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共生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Huang Houjiang’s Symbiotic Teaching Method
DOI: 10.12677/ae.2024.1471244, PDF, HTML, XML, 下载: 3  浏览: 10 
作者: 陈玥瑶: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关键词: 黄厚江共生教学法树式共生结构语文教学Huang Houjiang Symbiotic Teaching Method Tree Symbiotic Structure Chinese Teaching
摘要: 黄厚江首创并提倡“共生教学法”,所谓和谐共生教学法,就是追求语文教学诸要素互相激活、共生共长,以达到对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目的。其共生理论,和谐思想,教学相长,有效对话理念对于当下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文章对黄厚江共生教学法的理论内涵展开论述,探讨其对于当下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本研究加强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Abstract: Mr. Huang Houjiang pioneered and advocated symbiotic teaching method. The harmonious symbiosis teaching method is to pursue the mutual activa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of Chinese teaching, which has achieved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Its symbiosis theory, harmonious thought,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promote each other, and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dialogue for the current Chinese teaching have important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Huang Houjiang’s symbiotic teaching method, explores it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iming at strengthening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eaching rules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Chinese teaching through this study.
文章引用:陈玥瑶. 黄厚江共生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852-8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44

1. 引言

当下语文课堂依然存在教与学相分离,重结论而轻过程,教学内容脱离文本,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有效重视等问题。对此,基于长久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研究背景,黄厚江老师首倡并提倡“共生教学法”。所谓共生教学方法就是立足阅读教学基本规律和共生理论,以促进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协调共生,以追求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黄厚江老师的语文共生教育理论对于教师科学选用教学方法,依据教材文本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借鉴意义,对于缓解当下教学分离现状,实现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教学内容与文本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形式的共生有着积极作用。

2. 研究综述

黄厚江先生深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领域多年,他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钻研深入且系统,从而构建出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和一套完整的语文教学理念。他提倡的语文共生教学,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成为了语文教学领域中的一面旗帜。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关于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期刊论文有上百篇,相关硕士论文58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黄厚江“共生教学”的理论研究

黄霞在《特级教师黄厚江语文教学特色研究》[1]中,以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思想为起点,深入剖析了其理念包含的四大特色:追求和谐、体现适度、讲究节奏、突出整体。探讨了黄厚江语文教育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并强调了遵循学科规律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立足教学实际是形成语文教学特色的重要保障,以及善于总结与反思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刘月在《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研究》[2]中对“语文共生教学”进行介绍,从理论的形成、理论依据、基本特征、理论价值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建立共生语文新体系需要把共生语文向共生教学、共生学生、共生教育拓展的设想。

王少锦在《黄厚江语文教育思想研究》[3]中从该理论的形成背景出发,结合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观”论述了二者的理论联系,并从阅读和写作两个维度对黄厚江“和谐共生”教学观进行分析,分别提出了和谐共生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这一类论文重在研究黄厚江“共生教学”的思想,以概念定义、理论分析、特点归纳、价值探讨为主,实践应用策略的提出为辅。对于实践性的方法论研究较为浅显,只是浮于理论表面的简单介绍,缺乏能够有效指导课堂实践的、可操作的应用研究。

2.2. 关于黄厚江“共生教学”的应用研究

岳学贤在《于平常处见真功夫——听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有感》[4]中概括黄厚江的课堂艺术体现在:平易的导入中蕴含良苦用心,自然的预设中饱含深邃的思考,顺便的训练直指课堂核心,简约的首尾开启新的旅程。

王美慧在《黄厚江共生写作策略研究》[5]中,对黄厚江共生写作的经典课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共生写作生长性、情境性、反思性、启发性的特点。探讨了黄厚江共生写作经典课例在共生原点、共生现场、共生过程三个不同角度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和启示,提出了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强调“选好共生原点”和“以学生习作为原点”,主张利用“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多元评价”、“多种激活策略”来激发学生写作灵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写作意识”,老师在课堂上“讲练结合,当堂训练”。

娄玉蓉在《黄厚江共生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6]中指出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学生兴趣不足、氛围枯燥、教学固化等问题。并基于黄厚江共生教学法,提出深化文本解读以培养兴趣,激活教学现场以增强问题意识,促进言意共生以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策略以助力高中文言文教学。

这一类论文主要研究了黄厚江共生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于黄厚江经典课例的研究分析,或是对于共生教学在某一类或某一具体学段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缺乏在新教材、新课标背景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讨论和研究。

综上,虽然对于黄厚江共生教学的研究不少,但理论研究缺乏对于实践层面的深入思考,现有的实践研究缺少结合教材对于高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为笔者结合理论分析,进一步研究黄厚江共生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创空间。

3. 共生教学法的理论阐释

共生教学法是以“共生”为核心理念,协调了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文本、教师与学生在内的多种元素。共生这一概念最初是指在生物学上不同生物互相依存、共同生存的现象。后由日本学者阪田义教将其引申到教育领域,提出了共生教育的理念:“共生教育旨在通过教育使人们在这个巨大的生活圈中生存下来。”[7]在国内,黄厚江首次将共生教育理念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并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以活激活”为特征、以言意共生为追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归纳出共生教学法的思想内涵。

3.1. 共生教学法的内涵

黄厚江在《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一书中以“树式共生结构”描述该教学法为“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如果用一个比喻说明就是“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树干,伸开根根青枝,萌发片片绿叶。”[8]种子即共生原点,共生原点即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树干即教学主线,根根青枝和片片绿叶即学生在教学主线开展中受到的启发,产生的思考,获得的认识等。

因此概括来讲,共生教学的基本要素就包含了三个部分:教学原点、教学主线和教学生成。常规的语文课堂的常用结构,有按照课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线式结构,有按照知识点组合的点式结构,有将文本内容进行整合排序的板块式结构。共生教学的树式课堂结构和这几种结构相比,其不同点在于“前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之间具有生长性和内在的逻辑性,即后一个教学活动常以前一个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为基础。”[9]

3.2. 共生教学法的价值和意义

共生教学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它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直面语文教学中的多重矛盾,为语文教育走出瓶颈期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即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并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积累言语经验,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共生教学正是以此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而非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它珍视教学现场,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阅读体验,提升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契合。共生教学培养新时代人才,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独立思考和语言能力。同时对假共生现象发出警戒,帮助教师摆正角色,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2.1. 理论价值

第一,共生教学法是对对阅读交往理论的进一步阐释。阅读教学交往活动是一种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主体间性交往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10]然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个人中心主义、知识本位观等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在交往中仍旧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黄厚江的共生教学法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作用,认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文本解读、内容重组,多样化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处理好文本内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等之间的关系,促成它们的和谐共生,以实现师生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共生教学法对新课标理论和要求作以阐释和补充。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和鼓励教师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引导教师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了解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语文课程实践和研究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11]共生教学法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与新课标所提的建议相吻合,共生教学承认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并意识到教师也要参与课堂学习并从中获益。共生课堂把教师作为课堂的先行者和学生的同行者,体现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共生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课堂,更是教师的课堂,教师积极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介入教师教学,给予教师灵感和反馈,这就是共生教学法所说的“师生共生”。

3.2.2. 实践价值

第一,在学生方面。共生阅读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深入理解文本的窗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学会阅读。共生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仅依赖讲解与练习的阅读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在丰富的想象中步入文本的独特情境,深刻体会作者所寄托的复杂情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更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们在相互合作与探究中共同成长,提升语文素养。

第二,在教师层面。共生阅读教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共生教学强调阅读过程中的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提高了阅读效率和质量。同时,教师能够利用自身的阅读经验,通过分享个人的阅读感受,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教师将自己的阅读思考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激活他们的阅读思维,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共生共长。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拓宽了阅读视野,也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互动,加深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进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4. 共生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共生教学的一个关键理念是“和谐”,强调语文教学诸要素为达成学生发展的一直目的而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对于当下语文教学理论革新和实践创新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教师孤立地强调知识传授、片面地追求教学结果、刻板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文本内容相脱离、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脱离的问题,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4.1. 坚持学生主体,注意以活激活

共生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性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成为阅读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吕叔湘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12]。这里的“活”主要是指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挑选不同题材、不同难度的读物,如科普阅读、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兴趣。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设计读后感写作、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任务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作业布置上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必做与选做作业,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探究式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有质量沟通、互相讨论和互相启发。包括教师的“活教”和学生的“活学”两方面,教师的“活教”是学生“活学”的基础,包括灵活安排教学活动、灵活处理文本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灵活设置教学形式等;“活学”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悟,能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生成,会把知识内化并灵活运用。

4.2. 重视文本解读、精选共生原点

精选一粒种子是树木成材的基础。设计一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和“怎么教”。在“树式共生结构中”,教学第一步是选择“共生原点”,这个“点”具备生成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首先应注意自身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能墨守陈规套用化用教辅资料,而是应该多角度地对于文本进行理解和建构,从而萌发出新的“生长点”,使学生能够受到触发,使课堂活动能够展开,使种子能够生根发芽,进而长成树干。

例如,我们在细读《孔乙己》时发现,作者对于孔乙己的“手”展开了多次细节描写:写字谋生、蘸酒写字、排出铜钱、偷窃东西、书写服辩……那么展开这篇课文就可以从“文人之‘手’何以沦为‘扒手’”的问题探究开始,找出对于孔乙己“手”的细节描写,进而分析这样变化的主客观原因,深入探究人物形象,最后通过介绍时代背景引申到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与传统的“请你找出对孔乙己进行细节描写的句子”“是什么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问题而言,更显生动,避免突兀而令学生无从下手。再如,苏轼《定风波》可以从“诗人到底怕不怕大雨”来解读;离骚可以从“找出带有‘忄’‘心’和‘艹’偏旁的字”,从偏旁入手讨论屈原的至苦至乐;讨论《项脊轩志》归有光的“得”与“失”,从得失中体会作者的喜悲,窥探作者的情志。

4.3. 依据教学凭借、优化教学主线

长成一根树干需要健康养分的滋养。教学活动的展开是教学工作的主体部分,教学活动的安排关乎教学目的的达成。教学中时常可以发现许多教学文本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作品未经删减改写的原版,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不同学者对于文章的不同赏析,课内外提供的辅助阅读材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到教学资源与教学文本的共生之处,合理使用教学资源,进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共生。

例如在赏析《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将本诗与已经学过的写“月”的诗歌进行横向比较,得到“动态之月”与“静态之月”不同的结论,进而赏析张若虚笔下月升、月悬、月斜、月落的动态之美。在分析“婉约派”与“豪放派”艺术差异时,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绰卓板,唱大江东去”典故导入,从同一诗人对同一意象的不同描写或对同一感情的不同表达来赏析豪放与婉约的艺术特点。

4.4. 创设良好情景、优化教学生成

伸开根根青枝,萌发片片绿叶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共生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生成性,使学生在与诸教学要素互联互通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教学现场和课堂氛围需要教师首先需要在教学设计和活动实施时要少预设,多生成,不能以教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这里的“少”预设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减少结果和效果的预设,以开放性、有难度梯度的活动预设促进学生的个人思考。其次,教师应创设一种和谐生动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探究共享的生生合作关系,构建开放包容对话体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经验,同时多设置开放性问题,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令学生人人能言,言之有物,从而在思考和表达中萌生思维之“枝叶”。

例如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可以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分别站在友人、元方的角度模拟对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进行思考:“你认为元方做得对吗?”“友人是否令人讨厌?”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回归文本,实现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的有效对话,达到学生意见,作者态度和教师理解的和谐统一。

语文共生教学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中的各种矛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师生、生生间的语言活动组织教学,使文本、课堂、师生互相激活、共生共长,使阅读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共生教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具有先进的理论性和积极的实践意义。我们应在前辈的现有理论之上,积极展开理论研究,进行实践探索,积极让语文共生教学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和作用,让共生之树越发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 黄霞. 特级教师黄厚江语文教学特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07.
[2] 刘月.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16.
[3] 王少锦. 黄厚江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17.
[4] 岳学贤. 于平常处见真功夫——听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有感[J]. 语文建设, 2014(31): 32-34.
[5] 王美惠. 黄厚江共生写作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22.
[6] 娄玉榕. 黄厚江共生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牡丹江: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3.
[7] 坂田义教, 阿山光利, 刘高华. 共生教育[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0(3): 56-58.
[8] 黄厚江.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9] 黄厚江. 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J]. 语文教学通讯, 2016(4): 11-13.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12] 张定远. 吕叔湘. 语文教学效率观[J]. 课程·教材·教法, 1998(8):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