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做中学”教育思想探索音乐课堂的实践性教学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Music Classroom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Learning by Doing”
DOI: 10.12677/ae.2024.1471240, PDF, HTML, XML, 下载: 7  浏览: 11 
作者: 王 润: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做中学音乐教育实践教学Learning by Doing Music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摘要: “做中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自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之后,实践的教学思想愈发引起重视。本文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为切入点,探索音乐课堂实践性教学的策略,以期探索音乐教育的新视野。
Abstract: “Learning by doing” is the core content of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 Since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2001, the teaching idea of practic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takes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learning by do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trategies in music classroom, in order to explore a new perspective of music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润. 基于“做中学”教育思想探索音乐课堂的实践性教学[J]. 教育进展, 2024, 14(7): 826-83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40

1. 引言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原则,他认为“做”是人的本能活动[1]。人的本能有: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人正是通过做各种活动来学习成长的。因此他反对传统的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教育原则。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实践的教育理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之中,教师开始广泛接受这一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学科实践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可见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本文将以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论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做中学”教育思想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路径。

2.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源起与发展

2.1. 杜威与“做中学”教育思想

杜威(John Dewey)是一位伟大的美籍哲理家、思考家和教师,他在“教学即生命”、“教学即成长”、“教学即经验的转化”中深入探讨了认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而“从做中学”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Learning by doing》。杜威在《明日之学习》(School of tomorrow)一书中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听取。因此,杜威反对了那些局限于死记硬背的教室,而是倡导一种更加灵活的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自主探索、思考和实践。这种被动式的学习虽然看似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的掌握知识,却也完全违背了人的本能活动“做”,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2]。因此,杜威主张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他主张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儿童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要围绕儿童而组织,以学生活动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不做教学的主导,而是做学生成长活动的助手。他认为以儿童为中心,用儿童在活动中的直接经验代替课本知识,更利于儿童的发展[3]

2.2.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对于当今的教育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将杜威的“人生即教学”、“社区即学习”、“教学做一体”学说进行了有力的拓展,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4]。陶行知主张拓宽教育的范围,把杜威的“从做中学”的原则改为“教、学、做的统一”。自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之后,实践的教学思想愈发引起重视,并将实践活动广泛运用到教学中[5]。“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义务教育音乐》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都把《创意实践》纳入了其基础设施,这表明当代的教育者正在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做中学”理念的体现

1) 基本理念中的“做中学”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应该强调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通过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并且能够更好地将它们融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当中。欣赏是一种输入,而表现、创造和融合则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输出。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这比仅仅被动接受“灌输式”教育更能有效地掌握知识,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其事要躬行”所言。艺术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将它当作教育的一部分,将它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地展示它独有的魅力。

2) 核心素养中的“做中学”

《义务教育音乐》和《义务教育艺术》都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技巧和对于文化的认识。然而,《义务教育音乐》和《义务教育艺术》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都将强调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创意实践是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是挖掘其创造潜能的绝佳机会。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做中学”的前提上,只有真正让学生们动起来、做起来,摆脱传统课堂的固化模式,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才能引导其在实践中获得艺术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3) 课程内容中的“做中学”

“鉴赏”“表达”“创作”和“联系”是义务教育声乐课程的重点,包含了四类截然不同的艺术教育经验。它们还包含了十四项关于音乐的详尽的内容,如情感、技巧、理论、应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6]。在课堂中,充分考虑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设置适合的艺术实践活动,以综合课的方式呈现。例如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课堂中以唱游课为主,融合了歌唱、律动、即兴表演、器乐演奏等内容,课堂流程可以设置为导入——音乐律动,展开——音乐游戏、拓展——情景化表演以及测评——畅游展示。唱游课就是典型的做中学案例,在音乐游戏中融入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既调动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4) 教学要求中的“做中学”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重视感受过程,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以此来指导学生,让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探索、感受、欣赏、分享,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技巧,并且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欣赏、探究、实践。从而运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感知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不仅掌握了音乐知识与技能,还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7]

新课标的颁布将艺术课程的实践性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足以证明艺术课程离不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投入沉浸式学习,全身心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度感知艺术课程的特点、感受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3.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美育政策的出台以及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与课标修订,音乐学科不断蓬勃发展,艺术实践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但在落实环节中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3.1. 课堂过于格式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式便借鉴了苏联的教学模式进行分科教学,这种模式强调教学的计划性,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性。音乐课堂按照导入、新课教学、总结与提升的模式展开,新课教学环节中大多按照歌唱课、欣赏课等课型的不同有着既定的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老师大多依赖于此教学框架,不愿跳出舒适圈,寻找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8]。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都显得十分被动,导致课堂僵化,缺乏新意与活力。在课堂中,教师倾向于用灌输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并用提问的方式作为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的方式。错误地将教学的目的理解为学生掌握知识、获得高分等,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现在网络上热议的“小镇做题家”。

杜威曾说过“当今社会教学最大的失败,就是给学生特定的东西”。我国的教育制定了太多的框架性内容,固定的上课地点、上课方式甚至是上课内容,以至于将学生困在了老师的思维里,失去了自由想象发挥的空间,也因此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禁锢了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方式。

3.2. 教学过于功利化

自从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音乐教学法传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极大影响,但是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模式已然根深蒂固。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学科的教学方式似乎一直偏向于将重点放在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上,过分强调传授音乐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以及他们作为人类本能的行动。较之教学进度,音乐的艺术性反而没有被强调,功利的教学忘记了美育的初衷,忽视了艺术的本身,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但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缺少实践的音乐学习终究是纸上谈兵。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布鲁姆提出的认知层次六阶段: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音乐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理解阶段是不可能真正掌握音乐的,一定是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表达音乐、创造音乐。

4. “做中学”教育思想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4.1. 音乐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近代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教学法传入中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做中学”提出了一种新颖且富于创造性的方式,即将传统的《诗经》理念融入当代《诗经》[9]。然而,由于师生素质较低、外国文化对当地文化影响较深,使得外国文化在当今学术界得以广泛应用,从而带来了一定程度上挑战。崔学荣教授的“通感”、“联觉”及其相关的理论指导下,该多维度的音乐学习方式被称之为‘多觉联动’。它强调了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投入感、情感体验、快乐感,并且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发展自身的能力。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中小学音乐课程,尤其是“玩中学”、“动中学”、“互动学”这三个音乐主题。采用多觉联动教学方法,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技巧,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并运用自身的想象和能力来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摆脱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采用多觉联动教学法,可以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助工具的授课模式,让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深刻地认识“做中学”,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推动了课程的变革。

中小学音乐教师们应在深入掌握多觉联动的教学理念、方法后结合具体课例进行灵活运用。教学法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增加教学活动而使用。盲目使用、过度使用最终只会本末倒置。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怎么样的音乐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协同作用,激发学生内心自发的学习兴趣。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教师们还存在过多依赖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欣赏课便以播放视频、音频资料为主,这样的思维定势是不利于教学的。教师应该从作品出发,从教材中挖掘可以发散实践的点,带领学生们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4.2. 跨学科学习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做中学”理论的推广使得跨学科学习的概念变得更加普遍,它将多种学科的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实世界中的知识,从而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STEM也被纳入STEAM教育,使得跨学科教育和艺术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科与学科之间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学习掌握了知识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遇到的问题,纯粹是为了学而学。而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有意在课堂中联系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不同地域民歌时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新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教师可以以跨学科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跨学科学习与当前推崇的“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是异曲同工的,都是意图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学习综合化,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多元情境下的狙神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4.3. 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019年,共党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发布了《有关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品质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了“探讨建立教材的课程综合化”,以及“探究型、课程化、合作式”的方式,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课程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解决日常的问题,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它以一种有效的沟通模型,让学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思考、分享、解决,从而获得最佳的效益。通过“做中学”的理念,我们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式的学习,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尝试、理解和应对各种挑战。而老师只是提供指导。在这样的主动学习氛围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不仅可以掌握音乐本体知识,还促使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综合性音乐体验,真是做到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5. 结语

“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已经广泛接受,并且在我们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这种思想的推广仍然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建议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来授课,比如采取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型,让学生通过跨越不同领域的学习,并通过项目来完成任务。这样,我们就能够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探索者,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通过努力,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完整的音乐修养和核心修养。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 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王秀萍. 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J]. 教育研究, 2015, 36(5): 133-140.
[3] 周超男.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安: 延安大学, 2022.
[4] 刘长海, 马伟杰. 教育改革中“从做中学”的贯通价值及路径选择[J]. 当代教育科学, 2020(12): 16-23.
[5] 陈荣, 陈增照, 王世娟. 创客教育的思想流变与实践进路——兼论“创中学”对“做中学”和“发现学习”的超越[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 32(6): 16-22.
[6] 崔学荣. 艺术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新突破·新征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解读[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7): 3-13.
[7] 陈平.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建议[J]. 人民教育, 2022(Z2): 57-59.
[8] 杨飒. “做中学”成趋势, 学科实践难在哪儿[N]. 光明日报, 2022-11-22(013).
[9] 叶兆宁, 杨健. STEM教育如何实现跨学科学习——以《和鸣——穿越千年的礼乐》为例[J]. 人民教育, 2020(5):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