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启示
Implications of Marx’s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for Youth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cpp.2024.137223, PDF, HTML, XML, 下载: 11  浏览: 23 
作者: 冼洁榆: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马克思全面发展青年启示Marx Holistic Development Youth Inspiration
摘要: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其人学思想的核心,对新时代青年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该理论历经萌芽、形成与发展完善三大阶段,深刻地揭示了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构建了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以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时代青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新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Abstract: Marx’s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of his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youth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 theor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germina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has profoundly reveale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needs, human capabilities, human social relations and human free personality, and constructed a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takes Marx’s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s a guide, analyzes in dep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and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冼洁榆.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4, 13(7): 1500-150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7223

1. 引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由人的发展所推动的。在新时代,我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对全面发展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止。新时代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伟大的时代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因此,要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必须澄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与内涵,从而探究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青年发展的启示作用。

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要深刻把握这一理论,就必须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萌芽孕育阶段

马克思自学生时代便开始关注人的发展问题。1835年,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 p. 459)。这表明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深刻认识到,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不应只着眼于个体自身,而应综合考量,将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成长作为首要目标。1841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不仅分析了两位哲学家思想的区别,而且肯定了伊壁鸠鲁原子论中的辩证思想,并首次明确提出人的自由问题,强调人格的自由本质。随后,马克思开始关注人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接触到大量社会现实问题,第一次坚决维护在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贫苦群众的利益,初步形成了关心社会底层人民的思想,研究人的社会现实生活。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论犹太人问题》中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本质,认为解决宗教问题必须回归社会现实问题,批判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论。针对鲍威尔的政治解放主张,马克思从现实世界出发,认为人受宗教束缚实际上是人被异化自己的东西给束缚住,人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把异化的一切归还给人类自身,使人的自身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的自身。人的解放实际上是从关系中得到解放,必须通过真正的人的解放进行消灭私有制。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逐步形成阶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劳动产生异化的根源,而这种异化又会使人的本质发生异化,进而阻碍人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必须依靠人的解放以消灭私有财产,进而摆脱资本主义自由化带来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845年,马克思在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p. 139),这一论断展现出马克思不仅认识到了人的社会属性,而且指出了人的实践性,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确立于唯物史观的根基之上。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使“天才萌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指出人的基本活动是社会生产实践,在这一活动基础之上形成了各种交往关系,即社会关系。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个人的独创与自由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日趋完善。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宣告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趋势,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论断,认为私有制下的雇佣劳动制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他强调,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2], p. 422),马克思通过对“自由人联合体”的阐释,进一步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指出工人无法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导致工人丧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旧的分工形式是给人以桎梏、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只有消除旧的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打破分工为劳动者所带来的枷锁,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立一个使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和谐社会。可见,经过无产阶级长期的斗争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系统地阐述,直至这一理论发展完善。

3.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共产主义者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需要把握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以筑牢自身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全社会每个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在各个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均伴随着特定需要的产生,人类通过一系列差异化的实践活动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与动物不同,人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追求,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 p. 514),即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规定。满足人的需要,实际上就是人的追求得以实现和人的个性得以解放的过程。人的需要是多元的,包括人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精神需要,“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4], p. 525)。而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 p. 32),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更高级的需要。人是“物质人”与“精神人”的有机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人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每当人的一个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发展就会前进一步,社会历史正是人们在一个又一个的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发展的。而人的需要繁杂多样,人的发展就不会停止,终究会达到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说人的需要是人发展的起点,那么人的自由全面实现就是人发展的归宿。因此,人的需要的最终价值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当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社会才能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人对全面发展的追求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 p. 330),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个人的职责使命,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等最大限度的发挥。马克思深刻认识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重要性,并将劳动力定义为在生产使用价值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是人的自然力量,体现在个体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自身力量,智力则是人的社会力量的关键部分,涉及人的精神生产力,表现为个体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资本主义大生产时代,社会分工产生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只有单纯的体力活动或者智力活动,这不利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自然力和社会力同频共振、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个人只有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得到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社会关系塑造着个体的发展的广度与深度,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深刻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p. 139),这一论断构成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对其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直接依据。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指的“人”是具体而现实的,是处于社会整体关系网之中的一员。正如他所言,“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的人”([2], p. 153)人是社会中的人,正是个体的联合构成了社会的整体。从物质层面来讲,人类第一个实践活动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的生存需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实践活动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的努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体现。随着人类普遍交往的逐步发展,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个体也因此获得了更全面的发展。此外,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还表现在精神层面关系的深化和提升,“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2], p. 151)。这些思想观念的发展会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才将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 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视为人学思想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层次。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并非异化劳动束缚下的个人随意行为,而是在广泛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塑造和完善的、以更好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拥有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能够依照自身意愿进行各类活动及自我实现,然而,这种自由并非无限制的,必须建立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上,以确保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整体秩序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马克思区分了“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即在社会关系中被奴役、缺乏独立性的个体,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偶然的”人到“有个性的”人转变。人的个性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本质的映现,其全面发展既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全面提升,也意味着人的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由此,马克思认为,在人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主导地位,人尚未独立,其个性是被覆没的;在人发展的第二阶段,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即人摆脱了直接的依赖,但成为物质的附属物,个性被压抑;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会降至最低,个体才能摆脱自然和社会的束缚,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获得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成为得到充分自由的、个性的人。总之,只有当个人自身控制外部世界促进其真正发展,才能实现人的自由人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地发展个性,而是要求个人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与社会的整体需求和进步相协调,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启示

() 以正确价值观引领青年自我需求,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

青年是时代变革的“晴雨表”,是对社会价值体系具有引领作用的群体,青年的价值观是对社会价值观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竞争。在当今网络信息高度发达、思潮纷纭的时代背景下,处于“拔节孕穗”时期的青年们由于历史积淀尚浅、辨别能力尚待加强,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他们往往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误导,进而产生错误的需求认知。因此,以正确价值观坚定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对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倡导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对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劳动需要、社会需要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中保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其次,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实践和创新;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和人民;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最后,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能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鼓励青年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检验理论[5],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青年在身体力行中加强自身修养,在实践中对正确价值观产生深切感悟,并树立自身的正确价值观。

()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引导青年提高综合能力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衡量其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指标,包括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青年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关键,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校园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并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当代青年应不断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并将其转化为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方可明辨社会发展趋势,透过表象洞悉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律,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推动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因此,大学生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在学业上努力,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提升青年的创新创造能力。创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主动脉,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新时代需要创新。广大青年是当今社会思维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群体。首先,青年要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从观察和分析问题中把握问题的难点和痛点,从而深刻剖析问题的深层含义。其次,青年要在创新创造的实践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努力做好新时代的发展的主力军。最后,青年要时刻保持创新创造的意识,抓住时代给予的各种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到新时代的建设当中。

大力提升青年的实践能力。新时代要求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给新一代青年成长成才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对青年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新时代青年要想练就过硬本领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青年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和特长运用于实践中,把握机遇提升本领。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如便民服务、文艺下乡、勤工俭学、环境保护和地区考察等,为青年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通过参与实践活动,青年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重要的是,青年大学生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深度,不断完善自我,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确保每次实践都能带来成长和收获。通过这样的实践,青年可以投身于更广阔的天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 创造和谐社会关系,提升青年社会交往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当代青年在新时代中成长,与世界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与周围人的交往互动也更为频繁,塑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第一,青年必须深刻理解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认识到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物,其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或者独立于社会之外。第二,青年应深化和拓展自身的社会关系,从广度与深度这两个维度出发扩大交往的范畴,竭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扩大世界交往与社会流动,乃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青年应加强主体价值的彰显,全面释放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本质力量,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于不断变革和丰富社会关系中实现社会关系的高质量发展。

青年大学生想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团结奋斗。人的劳动实践具有社会性,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新时代青年践行使命需要在纵横双轴社会关系中踔厉奋发[6],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远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身上承载的使命和责任,勇于担当,将国家事业融入个人志向,与中国梦同频共振,明白实现理想需要长期的努力,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放弃,坚定不移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 尊重青年个性,激发人格创造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的充分和全面发展标志着人类的解放。尊重和发展青年的个性,首先,要从注重知识获取转变为注重价值创造。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愈发多元化,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青年的求知渴望。因此,高校在致力于提升学生学业成果的同时,更应聚焦于学习过程的优化,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其学习主动性,从而在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中构建起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丰富个人的精神内涵,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尊重青年的独特性。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以其充沛的精力、丰富的创造力、强烈的求知欲以及鲜明的个性,构成了这一群体的优势与特色。这些特质不仅赋予了他们无限的可能性,也为其个人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动力。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应进一步强化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良好人格塑造的重要性。通过系统地教育和引导,激发青年内在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追求和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质。只有当青年具备了较强的主体意识,并能够从内心深处生发出追求、展示良好人格的美好愿景时,他们才能够真正地引导并促进自我健康成长与发展。这样的教育过程不仅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最后,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实施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青年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实际体现,人的主体性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人潜能与创造力。[7]在这一实践中,处于双重主体地位的教师要积极发挥领导作用,以平等、丰富的媒介建立良好、顺畅的沟通机制,引导学生有效融入学习过程,进一步体现其主体地位,追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5. 结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一,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整体才能健康平稳发展,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应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现实问题,深入探索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积极整合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并助推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 祝子辉, 刘伟.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传播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及创新路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 43(5): 6-9.
[6] 纪超凡, 李春婷. 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马克思人学理论释析[J]. 皖西学院学报, 2024, 40(1): 41-45.
[7] 王英飞, 葛晶晶. 人的全面发展论域的思政教育探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1): 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