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Western Economics” Fac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
DOI: 10.12677/ces.2024.127471, PDF, HTML, XML, 下载: 9  浏览: 1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许士道, 邵诗皓, 徐 浩: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问题意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改革Question Consciousness Western Economic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转型,西方经济学教学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必要性逐渐增强。文章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教学和树立良好的问题意识两个方面分析了西方经济学教学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意义,并指出当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意识较弱和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最后,从三个角度提出了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具体地,以中国的现实经验发展西方经济学理论,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改革研究,旨在提升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中国现实问题的结合性。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increasingly necessary for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to fac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facing the realistic problems in China from two aspects: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s teaching and establishing a good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process, 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eak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rigid teaching mode.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Western economics fac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 from three angles. Specifically, develop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with China’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teach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novate the existing teaching mod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Western economics with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
文章引用:许士道, 邵诗皓, 徐浩. 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7): 341-34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7471

1.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转型,我国当前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变长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发展的以内促外,借此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1]。此时,应当更加关注国内的经济治理。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催生了对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的新要求。首先,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关注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而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面临的各类新问题。原因在于,新发展格局是数百年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未曾出现过的现象,需要有新的理论对此进行阐释,解决新发展格局下的各类问题要结合中国经济转型的实际。因此,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要实现本土化[2]。其次,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要更加的规范化。要通过抽象而系统的经济学方法,研究更为具体的中国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为理解和解决中国问题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同时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3]。对于教师而言,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传授经济学知识,更要基于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包括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同时新文科建设也重点关注对学生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推动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应用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人才。落实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上,这要求教师通过更高水平的教学方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升教学与实践的融通性,进而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实践的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为理解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奠定基础,进而助力塑造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在世界经济学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2. 西方经济学教学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习的必修课,是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经济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济理论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经济长期发展环境有所了解[4],并且能够对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方针等具备良好的解读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教学具有相当的迫切性。

2.1. 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既要体现经济运行的重大原则,又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的重大议题开展,使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的构建实现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问题相结合。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是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的基础性环节,要扎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以中国的实践经验实现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扬弃。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围绕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寻找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根源,并结合中国实践的总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体系,进而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声音,实现西方经济学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以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引领世界经济学的发展。

2.2. 树立良好的问题意识,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批判性

基于问题意识进行的教学是教育界较为认可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相较于自然科学而言,问题意识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存在较为明显的迁移障碍[5]。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经济社会中的众多问题开始显现。此时,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经济学教学改革逐渐受到重视。经济学的学习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效结合[6],在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下,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仍然需要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基于问题意识提升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批判性,提升师生的思辨能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恰好能够为师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提供较好的知识空间。如在教学中探讨中国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构建新发展格局时,是更多使用财政政策,还是更多使用货币政策,又或者是二者相对均衡的使用,均需要基于良好的问题意识,在批判性教学过程中树立较为灵活的思辨能力。不完全去讨论政策本身的好坏,而是基于现实的问题讨论政策有条件的适用性。

3. 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理论性与实践性出现脱节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对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其基本理论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理论的普及未能较好地结合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过程之间出现脱节。如部分研究指出,超过35%的学生认为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模式并不能实现与时俱进,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7]。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过程重理论知识传递而轻思维模式的培养,理论知识未能落实到现实的实践应用上。本质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关注资源的稀缺性,探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的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要达成的目的,但实践性的缺失使得学生较难理解资源配置的具体实现过程。

从内容上看,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是通过对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简单的抽象,进而通过模型简化经济分析。但大部分的经济学假设过于简化,且有时存在违反经济直觉的情况,简单的理论抽象可能与现实的经济现象之间出现不一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出现脱节可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的讲授涉及较多的定量分析和数学推导,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之间的衔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兼收,因而学习基础上存在的差异使得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倾向于弱化实践的具体要求,而重点关注一般经济理论的分析。

3.2. 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较弱,限制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学界的目光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理论构成。基于中国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必须要在解决相应的问题中予以深化,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也应当以问题导向为主。由于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稍稍落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未能从理论上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就需要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提取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方案。然而,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问题意识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还较为有限[5]

由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较弱,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均受到了较为明显的限制。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教学属于规范性分析,且具有较为严谨的学科体系,因而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的过程中,容易使得课堂教学落入“说教陷阱”,学生学习的氛围沉闷,课堂参与率和积极性不高,只能较为机械地接受课堂讲授中的知识点,无法给予教师及时的正向反馈,反过来又降低教了师拓展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及解决问题的意愿。这会使得师生之间在价值判断方面存在偏差,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质疑,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也无法充分优化自身的创造性教学模式,进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协同进步和发展。

3.3. 教学模式僵化,不满足当前中国实际的需要

当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僵化,与中国实际所需并不匹配。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

其一,教师自身引致的教学模式僵化。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西方经济学课程通常在大一开设,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尚无法适应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仍带有较为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7],授课全程依旧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应试教育思想的转变还存在较大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较弱,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效。同时,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系统化程度较高,且理论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授课时,会更加注重经济理论的讲述,过分强调数学模型的推导和计量检验,教学模式过于数学化,进而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陷入“科学主义”的怪圈中。以自然科学的工具作为社会科学的标准,使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过度模型化,限制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拓展和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

其二,教师面临的教学环境引致的教学模式僵化。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内,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考核指标过于多样化,因此拓展新颖、高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面临过多的非教学型限制,这有损教师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少做少错的教学模式成为很多教师求稳教学的选择。此时,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化、线性化、简单化、“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首选。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逐渐减少,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逐渐变得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与教学过程相关的创新能力受到抑制。

4. 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4.1. 以中国的现实经验发展西方经济学理论,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

任何关于经济学现象的理论阐释均需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是对经济主体行为做出的合理解释,是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统一。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从基本的理论出发,关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尤其是基于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是发展经济学史上的重要转折[8]。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演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这与西方经济学中倡导的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差异。同样,经济发展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同时还包括社会稳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等目标,中国的经济实践实际上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制度等等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不关注的因素内生化,发展成多位一体的经济学研究和现实实践。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理论教学要与中国现实经验和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对具体理论和具体案例的分析,应结合现实的经济问题对理论进行分析,同时指出西方经济学现有理论与中国实践并不相符的地方,让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般性和中国实践的特殊性,进而激发学生对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创造性。

4.2. 强化教学前中后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的过程中,要以中国的现实案例作为切入点,讨论西方经济理论的应用场景时,承认西方经济学一般性理论的客观性,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强调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用中国问题的现实逻辑反向引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逻辑,进而消除学生在理论基础和现实问题之间的认知偏差。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下中国数十年的实践经验,扬弃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理论,实现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融通。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面临一些难以理解但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或者理论问题时,敢于提出质疑之声,不断以积极的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和应用场景的批判,完善学生思考的思维模式,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本质、演绎逻辑以及使用的制度和场景,在批判的过程中借鉴西方经济学运行规律指导中国实践。以全过程、全链条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备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

首先,针对学生水平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类教学。针对大一新生文理科数学基础存在的差异,教学过程应多侧重思维方式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核心课,则应该对重点章节内容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若课程是通识课或选修课,则教学过程应该更加侧重理论内容的讲解,降低教学难度。通过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合理规划、因材施教”[6]

其次,针对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的问题,采用适度新型的教学模式,开设相关实验课。例如,微观经济学是一门讲授稀缺资源如何分配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实验课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如讲授“需求、供给和均衡”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产品的需求者和供给者,通过公开市场的叫价达成市场均衡,让学生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体验市场中“无形之手”的力量。通过开设实验课激发学生最直接的经济学思维,降低理论教学中数学工具的使用,借助实验课的师生参与,避免教学过程陷入“科学主义”。

再次,结合教学的需要增加案例的使用。通过教学案例引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感,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强化所学知识点。例如,完全竞争市场的讲解要结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讲解中国实践如何从计划经济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比如,价格歧视的案例可与市场分割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相结合,讲述市场存在分割时地区之间的价格如何实现差异化,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如何消除各种类型的价格歧视。

最后,降低教师教学过程中非教学类限制,提升教师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减少教学的非必要留痕,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在教学考核中,对教学模式给予创新和尝试空间,改变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不迷信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结论。

5. 结论

本文分析了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教学改革。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与中国实际问题所需并不相符,以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当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脱节、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较为薄弱、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降低了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际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将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运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在面向中国问题时能更具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南京工程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YKJ202325);2022年度全国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联盟一般课题(AGED2022YB08);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XGG2021031)。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特点、风险[J]. 社会科学战线, 2022(8): 82-88.
[2] 郑江淮, 王维明, 胡笛. 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5(1): 64-68.
[3] 蒋正举. “互联网 + 教育”时代“西方经济学”课程探究式教学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2): 32-34.
[4] 赵淑英, 王匡, 张振山. 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4): 12-14.
[5] 庄逊.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经济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 才智, 2018(36): 148-149.
[6] 朱权. 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4): 50-51.
[7] 刘旺霞, 罗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及教学模式改革[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6(10): 79-85.
[8] 叶初升. 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问题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基于当代中国经济实践的一种理论建构性探索[J]. 经济研究, 2019, 54(8): 16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