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Mencius’ Thought on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4.137224, PDF, HTML, XML, 下载: 10  浏览: 19 
作者: 刘 敏, 扈 婷, 张文秀: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孟子道德道德教育Mencius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摘要: 道德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而且其逻辑严谨、系统完整,其思想魅力超越时代,为后世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孟子》一书较为详尽地收录了孟子在教育思想上的探讨与辩论,为深入探究其道德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源。本文主要对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目标、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展开探究,并进一步分析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当下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especially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of Mencius is a valuable spiritual heritage.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system of Mencius not only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but also its logic is rigorous,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and the charm of its thought transcends the times, providing valuable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ater generations. It provides valuabl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book Mencius contains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on educational thought of Mencius, which provides valuable documentary resources for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hi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objectives, main contents and main methods of Menciu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enciu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rality nowadays.
文章引用:刘敏, 扈婷, 张文秀.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4, 13(7): 1507-151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7224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智慧,这些历经千年而沉淀的伦理道德规范,已经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之中。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青年一代的道德素养,以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亟须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尤其是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智慧,更在当下社会展现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孟子德育思想的理论精华,探索孟子德育思想对当今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与实际应用,同时也力求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对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概述

2.1. 孟子道德教育的目标

2.1.1. 大丈夫人格

孟子推崇的第一层次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人格,大丈夫人格集中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风范。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的道德风范应当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 p. 152)因此,在孟子看来,大丈夫首先要具备高尚的气节,高尚的气节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和地位,以仁爱和正义为行为准则,遵循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其次,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大丈夫人格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能够使人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根据孟子的阐释,“浩然之气”这一概念很难用语言表达其实质。作为一种独特的“气”,它兼具浩渺与刚强之特质。当然,孟子所指的“浩然之气”,不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气”,亦非轻易可得的既定存在,而是需要个体能够能动地去积极追求和塑造的正直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源自人性中的善良本质,个体需要进行自我完善和调节来形成和滋养,同时,加之与道义相契合,如此方能形成凝聚在个体之内的宏大而正直的精神力量。究其本质,“浩然之气”不仅象征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至高道德修养。孟子认为,若想成就“大丈夫”的品格,个体必须涵育和蓄积这种“浩然之气”,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1.2. 君子人格

在大丈夫人格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君子人格这一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目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1], p. 210)孟子洞察到,人与禽兽的就差那么一点儿,通常人都会抛弃这一点,君子却能更深入地洞察其内在的深远意义。他们不仅认识到这种品质的重要性,更能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对其深层含义的深刻理解。孟子认为舜身处深山,被树木、山石、鸟兽所包围,他依然能够坚守人的本质。每当舜听闻善言、目睹善行,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付诸实践。舜的卓越品质更彰显在他始终坚守仁义之道。在行为层面,大丈夫往往倾向于展现出“行仁义”的倾向,即其言行举止自然而然地遵循着仁义等道德标准;相比之下,君子的行为则更深一层,达到了“由仁义行”的境界,他们能够自觉地、主动地践行仁义之道,体现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自觉。此时的行为模式更倾向于自我驱动和自我实现。“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这一表述,深刻而精炼地概括了君子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总的来说,君子之品格,不仅要求其对人伦之道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更需对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这使得君子的品格在大丈夫人格的基础上得以升华,展现出更为卓越与完善的道德风范,其核心在于“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同时,这一品格也包含了“仁义礼智”等丰富的内在道德品质,使君子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境界。[2]

2.1.3. 圣人人格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孟子将圣人人格视作道德教育的至高目标。其中,“内圣”被诠释为个体通过自我修养与品性陶冶,力求内在道德品质的臻至完善,其目的在于成就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外王”则指将这种内在的道德品质转化为行动,以达成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乃至天下太平的宏愿。孟子在探讨君子与圣人的界限时,经常援引舜的典范,强调其道德品格的卓越,这彰显了君子与圣人之间在道德层面上的共通与连接,但圣人人格内涵更为广博且深刻。首先,孟子指出:“圣人,乃人伦之极致。”([1], p. 178)孟子认为圣人完美地诠释了人伦之道,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都各自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其次,圣人并非遥不可及的存在,他们与并无很大差别。一方面,圣人也如同凡人,拥有基本的生存需求与欲望;另一方面,在道德追求上,圣人同样追求义理,这体现了人类共通的道德追求。再者,圣人作为道德楷模,其示范作用也绝不容忽视。孟子强调:“效法尧舜之行,承继其德,行其言,即是尧舜之再现。”([1], p. 306)通过仿效圣人的言行举止,人们能够逐步接近并达到圣人的境界。综上所述,圣人人格在道德层次上显著超越了君子与大丈夫,他们将“内圣外王”的理念内化于心,行为举止皆达到了自由的境界,成为了道德实践的典范。

2.2. 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2.1. 仁义教育

基于孔子的“仁”论,孟子进一步将“仁”与“义”结合在一起,构建了独特的“仁义观”。孟子强调,“仁”与“义”二者具有共同的根源,均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孟子认为,仁与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义是外在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仁需要通过义来体现和实践,而义则需要以仁为基础和支撑。遵循仁义之道,要求我们应当心怀善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深刻领会和践行人伦之道的真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1], p. 295)“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1], p. 187)他将仁义比作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居所与指引前行的道路,这一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仁义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强调仁义的地位,也展现了道德理念在塑造个人品格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2.2.2. 人伦教育

孟子在继承孔子“正定名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一思想明确指出了个体在不同伦理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明确这些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孟子旨在引导人们建立起更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 p. 135)他将“人伦”诠释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具备“明人伦”理念的君子与大丈夫。所谓“明人伦”,即首先要让人们深刻认识并理解各类人际关系,进而明确自己在每段关系中的位置与角色。通过这种认识,个体能够清晰地界定自己在不同人际关系中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自觉,从而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健康发展,使人际关系交往更加清晰、规范。孟子提出的“明仁伦”的道德理念,不仅为人类社会的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道德基础,而且对人类自身的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和谐、理想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2.3. 孝悌教育

关于“仁义礼智”这四者,孟子说道:“仁之实,事亲也;义之实,从兄事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事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1], p. 167)孟子主张“孝悌”作为仁之根本。他理解的“仁”,核心在于对父母的孝顺;而“义”,则体现在对兄长的顺从之中。进一步地,他强调“智”在于深刻领会“仁义”的精髓,而“礼”则在于妥善调和“仁义”间的关系。孝悌的提出,显示出他对家庭在德育中的地位的重视。简而言之,孝悌即是表达了对父母的敬爱,以及对兄长的尊重。孟子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作君子三乐之第一乐。具体来说,父母在世时,当然需要子女细心赡养,而孝顺父母不仅仅包括父母生前,还应在逝后做到尊重与关怀。首先,赡养父母并非仅止于物质层面的“养口体”,更需注重“养志”。所谓“养口体”,即确保父母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而“养志”则是指要满足父母在情感层面的需求,让他们内心充满愉悦和满足。其次,在父母逝世后,办理丧事亦需恰到好处,既不过度铺张浪费,亦不应过分节俭,以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这样的孝顺方式,不仅关注物质层面,更重视精神层面的关怀与陪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 p. 207)由此不难发现,孟子在倡导对父母生前悉心照料的同时,也极其关注父母逝后的妥善处理。最终,孝顺父母的核心责任在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孟子心怀天下,不拘泥于个人视角,而是将“孝悌”的教育意义从家庭层面升华至更为广泛的仁爱境界。在他看来,“孝悌”不仅是家庭幸福的基石,更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2.3. 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

2.3.1. 推崇圣贤

孟子认为,提高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孟子说:“皆古圣人也,吾未能行有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倡导将圣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致力于道德修养。在儒家学派中,尧、舜、禹被誉为“圣人”,他们不仅道德修养极高,更能洞察万事万物的本原与规律,将至高无上的大道传播于世间。同时,孟子所提及的“贤人”,指的是那些德才兼备,行事规律客观,有志向、有追求、有抱负的人,即便他们身居高位,也始终将百姓福祉放在首位。孟子深信,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圣贤作为道德的典范,他们独特的道德感染力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进而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风气。[3]因此,孟子极力倡导人们以圣贤为楷模,不断自我激励,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并说道:“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2.3.2. 教亦多术

孟子主张教育者应依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育策略。在教育实践中,他认识到每个人的道德基础不尽相同,有的人能够迅速领悟道德要义,而有的人则需要耐心细致的引导。德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孟子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运用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两种主要方式,更强调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孟子提出“教亦多术,予不屑之教诲者也,是亦教诲之而已矣。”([1], p. 234)孟子认为不屑于教诲他人,也是一种教诲的方法。这体现了孟子在道德教育上的多元化思维,他倡导根据个体差异和情境变化,灵活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以实现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2.3.3. 反求诸己

孟子在多处强调“反求诸己”的理念,这一观点是对孔子“内省法”借鉴与继承。孟子主张,人应时常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欲成就仁德之人,必须反躬自省,多从自我出发审视问题,以此唤醒内心的良知,寻回内在的道德根基。同时,他也倡导人们要形成定期自省的习惯,并有意识地培养内省的能力,以拓展内心的善念,进而不断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然而,孟子所提的“反躬自省”并非局限于自我反省与自责,而是鼓励在面对挑战与困境时,人们应首先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暂且搁置外界环境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行为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4]

3.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3.1. 提高个人自我修养

中国传统道德观强调人们不应仅沉溺于物质享乐,而应追求更为崇高的精神层面。其核心理念在于,个人应超越狭隘的私欲私利,将国家、民族及人民的福祉置于首位,并将道德精神的追求视为行为的最高指南。孟子道德教育思想也强调人们应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并塑造理想的道德典范。

在提升个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方面,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成就,而是需要经历漫长而深入的社会实践过程,方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孟子所倡导的“反求诸己”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个人修养提升途径。通过自我反省,个体能够对自己形成全面且清晰的认知,进而更有效地进行自我监督与自我提升。这一反省过程在提升道德水准、追求更高道德价值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当个体具备了自省的能力,便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摒弃陋习,汲取经验教训,从而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将内在的道德观念转化为更为规范、更为高尚的道德行为。

孟子的德育思想也引导我们审视内心,坚守道德信仰,追寻深层的内在价值。通过其思想,我们得以树立更加坚定的道德观念,并从中汲取有益的道德修养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能显著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也是全体民众共同的期许。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除了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外,道德的约束作用同样不可或缺。道德的力量并非仅依赖于外部规范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每个人内心的自律。因此,道德与法制相辅相成,二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3.2. 弘扬家庭美德

在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套指导家庭内部成员间关系以及家庭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深深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价值,正如古语所言:“家国天下,家为基石。”因此,家庭美德教育在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的进程中,将孟子“孝悌”的伦理观念深度融入,不仅有助于提升家庭成员间的亲情纽带,还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5]通过将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相结合,我们能够构建更为坚固的道德基石,为社会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和家风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深入阐述。孟子曾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地位,视其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和谐。这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通过家庭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个人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石。

3.3. 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道德议题日益变得错综复杂和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确实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然而,与此同时,受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诸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逐渐盛行。面对这些诱惑,许多人开始忽视道德底线,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失德现象频发。我们时常在新闻中看到动车上公然播放视频、公共财产遭破坏等不文明行为,更有人面对他人困境时,不是立即伸出援手,而是先忙着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此外,校园霸凌等社会问题也屡屡发生。这些现象让人们在面对社会道德问题时,也会对社会道德产生质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典型、好榜样对广大群众,是非常现实的引导者,是激励鞭策人们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6]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通过学习楷模的精神风貌,以榜样为镜,进而能够引领并塑造社会的道德风尚。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我国同样高度重视社会道德的建设,而榜样示范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有效手段。这些生动鲜活的榜样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播撒着道德的种子,为社会注入了正能量。道德模范们,如劳动模范郭明义、抗疫英雄钟南山等,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展现了高尚的精神力量,引领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榜样作为最佳的参照系,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可或缺。他们以其卓越的表现,激励着我们保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的姿态,共同开创事业的新篇章。孟子提出的“推崇圣贤”的典范道德教育方式,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抵制不良道德风气的侵蚀,进而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健康发展。

4. 总结

孟子的德育思想凭借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德育理论体系。孟子深奥的哲学精神及其思想精髓,不仅为提升个人修养提供了宝贵资源,更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在当代,我们应当对孟子的德育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2] 刘志山, 黄杉.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 目标、内容、方法与历史贡献[J]. 深圳社会科学, 2023, 6(2): 140-149.
[3] 刘媛.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科技大学, 2019.
[4] 毕仁义.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马鞍山: 安徽工业大学, 2017.
[5] 杨晓晶.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锦州: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6]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