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分析研究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 in the PEP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 for Grade Seven
DOI: 10.12677/ae.2024.1471245, PDF, HTML, XML, 下载: 3  浏览: 5 
作者: 周珂羽: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国文化教科书评价PEP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Chinese Cultural Textbook Evaluation
摘要: 本研究基于教科书评价理论,采用系统评价中的内部评价法,对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了调查。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教材中本土文化呈现较少,主要侧重于呈现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元素在各个板块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均分布在听力、阅读、口语等板块。其中口语板块出现中国文化知识的频次较高,这可以在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xtbook evaluation theo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 for Grade 7 in PEP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by using internal evaluation. It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found that the native culture was presented less, mainly focusing on presenting the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various boards was relatively even, and all of them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boards of Listening, Reading, and Speaking. Among them, the frequency of Chinese cultural knowledge is higher in the speaking section, which can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while practicing their communicative skills.
文章引用:周珂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分析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858-86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45

1.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教(教育部,2022) [1]。其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仅是指培养学生英美国家的文化意识,还要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在尊重国外文化的同时,教师应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之中,有效地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与全球各国的交流互动愈发频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已逐渐上升为国际交往的核心议题。世界正瞩目于中国的蓬勃发展,而中国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学生们往往能够流畅地用英语讲述圣诞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却难以用同样清晰地表达方式介绍春节的喜庆、兵马俑的壮丽、长城的巍峨等中国文化的精髓。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无疑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使得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未能完全展现中国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们学会整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策略。这意味着,在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通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的风采,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确定了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宏伟目标(习近平,2022) [2]。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复兴。中华文化反映了国家的精神内核,既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和魂,也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的教育,为学生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教材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能够让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本国文化的精髓,能够更好地弘扬学生的爱国精神,突出“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研究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元素,可以帮助英语教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其文化意识。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能够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同时,能够学会用英语表达,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

2. 概念界定

2.1. 文化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思是耕种、驯化和敬畏神灵。经过历史的演变,其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最早将文化定义为一个概念的学者是爱德华·泰勒。泰勒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民族学的广义而言,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成员所习得的所有其他技能和习惯”(Tylor, 1988) [3]。从那时起,文化的不同定义开始发展。这些定义一般包括两种趋势。一种是广义上的定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独特的创造物。这种创造性活动使人区别于动物。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则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英国传播学者Williams (1961)分析了数百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条,提出文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是理想的。在这类定义中,文化被解释为具有绝对和普遍价值的人类完美的状态和过程。第二个定义是记录保存。它强调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主体,是人类过去思想和经验的详细记录。第三是社会性。在这一定义中,文化被描述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习俗和日常行为中的特定意义和价值[4]。同时,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也非常丰富。傅铿(1990)对其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提出了文化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核心是价值观。而文化制度不仅是对人类活动方式加以限制的手段,而且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成果[5]。总而言之,学者们在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研究和定义,因此目前还不可能给予一个准确的“文化”定义。本研究采用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便于研究,本文对文化的定义可进一步细化为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这一定义很好地概括了上述内容,并对文化教学带来了具体的指导和有益的启示。

2.2. 文化意识

国外学者Tomalin (1993)认为,“文化意识”是一种对语言使用和交际的认知,它深受与文化背景有关的行为的影响[6]。文化意识是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通过情感策略主动感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追求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赵同庆,2007) [7]。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意识主要表现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文化意识的定义不难看出,文化意识强调的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敏感和认知,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跨文化意识包含在文化意识中,是指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宽容态度(高一虹,2002) [8]。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这种文化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应对。有必要培养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使学习者能够意识到文化差异,在交际中表现得更加得体。结合上述定义和教科书,本研究将文化意识定义为文化认知、文化态度和文化行为。其中,文化认知包括国内文化知识和国外文化知识。文化态度是指文化差异的意愿和开放性。文化行为是指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所处的环境而表现出的行为取向。

3. 程晓堂教科书评价理论

国外对教科书的研究始于世纪中期,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才正式确立教科书评价理论。相比之下,我国的教科书评价起步较晚。然而,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大都试图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科书评价理论,程晓堂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程晓堂具体介绍了教材选用的三个评价尺度,分别是初评、细评和在用评价。这些介绍为理解教科书评价理论提供了思路,也为国内学者进行教科书评价研究提供了帮助。其中,程晓堂教授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教材评价理论的系统性、独创性见解[9]

程晓堂将教材评价分为印象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10]。印象主义评价属于主观评价,相比之下,系统评价是一种相对科学的方法。系统评价又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是指对教材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价,外部评价是指教材对特定社会的适用性。也就是说,内评就是检验教材是否符合现行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课程标准。外部评价需要分析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需求。由于时间仓促,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中内部评价的方法,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了调查。内部评估包括对这些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如文本的比例、类别、价值观和呈现方式。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1. 中国文化元素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

2. 中国文化元素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教材中分布情况如何?

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七年级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分析法的对象通常为表格,图形,文本等内容,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对这些元素进行分析和比对,从而形成内容研究结果。

5. 研究结果

5.1.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教材文化元素分析

本套教材中涵盖了目标语文化、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在英语教材中融入目标语文化、本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也能加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表1可以看出,本教材在七年级学段,目标语文化呈现的次数为22次,本土文化为10次,其他文化为4次,其文化元素主要还是以目标语文化为主。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for Grade 7 in PEP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1.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教材不同文化分布情况

教材中文化内容

目标语文化

本土文化

其他文化

总计

七上

9

3

0

12

七下

13

7

4

24

总计

22

10

4

36

5.2.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教材中国文化元素分布情况

在英语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呈现方式常被用来设计和安排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吴晓威,2014) [11],在对本套教材进行总结分析后,笔者归纳出了文字、图片、文字 + 图片、表格这四种中国文化的呈现形式。初中英语七年级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呈现形式的统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5.2.1. 七年级上册中国文化元素分析

表2可以看出,七年级上册中所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内容较少且呈现形式较单一,呈现形式主要是图片和文本。虽然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但有些只是提及,并未有具体的描述。可见,在本册教材中,中国文化元素出现的频率较低,分布不均匀,且比较零散,呈现得也不够明显。

5.2.2. 七年级下册中国文化元素分析

七年级下册共12个单元,其板块内容与七年级上册的一致。本册教材中中国文化元素的分布如表3所示。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ultures for Grade 7 (I) in PEP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2. 七年级上册中国文化元素分布情况

单元

所在板块

内容

呈现形式

频数

Starter Unit 2

1a, 3a

中国地图

图片

2

Starter Unit 3

2e

CCTV标志

图片

1

Unit 1

Section B

名字

文本

2

Unit 2

课后注释

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

文本

1

Unit 7

Section B 3a

人民币

文本、图片

1

Unit 8

Self Check

中国节日日期

文本

1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ultures for Grade 7 (II) in PEP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3. 七年级下册中国文化元素分布情况

单元

所在板块

内容

呈现形式

频数

Unit 1

Section A 3a

Section A 1a~1c

中国功夫

文本

2

Unit 5

2a-2b, 3c

Section B 1a~1c, 3b

熊猫

文本、图片、表格

9

Unit 6

Section A 1a~1c

Section B 3a

Section A 1a~2d

北京

哈尔滨

中国食物

文本、图片

4

Unit 10

Section B 2a~2c

Section B 1c~1d

中国生日食物

中国餐馆

表格

文本、图片

11

表3可以看出,在七年级下册中,中国文化元素明显增多,在各个板块中的分布也较为均匀,分布在听力、阅读、口语等板块。呈现形式也较为多样,由图片、文字、表格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5.2.3.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教材中中国文化元素在不同语言表达上呈现形式分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中强调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看等方面的技能[1]。本套教材在板块安排上均为每个单元包括Section A和Section B两个部分。Section A强调听、说、看的技能,Section B侧重培养学生听、读、写的技能。按照板块分布,本研究将根据“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这五个板块对七年级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Forms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different linguistic expressions

4. 中国文化元素在不同语言表达上的呈现形式


听力

口语

语法

阅读

写作

七上

1

3

0

1

2

七下

6

5

1

3

2

总计

7

8

1

4

4

表4可知,在本套教材中,有从不同的语言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其中,从各项中国文化元素呈现的频次来看,口语板块中出现中国文化知识的频次较高,共8次;而听力板块仅此于口语板块,共7次;写作和阅读共出现4次;然而语法部分中的中国文化知识内容较少,共出现1次。由于语法部分主要集中于教授学生单一的英语基础知识,因此呈现中国文化知识内容较少。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第一,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教材中本土文化呈现较少,主要侧重于呈现目标语文化。

第二,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教材中中国元素在各个板块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分布在听力、阅读、口语等板块。在听、说、读、写不同的语言学习技能中都有所涵盖,呈现形式也较为多样,多数为图片、文字、表格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在听、说、读、写不同的语言学习技能中都有所涵盖,使得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情境学习下,都能够充分学习和运用中国文化知识;且通过文本、图片或两者结合的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方便地学习中国文化元素。

第三,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教材中口语板块出现中国文化知识的频次较高,这可以在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用英语表达,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国文化。

6.2. 研究启示

第一,中国文化内容应丰富多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应展现其丰富多样性。在教材中,除了涵盖中国传统节日、各大城市风貌以及独特习俗外,还应适当增添中国的名人故事、深厚的历史知识以及复杂的人际交往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和学习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中国文化知识,从而形成一个全面而多元的文化认知。同时,教师在讲授中国文化时,也应从多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他们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名人事迹、探讨社会现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让他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在语法板块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从研究结果可知,本册教材中语法板块的中国文化内容相对匮乏。考虑到语法学习本身往往显得较为枯燥,缺乏吸引力,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可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元素,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语法规则,更能让他们在学习语法的同时,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因此,我们建议在语法板块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欣赏。

第三,中国文化元素呈现方式应多元化。在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图片、文本和表格外,我们还可以创新性地引入更多元的形式,如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源。音频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使他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也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而视频资源则以其直观性和生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视频教学也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还可以将诸如Chat 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之中。这些技术不仅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多样化的辅助工具,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让中国文化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 Tylor, E. (1988)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r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London Murray, 1, 10-11.
[4] Williams, R. (1961) The Long Revolu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 傅铿. 文化: 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6] Tomalin, B. and Stempleski, S. (1993) Cultural Aware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赵同庆. 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8] 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越”与“超越”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27-31.
[9] 程晓堂.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程晓堂, 孙晓慧.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11] 吴晓威. 人教版《英语》(Go for it!)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研究及教学建议[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9(12): 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