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意蕴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Conno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DOI: 10.12677/acpp.2024.137221,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20 
作者: 杨 换: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世界大同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rmony but Difference Harmonious Society World Harmony
摘要: 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价值,其内涵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世界大同的理念相契合。在社会关系中,中庸之道提醒人们在社会发展中谨慎取舍,追求平衡,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国际关系中,中庸的理念有助于促成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创造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这一理念有望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可持续的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指导。
Abstrac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profound valu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its connot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ursuing world harmony. In social relation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reminds people to choose carefully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rsue balance in order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people and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elps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ountries and create a world of common prosperity. This concep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guidance for building a more harmonious, stable and sustainable modern society.
文章引用:杨换. 中庸之道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意蕴[J]. 哲学进展, 2024, 13(7): 1487-149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7221

1. 引言

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瑰宝之一。这种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其核心在于协调矛盾、促进和谐。同时,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实践智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的需求,无论是对于个人的修养,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中庸之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世界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极端利己主义的泛滥、霸权主义的抬头以及局部战争的频繁发生,也使得“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这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在把握“中庸之道”实质的前提下,灵活借鉴和运用这一方法论原则,重塑民族人文精神和理想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其理论基础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然而,人们往往仅从哲学角度探讨天人合一,却忽视了中庸之道中“天人合一”蕴含的真谛。其实,“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至诚至善的契合,从而达成一种至高的状态,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只有至诚的人,才可以将人性发挥到极致,才能洞悉到人的内心最深处,领悟到万物之本质,与天地融为一体。

《中庸》所表达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开始,最后以“天之载,默而不,至矣”为终止,其所追寻的,正是圣贤所追求的最高境界。[2]在此理想境界,“天”代表善良美好的宇宙之源,“人”则象征着拥有如善良美好的天一般品质的圣贤。“天人合一”意味着人们通过自觉修养,追求与美好善良的“天”同频共振,共同造福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正是中庸之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3. 中庸之道的内涵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平衡、中庸、中正之道。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观念和思想体系,《论语·雍也》中有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一观点由孔子提出,后在其弟子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宋代朱熹考证、整理《中庸》,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中庸》强调天人合一,这并非仅仅是哲学层面的理念,更是一种实践的生活方式,中庸之道要求个体保持心性的平和与稳定,既不过于放纵,也不过于拘泥,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衡。[3]在这一理念中,天地、人事的和谐被视为至高目标,通过持之以恒的修身养性,个体能够参与宇宙的秩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庸之道是一种融合哲学、伦理和生活智慧的综合理念,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外的和谐,达到道法自然的境地。

此外,“过犹不及”作为中庸之道的一个基本原则,意味着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不过度追求某一目标,也不过分回避某些事情,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不要偏离正道。然而,中庸之道被一些人被误解为“和稀泥”、折中主义,可能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也有些人对于“中”和“庸”二字望文生义,把“中”看作是“走中间路线”,把“庸”看作是“平庸”,这些都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实际上,“中”是指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庸”是指平凡、普通。[4]总之,“中庸”思想是一种智慧和道德规范,它强调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不要偏离正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之道强调“和而不同”,即尊重他人的差异和个性,以求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而中庸之道则要求人们在面对这些矛盾和冲突时,能够保持理性和平和的态度,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

因此,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性的、平衡的思想方法,它既强调“过犹不及”的平衡点寻求,又强调“和而不同”的尊重差异和个性。这种思想方法对于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就中庸之道的当代价值展开阐述。

4. 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浮躁”的中国人,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浮躁情绪的产生,既有深远的历史原因,又有着现实的社会原因。[5]首先,从深远的历史长河来看,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战争的硝烟、社会的动荡与民族的屈辱。这些沉重的历史记忆使得中国人心中深深烙印着“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这份压力如同无形的枷锁,时刻促使着人们寻求快速发展与崛起,以摆脱过去的阴影。然而,这种急迫的追求也在无形中催生了一种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情绪,使得人们往往忽视了稳健与长远的考量。

其次,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高度共性同样成为加剧中国社会浮躁氛围的推手。在当下社会,物质利益和快速成功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目标,名利与地位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尺。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念不仅让人们对于现实生活充满了不满与焦虑,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浮躁情绪,使得人们难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

此外,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浮躁氛围。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每天面对着海量的信息,往往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分析与思考。很多时候,人们容易被表面的信息和现象所迷惑,而忽视了事物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回归本心,从经典中寻找待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4.1. 中庸之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

“中庸之道”,是孔子对人的理想人格的一种要求,是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理性建构的精神资源。而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基本组成体,“人和”社会才能和谐,和谐社会,就是在一个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这种积极因素,既要靠法律制度来约束和保证,又要靠道德来引导和培育,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其中中庸之道所蕴含的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完全契合的。

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在与人相处时,我们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要合乎道理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做事情要符合道义,讲究“和”字。[6]“和而不同”并非是同而不异,而是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当与他人产生分歧时,要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与他人保持和谐友爱的关系。

作为社会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情。无论是否“有益”,都应认真对待,也应该坚持“中道”原则,即不偏袒、不偏向。在国家危难时刻,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和平时代,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主。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7]

“忠恕”,是仁爱的一种表现形式。用爱心去爱他人,不是施舍,而是付出;用真诚待人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是假惺惺,而是待人以诚;常怀敬畏真诚之心去对待他人,不是愚昧无知,而是敬畏。以此实现仁善、发扬纯真善良的本性,共建和谐友爱的新时代社会氛围。

最后,处世处事要懂得权衡,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灵活应对。《中庸》中提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不同境遇中要时刻保持恰当、中庸的处理方法,要积极寻找适合社会发展的中庸之道,建立起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8]

4.2. 中庸之道对构建“世界大同”的重要价值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智慧。它追求身心和谐,追求社会整体和谐,“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和”,承认不同而谋求“和”,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的一条必由之路。[9]

“和而不同”是中庸之道的延伸,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态度。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分歧,这是不可避免的。[10]然而,通过“和而不同”的思想,我们可以找到一条实现共同发展的道路,这种思想鼓励我们尊重并接纳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以实现和平共处和共同繁荣。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表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中正,在文化层面上意味着在不同文明之间寻求平衡和融合。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理念互通,体现了一种文明共融的中庸之道。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中庸之道的价值。中庸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体现在对人际关系、社会和全球性挑战的思考上。[11]中庸倡导的平衡、中正、诚实等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许多契合之处。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平衡,这一理念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追求世界大同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避免出现霸权主义和弱势国家的不公平待遇。比如,COVID-19疫情是一个全球性挑战,各国需要共同合作来应对。疫苗研发、医疗资源分享等合作举措体现了在困境中寻求平衡、共同应对挑战的中庸之道。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巴黎协定就是一个体现世界大同的例子,各国共同努力制定并承诺实施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中庸之道的平衡思想在这里表现为各国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追求可持续发展。中庸之道,与“世界大同”的愿景相契合,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通过将中庸之道的价值观念融入国际交往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推动世界大同的理念更好地实现。[12]

5.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具体应用的理论基础和路径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具体应用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其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它强调平衡、和谐与适度,这些原则为现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路径方面,中庸之道的应用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反思与不断调整,实现其理念的落地与发扬。

5.1. 理论基础层面

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渊源深厚,影响范围广泛。这种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适度而和谐的状态,避免走向极端或偏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中庸之道的理念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借鉴。

在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中,经济活动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内涵。它强调在推动经济增长、追求财富创造的过程中,不应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过度迷恋GDP数据的飙升,而忽略了对其增长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和社会影响的深度审视,往往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甚至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在实际的经济建设中,中庸之道倡导者们主张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生。正如我们国家奉行的新发展理念,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绿色、协调、低碳、循环、开放、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经济活动中践行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决策投资和日常运营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坚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关注弱势群体利益,推动社会公正,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减少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哲学的重要理念,强调的是和谐、平衡与适度。在政治领域,这一思想主张各国政府应当追求和谐共处,倡导通过协商、对话和妥协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冲突,以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标。在充满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现代社会中,利益诉求多样化且频繁变动,任何决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秉持包容开放的心态,兼顾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从而达成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局面,而不是试图通过强制或激进对抗的方式推行政策。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应坚持原则立场,确保政策的基本导向和价值取向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同时,政府还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包容性,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策略,广泛接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尊重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以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种运用中庸之道智慧的方式,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

在文化领域,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强调在处理文化关系时应坚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推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倡导“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文化思潮涌动,中庸之道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时,应当秉持一种既坚守自身文化自信和传承,又开放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的态度。中庸之道提倡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信传承,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并珍视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内涵,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做出正确的定位和表达,同时,也要积极倾听和接纳其他文化的观点和特色。这意味着我们在面对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现象时,应当努力消除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深度对话和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各种文化交融、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

5.2. 具体应用路径

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和应用中庸之道,需要特别关注并深入理解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和核心理念。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在处理各种复杂事务时,寻求既不过也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倡导和谐共生,提倡适度而为,避免走向极端或偏激。这意味着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庸之道的经典内涵,把握其以“平衡、和谐与适度”为核心原则的精神实质。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且不断加速,文化多元性日益凸显,人际关系网络错综复杂,这要求我们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来理解和应用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源于古代儒家学说,提倡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在实际生活中寻求适度、和谐与平衡的状态,这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中庸之道进行创新性解读和应用。比如在社会交往中,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寻求共识;在工作中,以中庸之道平衡工作压力与生活需求,既能保持高效工作状态,又能确保身心健康;在面对多元文化时,用中庸之道来尊重差异、融合共生,既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又能实现文化交流与互鉴。这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分析其中蕴含的矛盾冲突和解决之道,从而找到中庸之道应用的切入点,使中庸之道的原则能够切实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秉持一种开放且包容的心态,持续进行深度反思和适时调整。这意味着我们要密切关注并仔细剖析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以及最终产生的结果,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以此为依据,不断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完善和优化。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哲学智慧,强调的是适度而为,既不过也无不及,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庸之道的智慧指导下,企业在制定内部政策和管理机制时,可以借鉴其核心理念,从而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既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又能激发团队内部的创新活力。例如,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运用中庸之道的原则,既不能过分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也不能过于理想化而脱离现实基础。

在教育事业中,教育改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需要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特点。这意味着教育改革不仅要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机会,更要倡导并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庸之道在这里作为一种哲学理念,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中庸之道强调适度而为,既不过也无不及,它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分寸,既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避免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运用中庸之道的教育智慧,我们可以确保教育改革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培养,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既能收获丰富的知识养分,又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特质和社会责任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公民。

在环境保护这一关乎地球生态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领域,中庸之道同样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生,提倡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时,既要充分考虑现实需求,又要顾及长远发展,寻求一种既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可持续路径。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我们需要遵循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把握其“适度而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核心要义,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点。这不仅包括在产业发展中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和低碳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将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与双赢。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培养公众的良好环保习惯和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包括但不限于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构筑起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6. 结论

“中庸之道”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已经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客观需求。在追求高速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和谐与平衡是维持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因此,“中庸之道”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哲学思想,更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原则。

在当今日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心理失衡现象愈发普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它倡导的是一种适中、平衡的态度,既不过于偏激,也不盲目随波逐流。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庸之道”理念的内涵与真义。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探索。我们要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寻求共性,做到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以偏概全,将“中庸”简单地理解为平庸或折中,而应当看到其背后的哲学智慧和人文关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将“中庸之道”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和为贵,意味着我们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注重和谐与合作;以礼为先,则提醒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要保持礼貌和谦逊;以诚相待,是要求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要真诚坦率、不虚伪;以信为先,则强调了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不仅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还能让“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丰富和完善,使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参考文献

[1] 段立岩.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工程大学, 2019: 20-21.
[2] 李冬. 试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 [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 40(4): 94-100.
[3] 朱汉民. 朱熹对中庸之道的诠释与建构[J]. 清华国学, 2022(1): 3-15.
[4] 王梦娇. 德育中的中庸之道[J]. 教书育人, 2011(27): 44-45.
[5] 郭胜奇. 中国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外交学院, 2017: 30-33.
[6] 张践. 《中庸》里的社会和谐思想[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6, 38(4): 81-86.
[7] 董政波. 浅析儒家仁义思想的现代价值发展[J]. 汉字文化, 2023(22): 193-195.
[8] 李聪颖. 儒家中庸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5: 6-9.
[9] 刘阳, 尹奎杰. 儒家“贵和”思想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价值[J]. 学术探索, 2013(7): 33-37.
[10] 董剡筠. 论“中庸”思想对当代和谐理念的启示[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0): 96-98.
[11] 袁怀洋.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华大学, 2020: 11-12.
[12] 李沛锋. 对中庸思想的思考[J]. 汉字文化, 2022(20): 191-193.