无法实现身体劳动和心理认识上的统一,无法发挥身体对于汲取个人知识,凝练实践智慧,滋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作用[7],在课程方面,有些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经常被其他主课老师占用或者默认为自习课,部分能保留劳动技术课程的院校,又逐渐变成了一门“理论课”、“形式课”。劳动课程的授课教师多由辅导员及行政老师担任,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劳动课程实践场地几乎都在教室内完成,缺乏专业化的设备和场地,无法实现劳动实践与劳动理论的有有效结合。非专业的教师配备,局促的实践空间,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开展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大学生群体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包办了他们大部分的人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变成了“填表册”、“拍照片”、“录视频”等形式主义,家长累在其中,学生乐在其中,导致青年学生没有基本的劳动技能,没有主动劳动的意识。

3.3. 劳动教育主体消极被动

大学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中坚力量。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希望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劳动教育,让青年大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意识,培养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良好品质,自觉自愿投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属于他们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在业已形成的劳动教育体系中,作为教育主体的青年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时没有自主选择劳动的权利,只能遵守院校制定的已有的培养方案开展相关劳动,打击劳动主体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影响劳动教育效果的实施。其次,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场域限制。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课堂上开展,通过老师单方面的理论输出完成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播,没有足够的场地进行身体上的劳动,脱离社会实践的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性,更无法切身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和思考。

4.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需要摒弃传统的理论知识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提升劳动者的劳动认知、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及劳动素质等。

4.1. 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今天的世界是通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可以依托网络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准确高效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及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搭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开展:一是打造劳动教育“云”课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家庭劳动、社会生产劳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融入到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中,拓宽劳动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延伸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搭建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平台,发挥学生特长进行劳动成果展示,提升学生参与劳动学习和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二是实现劳动教育产教融合。高校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孵化劳动教育特色品牌,组织学生有序进入企业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生产生活中,体验全过程劳动,提高劳动认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三是依托区域特色,打造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例如在北方地区,组织同学们学习富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江浙一代组织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感受桑蚕丝文化。

4.2. 凝聚三方合力,优化劳动教育生态系统

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人,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前进的同时,自身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三大重要因素的影响。优化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离不开这三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凝聚三方合力,劳动的育人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释放,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劳动教育环境。

首先,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一是家长规范个人行为,树立良好典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正确引导;二是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认同感。三是与学校达成育人共识,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提高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度。其次,在学校教育中,一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日常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中渗透劳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二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通过学校的文化墙、绿化设计等形式打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环境;三是做好同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传达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共育平台。最后,社会教育方面,一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劳动教育的普及推广;二是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国家的劳动政策、推送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让大学生在网上冲浪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可度。三是全社会层面加大宣传新时代劳模精神、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3. 创新评价机制,完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高校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教育评价应紧紧围绕这一重要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充分发挥其反馈、调控作用。高校在设置评价体系中,不仅要关注到青年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身体付出和获得的劳动成果,也要关注他们劳动中折射出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等,并且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客观准确地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价。一是从时间和空间上拉长评价周期,从学生入校就开始记录,记录学生的专业学习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到学生毕业,全过程全范围记录学生劳动素养的阶梯变化;二是在评价过程中更加关注“人”。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谈话、课堂及生活方式方法的观察、劳动成果的展示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劳动情况及日常表现,结合既定的评价指标及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有针对性的反馈给学生。三是提高大学生对将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重视。院校可以将评价结果量化,纳入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入团入党考核标准、各级各类评优评奖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活动中,将劳动素养评价分值拉大,成为学生继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从而引起学生对劳动的重视。

5. 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的主体,承担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有利于落实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要主动承担大学生劳动教育这一历史重任,更准确更有效地掌握青年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培育路径探索,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全面发展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载体构建与路径实现研究(21SKZ035)阶段性成果。2021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GX-35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1).
[3] 翟博. 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N]. 中国教育报, 2019-09-16(01).
[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5] 李珂, 曲霞. 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 教育学报, 2018, 14(5): 63-72.
[6]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7] 刘来兵, 陈港. 从异化走向自由: 劳动教育中人的主体性遮蔽与复归[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3): 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